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赵其国

双月刊

0253-9829

soils@issas.ac.cn

025-86881236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南京土壤所内

土壤/Journal Soi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与其相关学科的论著、试验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通讯、研究方法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连续施用不同种类生物质炭对植烟土壤养分的影响

    肖和友朱伟郑生猛刘聪聪...
    326-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良植烟土壤质量,探讨连续施用不同种类生物质炭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3 a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施用不同生物质炭(CK:不添加生物质炭;T1:添加烟秆炭;T2:废弃烟叶炭;T3:玉米秸秆炭)下植烟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①连续施用不同种类生物质炭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对全磷、全钾以及碱解氮的作用并不显著.②在 2018 年采收期,3 种生物质炭处理分别提高有机质 10.26%、9.12%和 6.96%,全氮 10.36%、18.29%和 9.03%,有效磷 6.96%、18.57%和 9.82%,速效钾 16.53%、33.84%和 13.05%.③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添加烟秆炭对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废弃烟叶炭,玉米秸秆炭最次;废弃烟叶炭提升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效果最佳.综合分析来看,连续施用生物质炭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以废弃烟叶炭效果最好,可大面积推广.

    连续施用生物质炭植烟土壤养分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花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张慧王斌孙九胜孙晨...
    33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化肥减量配施两种不同黄腐酸钾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采取盆栽试验模拟大田花生种植,以不施肥、纯施化肥为对照,设置100%化肥配施100%有机肥、75%化肥配施25%有机肥、50%化肥配施50%有机肥、25%化肥配施75%有机肥和施用100%有机肥处理,探讨了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LOC)和惰性有机碳(ROC)在花生不同生育期内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各处理SOC及其组分含量在花生各生育期均表现为:花针期显著高于结荚期和成熟期,其中DOC和MBC含量结荚期显著高于成熟期(P<0.05);各处理SOC及其组分含量均表现为:25%化肥配施75%生化黄腐酸钾处理显著高于不施肥、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处理,50%化肥配施50%矿源黄腐酸钾处理显著高于不施肥、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处理;其中花针期 25%化肥配施 75%生化黄腐酸钾处理SOC、DOC、MBC、LOC和ROC含量分别为133.0 g/kg、284.4 mg/kg、269.7 mg/kg、30.76 g/kg和111.2 g/kg,50%化肥配施50%矿源黄腐酸钾处理SOC、DOC、MBC、LOC和ROC含量分别为130.9 g/kg、250.5 mg/kg、251.7 mg/kg、29.86 g/kg和110.8 g/kg.综上,化肥减量配施生化黄腐酸钾对 SOC 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整体优于配施矿源黄腐酸钾,化肥减量配施黄腐酸钾花针期含量显著高于结荚期和成熟期(P<0.05),其中25%化肥配施75%生化黄腐酸钾处理对提升SOC及其组分含量效果最佳.

    化肥替代花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

    免耕对不同麦玉轮作农田土壤碳组分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田琨杨彩红吴建东李艳翠...
    342-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耕作及轮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碳组分的影响,设置免耕和传统耕作 2 种耕作方式,以及小麦-玉米轮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冬油菜-玉米轮作 3 种种植模式共 6 个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增加了 0~5、5~20 cm土层全氮、全磷、速效磷和水分含量,降低了土壤pH和容重.免耕小麦/玉米间作(NT.W1/NT.WM.1)处理的土壤容重、含水量、全氮、全磷含量高于免耕小麦-玉米-冬油菜轮作(NT.WRM3)和免耕小麦-玉米轮作(NT.WM5)处理,在不同土层间,土壤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碳组分含量总体表现为免耕处理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在0~5 cm土层免耕处理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较相应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增加了1.31%~36.57%、2.07%~35.22%、2.38%~4.78%、2.08%~11.68%,在5~20 cm土层免耕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在不同免耕处理下,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0~5、5~20 cm土层总体表现为NT.WM5处理高于其他免耕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容重和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免耕小麦/玉米间作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免耕小麦-玉米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

