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逻辑

    杨章文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理论逻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转向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实践表明,这是一条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首要原则、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显在特征、以赓续中华文化基因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富裕为价值主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以和平发展为行动准则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的现代化道路.基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视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诠释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逻辑≠资本逻辑""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内涵要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整体逻辑

    定向与聚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赋能国家治理的实践理路

    冯思淇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对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的整体性概括,为立党兴党强党、立国兴国强国提供精神滋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为党执政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定向与聚力的作用.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利于确保国家治理的政治方向,强化国家政权的政治属性与基本职能,明晰国家治理的政治本色,增进社会共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也嵌入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中,成为制度创新的精神动力、制度体系成熟定型的精神支撑、彰显制度优势的精神标识.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蕴的精神品质,能够激发时代精神、凝聚民族精神、引领道德风尚,从而筑牢国家治理的文化根基.这就表明,传承与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国家治理政治引领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经验

    蒯正明秦芬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相继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演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的"四部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造"四个伟大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由先进性、代表性、纪律性等特质塑造的使命型政党,使命型政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方向引领与理论指导、制度创设与制度构建、精神塑造与精神支撑、价值统领与推动发展、组织保障与人才支撑等功能.党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建设与现代化国家建设深度契合、相互影响."四个伟大成就"本质上是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进行的政治创造、理论创造、制度创设、实践推动、精神塑造等一系列活动的结果.党百年奋斗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历史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最根本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党的建设和党建布局的动态演进是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战略支撑;使命引领与创新性探索相结合是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实践机制.

    中国共产党伟大使命民族复兴内在逻辑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历史及其经验

    张燚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源于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民历史观、人民国家观和人民政党观的认知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共产党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时期,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国家制度体系和党的中心工作等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正风反腐、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其启示主要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发展历程历史经验

    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类型、凝聚机制与形成过程

    张淑娟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中华民族共同性及其凝聚机制是理解中华民族深刻内涵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性从纵向上分为继承的共同性和凝聚的共同性,从横向上分为各民族自然交往交流产生的共同性和国家意志塑造的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凝聚机制包括历史书写与能动构建互动统一机制,以及历史方位与目标互动统一机制.在论及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凝聚机制时既要关注多元走向一体的趋势,也要从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视角来审视"一"对"多"的凝聚,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而共同性的成长是连接"多"与"一"的桥梁.从中华民族复合性生成的过程把握中华民族共同性,一方面要把握实体结构上的复合性,即中华民族由56 个民族单元构成;另一方面要把握内涵上的复合性,即内在生成逻辑与构成要素的复合性,这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东方与西方相贯通、兼具"国家"与"民族"的双重使命使然.复合性既构成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增长点,也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性凝聚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机制多元一体

    国民意识培育: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核及其进路

    黄金辉陈崇仁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需要从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中寻求基本进路."国民"是伴随民族国家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身份,基于一元化国民权利搭建的政治制度安排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中国现代国家语境下的国民意识是在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进程中被逐渐塑造起来的,它既具有民族国家形态下国民意识的一般性,也内含中华文化基因,表征中国现代国家特性.无论从民族国家一般特性,还是从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来看,国民意识都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核.这种内核体现为国民意识是增进共同性的前提、是支撑共同性的主轴、对增进共同性具有根本性效能.通过国民意识培育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进路,主要包括:坚持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保障国民合法权益;加强各族人民共有奋斗历史教育,铸牢国民共有精神家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拓宽国民交流互动平台;赓续共同利益,塑造国民集体行动意愿.

    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意识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性

    中华民族共同性及其增进理路:一个民族政治学的解释

    徐欣顺
    7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进共同性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从民族政治学的视域出发,有助于厘清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内涵与增进理路.中华民族共同性源生于政治公共性与民族文化性的内在统一,是全体人民共同依存与彼此关怀而生的积极关联性.对全民积极关联性内涵的把握,有助于排除纯粹同质性、多数强制性和封闭排他性等认知误区.与此同时,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还需认清共同性阙如可能带来的民族政治问题与隐患.对此,就需要明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各族人民对增进共同性的呼唤,通过增进全民关联的意愿性、意义性和使命性,延展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宽广度、提升共同性的厚重感、推进共同性的持续性.由此,各族人民彼此与共的积极关联得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性也随之高质量增进.

    中华民族共同性民族政治学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

    于春洋
    8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文本是研究党和国家政治话语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的重要素材.运用定量词频分析与定性语句分析方法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的重要政策文本,可以发现伴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的不断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经过从"树立""培养""培育"再到"铸牢"的关键表述方式演进,历经提出、发展和确立三个阶段最终得以形成.动机和目标是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构建逻辑的两个维度.践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内部动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外部动机,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基础目标,实现"共同体"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远景目标.内部动机与外因动机相互结合,基础目标与远景目标彼此呼应,成为党和国家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基本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增进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基于党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的视角

    吴炜曹敏
    10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其政党文化形成发展的演进规律和理论研究需要加以系统梳理和总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成就和经验,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再出发提供了历史样本和最佳教科书.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出发,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在经历了理论起步和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应在新时代政党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的深入.因此,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应提高站位,坚持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回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学术发展动态,考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现状,提出前瞻性研究的着力点.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多学科融合改进研究方法;以唯物史观考察百年政党文化发展史,在纵横比较中拓宽研究视野;以新时代新使命新实践为基础,在贯通古今中外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再出发,从而为强大政党、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为人类共同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文化密码文化自信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实践逻辑与提升路径

    郭一宁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社会号召力,是通过政治权威、领导制度、执政绩效、意识形态、思想宣传对社会大众进行引导、感召与凝聚,使社会大众产生强烈的向心力、认同力与归属感,共同实现政治目标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具有促进心理认同、凝聚社会资源、推动政策执行的重要战略价值.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实践逻辑,是在思想文化的相连相契中实现共意共情,在党的引领示范中实现社会的行为跟随,在政党与社会的协同互动中实现同频共振.新时代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增强党的领导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升社会凝聚力,优化党的社会号召方式、激发社会活力;要坚持党的领导,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要坚持系统思维方法,以分层次的治理思维和开放性的系统思维为基本思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旨归,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实践逻辑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