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赵其国

双月刊

0253-9829

soils@issas.ac.cn

025-86881236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南京土壤所内

土壤/Journal Soi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与其相关学科的论著、试验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通讯、研究方法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安全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余琼阳李婉怡张宁赵玲...
    229-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金属污染农田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安全利用技术主要通过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减少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和消减重金属进入食物链的风险,其对解决我国重金属污染农田有效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与现状,然后综述了不同安全利用技术,如农艺调控措施(包括低累积作物品种筛选、水肥管理及间作或轮作耕作方式)、原位钝化改良和叶面阻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强化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研究及应用的对策.

    重金属污染现状安全利用农田土壤

    连作障碍产生机理及防控现状

    苏浩张锐澎吴思炫姚槐应...
    242-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我国人口迅速增长、耕地资源限制和粮食作物产区相对比较集中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农业生产中作物长期连作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普遍的发展态势.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作物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作物在长期连作模式中都会发生连作障碍,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的自毒作用、土壤中致病微生物的增殖、微生物区系失衡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劣变所引起,目前科研工作者们根据连作障碍重要因子研究出了多种绿色有效的生物防控方法,主要通过研制生物菌剂、有机肥、土壤强还原措施以及噬菌体疗法等来防控连作障碍,这些方法在防控连作障碍方面效果显著且绿色环保,符合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鉴于此,本综述针对目前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以及近年来提出的防控连作障碍的各种措施进行了阐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之后的连作障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克服作物连作障碍难题,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连作障碍防控措施致病微生物噬菌体疗法

    苏打盐碱土壤黏粒分散特征研究进展

    罗雪娇王志春杨帆
    25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黏粒分散特征表征方法,归纳可用于表征黏粒分散程度的主要指标;概述了黏粒分散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重点阐述影响黏粒分散的因素,包括:土壤酸碱性、离子浓度、土壤有机质、农业管理措施、外源物质施用等;提出了黏粒分散控制方法.根据Na+、K+、Ca2+和Mg2+不同分散和絮凝能力得出,离子性指数、电荷稀疏性、净分散量、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阳离子比和阳离子交换量等是表征黏粒分散特征的常用指标;电动电位势和浊度与黏粒分散存在密切联系,有待进一步应用于苏打盐碱土壤黏粒分散研究.黏粒分散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水力传导率下降,严重阻碍土壤正常功能.黏粒分散机理:不同阳离子价态不同和不同土壤溶液浓度不同导致黏粒表面正电荷层厚度不同,引起黏粒之间范德华吸引力和静电排斥力作用效果差异,正电荷层较厚导致黏粒分散.通过明晰黏粒分散机理,有助于掌握影响黏粒分散的主要因素,抑制苏打盐碱土壤黏粒分散,改善土壤结构,以期为苏打盐碱土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黏粒分散指标表征苏打盐碱土盐碱地改良土壤结构

    水氮管理对黑土稻作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秦子元张忠学郑和祥畅利毛...
    264-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设置 3 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浅湿灌溉、控制灌溉)和4个氮肥梯度(0、85、110、135 kg/hm2),探究了水稻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层化率对不同水氮管理模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下,水稻通过形成足量大穗提高库容,小幅增加结实率,从而显著提高产量(P<0.05).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施氮处理可显著提升SOC、STN含量并降低STP含量(P<0.05).与浅湿灌溉和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模式增加SOC、STN含量,而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增加STP含量.土壤C/N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土壤C/P、N/P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施氮能提升不同土层平均C/N层化率,降低C/P、N/P层化率.相比常规淹灌,控制灌溉模式能提升不同土层SOC、STP含量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控制灌溉模式下配施适宜氮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综合考虑,本研究中控制灌溉模式配施110 kg/hm2氮肥为最优水氮管理方式.