    免耕土壤碳组分土壤理化性质轮作方式

    山东省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

    张金硕李素艳孙向阳周文志...
    350-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山东省不同植被类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选取山东省黑松林、柏木林、针阔混交林3种植被类型下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土层(0~20、20~40 cm)的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0~40 cm土层黑松林、柏木林和针阔混交林的SOC含量变化依次为4.35~15.04、5.72~34.87和3.71~10.72 g/kg,各土层中柏木林的SOC含量最高;②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存在一定差异,SOC和POC含量表现为柏木林>针阔混交林、黑松林,DOC含量在上、下土层间表现为柏木林>针阔混交林>黑松林,EOC含量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柏木林、黑松林;③除黑松林的DOC外,其余各植被类型的SOC、DOC、EOC、POC含量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④相关分析表明,SOC 与 POC 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余各碳组分之间关系不显著;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碳组分受土壤理化因子影响较大,全氮和速效钾与土壤碳组分极显著性相关(P<0.01),年降水量和 pH 与土壤碳组分显著相关(P<0.05).综上,黑松林、柏木林、针阔混交林SOC及其活性组分之间存在差异性,除EOC外其余各碳组分均表现为柏木林含量最高,而EOC含量最高的为针阔混交林,且SOC及其组分受到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具有表聚现象.

    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组分冗余分析

    健康与患病河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差异

    陈友明葛家春李建刚夏爱军...
    358-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集了江苏省扬中地区健康与患病河蟹池塘表层(0~5 cm)和深层(5~10 cm)的底泥,分析了不同池塘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和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患病组底泥的pH(7.77)和全钾(1.78 g/kg)显著低于健康组(7.91和1.95 g/kg),而水溶性盐总量(1.50 g/kg)显著高于健康组(1.05 g/kg).在0~10 cm深度范围的底泥中,健康组深层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显著高于表层(P<0.05),而患病组深层的微生物丰富度(ACE和Chao)、多样性(Shannon)均显著高于表层(P<0.05).两种池塘底泥微生物中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两种池塘存在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在内的多种差异菌群.RDA 分析结果表明,全氮是影响河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此外,决定健康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子还有水溶性盐、碳酸钙和全硫,而决定患病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子为有机质和pH.因此,底泥中芽孢杆菌和pH等可能是潜在影响河蟹健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养殖河蟹池塘的微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河蟹底泥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相关性分析

    有机物料对农田土壤肥力及镉有效性的影响

    曹雪莹谭长银杨佳赵信林...
    36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我国南方两种不同程度 Cd 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有机物料(猪粪、商品有机肥、水稻秸秆及其生物质炭)施肥处理探究了土壤肥力水平及Cd有效性的变化,并对施用有机物料情况下土壤Cd有效性与土壤养分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显著提高了土壤氮磷钾含量及其有效性,商品有机肥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施用猪粪处理土壤的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商品有机肥和生物质炭明显提高了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水稻秸秆及其生物质炭处理的轻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达土壤肥力1级(>40 g/kg).与不施肥相比,施加有机物料对轻污染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不大,但中污染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著下降,最高降幅达20.00%.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效磷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轻污染土壤上施加猪粪和生物质炭处理的上海青地上部Cd含量均低于0.20 mg/kg.施加商品有机肥处理两种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最高,是其他处理的1.50倍~3.18倍,但其上海青地上部Cd含量存在较高风险.因此,针对南方Cd污染农田土壤的培肥及安全利用可考虑施用猪粪有机肥.

    土壤质量有机物料镉(Cd)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有效性

    施苯菌灵抑制丛枝菌根真菌对污染土壤-玉米系统镉迁移的影响

    陈起跃曾文增梁新然王磊...
    375-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污染土壤-作物系统Cd迁移行为的影响,采用云南兰坪铅锌矿周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开展室内试验,施杀真菌剂(苯菌灵)特异性抑制土壤土著 AMF,研究抑制 AMF 对玉米生长、Cd含量与累积量、土壤Cd淋溶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苯菌灵显著抑制土壤AMF生长,导致AMF侵染率、孢子数、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Glomalin related soil protein,GRSP)含量显著降低;并显著影响玉米生长与矿质营养,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叶绿素与磷含量增加,而地上部氮钾含量降低.②施苯菌灵促进Cd向玉米根部和地上部迁移,主要富集在玉米地上部,导致玉米地上部的Cd含量和累积量显著增加.③施苯菌灵导致10 cm和20 cm壤中流的Cd浓度显著增加.此外,土壤GRSP含量与玉米地上部Cd累积量和壤中流的Cd流失浓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土著AMF有助于抑制土壤Cd向植株地上部迁移,减少壤中流Cd的流失浓度,降低污染土壤-作物系统Cd的环境迁移.

