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学报
铁道学报

杨浩

月刊

1001-8360

tdxb@vip.163.com

010-51847451、51842631

100844

北京复兴路10号

铁道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 本刊主要刊登铁路运输与经济、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电气化与自动化、铁路工程等学科的科研成果论文及综述。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德国国际建筑学数据库(ICONDA)、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十余家大型数据库。 《铁道学报》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山区铁路工程物流基地选址的分布鲁棒优化模型

    王浩甘蜜魏力飞何庆...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区铁路传统工程建设运输物流基地选址模型较少将未来可能需求纳入考量范畴,忽视了此类临时工程在社会效益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潜力.针对此问题,在传统工程建设运输物流基地选址模型考虑影响因素及假设基础上,加入永临结合决策变量,构建同时考虑未来社会需求分布的不确定性的工程选址模型.以工程地质条件、建设施工成本、道路情况等多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预测未来社会需求并引入波动变量构建非精确机会约束的方式,提出适用于永临结合模式设施选址的"多面体-DRO"二阶段分布鲁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服务水平是选址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高海拔施工点,选择附近的高海拔设施更加可靠;为尽可能服务高海拔地区,永久设施点更倾向于在高海拔地区修建.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抵抗不确定性带来的代价,从而避免决策失误,在山区铁路工程永临结合设施修建方面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山区铁路设施选址永临结合分布鲁棒优化

    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显隐式求解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秦佳良刘林芽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联立求解过程,将车辆和轨道分别考虑为2个子系统,通过2个子系统之间的位移协调和轮轨非线性接触力耦合,再结合显隐式积分格式,提出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的分离迭代和分离同步两种求解方法,通过算例验证了两种方法的正确性,并对两种求解方法的收敛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显隐式分离迭代法和显隐式分离同步法的最大有效时间步长分别是0.5、0.1 ms;在时间步长较大时,采用Aitken加速法可以起到增强显隐式分离迭代法的计算稳定性的作用,但Aitken加速法的作用会随着时间步长的减小而变小;相同时间步长下显隐式分离同步法的计算效率要比显隐式分离迭代法高,但可以通过选用较大的时间步长来提高显隐式分离迭代法的计算效率.

    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显隐式积分分离迭代法分离同步法Aitken加速法

    基于实车试验的大跨度桥梁轨道静态长波高低不平顺验收标准验证

    李国龙孙宪夫高彦嵩杨飞...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温度、施工偏差、二期恒载等因素影响,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成桥线形与设计线形存在较大差异,且矢距差法不适用于大跨度桥梁和地基大面积沉降等区域的轨道线形验收.针对速度为250 km/h的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大跨度桥梁,基于轨道高低不平顺不同弦测值与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提出高低不平顺60 m弦测值与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给出桥上轨道静态高低长波不平顺60 m中点弦测值10 mm的验收限值建议,最后在某主跨为672 m的高速铁路斜拉桥上预设"四峰三谷"形式的轨道高低不平顺并进行实车验证,证明此限值建议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对于速度为250 km/h的高速铁路,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与不平顺60 m弦测值之间呈线性关系;大跨度桥梁温度变形显著,整体表现为桥面高程与温度成反相关关系,但桥梁温度变形主要表现为长波不平顺;预设的60 m余弦波形式的轨道高低不平顺主要影响行车舒适性,对安全性影响较小,且列车速度在275 km/h及以下时,产生的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最大值为0.98 m/s2,舒适性指标最大为2.47,评价为"优秀",接近优秀/良好分界线.

    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预设不平顺实车试验轨道静态长波高低不平顺60m中点弦测法车体垂向加速度

    高速铁路动静态轨检数据里程对齐与误差修正

    何庆马玉松李晨钟俞伟东...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几何动、静检测数据间的精确匹配对探明高速铁路线路服役状态和制定准确可靠的养护维修策略具有关键作用.针对动静里程匹配算法研究较少的现状,提出利用动、静态实测数据波形匹配,建立基于互相关函数与动态时间规划相结合的两阶段修正算法,并以距离误差作为评价指标.结合某高铁线路轨道几何检测数据的案例分析,以静态检测数据作为参考基准,对动态检测数据进行里程误差评估与修正.结果表明,两阶段算法修正效果显著,累积距离误差降幅超过93%,修正后的动、静态检测数据严格对齐保证了动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高速铁路里程误差修正动静轨检数据两阶段修正算法距离误差

    固化工艺对树脂基高速打磨磨石性能影响

    张胜刘长宝樊小强朱旻昊...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高速钢轨打磨磨石的质量设计,通过调控磨石固化温度制度与固化时间等固化工艺参数,制备树脂交联程度不同的高速钢轨打磨磨石,探究固化工艺参数对高速钢轨打磨磨石综合性能的影响,通过抗压测试说明了磨石力学性能随着固化工艺的变化.利用打磨试验台量化不同固化工艺下磨石打磨性能的差异.然后对打磨后的磨石与钢轨样品进行表面质量分析,评价加工后表面质量的优劣.最后从磨石的力学性能、打磨性能以及打磨后钢轨表面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固化温度与固化时间对于磨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增加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均有助于提高磨石的力学性能.随着固化温度与固化时间的增长,打磨后钢轨表面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然而磨石的打磨性能存在变差的趋势.

