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赵景来

双月刊

1002-3976

TJSHKX@126.com

022-2336929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天津社会科学/Journal Tianjin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倡导“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传播新信息”,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关注现实,致力于探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活跃于理论前沿,并以一个个选题、重点栏目形成了刊物独具的特色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数字贸易规则:演进趋势与对接逻辑

    刘斌屈一军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数字贸易方兴未艾,赢得数字贸易规则主导权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对接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是中国融入国际数字贸易规则体系、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路径.尽管中国 目前在数字贸易治理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在对接问题上始终坚持积极开放的态度.现阶段中国部分领域的开放水平与国际高标准数字贸易协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与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对接仍面临诸多挑战.这需要中国明确对接主体、对接方向和对接优先序,并结合各协定中规则条款的特性以及当前自身发展实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先试验再推广,同时化被动为主动,在对接中抓紧形成"中式模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对接全球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

    数字贸易规则演进趋势对接逻辑

    野性的图腾——徐渭《墨葡萄图》语图关系考论

    赵宪章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渭的《墨葡萄图》属于"诗意图"一类,即先有诗再题画,而不是相反.这一简单的时序考订决定了解读这一作品的路径:画像与书像如何"图说"诗歌语象,即它们作为后者的衍生品被如何扮相;而语言与图像的符号关系,则是破解这一迷思的阿里阿德涅之线.首先,一首"野藤"葡萄诗被大写意为"野气"葡萄图;其次,"野藤"语象通过文字书写又被比象为"野侠"书像."野藤"语象、"野气"画像、"野侠"书像,共同绘制了徐渭的"野性的图腾"."野性"既是《墨葡萄图》诗书画语图关联之肯綮,也是徐渭所坚守的艺术信仰.

    徐渭《墨葡萄图》语图关系野性

    电影在后艺术时代艺术结构中的位置——后艺术时代的艺术研究之五

    张法
    144-15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处于后艺术时代的三大体系之中:一是与原有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构成艺术体系;但又因其营利特性而与此前艺术的非功利性区别开来,引致对艺术的重新定义.二是与摄影、广播、电脑、手机构成电型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又包括很多非艺术方面,如电影中的纪录片,广播、电视中的非艺术栏目,互联网和手机中的非艺术内容,从而引出了对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关系的新思考.三是从技术上与新兴设计艺术以及各种关涉电子屏幕的文化相关联,引出了艺术与文化的新思考.电影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与电子的虚实结构在科学升级后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同构.电影从制作到放映皆与新的宇宙原则相连,在从文本到作品的放映中,电影通过在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横组合、纵聚合的运行,将自身的艺术特质呈现了出来.以电影为中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关联,这也使得电影处于理解后艺术时代的艺术体系以及相应理论的中心位置.

    后艺术时代电影后艺术新质后艺术特征

    中国现代话剧的"复旦传统"与"场域"——以复旦剧社为中心的考察

    付建舟汤吉红
    1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学校剧社,复旦剧社从1925年创立到1949年的二十多年间,上演了数十种戏剧.该剧社处于诸种不同"场域"中,或受影响,或受益处,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 自己的演剧传统:因"学校场域"而形成注重导演的表演传统,因"剧坛场域"而形成内外结合的操作传统,因"喜剧游戏场域"而形成侧重喜剧的风格传统,因"社会场域"而形成因时而变的内涵传统,而其本质是"自由传统"和"进步传统".

    中国现代话剧场域复旦剧社复旦传统

    诗与思:两湖地域文化书写的审美意义与思想价值

    刘保昌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文化传统角度观照两湖现代文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湖现代作家浓郁的忧国忧民的经邦济世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国天下的"大写"之中往往交融着强烈的屈原式的孤独个体性感受和愤懑激情,这是两湖现代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书写的"异彩"与特色;与此平行的另外一条思想脉络是以老庄为起源的道家文化以及后来的佛禅文化,在两湖现代文学写作中亦有不同凡俗的表现.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为读者提供了面貌各异的地域风景、风俗和风情场景,增强了文学的地域色彩的丰富性,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其中,楚地巫骚文化的书写不仅是一种审美意义的呈现,而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已经引起作家和读者的关注,其间的得失成毁也足以引入深思.

    地域文化两湖现代文学家国天下巫骚文化道家文化

    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徐枕亚的否定与超越——兼论现代通俗文学的嬗变

    李宗刚吴靖阳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在民初凭借《玉梨魂》名噪一时的徐枕亚不但没有得到张恨水等通俗文学作家的认同和推崇,反而遭到了他们的否定和拒斥.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张恨水等通俗文学作家对小说叙事特征的凸显、对读者审美取向的迎合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徐枕亚文坛地位的变动密切相关.在现代通俗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中梳理这一现象,可以厘清通俗文学嬗变的历史轨辙——张恨水等通俗文学作家正是在辩证否定徐枕亚其人其文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因素的扬弃和对新文学话语的接纳,赋予通俗文学以现代品格,确立起清晰的读者本位意识,使现代通俗文学在革新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

    徐枕亚《玉梨魂》张恨水现代通俗文学

    Abstracts

    174-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