首页期刊导航|数字中医药(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数字中医药(英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
数字中医药(英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

季刊

2096-479X

dcm@hnucm.edu.cn

0731-88459415

410208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含浦科学园学士路300号

数字中医药(英文)/Journal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CSCD
查看更多>>《数字中医药》是由湖南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以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标准化、量化、数字化及创新为特色的全英文学术期刊,由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院士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彭清华教授担任共同主编。本刊旨在报道国内外中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原创性成果,以期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证据,为国内外各高等中医药科研、教育机构的相关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医药的发展略尽绵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大模型对中医目诊智能化研究的启示

    高远伍紫炫盛博洋张富...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诊是通过观察目来判断全身病证的诊断方法,随着中医(TCM)诊断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AI)可以提高目诊的准确率和效率.但是,目诊智能化研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缺乏规范化且带有严格标签的数据、多模态信息分析及辨证模型.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学当中的广泛应用为目诊智能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并且带来新的机遇.本研究通过阐述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医目诊智能化应用当中的三个关键技术,探讨对目诊智能化研究的启示.首先,基于自监督学习构建目诊数据库以解决缺乏规范化且带有严格标签的数据问题.其次,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跨模态理解与生成以解决缺乏多模态信息分析的问题.最后,结合知识与数据驱动的诊断模型以解决缺乏辨证模型的问题.总之,目诊智能化研究在大模型的发展浪潮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医目诊人工智能大模型自监督学习深度神经网络

    基于多特征的中医体质辨识模型研究

    徐安迎王天舒杨涛韩笑...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精准的中医体质辨识模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医疗效率和治疗效果.方法 首先,本文使用中医全身望诊数据采集设备采集健康人群的全身站立图像,并通过中医体质量表(CCMQ)确定中医体质,构建带有体质标签的图像数据集.其次,通过热压阀(HSV)颜色空间提取面色特征,并改进局部二值模式(LBP)算法提取形体特征,同时通过双分支深度网络提取全身站立图像的深度特征.最后,通过随机森林(RF)算法对多特征进行学习,建立中医体质辨识模型.选择准确率、精确率和F1值作为评估模型性能的三个指标.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特征的中医体质辨识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和F1 值分别为 0.842、0.868和 0.790.相比单一的面色特征、形体特征、深度特征辨识模型,包含多特征的辨识模型准确率分别提高了 0.105、0.105和 0.079,精确率分别提高了 0.164、0.164 和 0.211,F1 值分别提高了 0.071、0.071和 0.084.结论 研究结果证实了本文所提出的融合面色特征、形体特征和深度特征的多特征在中医体质辨识的可行性,能够进一步完善中医体质辨识客观化和智能化.

    中医体质辨识深度学习面色特征形体特征多特征

    良性肺结节与肺癌患者舌象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石玉琳刘嘉懿春意刘苓霜...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良性肺结节患者和肺癌患者舌象指标相关性的差异.方法 在 2020年 7月 1 日至 2022年3 月 31日期间,分别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肿瘤科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体检中心,收集肺癌患者和肺结节患者的临床信息.利用TFDA-1 型数字舌诊仪获取良性肺结节及肺癌患者的舌象图片,并运用TDAS V2.0 软件对舌象图像进行分析,提取包括舌质(TB)和舌苔(TC)的Lab色彩空间指标(TB/TC-L、TB/TC-a、TB/TC-b)、纹理指标[TB/TC-对比度(CON)、TB/TC-角二阶矩(ASM)、TB/TC-熵(ENT)、TB/TC-MEAN]以及舌苔参数指标(perAll、perPart).通过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舌质和舌苔特征的双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分析其整体相关性.结果 在排除异常值和离群值后,研究共纳入了 307例良性肺结节患者和 276例肺癌患者.简单相关性分析表明,肺癌组在TB-L与TC-L的相关性、TB-b与TC-b的相关性以及TB-b与perAll的相关性均高于良性肺结节组,良性肺结节组在TB-a与TC-a的相关性、TB-a与perAll的相关性以及舌质纹理参数(TB-CON、TB-ASM、TB-ENT、TB-MEAN)与舌苔纹理参数(TC-CON、TC-ASM、TC-ENT、TC-MEAN)的相关性均高于肺癌组.典型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肺癌组舌质与舌苔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良性肺结节组的第一、第二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918 和 0.817(P<0.05),肺癌组则分别为 0.940 和 0.822(P<0.05).结论 良性肺结节与肺癌患者在舌质和舌苔的L值、a值、b值,舌苔的perAll值和舌质与舌苔的纹理参数(TB/TC-CON、TB/TC-ASM、TB/TC-ENT、TB/TC-MEAN),以及两组人群舌质与舌苔的整体相关性方面均存在相关性差异.舌诊客观化指标能有效辅助良性肺结节与肺癌的诊断,从而为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良性肺结节肺癌舌象相关性分析鉴别诊断

