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勘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勘察
铁道勘察

刘家沂

双月刊

1672-7479

tdkc@263.net

010-51823763 51830165

100055

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15号中铁咨询大厦731室

铁道勘察/Journal Railway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查看更多>>《铁道勘察》(双月刊)创办于1975年,原名《铁路航测》,是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原铁道部专业设计院)主办的铁路勘察领域唯一的国家正式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重点报道我国铁路勘察领域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及时报道国内外勘察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特别是有关客运专线建设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GeoSLAM手持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在铁路勘测中的应用

    徐培云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铁路勘测设计过程中,部分工点易受树木遮挡影响,为了能够更加高效、精确地获取这些工点区域地形,将基于GeoSLAM的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引入铁路勘测工作中,通过对比传统测量手段的数据采集效率和采集精度,分析GeoSLAM的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针对不同工点的适用性,并对采集路线规划、点云匹配控制点布设方案和外业采集流程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基于GeoSLAM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采集的技术体系.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测量技术手段,GeoSLAM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实现"一次采集、应采尽采",无需反复作业,激光点云数据精度可满足铁路勘测工点地形图制图的精度要求.

    GeoSLAM技术三维激光扫描仪点云数据铁路勘测地形图

    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超深采空区地表沉降变形规律研究

    岳建刚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紧邻高铁的深埋采空区地表沉降变形特征,以鲁南高铁为例,采用INSAR解译、地表水准测量、地下水监测、结构体自动化监测等方法,针对重点段落布置了多源监测网络,实现对采空区地表变形多维度、多精度、全时段的全方位监测,并分析超深采空区地表沉降变形规律,得到地表变形与结构体变形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鲁南高铁古城煤矿段地表沉降主要因采空区所致,采空区地表变形表现为以采空区为中心,并向四周辐射的"碗状"形态,INSAR解译地面沉降趋势与采空区的形成在"时-空"上有较好的一致性,沉降中心随着采空区采掘方向移动,且表现为前期沉降大、后期沉降小的规律.根据地表水准监测反算岩移边界角为 58.1°~59.5°,与留设保护煤柱的边界角 60°基本一致,验证了岩移参数取值的合理性,运营阶段线上结构体变形为-6~4 mm,与地表变形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高速铁路超深采空区INSAR解译变形监测自动化监测

    综合物探方法在跨江盾构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覃钧戈边兆鑫柴春阳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沱江水下盾构隧道于沱江大桥与滨江大桥之间穿越沱江,该隧道工程系区间重难点项目,工程建设标准高,需要对沱江的水下地形及地质条件进行高精度全面勘察,本研究旨在为江上地质勘察提供实际案例,并为该隧道工程的施工提出合理建议.针对沱江水下盾构隧道的特点,先后采用多波束声呐勘测、水上高密度电法、水域瞬变电磁法3 种物探方法,通过多波束声呐勘测,可获取准确的水下河床地形等信息;通过水上高密度电法与水域瞬变电磁法,可揭示江水下地层分布情况及物探异常区域,并对水上钻探的布置提供指导;钻孔取芯结果可提供关于隧道洞身围岩的准确信息,并验证综合物探方法揭示的电性异常区域.研究结果表明,3 种物探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准确定位地质异常区域,通过多种物探方法的综合对比和相互佐证能提高地质信息解译的可靠程度;综合物探方法和钻孔相互验证,能为水下盾构隧道的设计施工提出合理建议.

    地铁工程物探水下盾构隧道多波束声呐水上高密度电法水域瞬变电磁法

    软土地区多井降水与回灌条件下的土层沉降特征研究

    肖玉兰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软土地区车站基坑降水与回灌引起的土体沉降及土层变形特征,结合上海市域铁路示范区线水乡客厅站抽水试验工程实例,通过分析土体在抽水及回灌作用下的水位变化与土层沉降特征,研究表明,(1)抽水过程中,含水层中上部和上部弱透水层中产生的沉降明显大于抽水含水层下部土层产生的沉降;停止抽水和回灌过程中,抽水含水层中上部和上部弱透水层中产生的回弹明显大于抽水含水层下部土层.(2)抽水期间,地面沉降距离抽水中心愈近,沉降值愈大,远离抽水中心,地面沉降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回灌引起的地面回弹与抽水沉降的影响规律并不相同;(3)土层间变形量和含水体层厚和层间岩土体性质密切相关,回弹模量大且层厚大的土层较回弹模量小,且层厚小的土层回弹性效率高,各含水体均存在非线性回弹.

