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赵其国

双月刊

0253-9829

soils@issas.ac.cn

025-86881236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南京土壤所内

土壤/Journal Soi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与其相关学科的论著、试验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通讯、研究方法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法庭物证不同附着物上土壤的取样方法及源指示研究

    郝芮杨金玲张甘霖赵玉国...
    163-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由于其广泛性和易于附着性等特点,在法庭物证溯源比对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为明确不同附着物取样方法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及附着物上土壤的源指示作用,本研究选择在城市-城郊进行路线模拟,采集不同路段、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原土,并对每个采样点进行纤维类(手套)、金属类(铁锹)和橡胶类(鞋底)附着土壤模拟。对不同附着物分别采用了干刷和水洗/滴洗两种方法进行取样,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测定土壤样品。结果表明,取样方法对纤维类和橡胶类附着土壤样品的元素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干刷法操作更方便快捷;金属类附着土壤的滴洗法优于干刷法。依据土壤元素含量和主成分分析,纤维类和金属类附着的土壤可以与其来源具有较好匹配效果;由于鞋子(橡胶类)经过较长的路线后,鞋底附着的土壤反映经过路线的综合信息,其更多情况下鞋底样品与最后经过的土壤源更相近,主成分分析结合欧氏距离对鞋底土壤源指示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纤维类、金属类和橡胶类附着物可为未知土壤样品来源推断提供依据,对于土壤源指示有一定帮助,但实际应用中需要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环境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本次模拟试验可为不同附着物取样方法得到的土壤样品的比对和源指示提供依据。

    土壤法庭物证附着物X射线荧光光谱主成分分析

    基于RUSLE模型的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定量评价

    刘振坤刘峰郑光辉李德成...
    173-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保持功能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功能之一,准确评估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是确保该地区顺利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本研究通过收集气象、土壤、土地利用、DEM和NDVI等数据,利用RUSLE模型对1982-2020年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特征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1982-2020年青藏高原的土壤保持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土壤保持能力由南向北逐渐减弱,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西和藏东的高山深谷;在过去的近40a中,青藏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发生明显转换,其主要特征是由高一级的中度侵蚀强度向低一级的轻度或微度侵蚀强度转换,说明青藏高原近40 a内土壤保持状况不断改善;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土壤保持能力也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起伏度小的高海拔地区土壤保持能力普遍较弱;就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而言,林地区域的土壤保持能力最强,而未利用地土壤保持能力最弱。近40 a来,青藏高原土壤保持能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部分区域的土壤保持能力较弱。未来在重视和保护土壤保持能力较强的林地区域的同时,应加强起伏度小的高海拔地区水土治理工作,制定分级分区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进一步增强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壤保持功能。

    GISRUSLE模型土壤保持功能青藏高原

    近江平原区土壤水力参数及相关理化性质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

    石常卿张海林韩雨蓉陈羽...
    182-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土壤水力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相关影响因素,以江汉平原典型近江农业区为研究单元,采集不同类型农用地的浅层(0~ 40 cm)原状和扰动土样,测定其水力参数和相关理化性质,揭示各水力参数及相关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不同样地各参数和性质的差异,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容重、直径>0。1 mm和>0。3 mm大孔隙含量)和水力参数(饱和含水量(θs)、残余含水量(θr)、水分特征曲线拟合参数α和n、田间持水量(θf)、凋萎系数(θw)和最大有效水含量(θAw))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近江区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容重等部分理化性质与距江远近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直径>0。1 mm和>0。3 mm大孔隙含量,θs和θr,以及θf和θAW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不同样地的有机质含量、容重和直径>0。3mm大孔隙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显著影响了Ks和水分特征曲线参数(特别是θs和n)。不同农用地土壤的水力性质也存在差异,稻田和旱地的入渗性能较好,表现为最高的中位Ks(18。7 cm/h),其他样地的Ks差异较小(9。2~10。5 cm/h)。菜地的持水能力最强,表现为较高的θf(0。46cm3/cm3)、θw(0。07 cm3/cm3)和θAW(0。39 cm3/cm3),其他样地的土壤水力参数差异较小。河流冲积物的分布显著影响了研究区农用地的土壤机械组成,对容重和有机质含量分布也有一些影响;而人类耕作活动可以显著改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大孔隙含量和容重,但对机械组成影响较小;自然要素和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影响了各水力参数的分布特征。在近江农业区开展土壤调查和农业生产规划时,需要考虑河流冲积物的分布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饱和导水率水分特征曲线水分常数空间异质性农用地

