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

    孙会岩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织路线是现代政党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正确组织路线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已经提出了组织路线概念.随着革命形势发展,逐渐形成"任人唯贤"为重点的组织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路线在"又红又专"的基础上继续延展.改革开放以来,组织路线进一步沿着制度化趋势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科学界定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回顾组织路线的发展历程,可得出重要的时代价值,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组织路线的根本支撑,锻造有力的组织体系是组织路线的重点内容,建设好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是组织路线的着力点,抓好组织制度建设是组织路线的重要保障.汲取这些时代价值,对于提升政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组织建设政治发展

    江山与人民:习近平关于人心向背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

    何锡辉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人心向背问题,强调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人心向背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要求全体党员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领导和团结全体人民共同为守好红色江山、守好人民的心而努力奋斗.这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人心向背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价值指向.习近平从地位、作用、表征、目的等维度阐释了新时代人心向背的丰富内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阐述了人心向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心凝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迎接重大挑战的力量汇聚、提升党执政能力的强大动力等重大问题的重要价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导与理论指引.

    习近平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幸福

    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农民参与:从阶梯到框架

    邓大才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建设行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农民参与,而农民参与的有效性则由参与框架决定.通过对8个案例的实证研究发现,乡村建设行动作为一个行动单元,其参与有着治理的共性,也有着建设行动的治理特性.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农民参与由政府、村庄和农民共同促成,缺一不可.机会-赋权、意愿-责任、规则-程序3个维度决定的农民参与程度构成了农民的参与框架.农民参与框架的3个维度又可分解为8个要素.由3个维度和8个要素构成的参与框架共同决定着农民参与阶梯.

    乡村建设行动参与框架参与阶梯参与要素参与损耗

    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公共选择逻辑——基于15个省份150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衡霞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政府在农村社区治理方面的公共选择决定其能力提升可能获得的支持性举措.研究依托2013年至2020年我国15个省份的120份政府工作报告及与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的30份政策文件,从内容、时间和空间维度解析农村社区治理能力中的政府选择,可以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财税支持和产业扶持等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所下降,法治建设、行政制度改革、考核与激励等价值理性工具提及的频率均有所上升.这表明地方政府在治理理念和方式上的转变,即逐渐减轻对物质工具的依赖,愈加重视制度理性的作用.

    农村社区治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选择价值理性

    乡村建设行动中农民声音的有效表达与责任效力

    张利明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需要国家进行积极干预的同时,也要充分倾听基层心声,重视农民的声音.在理论层面上,有效的声音表达有利于了解农民需求偏好、形成集体共识、提升基层责任、改善公共物品供给.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声音的有效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取决于村庄横向上的"反弹效应"和政府纵向上的"反馈效应".横向的"反弹效应"遵循"便利性"和"承认性"两大标准,由此形塑"责任农民";纵向的"反馈效应"要求政府及时、有效回应农民声音,由此形塑"责任政府".两大效应根据强弱程度的不同分别形成"理想类型""弱效应表达""杂乱无章表达""无声与沉默"四种表达类型.乡村建设行动的推进需要建立多层次、制度化的声音表达体系,提升农民声音表达的有效性,在建设过程中促进声音表达与责任效力的双重提升.

    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行动农民声音有效表达责任效力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功能:农村协商民主的规范完善与规则耦合

    张师伟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治理机制等明显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协商民主给农村社会提供了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平台,但农村多元治理主体的并存共治亟待理顺彼此之间的关系.各主体行为规范的完善及不同规则的逻辑耦合就成为农村协商民主能否稳健存在及有序运行的关键.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治理的领导核心,在农村协商民主的规范完善及规则耦合方面扮演着组织领导的重要角色.基层党组织既要指导多元主体各自的规范完善以保证其民主性,又要负责农村治理整体性规则的耦合以增强农村治理的整体性及协调性,从而推动农村协商民主的规范运行和农村治理的成熟完善.

    基层党组织农村协商民主规范完善规则耦合农村治理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逻辑:从技术操作、结构生成到制度演化——基于中轴性概念的分析

    韩福国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呈现出三个层面上相互关联的中轴性概念,形成理解地方政府创新的逻辑支撑,但这些概念容易混淆.第一个层面是地方政府创新的技术性概念,包括科学与民主、国际与本土等日常困扰学术研究与实际操作的概念.第二个层面是构成地方政府创新的结构性概念,涉及地方政府创新的结构生成问题.第三个层面是演化性概念,涉及地方政府创新的横向扩散与纵向扩展等议题,指向地方政府创新的内容究竟能否制度化这一根本问题.在政府创新的实际演化过程中技术性概念与结构性概念之间产生一系列冲突和张力,这种概念冲突实际上表征着政府创新过程的体制性阻力、社会性压力和维持性困境.

    政府创新技术性概念结构性概念演化性概念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行政的公共性审视——基于"人机关系"的视野

    王张华颜佳华
    8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与公共行政融合的不断加深,推动着公共行政范式向"算法行政"转换.从人机关系视野来看,算法行政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人工智能体嵌入以及人类(公共管理者)角色被替代,人类必须在场的传统公共行政范式面临重构,人类不必在场的情景越来越多,使得围绕人类所建构的"人际秩序"逐渐被围绕智能技术所建构的"机器秩序"取代.人类的主体角色和理性价值开始被弱化,潜在滑向算法支配的隐忧,存在公共性流失的可能.为确保算法行政朝着改进公共治理绩效、提升公共治理价值以及优化公共利益分配的目标行进,需要高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旗帜,塑造人机和谐共生的链接机制,划定算法介入治理的现实边界,搭建智能算法向善的平台系统.

    人工智能算法行政公共性人机关系

    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中的主体定位及其职责完善

    王立峰李洪川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研究较多侧重于一般原则和运行机制,学界对二者在实施中涉及的主体及其职责关注不足.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这些主体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第一责任主体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立规与立法环节承担衔接和协调主要工作的是法制工作机构;执规与执法过程中承担牵头责任的是党委政法委;督规与司法环节衔接和协调则需要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协调配合;各种协调小组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过程中具有示范作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应当注意这些多元主体存在的事实,厘清这些主体各自职责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有助于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

    党内法规国家法律多元主体角色定位完善职责

    法规适应:党内法规制定试点工作的实践要义——基于深圳的经验分析

    袁超龙雪岗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中共中央授权地方党委进行的党内法规制定试点工作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党内法规制定主体扩容可行性、地方党内法规制定程序科学规范性以及法规在适应于地方推进基层党建与纠正"四风"问题方面的行之有效性等方面承担着先行先试任务.由此决定了"法规适应"应是党内法规制定试点工作的实践要义,要求试点地方党委充分结合地方特点、回应现实问题、适应地方发展.深圳40年经济特区建设在基层党建和作风建设方面虽然创造了一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深圳地方党内法规制定与实施的适应性依据.具体而言,深圳市委围绕推进基层党建、纠正"四风"问题以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方面制定出台了5部地方特色鲜明的党内法规,并主要在以下两大方面作了适应性探索:一是在地方党内法规制定程序上,探索出"五项工作机制";二是在党内法规构建路径上,探索出以"特定行为主体"和"特定内容事项"为中心的党内法规构建逻辑.从整体上看,深圳在这方面的探索彰显出对于党建引领城市治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乃至中国特色"治党-党治"实践的创新价值与政治意义.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法规制定权党内法规制定试点工作深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