    市域铁路软土地区抽水回灌地面沉降土体变形

    电测深联合剖面法在高铁路基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刘瑞军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电测深联合剖面法,对新建莱荣高铁路基岩溶进行综合勘探.该方法结合电测深与联合剖面法的特点,通过测量地下岩层的电性分布,从而准确反映岩溶的位置和形态,且具有横向分辨率高和纵向探测深度可计算等显著优点.将电测深低阻凹陷及联合剖面双线交叉点重叠的位置推测为岩溶发育区,适用于类似地质条件下的路基岩溶探测.探测结果显示,DK11+352~DK11+750 段电阻率介于240~560 Ω·m,电测深联合剖面法岩溶探测准确率为 86.7%;DK11+750~DK12+025 段电阻率介于320~1 000 Ω·m,电测深联合剖面法岩溶探测准确率为 50%;路基岩溶综合探测结果准确率为 75%.研究结果表明,电测深联合剖面法在路基岩溶探测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为高铁路基岩溶探测提供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高速铁路路基岩溶电测深法联合剖面法

    基于地质雷达法的隧道衬砌背后脱空定量解释研究

    李海柴子贺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隧道衬砌对隧道结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施工过程中若能及时发现缺陷并采取整治措施,则可以大幅提高隧道的安全性.目前,隧道质量控制多采用传统的检验方法,即目测、开孔或开槽取样验证,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难以得到指标,故采用先进仪器设备对隧道衬砌质量进行无损检测,再利用定量化指标来评价隧道整体状况十分必要.研究表明,通过测定隧道衬砌混凝土的某些物理参数(如电磁波速度、介电常数等),可以用于计算隧道衬砌混凝土的几何尺寸及分析衬砌背后的回填情况,并为隧道衬砌质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有效避免打孔、开槽取样等对衬砌混凝土的破坏,也减少了仅通过外观评价隧道衬砌混凝土的质量的局限性,对确保隧道安全意义重大.

    铁路隧道衬砌地质雷达空洞定量化指标介电常数

    公路隧道进口滑坡分析与治理方案比选

    刘晓朋
    103-10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桐梓至新浦高速公路舒家岩隧道进口滑坡为工程背景,先进行滑坡成因分析,再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治理方案比选.为了获得较准确的计算参数,参考《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先根据监测数据和钻探判断第一滑面上部坡体处于蠕滑阶段,稳定系数Fs取 0.98;而第二滑面无明显滑动迹象,稳定系数Fs取1.05;结合土工试验,采用极限平衡法反算滑坡力学参数值,并通过传递系数法计算第一滑面处坡体的剩余下滑力(1 449.10 kN/m),边坡急需采取抗滑措施.为了提高滑坡治理后隧道进洞施工的安全性,根据滑坡发展情况,对抗滑桩支挡与回填反压方案进行了方案比选,结果表明,抗滑桩方案工程费用较小,有利于运行期间山体的稳定性,对环境影响较小;回填反压方案工程费用大,易诱发次生滑坡的发生,故选择抗滑桩方案,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公路隧道滑坡抗滑桩反压次生滑坡

    采用储能式车辆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分析

    岳晓东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储能式轨道交通车辆采用车载储能介质,无需架空接触网等额外供电设施,可以降低高架线路的景观影响及工程投资,在低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拥有较大优势,但其采用的储能式动力方式会对行车组织产生特殊影响.对于采用蓄电池储能式车辆并在停车场集中充电方式的轨道交通线路,分析其对轨道交通公交化、高频率、安全性运营组织的影响因素;在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提出列车运行图铺画时的约束条件,主要有运用车数、高峰小时列车对数、全日列车运行计划、折返时间、区间运行时分、停站时间、车辆段场出入时分、停车场分布及功能、停车场股道及列位等,以及运行能耗、车载电池容量、充电时间、出入停车场次序等.最后以衡阳胶轮有轨电车示范线项目为例,对储能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列车运行图进行深入分析,并对运行图指标进行总结,提出优化措施,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项目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城市轨道交通储能式车辆列车运行图运用车数约束条件

    格库铁路扩能改造需求与对策研究

    王子健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库铁路是南疆地区重要的出疆通道,于 2020 年开通运营,2021 年运输能力已饱和.通过对比格库铁路运量构成、路网结构确定格库铁路运量增长的原因,以及其在路网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格库铁路作为单线铁路现状区间过长的特点,对增加会让站、复线及二者结合三种扩能改造方案的运输能力、工程投资、对既有线运营影响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增开会让站方案具有工程投资少、建设工期短、对既有线运营干扰小等明显优势.采用该方案后,平图能力将由现状的 15 对/d提升至 34 对/d.本研究对于出疆通道结构布局、单线铁路扩能改造方案选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兰新铁路扩能改造疆煤外运会让站

    高速铁路大跨度站内高架桥设计研究

    刘远长倪顺天金令崔本超...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一些车站成为多线交汇的枢纽站,形成上下多层的车站格局.站房布局对土地资源的集约有较高要求,越来越多的枢纽车站采用"桥建合一"的站房形式.高架站内的桥梁既要满足跨越需求,又要满足站房总体布局及乘客通行的需求,故选择适合的桥式方案是设计的关键.以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苏州南站为例,通过分析不同桥式方案的经济技术,并结合桥式方案对站台梁的结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提出一种站台与轨道合建的站线整体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的桥式方案,并成功运用到工程实践当中.本工程采用的主跨 128 m的站线整体式桥梁结构丰富了大跨度桥梁结构在高架站中的应用,为"桥建合一"高架站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高速铁路高架站桥建合一大跨度桥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