    水稻黑土区水氮管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郭勇文丽石丽红张腊梅...
    273-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在土壤养分和作物氮素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长期(37年)定位施肥试验田,设置4个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独施用化肥(CF)、秸秆还田+化肥(RF)和 30%有机肥+70%化肥(OM),于晚稻成熟期测定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氨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酸解性氮)含量.研究表明:相对CK处理,RF和OM处理显著增加了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RF和OM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增加了19.8%和30.7%.酸解性氮作为根际土壤全氮的主体部分,占全氮的59.61%~72.06%;各处理根际土壤酸解性氮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 OM>RF>CF>CK.各施肥处理中,酸解有机氮中的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均以OM处理最大,分别比CK处理增加 139.3%、47.9%和 110.0%;酸解氨态氮以RF处理最大,比CK处理增加69.9%.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与土壤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因此,秸秆、有机肥配施化肥均能有效提高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的供氮能力,是改善稻田土壤肥力的有效手段.

    长期施肥双季稻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酸解性氮

    基于文献计量的近30年堆肥氮排放和转化研究分析

    字晓侯红阳沈宗专李荣...
    281-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堆肥过程中氨气挥发和氮素损失等严重威胁环境质量、影响堆肥成品质量,是制约堆肥工艺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英文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通过对 1993-2022 年间在堆肥领域对氮排放和转化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并统计归类,了解近 30 年国内外堆肥领域有关氮排放和转化研究的趋向及特点,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研究发现,我国是该领域发文量最高的国家,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但存在国内作者之间研究合作团体不多、研究机构之间联系薄弱、核心研究机构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的问题;该领域目前处于研究热门期,近十年发文量和引文量都大幅提升;该领域今后的发展预计会聚焦于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由微生物驱动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过程、堆肥重金属富集以及堆肥成熟度等方面.

    堆肥氮排放氮素转化文献计量分析

    亳州菊花生长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王一帆陈小琴李词周赵百海...
    291-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点对点调查取样法在安徽省亳州市菊花种植区采集了 116 个代表性样点的植株与土壤样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19 项土壤理化指标中筛选出 8 个指标:有机质、电导率、速效氮、有效磷、有效钙、有效硫、有效铁、有效铜,构建了最小数据集(MDS),并依据MDS各指标与菊花各生长指标的相关系数确定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利用MDS和IFI探讨了各土壤肥力因子与菊花生长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菊花种植土壤总体呈弱碱性,保肥性好,盐度较低,有机质偏低,大中量养分基本充足,但微量养分相对缺乏.土壤综合肥力适中(70.69%的样点IFI分级为中等),而微量养分是土壤综合肥力提升的主要限制因子.总体来看,IFI 较高的土壤更有利于菊花生长发育和高产,菊花偏好养分供应量充足、保肥性较好的中性土壤,随施肥带来的过量的硫可能对菊花生长和产量不利.

    菊花土壤肥力最小数据集生长

    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区土壤肥力评价及其空间变异

    曹涛周蓓蓓吴山山赵宇航...
    300-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地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模糊数学等方法,系统地调查分析了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区土壤肥力状况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碱解氮和有效磷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有机质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为中等水平,而阳离子交换量和细菌群落α多样性Chao1指数的空间变异性最小,为较弱水平.在0~10 cm和 1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速效磷和Chao1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4.08 mg/kg、14.02 g/kg、8.04 cmol/kg、98.53 mg/kg、0.65 mg/kg、0.97和 12.14 mg/kg、12.70 g/kg、8.02 cmol/kg、109.78 mg/kg、0.74 mg/kg、0.93.其中,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平均含量低于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6级水平,而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处于4级水平,速效钾含量处于3级水平.10~20 cm土层速效钾在空间上呈现较弱的自相关性,而碱解氮、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0~10 cm 土层Chao1指数和10~20 cm土层速效磷块金系数均小于25%,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自相关性.通过空间插值图可以看出,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指标、碱解氮和有机质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其他肥力指标则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整体土壤肥力水平较低,其中速效磷和碱解氮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白鹤滩土壤肥力空间变异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华南冬瓜主产区土壤镁素淋洗损失规律