    使用深度学习识别染苔图像

    钟俐芹辛国江彭清华崔骥...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染苔图像数据集,并利用深度学习自动识别染苔图像.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1 001张湖南中医药大学健康学生的染苔图像和 1 007张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肺癌、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病理性舌苔(非染苔)图像,图像数据按 7∶2∶1 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和验证集数据对ResNet50进行训练,训练周期为 90 次,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染苔图像识别模型.根据测试集的预测结果,从准确率、损失曲线、召回率、F1 值、混淆矩阵、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及精确率-召回率(PR)曲线等方面评估了该模型的性能,并将深度学习模型与中医主治医师的诊断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训练结果显示,经过 90 个周期后,模型呈现出良好的分类效果,损失曲线和准确率趋于稳定,未见明显过拟合.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 92%,召回率为 91%,F1分数为 92%.混淆矩阵显示,模型的准确率为 92%,中医师的准确率为 69%.ROC和PR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97 和 0.95.结论 由ResNet50 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能有效识别染色舌苔图像,准确率优于中医师肉眼观察.它有望帮助医生识别假舌苔,避免误诊.

    深度学习舌苔染苔图像识别中医智能诊断

    基于小样本不平衡数据构建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可解释性模型

    周展彭清华肖晓霞邹北骥...
    137-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临床病历数据普遍存在样本量小、类别不平衡等问题,而大部分机器学习模型是基于平衡数据设计的,缺乏可解释性.本研究旨在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提出一种临床可解释、准确率高的HBV-ACLF中医诊断模型.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 261例 HBV-ACLF患者的病例,包括阳黄证(214例)、阳阴黄证(41例)和阴黄证(6 例)三种证型.为了避免机器学习模型过拟合,排除了阴黄病例.经过数据标准化和清洗,获得阳黄证和阳阴黄证相关的 255份病历.针对类别不平衡问题,采用过采样方法和五种机器学习方法,包括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构建了证型诊断模型.本研究以精度、F1 得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准确率作为模型评价指标.选择分类结果最好的模型提取诊断规则,并深入分析其临床意义.此外,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多轮稳定规则提取(MRSRE)方法,以获得可以展示模型临床可解释性的稳定特征规则集.结果 利用过采样平衡数据构建的五种机器学习模型精度都超过了0.90,其中RF证型分类准确率为 0.92,阳黄及阳阴黄两类别的F1均值分别为 0.93和 0.94,AUC值为0.98.基于MRSRE方法的RF辨证模型提取规则显示,阳黄及阳阴黄的共同特征是脉弦,身目尿黄,舌体正常,舌下脉络正常,恶心和厌油纳差.阳黄的主要特点是舌质红、舌下脉络增粗,阳阴黄的主要特点是舌质暗、淡白、苔白、无力、脉滑、舌质淡红、舌苔腻和腹胀,该结果与中医专家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相一致.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可用于区分 HBV-ACLF证型,还可用于生成其他临床可解释的模型,这些模型对样本量小且类别不平衡的临床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中医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平衡数据随机森林可解释性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挥发油成分与皮肤脂质相互作用研究

