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辩证关系和实践创新

    余卫国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两个结合"作为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依存又相得益彰,既交融互动又辩证统一,不仅直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且直接构成了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而要在"两个结合"的创新实践中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充分认识"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实践基础上的问题导向和理论创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科学内涵辩证关系实践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重阐释及其整合

    付文军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议题,目前学界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阐释.在其特点阐释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和政治经济学考察,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基础.在其内涵阐释方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坚持与贯彻,又是立足中国现实并探索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因而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在其逻辑阐释方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既是积极回应"时代之问"的科学选择,又是基于世界历史和中国实践的伟大创造.在其价值阐释方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学理赓续与民族化的结合,又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求索之路,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境界.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走出的一条现代化道路,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的统一体,因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阐释应是整体性的,既需要在"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与"走自己的路"的辩证统一中理解它的特点、内涵、逻辑与价值等,也需要整体性地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此凸显它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进路中国共产党

    论新的赶考之路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蒙象飞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来赶考与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有机互动,前者是后者的实践形态,后者规定了前者的方向和内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指引着新赶考之路的前进方向,也赋予了新赶考之路的时代特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根本路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进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需要以科学理论引领赶考之路的正确方向,以伟大建党精神激发走好赶考之路的奋进动力,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形成走好赶考之路的历史合力,培育时代新人确保走好赶考之路后继有人.

    中国共产党新的赶考之路历史使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要求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素与结构

    佟德志王旭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覆盖、全方位的民主,其中蕴含着民主主体、客体、程序等要素,形成完整的结构.全链条是指由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成的复合程序,保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程序完整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客体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又包括国家、社会、群众等各个层次,是全覆盖的民主.全方位民主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四套班子为依托,将民主贯穿在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之中,是全方位的民主.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要素与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应该从实践出发,满足理论饱和性的要求.

    全过程人民民主要素结构

    人民监督权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价值与保障机制

    王阳亮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人民监督权力"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它不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价值,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真实、有效的制度保障."人民监督权力"的探索包括刚性的纪法监督与广泛的人民群众监督形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反腐败与作风建设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以监督合力实现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以人民监督贯穿人民民主全过程,充分保障了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善刚性的法律监督、柔性的人民监督常态机制与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层组织建设是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着力点.

    全过程人民民主党内监督行政监察国家监察人民监督

    党的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

    王红艳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人民的真正当家作主,更谈不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义是根本性的.从更具体层面看,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出于政治自觉,同时根据党情国情需要和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在制定实施民主政治发展方案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大力发展协商民主、建立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创新民主实践平台渠道,从配置逻辑、制度安排、实践条件等各方面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提供坚实政治保证.在党的领导下全过程人民民主呈现出人民性、真实性、广泛性、有效性、可持续性五个相辅相成的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集中制协商民主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结构体系

    朱碧波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由逻辑起点、目标导向、体系格局、道德原则与实践路径等核心要素组成的结构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起点,这种多元一体的结构性特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难以绕开的现实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导向是各民族共富共享,它充盈着中华文明济世安民的弱势关怀、均衡发展的空间正义和文化赓续的集群关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体系格局是各民族共建共治,涉及激活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协同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道德原则是和合共生,强调立足各民族的共生共在,在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同时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即本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注重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心理层面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多元一体共富共享共建共治和合共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属性的形成与发展

    孙保全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的民族建构先后经历了"臣民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阶段,这为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国际视野,有助于在中西比较中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属性的形成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近代中国的"国民"概念起初具有指称全体中国人的集体内涵,此后转化为描述权利义务关系的个体身份概念.抗日战争爆发后,日益觉醒的国民逐渐以"中华民族"为符号和载体聚合为一个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不同时期相继对国民进行"人民化"及"公民化"的根本改造,并在此基础上重塑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民属性.发展至今,"国民共同体"与"多元一体"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属性,也由此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逻辑.

    现代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共同体多元一体

    内力塑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一个类型学分析

    王小鹏
    9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要依靠"自我"而非外力进行党的建设?这一问题背后隐含着党的建设的独特逻辑和内在规律.从政党类型学的视角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内力塑造型政党的概念和分析范式,有助于在解答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揭示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动力机制问题.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生成与作用彰显、政党引领型国家的生长发展逻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运行逻辑、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未来逻辑决定中国共产党是内力塑造型政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修正错误、保持肌体健康分别为内力塑造型政党提供了精神动因、价值动因和现实动因.引领机制—回应机制—执行机制—保障机制构建起党自我革命以内为主、内外联动的动力体系,形成内力塑造型政党动力机制的完整实践图式,系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与外在环境以及与人民互动中进行自我革命性锻造的动态过程.新的百年,百年大党要以"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实践自觉与政治自觉,塑造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引领共产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共产党内力塑造型政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

    新时代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动因、要义与路向

    张书林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是组织动员力、政治凝聚力的综合展示.基于时代变化、问题倒逼的新时代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具有紧迫性和必然性.乡村社会发展变革的"倒逼"、农业农村农民变革的"倒逼"、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倒逼",已是谋划新时代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需要直面回应的现实诉求.在方案设计上,新时代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需要强化领导力、优化组织结构、塑造功能形态、创新运行机制四个基本维度.提升新时代村级党组织组织力,需要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推进乡村社会力量整合、组织整合、治理整合、经济整合,描绘以乡村社会系统性整合推动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路线图.

    党的领导村级党组织组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