    焦加斌李金隆李静常静静...
    309-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华南典型冬瓜种植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是农户常规施肥(CK)、化肥减量(Mg0)及在化肥减量基础上增施30、60、90、120 kg/hm2 MgO(Mg1、Mg2、Mg3、Mg4),通过测定不同处理冬瓜种植期内土壤Mg、N、P、K和Ca淋洗差异,评估土壤Mg营养平衡,分析不同土壤及环境因子对Mg淋洗损失的影响,旨在探明土壤Mg淋洗损失特点,明确加剧土壤Mg淋洗损失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化肥减量措施下,土壤Mg、N、P、K和Ca累积淋洗量分别减少36.19%~40.50%、29.68%~36.86%、21.14%~46.74%、39.65%~42.83%和29.65%~48.60%.外源添加镁肥会增加土壤Mg累积淋洗量,同时也提高了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与Mg0 处理相比,Mg1、Mg2、Mg3 和Mg4 处理Mg累积淋失量分别显著增加了42.46%~78.79%、53.94%~69.92%、78.92%~101.83%、133.07%~134.37%;Mg3和Mg4处理下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分别增加了69.02%~81.10%和68.70%~78.5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高了9.44%~34.93%和14.26%~38.31%.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Mg淋洗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分析发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降雨量、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和速效钾含量均会显著影响土壤Mg的淋洗.因此,在华南冬瓜种植区开展Mg营养管理时,应注重施用缓效镁肥,同时注重其他养分平衡,以提高补Mg效率.

    养分管理淋洗损失镁素平衡冬瓜

    外源钾铝对不同镁肥在砖红壤中淋溶的影响

    熊章裕陈慧涓何业柳姚婧...
    319-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海南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中高钾与高铝共存对不同镁肥淋洗的影响,可为该缺镁土壤上合理施用镁肥提供理论依据.采集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设置4个钾铝处理:不加钾铝(-K-Al)、高钾(+K)、高铝(+Al)、高钾高铝共存(+K+Al),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一水硫酸镁、白云石、氢氧化镁、氧化镁、钙镁磷肥的淋失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第1次淋溶液中镁浓度最大(125.47~898.81 mg/L),第2次骤降(8.79~157.64 mg/L),第3次再骤降(0.51~29.28 mg/L),往后第4~11次趋于平稳(0.25~9.41 mg/L);施用镁肥处理淋溶液中镁浓度均高于对照处理,其中一水硫酸镁处理最高(898.81 mg/L),而白云石处理最低(212.50 mg/L).+K+Al条件下淋溶液中镁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条件,镁累积淋失量大致为+K+Al>+Al>+K>-K-Al;不同种类镁肥处理的镁累积淋失量为19.16~142.96 mg,+K+Al条件下镁累积淋失量由高到低顺序为:一水硫酸镁>钙镁磷肥>氢氧化镁>氧化镁>白云石,镁淋失率最低的是白云石处理(8.22%),最高是一水硫酸镁处理(82.54%).11次淋洗结束,0~20 cm土层中,与对照处理相比,除一水硫酸镁处理外,施用镁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pH,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大致为+K+Al<+Al<+K<-K-Al;同一钾铝条件下对照处理与一水硫酸镁、白云石处理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几乎没有显著差异,而且都显著低于氢氧化镁、氧化镁、钙镁磷肥处理.综上所述,施用镁肥后,应注意水分管理防止镁被大量淋洗;+Al处理对镁淋洗的影响大于+K处理,且+K+Al处理对镁淋洗有促进作用.在海南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砖红壤上易淋洗的一水硫酸镁不宜作为基肥施用,尤其在钾铝共存条件下应少量多次施用,可选择镁肥淋失率较低的白云石做基肥.

    钾铝共存镁肥淋洗浅海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