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李伯刚

月刊

1001-6880

trcw@clas.ac.cn

028-85210304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16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Journal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中心合办,是我国最早报道天然产物研究领域的学术性双月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参的营养组分分析及食用安全性评价

    丰贵江普岳红王曙彩李海燕...
    815-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根据国标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云参的营养组分,并开展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对云参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云参中蛋白质、脂肪和多糖的含量分别为9.190、3.700 mg/100g和12.100%,氨基酸总含量达5.238 g/100g,含有K、Ca等21种矿物元素,含量最高的K为8 120.000 0 mg/kg;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4种维生素,其中B族维生素含量最高且种类丰富;苯醚甲环唑、井岗霉素、四聚乙醛、咪酰胺、噻呋酰胺、吡虫啉和烯酰吗啉7种农药残留以及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云参中均未检出;云参对雌、雄大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60.0 g/kg BW,按急性毒性剂量分级,属实际无毒;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即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云参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农药残留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且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云参成分检测维生素农残急性毒性遗传毒性

    基于炎症大鼠代谢组学的马钱子炮制减毒存效机制研究

    秦伟瀚魏江平张小梅阳勇...
    825-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动物模型、血浆药物化学及代谢组学方法,探讨马钱子炮制前后干预炎症大鼠作用机制.按不同剂量灌胃小鼠,以死亡率初步考察炮制前后毒性;建立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模型,通过肿胀率和炎性因子水平评价炮制前后抗炎效果;采用高分辨质谱结合多元统计学,鉴定入血后的移行成分及相应的代谢产物;比较分析各实验组代谢轮廓及差异生物标志物,并构建其代谢通路.结果显示,高剂量下马钱子砂烫品的毒性要明显低于生品.生品和砂烫品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足肿胀率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水平,炮制前后在抗炎效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血浆药物分析,鉴定出了 12个移行成分,以及相应60个代谢产物,S-plot鉴定出10个差异性化合物.代谢组学实验共发现10个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苯丙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谷氨酸及谷氨酰胺循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途径.通过本研究确证马钱子生品和砂烫品均有较好抗炎治疗作用,高温炮制可以降低马钱子毒性;入血后有效成分应多为生物碱,经过Ⅰ相反应就容易被体内清除;马钱子炮制抗炎、镇痛、减毒机制主要与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相关.该实验结果进一步阐明了起效物质基础及体内作用机制,为后续炮制工艺改进和新药研发等提供科学支撑.

    马钱子炮制抗炎作用代谢组学减毒存效

    外源Cd对川芎苓种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德林陈云子陈蓉喻文...
    838-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浓度镉(Cd)对川芎苓种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以石英砂为基质的水培试验,施加不同浓度CdCl2-2.5 H2O(0、0.1、0.25、0.5、1、2 mmol/L)溶液处理川芎苓种,研究Cd胁迫对川芎苓种萌发、幼苗生长、生理代谢及Cd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d浓度的增加,株高抑制率、根长抑制率上升;根、叶及节盘Cd含量显著升高;株高、根长、叶鲜重、根鲜重下降;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非酶系统物质(可溶性蛋白、谷胱甘肽、脯氨酸)含量以及丙二醛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0.1~2.0 mmol/L Cd对川芎苓种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毒害作用,随着Cd胁迫浓度的升高毒害作用增强,其中川芎幼苗根对Cd胁迫最敏感.Cd胁迫下川芎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整体上呈现低促高抑的Hormesis效应.川芎幼苗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系统物质积累,减少膜系统损伤、活性氧蓄积,缓解Cd毒害作用,提高耐受性.

