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资源、财富占有与风险社会

    张康之
    12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财富不仅在经济学的视野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财富的分配和保有构成了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在工业社会中,资本成了人与资源和财富间关系的中介,资源在资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向财富的转化,而财富则在私人占有中转化成了财产.从资源到财富再到财产的不断转化构成了社会运行的重要机制.也正是在这一社会运行机制中,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了社会风险,并使得社会风险持续积累而将人类引进了风险社会.虽然我们说风险社会是工业社会发展的结果,但资源的资本化、财富的财产化以及通过组织而开展的利益争夺,则是风险社会产生的根本性原因.

    资源财富财产私人占有风险社会

    联通"平行世界"的数字场景:界面基础、驱动力量与时空冲击

    谢新水
    140-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过程中,人类生活在现实世界之外又新增了一个虚拟世界,两者一起构成了"平行世界".以多元界面为基础,数字场景联通了"平行世界",帮助个体的人和各种圈群在"平行世界"中来回穿梭,打造出新的生活境况.除了数字基础设施、多元界面以外,数字化工具和新互动模式成为建构数字场景的核心构件.在数字化过程中,数字场景具有激活人性需求、促进新经济业态形成和拓展时空世界等功能.联通"平行世界"的数字场景是发展数字经济、建构数字社会和打造数字生活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数字场景价值的逐步展现、丰富与普遍化,现实世界的人随时可能主动加入或者被动卷入虚拟世界中,进入虚拟世界的人又面临回归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将迫使人的躯体、思想和行为在"平行世界"中不停地扭转,不断冲击身体时空、心理时空、思维时空、生活时空和社会时空.在数字化过程中,数字场景的不断建构以及多要素彼此作用引发的矛盾决定了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可以预见的是,利用数字场景、"数字人"、内容生产和交换建构的元宇宙既是加速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动力,又将进一步加大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

    平行世界数字场景多元界面数字治理元宇宙

    流动社会中数字治理的优势、风险与完善

    向玉琼
    153-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性是当前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社会流动性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实施数字治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流动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数字治理的优势在于:数字技术能对社会问题进行抽象化表达、连续性追踪、减速化处理以及合作行动网络重塑,从而实现对复杂社会的简单化治理.但数字治理也存在风险:一是技术局限性导致对社会问题的狭隘化处理,包括对社会问题的不当简化、治理方式的固化;二是理想化的预测与规划导致生活受到技术的控制,如科学预测带来僵化的管理思维、技术在规划生活时也在支配生活;三是对技术理性的强调挤占了社会治理的价值空间,导致治理责任与主体性的部分丧失.因此,需要基于流动性情境来完善数字治理:通过数字技术的流动性推动社会治理结构的创新;赋予数字符号以动态的、具体的意义;在多元主体行动中进行数字系统的合作生产;从人本主义出发对数字治理进行评判和考量;在流动性的数字流程中完成治理责任分配.

    数字治理流动社会技术治理

    算法社会的技术内涵、演化过程与治理创新

    贾开
    164-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背景下,算法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新规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推动社会形态演化进入算法社会的新阶段.算法社会不仅意味着算法作为追求效率的技术工具的普及应用,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体现出的主体特征并嵌入人类生产关系以及与其他要素产生的相互影响.可以从技术内涵、演化过程和治理创新三个方面揭示算法社会的运行逻辑.公理化和计算化数学思想分野下,"算法"已经不能被视为中立性的技术产品,而应被理解为纳入环境、系统因素考量的"技术-社会"体系,其本身具有的多重可能性将在与其他社会因素互动进程中不断演化并产生政治影响.生命政治概念下的安全机制和规训机制解释了算法产生政治影响的原因,以及代码作为"治理术"的具体作用,而可计算性争论构成了讨论算法规范性力量限度与范围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以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视角探索治理创新路径,以便在释放算法变革潜力的同时控制应用风险.

    算法社会算法治理数字治理可计算社会人工智能治理

    论道德教育在个体道德自觉形成中的建构、塑造与统合功能

    隋牧蓉卢黎歌
    179-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体道德自觉是构成道德图景的实质和基点.个体道德自觉是一种包含个体自主识善的道德认知、自发亲善的道德情感、自愿向善的道德追求和自觉为善的道德实践的个人品质,不仅指向认识层面的自觉意识,还强调实践层面的自觉行动力,最终表现为个体道德上的知行合一.个体道德自觉何以可能,从根本上说是道德教育在个体道德自觉形成中发挥了建构、塑造和统合功能.基于已有研究,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个体道德自觉意识的内在生成中,道德教育培育了个体内心道德的直觉、道德自觉的思维、道德的理性品格;在个体道德自觉行动力的外在养成中,道德教育培养了向善为善的能力、道德行为习惯与道德行动自治力;在个体内在德性与外在德行的有机合成中,道德教育促进了道德情感、道德需求与道德规范对内外的统合.

    道德自觉道德教育道德心理

    人物介绍

    封2页

    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