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然气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然气工业
四川石油管理局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
天然气工业

四川石油管理局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

冉隆辉

月刊

1000-0976

jwq@trqgy.cn

028-86011178 86012712 86012718

610051

成都市府青路一段3号

天然气工业/Journal Natural Gas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于1981年创刊,是中国惟一全面报道天然气工业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伴随国家改革开放急促的脚步诞生。二十四年,一批批老编辑默默耕耘在天然气事业这片热土上,洒下了滴滴汗水,皓首回望,留下深深的眷恋和殷殷嘱托;如今,新一代编辑正焕发热情和活力,呵护着杂志的成长,他们与时俱进,跨步前行。与此同时,还有强大的后盾——编委会,源源不断地给予鞭策和激励着,一批院士、教授、专家为杂志的发展献计献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天然气工业》面向中国天然气生产和使用领域各研究、设计、生产、管理部门的高中级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与天然气工业相关的产业界的科技、经营管理人员。重点反映天然气工业在勘探、开发、钻采、储运、处理加工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技术应用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西南储气能力"建设的技术基础与发展思考

    胡勇王梦雨罗瑜李隆新...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障国家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2019 年国家能源局启动了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气大庆"的建设项目,将四川盆地天然气储气调峰和战略应急保供能力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安全高度.此外,中国石油在"十四五"期间确立了打造"西南储气中心"的战略目标,积极攻关各项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库技术难题,已初步形成"西南储气中心"建设格局.为此,在分析四川盆地建设储气库面临的挑战基础上,系统梳理总结了中国石油近 17 年在四川盆地的发展规划、建设现状、技术进展等方面的成果,并对打造"中国西南储气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且拥有与全国天然气管网互连互通的完善管网设施,能够为盆地储气库建设提供坚实基础;②提出了复杂盆地气藏的"十指标"选址体系,建立了完善的储气库库址优选技术;③形成了储气库建库运行七大特色技术,健全了碳酸盐岩气藏建库主体技术系列;④构建了国内首个储气库地质体、井、地面完整性管理评价技术体系,保障了储气库安全稳定运行.结论认为,为支撑国家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气大庆"建设,提出了"中国西南储气能力"建设的概念,其核心是以中国石油初步建成的企业级"西南储气中心"为基础,走出单一油公司储气库建设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协调、跨企业的储气库协同共建共享共营机制,全面推动四川盆地整体储气能力建设,保障国家天然气能源安全.

    中国西南储气能力四川盆地地下储气库复杂气藏条件选址完整性管理

    南川地区浅层常压页岩气吸附解吸机理与开发实践

    姚红生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浅层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实施的多口浅层页岩气井钻遇含气层显示良好,初步揭示了浅层页岩气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浅层常压页岩中天然气的赋存状态以吸附气为主,勘探开发面临吸附解吸规律不清、针对性排采工艺尚待建立等问题.为此,以重庆市南川地区武隆区块常压页岩气田为对象,选取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岩心样品,开展了页岩储层评价与室内等温吸附实验,基于等温吸附曲线,建立了浅层页岩气吸附解吸模型并划分了吸附气 3 个解吸阶段,明确了浅层常压页岩气吸附解吸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浅层常压页岩气等温吸附曲线呈"厂"字形特征,随着储层压力下降,解吸速率从缓慢解吸突变至快速解吸;②通过对解吸效率曲线的曲率进行求解,可得到解吸速率突变拐点对应的"敏感解吸压力",盆外浅层常压页岩气敏感解吸压力一般介于 1.8~2.5 MPa;③PD1HF井开展降流压解吸试验,通过人工举升将井底流压降至 2.5 MPa以下时吸附气快速解吸释放,气井产能达到原来的 5 倍以上,实现了浅层常压页岩气井产能的重大突破.结论认为,南川地区武隆区块浅层常压页岩气吸附解吸特征的明确及其开发实践的成功,对推动南川地区浅层常压页岩气效益开发及国内同类型浅层常压页岩气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浅层常压页岩气南川地区武隆区块吸附机理解吸规律含气量敏感解吸压力

    "双碳"目标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及机遇

    周莹叶嘉乐于姗赵连仁...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必须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具有相对清洁高效、综合能源利用效率高、输出能源类型多等优点,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发展路径之一.为此,剖析了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进而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整体发展相对较慢,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速度也存在差异,现有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川渝等地区;②中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电网企业与项目用户端存在利益冲突使得项目上网困难、项目用户端对能源消纳程度的不确定性影响其投资回报等;③随着政策普及、技术发展、碳交易市场完善及经济性的提高,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发展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结论认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建议从政策支持、调峰需求、碳排放收益以及技术突破 4 个方面加强研究;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高质量推进对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转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挑战机遇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于洲罗晓容周进高胡子见...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米探 1 井在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白云岩获得天然气勘探新发现,展示出马四段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不清,制约了该层系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此,基于岩心、薄片、工业CT、U-Pb定年、物性分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并预测了该盆地白云岩储层分布和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马四段主要发育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斑状白云岩储层,其中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岩性为砂砾屑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斑状白云岩储层岩性为斑状粉—细晶白云岩、斑状粉晶白云岩和斑状灰质白云岩.②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溶)孔,含少量溶蚀孔洞、残余粒间孔和微裂缝,平均孔隙度为 5.06%;斑状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晶间孔为主,含少量晶间溶孔和微裂缝,平均孔隙度为 2.46%.③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发育主要受微生物丘和颗粒滩控制,并经历了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改造,斑状白云岩储层发育主要受生物扰动作用、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控制.④构造古地理格局和海平面升降变化共同控制了丘滩体发育、生物扰动作用程度和白云石化流体的形成.结论认为,马四段优质白云岩储层主要沿中央古隆起和神木—志丹低隆起规模分布,其中神木—志丹低隆起马四段白云岩储层位于岩性相变带上,其储盖配置关系好,是天然气富集区,预测有利区储层面积 18 000 km2.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白云岩储层构造古地理格局海平面升降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上石炭统黄龙组规模储层形成主控因素与发育模式