    宁夏引黄灌区盐渍化土壤在改良剂作用下的水力特性试验

    张文生景何仿王维红窦炳琰...
    193-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宁夏引黄灌区盐渍化土壤在施加有机改良剂和无机改良剂后的水力特性,选取宁夏引黄灌区典型区域进行土壤改良并进行种植试验。将改良后的土壤分5层取样在实验室中进行土柱入渗试验,利用压力膜仪和自循环达西渗流试验仪,测量了土壤含水率与压力水头之间的关系和渗透系数;根据实测数据,选取van Genuchten(VG)模型进行参数反演,对不同改良剂处理后各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各层土壤在水吸力相同时,施加不同改良剂后的土壤含水率一般大于对照组,而有机改良剂处理组要大于无机改良剂处理组;②改良后水分特征曲线及相应VG模型中的参数发生了较大变化;③有机改良剂处理后土壤容重有所减小,而无机改良剂处理后土壤容重变化不太明显;④不同改良剂处理后土柱中水分入渗的湿润锋推进速度和土壤渗透系数有不同程度增大,有机改良剂处理组增大幅度大于无机改良剂处理组。综上所述,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容重、含水率、水分入渗速度及其他水力参数都有较大影响,说明改良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结构。土柱试验及种植试验均表明,有机改良剂(牛粪和糠醛渣)处理组的性态要优于无机改良剂(脱硫石膏和粉煤灰)处理组。

    土壤盐渍化土柱试验渗透系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引黄灌区

    银川市黄河滩地土壤性状空间分布特征与肥力质量评价

    于路加王翠平马海军杨怀秋...
    202-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银川市黄河滩地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用地类型(荒地、林地、耕地、退耕地)之间土壤性质的差异,通过均匀取样法实地采集银川市黄河滩地耕层土壤样品92份,采用地统计学和模糊数学法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田间持水量等物理性质和pH、电导率、可溶性盐、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等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银川市黄河滩地表层土壤容重在1。07~1。52 g/cm3,田间持水量为18。18%~ 31。16%,总孔隙度介于33。60%~49。83%,毛管孔隙度在26。67%~36。43%,非毛管孔隙度为5。6%~17。00%;土壤均为盐碱土,氮、磷元素含量偏低,其余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不同用地类型之间,林地的物理特征表现最优,退耕地土壤pH显著高于耕地(P<0。05),电导率、可溶性盐和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退耕地显著高于其他3种用地类型(P<0。05),全磷含量表现为林地显著低于其他3种用地类型(P<0。05),有效磷含量表现为耕地和退耕地显著高于林地和荒地(P<0。05),其余理化性状差异不显著;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总体表现为上游偏大、下游偏小,容重、pH、电导率、可溶性盐含量、有效磷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之相反,其余理化性状空间分布特征规律性不明显。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平均值处于中下水平,土壤pH和无机态氮是土壤质量的制约因子,要改善土壤酸碱度、提高氮素含量才能提高整体土壤质量水平。

    黄河滩地土壤理化特性土壤肥力评价空间分布

    近37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时空变化特征

    苏胜毛伟李文西陈明...
    214-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扬州市1984-2020年表层土壤数据,运用地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7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平均含量上升1。15mg/kg,增幅达188。5%;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成土母质中,长江冲积物发育土壤有效锌含量较高;不同土壤质地中,砂壤土中有效锌含量较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旱地土壤中有效锌含量最高。土壤pH及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响应关系。

    耕地土壤土壤有效锌时空变异影响因素扬州市

    不同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影响

    杨凯杜延全张西兴王明伟...
    22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土壤土传病害,保障农田土壤健康,指导有机物料合理利用,在有机物料用量和化肥用量一致的基础上,设置单施化肥(CK)、羊粪+化肥(A)、木薯渣+化肥(P)、木本泥炭+化肥(M)、味精废浆料+化肥(I)5个处理,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了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试验,观察了不同处理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降低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但提高了真菌群落丰富度,其中味精废浆料配施化肥处理的真菌群落丰富度最高,各处理土壤中优势真菌门类均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菌门。施用有机物料后,木薯渣、木本泥炭和味精废浆料处理的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增加,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降低;而羊粪处理表现出相反趋势,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是影响真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为有机质、电导率和速效钾,而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影响较小。另外,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腐生营养型和共生营养型真菌的比例,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其中以木本泥炭与化肥配施的效果更显著,这有利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作物生产提供健康的土壤条件。

    有机物料真菌群落结构生态功能土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