    钢轨打磨磨石酚醛树脂固化温度固化时间

    双线重载铁路路基动力响应规律研究

    董俊利冷伍明徐方张期树...
    14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双线重载线路的轨枕-路基-地基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双线重载路基的动力响应规律.研究发现,列车于本侧轨道下方路基面引起的动应力沿横向均呈"马鞍形"分布.上行线列车通过时,本侧线路钢轨下方路基动应力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运行模式下,路基中心处动应力则均随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路基面竖向动位移沿横向呈现明显的凹形分布特性,满载列车单向运行引起的动位移峰值可达到空载列车单向运.行的5.36倍.列车轴重对路基速度响应的影响相对较小;轴重由25 t增至30 t时,本侧线路钢轨下方路基面处加速度峰值增加约10%.双线列车运行引起的路基动力响应水平大于单向列车运行的工况;上行线满载列车在下行线钢轨下方路基面引起的加速度、速度和动位移峰值均大于空载列车单向运行于下行线的工况.

    双线重载铁路路基有限元分析动力响应

    钢筋锈蚀作用下隧道衬砌结构力学性能劣化研究

    李永珑刘新华朱星宇唐旭...
    15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锈蚀引起的钢筋力学性能劣化、混凝土有效截面减少、两者黏结性能退化等因素,建立围岩压力作用下钢筋锈蚀隧道衬砌模型,对不同锈蚀率下衬砌结构变形、损伤、内力重分布和裂缝宽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锈蚀对衬砌结构各部位损伤严重程度表现为拱顶>拱肩>拱脚>拱腰>仰拱;锈蚀引起结构内力重分布,当锈蚀率由0%发展到20%时,衬砌结构临空侧受拉处弯矩逐渐减小,围岩侧受拉处的弯矩逐渐增大,衬砌轴力整体变化不大,最大变化量仅为7.53%;拱顶裂缝宽度发展最快,拱肩和拱脚次之,当锈蚀率发展到2.7%时,拱顶最大裂缝宽度已不满足耐久性要求;开裂区钢筋锈蚀对衬砌力学性能劣化起主导作用,仅开裂区钢筋发生锈蚀时,衬砌结构力学性能劣化规律与钢筋全长锈蚀情况类似,但锈蚀导致的内力变化幅度和裂缝宽度减小.

    衬砌结构混凝土损伤锈蚀内力重分布裂缝宽度

    基于分形维数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地震P波震相识别方法

    杨长卫张凯文吴东升张志方...
    164-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保障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实施十分必要.5级以下的小震事件占据地震事件的95%以上,提高高速铁路预警系统在小震震相识别的速度与精度能有效保障高铁安全运营.提出一种基于分形维数的地震震相识别算法,优化传统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分形维数的计算速度.引入分形斜率曲线并划分为4个阶段,分析临界点的分形斜率特征,通过识别分形斜率极值时刻判断地震波精准到达时刻.提出的算法平均误差达到0.006 3 s,标准差达到0.043 8 s,满足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时效性和准确度要求.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P波识别长时窗均值与短时窗均值之比赤池信息法则

    考虑剪力滞和剪切变形效应的UHPC箱梁长期挠度分析

    马俊军蔺鹏臻刘应龙何志刚...
    17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计算UHPC箱梁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基于剪切变形规律的截面翘曲位移函数,运用能量变分法建立考虑剪力滞、剪切变形效应以及UHPC收缩徐变效应的UHPC箱梁挠度计算控制微分方程,推导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作用下UHPC简支箱梁挠度计算公式,并利用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对其正确性进行验证.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不同效应、截面配筋以及材料特性对UHPC箱梁挠度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剪切变形效应产生的挠度明显大于剪力滞效应;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作用下,仅考虑剪力滞和剪切效应后产生的简支梁跨中挠度相对于按初等梁理论计算的瞬时挠度分别增大了 9.4%和10.9%,而同时考虑UHPC收缩徐变效应后分别增大了约1.5倍左右;截面配筋对箱梁挠度计算有一定的影响,两种荷载作用下,考虑配筋后计算得到的简支梁跨中瞬时和长期挠度分别是不考虑配筋时挠度的0.96倍和0.89倍;用UHPC材料代替普通混凝土材料可显著降低结构的短、长期挠度以及收缩徐变引起的挠度变化.提出的公式可为长期荷载作用下UHPC箱梁的挠度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超高性能混凝土箱梁收缩徐变挠度简支梁

    寒冷地区海洋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时变特性试验研究

    冯博朱海钱永久
    18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河北唐山市内曹妃甸区纳潮河2#大桥,针对寒冷地区海洋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HPC)的时变特征演化规律,开展桥位同位同因素下HPC的时变性能试验研究,且把试件每个变量实际测量数值和规范标准预估值做比较,结果表明:寒冷地区海洋环境下的HPC的早期抗压强度提升速度明显高于规范预测值,抗压强度呈现早期发展迅速,后期缓慢的趋势;寒冷地区海洋环境下HPC弹性模量早期进展速度快,但初期进展相对落后于抗压强度发展趋势.采取抗压强度演算HPC的弹性模量显然小于实际测量值;寒冷地区海洋环境下HPC收缩应变同样在初期收敛速度很快,后期收敛速度趋缓,此外试件构件尺寸大小不但与收缩应变的最终数值有关,同时影响收缩应变随时间发展进程;针对寒冷地区海洋环境下HPC的收缩和徐变发展特性,基于试验结果,分别提出基于CEB-FIP—2010的收缩参数修正模型以及基于EN 1992-2-2005的徐变预测修正公式.

    寒冷地区高性能混凝土时变性能收缩徐变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