    杨威李德江魏国齐刘满仓...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东地区)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石炭系储层是控制气藏发育的关键因素.为了深入评价川东地区黄龙组储层,拓展勘探新领域,寻找接替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大量钻井、岩心、露头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黄龙组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发育模式,并预测规模储层的展布.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龙组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溶洞和裂缝,颗粒滩为有利储集体,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质量好;②储层发育主要受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和开江古隆起、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古隆起控制颗粒滩分布和准同生期成岩作用,是规模成储的基础,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层间岩溶和风化壳岩溶作用的叠加是形成规模储层的关键,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产生大量构造裂缝,提高了储层的渗滤性和规模性;③一定厚度和较大面积的Ⅰ—Ⅲ类储层可形成规模储层区,对 5 个规模储层发育区进行了评价,已发现气藏主要分布在这 5 个区域的背斜构造部位.结论认为,川东地区石炭系仍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向斜区发育大面积的规模储层,是下一步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规模储层主控因素储层展布演化模式天然气勘探

    四川盆地南部向斜区二叠系岩溶孔隙型石灰岩储层成因与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肖笛黄天海张本健刘冉...
    5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油气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勘探方向逐渐从构造高部位往向斜区拓展.但是,传统认识认为向斜区岩性一般较致密,寻找向斜区优质储层成为其油气获得勘探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向斜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石灰岩为例,基于钻井岩心、薄片、测井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分析,开展了向斜区孔隙型石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研究,并建立了储层发育模式,指出了天然气勘探新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南部向斜区茅口组发育岩溶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储层岩性主要为泥晶—亮晶生屑石灰岩和亮晶生屑石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生物体腔孔、生物铸模孔及粒内溶孔等组构选择性溶蚀形成的孔隙;②研究区茅口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 4.07%,平均渗透率为 0.273 mD,孔隙度与渗透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典型的孔隙型储层;③茅口组储层段的铝、钪、锆及总稀土元素含量较低,锰和铁含量也较低,碳同位素值位于中二叠世海水沉淀方解石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内,氧同位素呈现出一定的负偏;④茅口组岩溶孔隙型储层的形成与沉积期微地貌及高频层序控制的准同生期岩溶有关,溶蚀流体主要为大气淡水.结论认为,岩溶孔隙型储层在盆地内普遍发育,且该类储层远离不整合面,受沉积古地貌、沉积相带控制的准同生期岩溶改造,因此,天然气勘探思路需要向"有利沉积相带规模控储"方向转变,向斜区将是盆地内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新领域.

    孔隙型储层岩溶储层准同生期岩溶中二叠统茅口组四川盆地南部向斜区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储层中固体沥青的发现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启示

    杨泽光王爱国范立勇马占荣...
    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地层取得了天然气重大勘探突破和新进展,已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新领域.但是,该领域天然气成因、资源潜力等关键成藏问题尚不清楚.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 7 亚段—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五 7 亚段—马四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与显微镜观察,发现盐下储层中存在固体沥青,并明确了沥青的产状和地球化学特征,最后结合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盐下地层中天然气(以下简称盐下天然气)的成因和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奥陶系盐下储层中存在大量固体沥青,透射光显微镜观察沥青呈花状、片状、团块状、薄膜状或条带状赋存于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孔、缝、缝合线和沥青包裹体内,固体沥青的质量百分数介于 0.07%~0.55%(平均值为 0.17%),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介于 1.75%~1.97%,碳同位素值介于-28.4‰~-27.7‰;②盐下天然气干燥系数介于 0.95~1.00,为典型的干气,天然气的甲烷、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值分别介于-44.8‰~-32.4‰、-31.1‰~-22.6‰和-28.8‰~-19.7‰,具有甲烷碳同位素偏轻、乙烷与丙烷碳同位素偏重的异常特征;③奥陶系盐下储层中的固体沥青和天然气均为石油热裂解成因,石油来自于马家沟组或更古老的地层,石油裂解发生在早白垩世中—晚期;④盐下天然气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改造,其中乌审旗地区改造程度较强,天然气中H2S含量高,最高可达 13.31%.结论认为,马五 7 亚段—马四段天然气预测储量约为 1.00×1012 m3,该盆地奥陶系盐下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地层固体沥青天然气成因原油裂解

