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赵其国

双月刊

0253-9829

soils@issas.ac.cn

025-86881236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南京土壤所内

土壤/Journal Soi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与其相关学科的论著、试验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通讯、研究方法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贝叶斯最大熵的黄河三角洲土壤含盐量空间分布预测

    杨清范晓梅王林林唐影...
    406-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问题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稳定的关键因素.为了准确掌握盐渍土的空间分布,提高土壤含盐量的空间预测精度,本研究根据2022年5月黄河三角洲的193个采样点两个深度土壤含盐量分析数据,结合高程和Landsat 9遥感影像等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构造区间型软数据,进而建立贝叶斯最大熵(Bayesian maximum entropy,BME)模型对研究区土壤含盐量的分布进行了预测,并同传统的地统计模型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及GWR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BME模型对土壤含盐量的预测精度高于另外两种模型.与OK模型相比,BME模型的RMSE在土壤表层(0~30 cm)和底层(90~100 cm)分别降低25%和21%,R2分别提高0.543 2和0.352 7.BME模型作为本研究最佳土壤含盐量空间预测模型,展现了多源数据整合及非线性估计的优势.黄河三角洲表层土壤盐渍化率(88%)高于底层(68%),土壤含盐量大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沿海地区大于内陆地区,黄河三角洲北部是整个区域盐渍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贝叶斯最大熵黄河三角洲土壤含盐量地理加权回归

    玉米农田行尺度土壤热特性变异特征及其对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响应

    王月月任图生
    415-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定位试验,利用热脉冲技术监测了玉米农田行尺度4个位置处(1/2行间、1/4行间、棵下和棵间)以及两个深度(2 cm和4.5 cm)土壤热特性的时空变异规律,并分析了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热导率、热容量和热扩散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6~2.22 W/(m·K)、1.46~4.49 MJ/(m3·K)和4.07×10-7~6.88×10-7 m2/s.降雨之后,热导率和热容量增加,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2 cm 深度的土壤热特性的波动较大,棵下位置土壤热导率和热容量值最大,波动最为明显;土壤热扩散率在1/2行间位置最大.在4.5 cm深度,各位置土壤热特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热导率和热容量值在1/2行间位置最大,土壤热扩散率在棵间位置最大.综合两个土层数据得出1/4行间位置的热导率和热容量更具代表性.本研究中土壤热特性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规律较为明显,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热导率和热容量线性增加,热扩散率则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在测定的土壤温度范围内,热扩散率随土壤温度增加呈上升趋势.该研究可以为农田水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玉米农田行尺度土壤热特性时空变异表层土壤

    典型植物根系对紫色土化学属性和化学蚀变指数的影响

    李雪李春培李永梅范茂攀...
    425-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植物根系形态对紫色土风化的影响,以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典型植被(锥连栎、华西小石积、牛筋草和裸地)覆盖条件下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各土层养分含量和化学蚀变指数(CAI)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地、乔木、灌木、草本覆盖下紫色土化学蚀变指数分别为73.98~78.87、78.53~84.68、77.89~82.18、77.91~81.04,且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各植被的根系均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不同植物根系体积存在明显差异,乔木、草本和灌木覆盖下的根系体积与裸地相比分别增加 145.17%、144.78%、74.98%,乔木、灌木和草本的根系表面积与裸地相比分别增加651.16%、610.79%、181.62%.土壤中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降低趋势,裸地和乔木覆盖下的pH呈增加趋势,而草本和灌木覆盖下的pH则呈相反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CAI值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高达 0.520、0.591;土壤pH、有效磷含量与土壤CAI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CAI值与根系体积、根系表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高达0.693、0.621.综上,植物根系对于土壤的化学风化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植被类型根系形态土壤养分化学蚀变指数(CAI)紫色土

    污泥生物质炭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白莉萍徐国庆
    43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污泥生物质炭(SSBC)施用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不施生物质炭对照(0 t/hm2)、低量生物质炭(15 t/hm2)、中量生物质炭(30 t/hm2)及高量生物质炭(60 t/hm2).结果表明:SSBC的施用可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电导率;随着SSBC用量的增加,土壤营养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土壤有机碳增加18.4%~47.9%,全氮增加20.4%~46.5%,全磷增加27.9%~74.9%,有效氮增加4.2%~23.1%,有效磷增加16.3%~28.3%,且重金属污染可控.SSBC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并使土壤 β-葡糖苷酶、N-乙酰-葡糖苷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17.1%~35.3%、18.1%~36.8%和29.3%~70.3%,其中中量生物质炭处理的增幅最大.总之,SSBC的应用不仅显著增加土壤营养成分,而且改善部分微生物环境,致使土壤环境质量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污泥生物质炭土壤养分重金属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

    基于碳承载力对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

    陶勤王世航徐胜祥杨震...
    439-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河南省近 20 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承载力数据,对近年来研究区碳排放量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对碳排放驱动因素以及与经济耦合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河南省碳排放量呈现"先急后缓"的增长状态,在 2012 年后增加量开始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②整体上,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起促进作用;与之相反,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效应抑制了碳排放,经济产出效应的影响在减少,能源消费强度效应的影响在增加.③由Tapio脱钩模型分析得出,河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弱脱钩为主,脱钩指数逐年减小,逐步向强脱钩状态迈进.总体上,2000-2020 年河南省碳排放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新能源的消费比重、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对该地区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消费碳排放LMDI因素分解模型Tapio脱钩模型

    晋西黄土区不同入渗水量下刺槐林地优先流特征

    宋艺琳毕华兴赵丹阳巩大鹏...
    448-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是否存在土壤优先流及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对优先流发育程度的影响,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染色示踪试验与室内图像处理的技术方法,获取垂直剖面染色形态特征图像并进行特征值的提取,选取基质流深度、染色面积比、优先流比、长度指数、平均最大染色深度和染色面积比变异系数6个特征指标,基于均方差决策法定量分析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的优先流发育情况.结果表明:①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中存在优先流现象,随入渗水量的增加,优先路径逐步向侧向发展,优先流斜侧入渗现象明显;②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水分呈现非均匀下渗现象;入渗水量为 75 mm时的优先流比达到 47.11%,优先流发育程度最高;③3 种入渗水量条件下的平均最大染色深度分别为25.33、32.20、38.87 cm,与入渗水量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入渗水量的增加可以促进水分向深层运动,有利于优先路径的开启;④入渗水量与优先流评价指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优先流评价指数75 mm(0.81)>50 mm(0.39)>25 mm(0.36),入渗水量增加促使优先流发育程度更高.

    优先流刺槐人工林染色示踪晋西黄土区入渗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