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徐昌俊

季刊

1008-2530

tl-xb@263.net

022-24313950

300171

天津市河东区十四经9号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征稿启事

    3,126-128页

    砥砺百岁人生 乐海珠玑璀璨——《缪天瑞纪念文集》首发式感言

    郭树群
    5-8页

    梁茂春"乐评八则"探究

    陈友强
    9-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茂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史学家、音乐评论家.其多年致力于音乐评论实践并且在不同文章与发言中多次提及音乐评论原则."乐评八则"是其从事音乐评论实践过程所得出的体会和所形成的理念,也是理想状态的音乐评论事业所不能缺少的评论类型.文章以梁茂春评论文章为载体,着眼于探讨其积极提倡并向往的"乐评八则"的内涵与价值,更好地认识与解读其音乐评论理念,以待促进中国音乐评论事业繁荣发展.

    梁茂春音乐评论"乐评八则"《梁茂春音乐评论选》

    含混、隐喻、反讽:新批评视角下刀郎《罗刹海市》解读

    孔纤纤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人曾经评价刀郎唱功一流,但曲词素朴、通俗,不符合传统意义上"阳春白雪"的高雅精致.《罗刹海市》的回归,显然完整了刀郎在乐坛的圆满形象.与"2002年的第一场雪"凄婉的爱情故事相对比,浑融了摇滚、民歌、小调的《罗刹海市》采用了"陌生化"的语言、颠覆传统的审美意象,实现了含混意蕴的表达效果,使文本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张力.本文就新批评视角下,对歌词文本进行细读,细究《罗刹海市》带给人们的审美惊奇.

    刀郎《罗刹海市》含混隐喻反讽

    区域音乐研究思考四题——从两场区域音乐文化研讨会谈起

    常江涛钱斯敏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举办全国性区域音乐高层论坛(第七届)和2023年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第四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是近期两场关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会议.作为分别属于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两场不同区域音乐会议,在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学者构成和研究对象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之处.由此引发出笔者对区域音乐研究的相关思考,应将"区域音乐"视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而非学科含义;打破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专属标签,更多不同学科学者参与其中;建立起历时性与共时性、共通性与差异性的多维研究理念;丰富研究对象,加强其多元化.从整体性考虑历史上国家用乐制度对不同区域音乐发展的共性影响,所谓"宏观把握、微观研究".

    区域音乐历时性与共时性共通性与差异性历史地理学历史民族音乐学国家用乐制度

    中国古典道家美学视角下的川丑戏分析

    冯晓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作为中国古典道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丑"与"美"都统摄于"道"之中,在艺术表达上具有同等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意义.可以说,老庄道家哲学为中国有关"丑"的艺术表达,提供了美学理论的根基,并赋予"丑"的艺术极为广阔的美学创作、美学表达空间.因此无论是丑角、还是丑角戏,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都有着质朴且厚重的美学内涵.以丑角应工的戏曲,往往比其他角色行当,在塑造人物多重性格色彩方面更具灵活性,也更易在幽默的审美氛围中引发观者的审美观照,这些都充分地体现在地方戏曲川丑戏之中.

    道家美学川丑戏审美观照

    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从叶小纲《中国之诗》音高结构研究谈起

    童颖
    4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小纲在访谈节目中曾多次提出"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①."想通过在世界范围传播我的音乐作品,让人认识到中国音乐的新面貌"②.早在2013年9月22日,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就举办过一场名为"中国故事"的叶小纲个人作品音乐会.事实上,叶小纲从早期的音乐创作起就一直践行这样的理想愿景.本文以他学生时代创作的一部大提琴与钢琴作品《中国之诗》为始,透过其个人的文化背景与创作追求,开启探究叶小纲音乐创作的"中国故事",总结他个人典型的中国五声性调式音高结构的组织技巧与处理手法.

    叶小纲中国故事《中国之诗》中国五声性调式音高结构

    李未明有关歌曲《鼓浪屿之波》的系列创编及其文化意义

    檀革胜任云
    5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歌曲创作中,优秀作品不可胜数,《鼓浪屿之波》可位居其中.随时代发展,该作在被无数次创编的过程中,逐渐"经典化""符号化".期间,李未明团队创编的"《鼓浪屿之波》系列变奏曲",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选取该团队不同时期创编的四种不同的《鼓浪屿之波》作为研究对象的价值主要有二:一,在创作理论层面,为学界提供一套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创编理念;二,在文化建设层面,有助于彰显地方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形成大众对不同地方的美丽文化想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形成中华文化新时代开放格局.

    《鼓浪屿之波》符号化系列变奏创编文化价值

    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歌剧舞台监督工作的多维度思考——以天津音乐学院复排民族歌剧《同心结》为例

    任洪蛟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证明,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水平发展离不开艺术实践活动.歌剧作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音乐艺术以高级形式的集合与展现.天津音乐学院复排民族歌剧《同心结》集合了声乐表演、管弦乐表演与舞蹈戏剧表演等众多艺术元素为一身,全剧的排演以实践促进了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学科建设,促进了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发展.为了区别于一般专业演出院团歌剧舞台监督工作,突出专业音乐艺术高校教学为主体的办学特色,和以实践促进教学的实际特点,研究专业艺术院校歌剧舞台监督工作,对于有效管理歌剧舞台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科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歌剧舞台监督多维度思考

    回溯·审思: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歌剧项目的探析与思考

    孟锦慧
    79-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艺术基金"自成立以来,对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给予了巨大支持.根据统计,截至2024年,共有115部歌剧作品获得了基金资助,有效激发了国内歌剧创作及传播推广的热情.作为中国当代歌剧艺术创作的重要代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歌剧作品在艺术定位、戏剧内容及结构打造、舞台景观呈现等方面革故鼎新,充分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面貌.从另一视角看,在国家艺术基金歌剧申报主体构成、戏剧题材涉猎及社会推广能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机制,丰富艺术语言和盘活基层市场,势必会进一步激发潜力,使国家艺术基金与歌剧创演之间协调配合,再创新的辉煌.

    国家艺术基金歌剧项目创新探索现状思考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