    任伟硕乌兰图雅戴幸星张莹莹...
    148-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结构类型挥发油成分(VOCs)与皮肤脂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中药挥发油(VOCMM)作为促透剂的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从VOCMM促渗数据库中选取 210 种不同结构类型的VOCs,并与皮肤的三种主要脂质分子:神经酰胺(CER2)、胆固醇(CHL)和游离脂肪酸(FFA)进行分子对接实验.每种VOC分别与每种脂质分子进行独立对接.通过聚类分析探讨VOCs的结合能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取 9 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prague Dawley(SD)大鼠进行离体透皮实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圆柚酮组和正丁烯基苯酞组,每组 3只,供给池溶液分别为 3%天麻素、3%天麻素+3%圆柚酮和 3%天麻素+3%正丁烯基苯酞.通过比较天麻素 12小时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Q12,µg/cm2)来评价结合能较强的VOCs的促透效果.结果 (1)大多数VOCs通过非氢键作用影响CHL和FFA的疏水部分,而通过氢键作用与CER2 的头基相结合,尤其是倍半萜氧化物类成分的结合能力最突出.与结构中无环状结构的VOCs相比,结构中具有 2-4 环的VOCs与三种脂质分子的结合能力较强(P<0.01).(2)聚类分析表明,与CER2结合较好的VOCs多具有 2-3个环结构.不含氧原子的VOCs主要通过疏水作用与CER2 结合,而含氧原子的VOCs则多通过氢键与之结合.(3)Franz扩散池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的 Q12 为260.60±25.09 µg/cm2,圆柚酮组显著提高了天麻素的透皮吸收(Q12=5 503.00±1 080.00 µg/cm2,P<0.01),正丁烯基苯酞组也提高了天麻素的透皮吸收(Q12=495.40±56.98 µg/cm2,P>0.05).(4)VOCs中含氧基团种类也是影响其与CER2 结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 本文从分子层面探究了中药挥发油中各类不同结构VOCs与皮肤角质层三种脂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挥发油类促透剂的筛选提供了理论指导及数据支持,也为挥发油促透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

    中药挥发油角质层脂质经皮促透作用分子对接神经酰胺促透剂

    骨质疏松症骨形成相关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分析及靶向中药活性成分预测

    王凯董平郭洪章
    160-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与机器学习探讨骨形成相关基因在骨质疏松症(OP)中的差异表达及作用机制,并预测靶向中药活性成分.方法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O)与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和骨形成相关基因,使用R语言包筛选差异表基因.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逻辑回归分析和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VM-RFE)算法筛选OP的特征基因,选择关键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估算RNA转录物相对子集的细胞类型识别(CIBER-SORT)算法进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并对基因表达量以及免疫细胞含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获取治疗OP的潜在有效中药,比较毒理学数据库(CTD)预测作用于关键基因的靶向中药活性成分,AutoDock Vina 1.2.2与GROMACS 2020软件分析活性成分与目标靶标之间的结合能及相作模式.结果 从GEO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得交集基因 10 个,LASSO逻辑回归分析和SVM-RFE算法筛选出 4个关键基因:外壳蛋白(CP)、激肽释放酶 3(KLK3)、聚合酶γ(POLG)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 4(TRPV4).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靶基因主要通过铁死亡、卟啉代谢和碱基切除修复信号通路参与调控防御反应的正调控、细胞金属离子稳态、调控趋化因子配体 5 的生成等过程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免疫浸润分析显示关键基因与免疫细胞高度相关,巨噬细胞M0、M1、M2和静息树突状细胞在组间具有显著差异,不同组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白藜芦醇、姜黄素和槲皮素与KLK3 的相互作用数分别为 7、3 和 2,表明白藜芦醇、姜黄素和槲皮素与KLK3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分子对接与动力学模拟显示活性成分与靶基因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关键基因 CP、KLK3、POLG和 TRPV4在OP诊断中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白藜芦醇、姜黄素以及槲皮素可能是靶向骨形成基因KLK3干预OP的潜在中药活性成分.这项研究为OP发病机制的阐释和临床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骨质疏松症骨形成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中药活性成分分子机制