    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及周缘天然气成因来源再认识与勘探启示

    龚德瑜齐雪峰郑孟林刘超威...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气藏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32.4×108 m3,是准噶尔盆地已发现的最大天然气田.为了进一步探索、评价、深化对克拉美丽气田及其周缘天然气气源潜力认识,推动发现新气田,对 5 套地层、38 口井、65 个天然气样品进行分析,并基于天然气组分和天然气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系统研究了其成因、来源和遭受的次生改造作用,提出了新的天然气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克拉美丽气田及其周缘存在4 种不同成因来源的天然气,第Ⅰ类和第Ⅱ类天然气为煤成气,第Ⅲ类天然气为浅埋藏期伴生原油发生生物降解形成的次生生物成因气(混合热成因气),第Ⅳ类天然气为油型气;②部分天然气样品Δδ13C(C3—C2)和i-C4/n-C4 值异常增加,其重烃气组分遭受了细菌的选择性降解;③石炭系滴水泉组烃源岩较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分布更广,连续性更好,规模更大,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在盆地南部已普遍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滴水泉组和平地泉组 2 套烃源岩形成的含油气系统有望成为盆地深层—超深层天然气规模勘探的新领域;④次生生物成因气埋藏浅,甲烷浓度高,开采成本低,建产快,且在准噶尔盆地广泛分布,是浅层天然气高效勘探的重要领域.结论认为,天然气成因来源的再认识深化了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及其周缘天然气资源的认识,揭示了盆地深层—超深层和浅层天然气是天然气勘探战略接替领域,对推动盆地实现以石油勘探为主向"油气并举"的重大转变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下石炭统中二叠统天然气气源对比勘探领域

    基于压裂液自发吸入模型的页岩气压裂液滤失定量预测

    王琳琳蔺小博冷静怡周长静...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常使用水力压裂技术提高单井产量,然而压裂现场数据表明,大量压裂液会滞留在地层中导致压裂液的返排率较低,将对储层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压裂液滤失机理并准确预测压裂液滤失量,首先建立了由毛细管力作用引起的压裂液自发吸入模型,然后对压裂液滤失量进行定量计算,并在现场进行了验证.最后,引入无量纲吸入率参数分析了控制压裂液滤失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施工中大约 50%~95%的压裂液通过基质吸入,压裂液吸入量仅与吸入率参数、裂缝面积和吸收时间有关;②当润湿相黏度与非润湿相黏度之比超过阈值时,吸入率参数主要由岩石的孔径分布参数决定,流体黏度的影响非常有限;③当孔径分布参数介于 0.5~0.7 时,吸入率参数达到相对较高的值,即更多的压裂液被吸收到地层中;④当润湿相黏度与非润湿相黏度之比大于 10,孔径分布参数小于 0.8 时,优化后的自吸模型具有较大的适用性;⑤由毛细管力机理引起的压裂液滤失量与实际储层观察到的滤失量相近,可认为页岩储层有足够的存储滤失液的能力,不会影响地下水层中的饮用水.结论认为,建立的压裂液自发吸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液滤失量,为非常规油气的生产及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页岩气藏毛细管力滤失自发吸入吸入率参数流体黏度孔径分布参数

    泸州地区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套变成因机理探讨

    金亦秋赵群牟易升位云生...
    99-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地区深层页岩气储量丰富,是继长宁、威远等中浅层页岩气之后重要的天然气资源接替领域.但在泸州地区深层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水平井套管变形(以下简称套变)频发,对水平井压裂施工产生明显影响,制约了该区深层页岩气的规模建产.业内普遍认为套管变形是地层中的断裂发生滑移并对水平井产生剪切和挤压作用引起的,但基于该理论的套变模型与诸多实测数据不相吻合.为了进一步明确套管变形机理,提高套变的防控效果,以泸 203 井区 18 口套管变形水平井为对象,基于多臂井径成像测井,逐个对比套变形态、套变层位以及平面断裂发育情况,建立了断裂滑移和层理面滑移 2 种地质模型,并分析了 2 种地质模型下的不同套管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滑移诱发的套变具有以下规律,即平面上套变仅出现在水平井与断裂带的交会处;套管的变形长度理论上应在 10 m以内;套管的变形程度应呈近似对称关系,中部变形强,向两侧逐渐减弱.②该区多数套变不在预测的断裂带内,且部分套变段变形长度与形态不符合断裂滑移的特征.③层理面滑移可诱发多个相似的套变,在该机制下套管变形长度等于井筒与滑移面相交的距离,且层理面滑移的垂向分布与地层的页理发育程度一致.④层理面滑移与断裂滑移具有相似的力学机理,通过三维莫尔圆可以分析钻井和压裂过程中诱发断裂/层理面滑移的关键参数变化.结论认为,除断裂滑移外,层理面滑移是诱发页岩气水平井套管变形的另一重要机理,该研究成果可为深层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的套变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水平井套变层理面滑移断裂滑移多臂井径测井多级断裂预测变形长度变形程度莫尔应力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