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求
探求

李三虎

双月刊

1003-8744

taqu@chinajournal.net.cn

020-37665087;37665088

510070

广州市先烈中路99号大院22栋2楼

探求/Journal Academic Search for Truth and Real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多年来,主要突出党性特色,理论学术特色,实践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对当代中国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反映具有党校、行政学院学报建设和教学特点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张青兰赵金文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深化改革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重要遵循,呈现出从话语出场、主体在场到实践续场的现代化图景.从话语出场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理路,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解构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重构的辩证统一.从主体在场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表征为动力主体、价值主体、判断主体的三重逻辑,确证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主体观.从实践续场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进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发展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现代化

    新时代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的实践逻辑

    涂成林杨丽红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的发展目标,对新时代"两个大局"背景下维护国家安全工作进行了工作部署,彰显出新时代构建新安全格局的实践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着力构建国家安全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治理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新时代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内外兼修的原则,兼顾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既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夯实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也要继续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新时代新安全格局总体国家安全观实践逻辑

    以文化促政治:新中国对缅文化外交的演进与成效(1950-1962年)

    姜帆
    24-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950年至1962年,新中国与缅甸的外交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冷淡到亲密的迅速演变过程,其中文化外交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新中国对缅文化外交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1954年的初创时期、1955-1959年的发展时期和1960-1962年的繁荣时期.当中缅政治关系低迷时,文化外交发挥了破冰作用.当中缅政治和经贸关系逐步改善时,文化外交发挥了助推作用.当缅甸政局动荡时,文化外交发挥了减震作用.新中国对缅甸的文化外交活动不仅促进了中缅友好关系发展,而且为新中国制订外交策略、完善外交方针发挥了先行一步的积极作用.

    新中国缅甸吴努周恩来文化外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治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于东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治理的经验主要有:实事求是、党的正确领导、群众路线、正确处理农工商等产业的关系、支持各种经济成分发展、有效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等,也有照搬书本、照搬别国经验、从主观愿望出发等教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经济治理上的探索,对我国当前经济治理有重要启示,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至上、新发展理念等,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健全各种经济成份充分发展的经济体制,打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安全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治理经验教训启示

    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何良苏
    44-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专章对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凸显了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战略地位.只有领悟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把握好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落实好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改革任务举措,才能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

    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

    "三个务必"的时代意蕴与行动价值

    杨旭鹏段华明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析"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是对政党品格的精神传承,对"两个务必"的守正创新,对执政党经验的深刻总结,构成"目标导向—作风保证—策略要求"长期执政的价值体系和执行机制.理解"三个务必"的时代意蕴,回答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大党独有难题,求索大党之治,走好赶考之路.弘扬"三个务必"的行动价值,在执政党层面提出了掌握历史主动,加强政治建设,夯实组织保障的实践要求,在党员个体层面构建了共产党人"信仰—作风—能力"的实践逻辑.

    三个务必内涵阐释时代意蕴行动价值

    "第二个结合"视角下的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

    宋玉蓉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概念.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最深刻地认识到并且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领导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上,毛泽东迈出过关键性的一步.研究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包括全局思维和前瞻思维),发现毛泽东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的全局思维和前瞻思维均是"第二个结合"的典范.

    毛泽东战略思维第二个结合典范

    以"五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运行机理、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

    郑佳斯付梦宇
    69-7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五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在理论逻辑层面,"五治融合"的内在运作机理与逻辑架构,与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在现实逻辑层面,当前乡村治理共同体在构建过程中面临着"五治"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治理效能不够显著、发展动力不足等挑战.对此,亟需强化党的政治引领,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协同效应,加强"智治"支撑等,持续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五治融合治理共同体基层治理

    韧性理论视阈下我国城市安全发展路径选择

    万玲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张、人口规模的日益增长以及日益频发的极端气候和突发事件,城市安全威胁不断加剧.如何加强城市风险防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崭新命题.本文从韧性理论的视角出发,针对如何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本质安全,增强城市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重点从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组织韧性四个维度提出了政策思路,以期为未来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城市安全风险治理韧性城市

    产业转型升级对社会分工与职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探析——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

    张菡梁小娟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与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深刻影响了社会分工和职业结构的演变.新质生产力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和专业化方向拓展,构建了更为复杂、多元的分工体系.同时,新质生产力加速了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促使传统职业向数字化、综合化方向调整,带动就业形态的多样化与灵活化.为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升级中的潜力,应注重强化数字技能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就业支持政策,进而推动社会分工与职业结构向高质量发展,为完善新质生产力理论、引导产业转型实践、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新质生产力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分工职业结构变迁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