    生物活性柚皮素在地塞米松诱导的骨质疏松大鼠中的骨保护潜力

    Tejal R. WaykarSatish K. MandlikDeepa S. Mandlik
    17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柚皮素(NRG)对地塞米松(DEX)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症(OP)的保护作用.方法 使用 AutoDock Vina 1.2.0软件对 NRG进行分子对接.将 48 只雌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6组(每组8 只):正常对照组(NC)、DEX组(7 mg/kg,肌肉注射)、低剂量NRG组(NRG-L;25 mg/kg,灌胃)、中剂量NRG组(NRG-M;50 mg/kg,灌胃)、高剂量NRG组(NRG-H;100 mg/kg,灌胃)和阿仑膦酸钠组(ALN;0.25 mg/天,灌胃).除NC组外,其他各组每周给予一次DEX诱导OP,持续 5周.在初次DEX给药后的第 3周开始,NRG-L、NRG-M、NRG-H和ALN组的大鼠连续 3周每天接受相应的治疗,NC和DEX组未接受额外治疗.实验结束时收集血清样本,进行生化、骨更新、抗氧化、血脂谱和炎症细胞因子分析.对股骨进行物理参数测试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分子对接结果表明,NRG与降钙素(CT)、低密度脂蛋白(LDL)、骨形态形成性蛋白质(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叉头框转录因子和成骨前体细胞显示出良好的结合能量.给予 25、50和 100 mg/kg NRG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出现显著改善,表现为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降低,甲状旁腺激素(PTH)降低,以及骨钙素(OC)和CT水平升高(分别为P<0.05、P<0.01 和P<0.001).尽管股骨厚度、重量和长度无显著变化(P>0.05),但骨密度(BMD)显著增加(分别为P<0.01、P<0.001和P<0.001).抗氧化酶标志物显著上调,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水平升高,同时丙二醛(MDA)水平降低(分别为P<0.05、P<0.01和P<0.001).血脂水平也显著改善,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和LDL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上升(分别为P<0.05、P<0.01和P<0.001).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具体表现为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6 和IL-1β降低(分别为P<0.05、P<0.01和P<0.001).此外,组织学分析显示明显改善,与DEX组大鼠相比,经过NRG治疗的大鼠体重增加.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NRG通过增加包括骨钙素和降钙素在内的骨转换标志物数量、恢复抗氧化状态、脂质代谢和炎症标志物,对DEX诱导的大鼠OP具有保护作用.

    柚皮素骨质疏松症地塞米松骨转换标志物炎症细胞因子

    远志提取物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和NF-κB通路缓解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行为

    陈俣祯赵永智张亦文陈芳...
    184-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远志(PR)水提取物在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诱导模型中的抗抑郁样功能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将 40只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PR组(PR-L,0.5 g/kg)、高剂量PR组(PR-H,1 g/kg)和氟西汀(10 mg/kg)组,每组 8 只.除对照组大鼠外,其他四组大鼠均接受CUMS诱导的抑郁建模.PR和氟西汀在CUMS手术前 30分钟每天一次灌胃给药,连续 14天,直至进行行为测试.CUMS建模完成后,采用蔗糖偏好实验(SPT)、开放旷场实验(OFT)、新奇抑制摄食实验(NSFT)、强迫游泳实验(FST)和尾部悬吊实验(TST)来评估PR对大鼠模型中抑郁样行为缓解的药理作用.此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定量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 和 IL-1β的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评估大鼠海马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NOD)样受体蛋白 3(NLRP3)、含有半胱天冬酶募集结构域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胱天蛋白酶 1 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UMS诱导的抑郁大鼠齿状回(DG)离子化钙结合适配蛋白 1阳性细胞(Iba-1+)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1)PR-H和氟西汀治疗显著增加了大鼠在测试期间的总移动距离和时间(分别为P<0.01和P<0.05).PR-H和氟西汀给药后,大鼠对蔗糖的偏好也显著提高(P<0.05).此外,PR-L、PR-H和氟西汀治疗显著降低了摄入潜伏期(分别为P<0.05、P<0.05 和P<0.01).FST结果显示,PR-L、PR-H和氟西汀对CUMS诱导的抑郁症大鼠具有抗抑郁作用,导致其静止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P<0.05、P<0.01 和P<0.01).TST结果表明,接受PR-H和氟西汀治疗的大鼠的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1).(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左右脑Iba-1+小胶质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1).然而,PR治疗后,这种增加被抵消(P<0.01).PR-L、PR-H和氟西汀治疗显著降低了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P<0.01).此外,PR-L和PR-H治疗有效地抵消了大鼠海马中NLRP3、ASC和caspase-1水平的升高,并显著下调了磷酸化p65(p-p65)、COX-2和iNOS的表达(P<0.01).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PR在 CUMS模型中具有抗抑郁活性,其作用机制与调节 NLRP3和 NF-κB信号通路有关.

