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的再讨论——基于方法论的审思

    陈加飞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生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走向与发展形态.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产生了多种解释.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的视角,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中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理论内涵和历史内涵,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问题.从这个角度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1927年后在"井冈山道路"实践创新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堪称是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篇.实践起点与理论开篇及其辩证互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发生的内在逻辑与历史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的双重性及其辩证逻辑,获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生的过程性与必然性的历史解释,对中国共产党总结自身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方法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逻辑与独特内涵

    张润峰
    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不是抽象思辨的结果,而是包含着多重特殊的逻辑意蕴.从理论逻辑看,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由历时性向共时性的时空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呈现出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飞跃;从实践逻辑看,经典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双重任务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实践探求之中;从时代逻辑看,建构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格局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时代回应.这种生发逻辑的特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即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自我发展完善相统一、坚持经典现代化任务与后现代化任务相统一、坚持对内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与对外倡导和平发展相统一、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逻辑及独特内涵,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的存在形态与建构逻辑

    杨彬彬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是一个具有不同要素和不同面向的表达体系,既包括诸多概念、命题、论断等,又基于不同的表达功能形成了多种话语形态.根据制度优势话语的不同功能、作用和阶段性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用以事实呈现的实然描述性话语、作为原则要求的应然规范性话语、进行机理阐释的现实可然性话语.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的价值转化和时代创新,需要提炼制度优势的实然性话语,客观反映制度优势的现实形态;创新制度优势的应然性话语,系统揭示制度优势的理想形态;丰富制度优势的可然性话语,深刻剖析制度优势的内在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优势话语存在形态建构逻辑治理效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话语结构的流变

    彭冲王炳权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民主话语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而使用的一系列话语叙事.人民民主话语结构体现为目标与策略、价值与实践的统一,它的内在流变源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话语目标指向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策略指向发挥人民民主的动员功能、动态调整革命依靠的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民主话语目标指向巩固新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策略指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民主话语目标指向继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展开,策略指向坚持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探索中国式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民主话语目标指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策略指向发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走好线上线下群众路线、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握人民民主话语结构的流变,有利于理解中国式民主的丰富内涵,以及民主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意蕴.

    人民民主民主集中制基层民主协商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

    重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对西方民主的超越

    林毅
    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西方民主陷入民主衰退与治理衰败的双重困境时,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在西方把控民主解释权的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要想准确理解与系统阐释中国民主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就不能仅在中国语境中自说自话,而是需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放在西方民主的对照面加以考察.由此可以发现,正是因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主权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重塑了被西方民主所破坏的民主与治理的关系,通过针对性地解决"选主"取代民主的问题重塑了实质性的民主内容体系.与此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也因为具备不断更新调适、追求自我超越的特质,才得以成功避免西方民主的困境,破除西方民主对民主的桎梏,进而引导民主走向多样化、实质性、全过程的发展正轨.

    全过程人民民主西方民主中国经验重塑民主

    巡视场域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刘诗林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巡视是新时代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也是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相结合的一种监督方式.党组织授权并鼓励巡视组在巡视过程中主动对接群众监督、媒体监督、政协监督等民主监督,吸纳民主监督资源、激发民主监督活力、增强民主监督效力,同时也突出和巩固了党内监督的主导地位.巡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遵循党内民主原则,是以党内民主带动、促进和保障人民民主,最终形成民主合力、提升民主实效的重要制度设计.在巡视场域中,能深度观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机制、价值取向、实践形态和显著优势,呈现出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作为自上而下党委监督与自下而上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巡视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人民民主本质.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成熟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示了对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建设的赋能效应与民主伟力,彰显了中国特色政党体制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

    全过程人民民主巡视党内监督民主监督

    市场化、社会化、国家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瓶颈及其突破——基于山东烟台"苹果村"的调查

    徐勇石健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以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意味着将传统自然状态的乡村纳入现代化体系之中.市场化、社会化、国家化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三者相互作用、紧密相连,深刻影响和改变我国的农业农村.我国是在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和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的约束条件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这就导致农业农村在市场化、社会化、国家化进程中会面临诸多瓶颈性难题,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山东烟台"苹果村"为调查对象,发现该村在市场化、社会化、国家化进程中分别面临"中低收入"困境、人口流动减缓、有限公共服务等乡村振兴瓶颈问题.这些问题难以用经济理性、人口推拉、公共性等一般理论解释.解决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置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视角下,立足于中国国情,以足够的历史耐心和韧性加以破解.

    乡村振兴市场化社会化国家化

    合作治理: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一种模式

    张领
    8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乡村治理自发性、弱约束模式无法应对乡村发展失序、社区失灵的问题.乡村自愿组织整合经由"社区空间"形成的公共关切,通过向村"两委"输入而形成公共议题,并协助村"两委"协调村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矛盾.社会关联度高的社区空间中的农民随着"乡—城流动"增加收入,进而提高了行动能力,积极支持自愿组织的活动,参与乡村振兴.然而,在约束性的治理场景中村"两委"和自愿组织就难以发挥作用,陷入"社区失灵"的困境,因而需要基层政府介入承担元治理的角色,弥补村级治理体系权威性不足的问题.这样,下沉的基层政府权力、村"两委"、自愿组织和村民几大主体形成了强约束和自治相配合的合作治理格局.这一多元合作治理网络实现了德治、自治和法治的有机组合,进而破解乡村治理失效的困局.

    乡村振兴合作治理乡村治理治理有效

    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的宝贵品质

    何克祥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并不是党的十八大后才形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党的自我革命百年实践由一个个相关精神品质逐步积累升华而成的.其中七个方面对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塑造最具决定性意义.坚持独立自主,铸就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之魂;开展全党整风,形成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原生形态;推动不断学习深深融入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血脉;深刻反省自身历史问题,升华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改革创新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时代化;坚持不懈严惩腐败,锻造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本质元素;全面从严治党,塑造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新形态.这七个方面代表七种宝贵精神品质,它们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时自我革命精神与革命精神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从本原上说,无论哪种精神都源自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精神品质自我革命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实践类型与整合转型

    韩鹏云
    11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税取消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逐步呈现出不同的实践样态,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个体能力型和群体支持型.两种类型的带头人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但部分带头人在治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党和国家加强了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整合,系列举措提升了带头人能力,加强了带头人作风,规范了带头人的权力运行.带头人队伍的整合体现了在选培机制上由内部向外部的转型、在管理机制上由目标向制度的转型.转型具有必然性,但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工作能力,转型过程中还需要推动建设路径的优化:从价值路径上需要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与乡村社会的性质相匹配、与新时代群众路线相耦合、与基层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导向;从政策路径上应协调处理好外派干部与本地干部、吸纳培养与基层选举、制度约束与有效激励等关系.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类型整合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