    重金属污染AMF玉米流失镉迁移

    不同水稻品种对五氯酚钠的吸收累积特征

    武桄旗苏傲雪李学宁谢广雪...
    382-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温室水培试验,研究了 15 种水稻品种对五氯酚钠(PCP-Na)的吸收差异,进而明确水稻对其体内 PCP-Na 的代谢能力.结果表明,水培浓度显著影响水稻对PCP-Na的吸收行为,且在胁迫的1~2 d内水稻根部的PCP-Na累积浓度达到最大值.粳稻、籼稻、杂交稻品种的根部累积浓度分别为 399.47~603.39、198.67~315.05、186.16~271.17 mg/kg;茎叶累积浓度分别为 6.32~10.80、2.09~8.28、2.53~3.19 mg/kg.扬粳687号(粳稻)、农香24号(籼稻)、泰两优217号(杂交稻)是PCP-Na耐受性最强的三大水稻品种.研究还发现,水稻本体对PCP-Na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水稻根部的PCP-Na在14 d内从355.21 mg/kg下降至2.59 mg/kg,茎叶内的PCP-Na在11 d内从14.55 mg/kg下降至0.098 mg/kg.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水稻对PCP-Na的吸收累积特征和降解能力,同时对水稻的安全生产和耐性育种提供一定的依据.

    五氯酚钠植物吸收迁移水稻品种氯代有机污染物植物代谢

    重庆市植烟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代先强周嵘周鑫斌冉茂...
    388-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评价重庆市烟区土壤质量,以重庆2 513个代表性植烟单元(每个单元面积约6.7 hm2)的典型烟田土壤理化指标数据为基础,采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构建了植烟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更适合重庆烟区土壤质量评价,评价指标从原来的16个减为7个,具体为:pH、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锌、有效硫和水稳性大团聚体.②烟区土壤酸化较为严重,有35.1%的烟田土壤偏酸;土壤氮素较为适宜,而有效磷和速效钾偏高的烟田占比分别为62.9%和75.8%,其他元素缺乏和过量并存,水稳性大团聚体偏低的烟田占比47.2%.③对基于最小数据集构建模型进行的合理性验证发现,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最小数据集(MDS-PCA)模型的R2比基于聚类分析法确定的最小数据模型的R2高,前者的MAE、RMSE相比后者更小,说明MDS-PCA 能够替代全量数据集对烟田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基于MDS-PCA得到的土壤质量指数平均值为0.61,表明烟区土壤质量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45.04%的烟田土壤质量急需提升.④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隶属度值雷达图表明,pH、有效磷、有效铁、有效硫和水稳性大团聚体的隶属度比较小,为烟区土壤质量限制性因子.

    植烟土壤质量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

    滨海垦区表层盐渍土理化性质和盐分离子动态特征

    路迅李建国潘霞岳亚朋...
    398-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沿海地区拥有面积广阔的围垦区,对围垦区盐渍土理化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把握滨海围垦区土壤质量变化规律和特征.本研究通过采集 32 个江苏省盐城市不同围垦年限的土壤表层样品,对滨海垦区表层盐渍土理化性质、盐分离子含量、钠吸附比(SAR)、电导率(EC)等土壤质量关键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百年以上的围垦过程中,滨海垦区表层盐渍土的C/N和pH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拐点在围垦后 20 a左右,其中土壤C/N远低于我国传统耕地的平均水平;总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在围垦过程中整体呈现上升趋势;②EC和SAR呈快速降低的趋势,围垦至40 a左右时,土壤质量基本达到传统耕地的土壤质量水平,盐分离子普遍降至1 g/kg左右;NO3-与NO2-均为土壤中的重要氮素形态,NO3-含量呈现先稳定后显著下降趋势,在围垦至100 a以上时显著下降;NO2-在围垦至20 a左右时显著上升,围垦至40 a左右时显著下降;百年围垦过程中,盐渍土盐分组成由氯化物盐土转变为氯化物硫酸盐土;③滨海盐渍土中理化性质与围垦年限对盐分离子演化存在复杂的关系,土壤围垦年限、pH-EC和SOC-TN含量3组组分的共同作用对盐分离子变化贡献度最大.

    滨海垦区围垦年限土壤理化性质盐分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