    抑郁症远志慢性不可预测应激促炎因子神经炎症

    左归降糖解郁方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

    赵洪庆牟晴蕊姜嘉琪朱萱...
    195-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左归降糖解郁方(ZJJF)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并明确其作用机制是否与调控 JNK信号通路有关.方法 (1)将 72 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 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0.18 g/kg)+氟西汀(1.8 mg/kg)组和ZJJF高(20.52 g/kg)、中(10.26 g/kg)、低(5.13 g/kg)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单次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8 mg/kg)联合 28 天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模型.于CUMS造模期间灌胃给药,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共给药 28 天.通过检测动物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并结合旷场实验(OFT)、强迫游泳实验(FST)和蔗糖偏好实验(SPT)评价ZJJF降糖与抗抑郁的功效,同时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与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评价海马组织损伤与神经元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及JNK/Elk-1/c-fos信号的表达水平.(2)为进一步明确JNK信号在海马神经元凋亡及ZJJF药效中的作用,另取 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5 组,每组 10 只:对照组、模型组、SP600125(SP6,JNK阻断剂,10 mg/kg)组、ZJJF(20.52 g/kg)组、ZJJF(20.52 g/kg)+Anisomycin(Aniso,JNK激动剂,15 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模型,并在CUMS造模期间,灌胃给药ZJJF,腹腔注射给药SP6 和Aniso,持续 28 天.通过OFT、FST和SPT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并通过HE染色、Nissl染色、TUNEL染色和电镜(TEM)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与凋亡情况,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及JNK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 (1)ZJJF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高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P<0.01),增加自主活动水平并减少绝望样行为(P<0.01),改善海马神经元病理损伤,包括增加神经元胞核数量(P<0.01),减少机械细胞、空泡细胞及凋亡神经元数量(分别为P<0.05、P<0.01 和P<0.01),下调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 表达(P<0.01),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P<0.01),显著抑制p-JNK、Elk-1和c-fos的高表达(P<0.01).(2)SP6 能够增加模型大鼠自主活动能力(P<0.05),降低绝望时间(P<0.05),但对蔗糖偏好度无显著影响(P>0.05),增加海马神经元尼氏小体数量(P<0.01),降低Bax、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P<0.01 和P<0.05),减少神经元凋亡数量(P<0.05),增加 Bcl-2表达水平(P<0.01),抑制 p-JNK、Elk-1、c-fos的高表达(分别为 P<0.01、P<0.01和P<0.05),说明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与JNK信号的异常激活有关;与ZJJF组比较,ZJJF+Aniso组蔗糖偏好度减少(P<0.05),绝望时间增加(P<0.01),海马神经元损伤更加严重,Bcl-2表达水平降低(P<0.01),Bax、caspase-3、p-JNK、Elk-1 和c-fo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分别为P<0.01、P<0.05、P<0.05、P<0.01 和P<0.05),说明ZJJF抗抑郁、改善神经元凋亡及对JNK信号分子的调控作用均可被JNK激动剂所逆转.结论 ZJJF具有良好的降糖功效,并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是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一种很有前景的药物.

    左归降糖解郁方抑郁症糖尿病神经元凋亡JNK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