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情境嵌合: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实现路径

    范雅娜
    12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社会工作如何在农村场域实现其价值是一个亟待关注的议题.从情境层面探讨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实现问题,能够为社会工作在农村场域的价值实现提供可行路径.情境视角下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实现涉及实践场域、本土进路、价值展现三个层面.从实践场域来看,社会工作实践和研究的生活世界转向为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前提,情境成为农村社会工作价值实现的实践场域.从本土进路来看,将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实现路径沉淀到情境层面,社会工作者从辨识情境到处理情境再到衡量情境转变的一系列实践回应了社会工作者在农村情境中"何以可为"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单个情境中的碎片化行动层面,而是通过不断地将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情境相互交织,以迈向农村社会工作实践的情境嵌合,并借助情境嵌合来增强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力、回应力和行动力,最终实现农村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的价值.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工作价值情境

    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三元":村改居社区研究的范式转换

    纪芳
    13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农村城市化的产物,村改居社区是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的一种独特形态.鉴于村改居社区从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客观事实,城乡二元结构范式成为村改居社区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范式,主张村改居社区治理应从"村治"向"城治"转型,以促进村改居社区的城市融入.然而,"城市本位"的治理转型实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村改居社区的"半城市化"状态.在对城乡二元结构范式及其指导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发现村改居社区研究应转向更加契合实际的城乡三元结构范式."城乡三元"是基于城乡关系变化对城乡二元结构的补充与完善,强调在城乡要素密集互动的领域形塑出一个城乡结合的新型"第三元"结构,并与城乡二元一起形成"城—郊—乡"三元结构.由此,村改居社区的研究视域也相应从"城市本位"转变为"郊区本位",村改居社区的独特价值得以凸显.基于城乡关系的范式转换能够厘清村改居社区研究的经验迷惑,促进村改居社区研究的视野开拓.

    村改居社区城乡二元城乡三元治理转型范式转换

    流动性增强背景下区域合作治理模式的生成

    刘兴成
    14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后期以来,跨越地域边界的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日益增多,区域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不过,区域治理绝不仅仅是治理范围或空间尺度的放大,更不能满足于对具体的、个别的跨域公共问题的应激式解决,而是意味着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在最直接的层面上,正是各种社会要素如人、物、资本和信息等跨越边界频繁流动导致了区域公共问题的发生.从流动性的历史变迁来看,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流动性的生成和增强带来了个体的解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运用边界管理手段控制流动性的各种制度安排.行政区划管理是对国家内部的地理空间进行划分,并在边界明确的空间范围内设置不同层级的行政建制、行政单位和行政区域,从而实施具体的治理活动.进入后工业社会,流动性加速增强,出现多元治理主体并存的局面,建立在行政区划管理基础上的传统模式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亟需构建一种包括不同层级政府、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在内的多元主体之间的区域合作治理模式.

    流动性行政区划管理区域合作治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内涵、关系与路径

    张志勇
    15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力量是人特有的精神属性,是精神状态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是人的精神自信、精神自觉、精神自由的体现,具有自主能动性、选择创造性与自信自强的特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通过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将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精神力量"唤醒,使之真正成为变革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又要注重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物质力量的作用,激发实践主体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实践中要注重把握和处理好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富裕中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人生幸福中的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这四组关系.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物质需要的同时,通过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达到物质与精神同步的美好状态.基于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及其增强、发挥.结合当前实际,可以通过弘扬真理的力量以掌握精神主动、颂扬伟大成就的力量以激发精神自信、高扬文艺作品的力量以培养精神自强、发扬斗争精神的力量以坚定精神自觉、宣扬奋斗的力量以实现精神自由这五个方面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自信自强精神力量历史主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G驱动下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特征、新风险及应对策略

    谢俊
    17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以5G为基石的智能时代迎风启幕,信息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带来网络意识形态传播主体智能化、传播内容视频化、传播方式多维化、传播受众类型化等新特征.智能化带来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脱域、评价权转移、把关权弱化,导致传播主导力式微;视频化削弱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导致传播话语权式微;多维化带来虚拟和立体互动的信息传播监管困难,导致传播管控力式微;类型化带来"信息茧房"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导致传播认同度式微.防范和化解当前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新风险,需要顺应信息技术变革的趋势,构建"5G+"赋能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传播体系,守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导权;提升话语表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不失语、不失声、不失踪,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权;统筹技术与制度,构建安全、有序、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管控力;防范算法偏见,破解传播的信息窄化和价值迷失难题,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认同度.

    5G技术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新特征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