    川芎苓种Cd胁迫种子萌发生长发育

    不同基原水蛭特征多肽鉴别研究

    邱韵静何嘉莹胡绮萍陈向东...
    847-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建立一种水蛭特征肽质谱测定方法,对不同基原水蛭进行鉴别,为水蛭的鉴别与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将供试品进行提取及胰蛋白酶酶解,选择质荷比(m/z)601(双电荷)→630.35和m/z 601(双电荷)→743.44,m/z 475(三电荷)→588.76和m/z 475(三电荷)→662.30作为检测离子对,采用UPLC-MS/MS液质联用仪、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 μL.结果显示蚂蟥能检出水蛭多肽Ⅰ和水蛭多肽Ⅱ,柳叶蚂蟥只能检出水蛭多肽Ⅱ,水蛭只能检出水蛭多肽Ⅰ,故通过该质谱鉴别方法能区分蚂蟥、柳叶蚂蟥与水蛭三种不同基原.采用SIMCA-P 14.0软件对22批样品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可将不同基原水蛭归为三类.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区分不同基原的水蛭,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为相关药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水蛭特征多肽基原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莪术-鳖甲药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周玉娇廖珊珊高攀杨钰敏...
    856-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实验验证探讨莪术-鳖甲药对(Curcumae Rhizoma-Trionycis Carapax,CRTC)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首先搜集鳖甲和莪术的化学成分和靶点信息;然后将两味药的作用靶点合并去重.使用疾病数据库以获取肝纤维化的相关基因.提取CRTC和肝纤维化的交集靶点,进一步对"药物-潜在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进行可视化展示.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以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然后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可视化,再用Autodock Vina软件实现分子对接模型的构建.最后通过体内实验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靶点及通路进行实验验证.共筛选得到CRTC与肝纤维化的交集靶点共65个.PPI网络中筛选得到度值排名前四的靶点分别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 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ive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涉及的生物过程有1 025条,细胞组分有41条,分子功能有84条;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49条通路,其中关键通路有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IL-6、STAT3等核心靶点与其对应成分均有良好的结合活性.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证实CRTC能改善肝纤维化的病理学形态,且显著抑制了 IL-6、EGFR、STAT3的表达.综上所述,CRTC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与网络药理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的IL-6/EGFR/STAT信号轴相关.

    莪术-鳖甲药对肝纤维化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实验验证

    基于整合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健脾除痰解毒方干预肺癌的作用机制

    詹雪冯诗函杨倩谭琪...
    868-880,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整合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健脾除痰解毒方(Jianpi Chutan Jiedu Decoction,JCJD)干预肺癌的作用机制.采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P)V2.0,检索并获取健脾除痰解毒方靶标及功能信息,以及肺癌疾病靶标及功能信息,借助中医关联网络挖掘平台构建"疾病-方剂"关联网络,并通过网络拓扑特征计算、自定义多维关联网络可视化(方剂-中药材-核心靶标-通路-疾病)以及基因本体(GO)功能和依托Reactome数据库的Pathway信息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健脾除痰解毒方干预肺癌的关键网络靶标及其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整合药理学结果.结果共获得健脾除痰解毒方干预肺癌的核心靶标53个;GO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有20种条目,细胞组分有11种条目,分子功能有20种条目;Reactome Pathway富集分析得到11个条目,主要涉及呼吸电子传递、TP53调节代谢基因、细胞内受体的SUMO化、白细胞介素(IL)-4和IL-13通路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肿瘤组织中乳酸含量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可明显上调肿瘤组织中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蛋白平均光密度值(P<0.05),降低丙酮酸激酶M2(PKM2)和己糖激酶2(HK2)蛋白平均光密度值(P<0.05);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可明显上调肿瘤组织中肿瘤抑制蛋白(P53)、PTEN mRNA及蛋白表达(P<0.01,P<0.05),降低肿瘤组织中TP53诱导的糖酵解与凋亡调控因子(TIGAR)、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PKM2、HK2 mRNA及蛋白表达(P<0.01).综上,健脾除痰解毒方通过TP53调节代谢基因来下调葡萄糖代谢,从而抑制肺癌增殖.

    整合药理学实验验证健脾除痰解毒方肺癌TP53代谢

    黄精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汪成叶菊何旭光唐媛媛...
    881-899,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或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的干燥根茎,用药历史悠久,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虚燥咳、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本文对黄精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行综述,并基于其药理活性、药效物质、植物亲缘学、药材配伍、加工炮制和网络药理学等研究,预测分析了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初步确定黄苓素、甘草素、β-谷甾醇、薯蓣皂苷元、5,4'-二羟基黄酮、3'-甲氧基大豆苷、新甘草苷和黄精多糖为黄精的质量标志物,为黄精质量控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黄精质量控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网络药理学

    杜仲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现代应用研究进展

    李婉玉张家旭谢兴文石晓峰...
    900-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仲叶是一种传统中药,现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同时其作为一种药食两用中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现代研究表明,杜仲叶主要含有黄酮类、酚酸类、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神经保护和骨保护等药理作用.目前已研制和开发出较多以杜仲叶为主药或原料的药品、保健品和食品,在医疗、化工和养殖业等多个领域均有应用.该文通过检索近20年国内外对杜仲叶的相关研究报道,对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应用进行整理总结,为后续杜仲叶的研究及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杜仲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