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姜陆

季刊

1008-8822

beifangmeishu@gmail.com

022-26241506

300141

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号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CHSSCD
查看更多>>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研究和探讨我院各专业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理论问题,立足“北方”面向全国,通过探讨北方美术界存在的问题引发对中国美术创作问题和美术教育问题更深层的思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陈红汗
    4-7页

    虚拟制作——影像视效合成技术现状与发展研究

    刘頔
    8-12页

    传统文化新媒体艺术展观众的感知体验及行为意向生成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郭青
    13-18页

    没骨花卉的数字化表达——以"跨越时空的对话——恽南田没骨真迹与时代演进展"为例

    沈心怡
    19-25页

    回归的探索——谈赵宪辛的艺术创作

    汪彦君
    26-31页

    "新民说"诉求下的民国初期美术变革

    肖笛郭祥斌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术变革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内涵之一.近代中国左翼思潮涌动,国民性改造被视为振兴中国的关键一环,这一观点也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他们继承了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利用美术培育新国民,但传统书画并不能满足这一时代任务的要求.为了改造国民性,美术需要变革.思想层面,先进知识分子提倡全民美育以重塑国民精神和道德培养;实践层面,留洋画家群体开展美术现代化运动,期望以西方写实主义打破近世传统艺术僵化局面,重新搭建民众与艺术接触的途径,为20世纪初期打造"新国民"奠定精神基础.

    新民说全民美育写实主义

    白蕉绘画中"魏晋风韵"的思想研究

    李姝珮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书坛碑学强盛,但帖学逐渐式微.当时,书学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画坛,在书画界出现了诸多既擅长书法又专攻绘画的艺术大家,以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赵之谦、齐白石等人为主要代表.在时风的冲击下,帖学的处境十分窘迫.白蕉作为中国非常杰出的书画大师,在中国近现代的书画界中作出贡献,成为碑学独大的局面中逆袭发展的成功者.在书法上,他以"二王"的法帖为宗,继承了"二王"书法的法与韵,力纠碑学的丑拙弊病.同时,他又将书法中轻松潇洒的笔法运用在其绘画上,使得其笔下的兰花气质高雅,自然灵动,充满了脱俗不羁、文采风流、超逸潇洒的艺术品格.这些特点正如书法所表现出来的"魏晋风韵",令人叹为观止,一笔一画,一气呵成.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白蕉的书格、画格与品性的关系以及其绘画中所体现出的潇洒与素雅、远韵与流香、意先与无法的艺术韵味,进而指出"魏晋风韵"在白蕉绘画中的具体体现,并以此来说明书画技法与精神上的互通互融如何影响到白蕉的绘画.

    白蕉绘画魏晋风韵思想

    双身与编织——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研究

    赵姿郑以墨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首先对战国中山王(譽)墓出土四龙四凤青铜方案的双身龙的命名进行考证,进而重点分析双身龙形式、龙凤组合形成的编织形态的渊源与流变,以阐释工匠独特的设计理念.

    战国中山王墓青铜方案双身龙龙凤编织

    浅析泉州开元寺印度教石刻图像的中国化趣味

    陶宇代鑫宇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泉州开元寺大殿后檐廊现存有元代印度教神庙遗留并挪移至此的两根石柱.本文从石柱形制及所雕的24幅图像入手,从题材分类、雕刻技法、艺术风格,及与南印度同主题图像比较的角度,分析开元寺印度教雕刻所体现的浓郁"中国风"趣味,充分见证了中印两国古文明的交流与借鉴.这些雕刻虽取材于"异教",但却完全是古代工匠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广泛借鉴古代铜镜、佛教造像等艺术资源,自出机杼,进行主观创造的结果.

    印度教雕刻泉州开元寺中国化趣味

    中国"书画同体"的新释解: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维配置的研究进路

    刘津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画同体"是中国文人艺术传统的基本艺术观念,其理据性在于笔墨媒介的同一性与艺术意蕴的承合性.然而,书法与绘画作为两种异质符号系统,如何具体勾连,进而实现合一的艺术意义,却缺乏有效阐析.查尔斯·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为这一阐释缺口提供了一条艺术符号学路径.莫里斯将符号意指系统分为符形、符义与符用的三维结构,并指出其理论对于艺术美学领域的适用性.换言之,中国书画符号系统的耦合关系立足于符形层的形成与转换规则、符义层的符号表意系统以及符用层的意义接收机制,最终依归合一的文人艺术精神.

    书画同体书画关系莫里斯符形学符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