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全国天然气化工与碳一化工信息中心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全国天然气化工与碳一化工信息中心

古共伟

双月刊

1001-9219

magazine@swrchem.com;trqhg@mail.sc.cninfo.net

028-85962641 85964717

610225

四川成都双流航空港445信箱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Journal Natural Gas Chemical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与天然气、合成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醇等一碳化学品及其衍生物和低碳烷烃化工利用相关的化工技术和科研成果,同时也报道一些其它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对新技术的研发、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应用和工厂技术改造和革新的报道并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化学吸收剂研究进展

    刘大李王聪刘新伟于一夫...
    94-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全球大力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之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在整个CCUS产业链条中,碳捕集既是首要环节也是重要节点。常用的碳捕集方法有化学吸收法、膜分离法和物理吸附法等,其中化学吸收法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市场应用前景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但高能耗与高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发展。目前化学吸收法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吸收剂的优化,以降低能耗。对近年来报道的多种化学吸收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聚焦各类化学吸收剂的吸收性能、吸收机理、优缺点和增强途径等方面,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对高效化学吸收剂的开发提供借鉴。

    二氧化碳碳捕集化学吸收法吸收剂燃烧后捕集

    我国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黎园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气既是高效、低碳的化石能源,也是优质、高效的化工原料。因此在双碳目标下,天然气是我国实现低碳化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而天然气化工是天然气低碳化、深加工利用的必然选择。首先从天然气化工的资源保障、产业基础、区域发展、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等方面,总结并分析认为我国天然气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为总体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然后从产业链优化、精细化开发、新材料转型和新型能源拓展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我国天然气化工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发展前景,并根据2035-204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要达峰的预测,对达峰以后天然气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天然气化工天然气消费碳排放双碳

    甲烷-水合物两相平衡体系气相水含量研究

    徐振戴泽利王逸伟孙强...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气中的微量气态水在天然气开采、集输过程中可能与气体小分子形成水合物,造成管路堵塞,因此需要对天然气进行脱水处理。为了合理设计天然气最大容许水含量参数,准确测量和计算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时的气相水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压力为3。44~6。00 MPa、温度为270。00~274。00 K的条件下,通过实验测量和模型预测研究了甲烷-水合物相平衡时的气相水含量。结果表明,相比于压力露点,常压露点和气相水含量体积比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都具有规律性,气相水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升高而减小。在实验的基础上,基于热力学相平衡理论建立了甲烷-水合物相平衡时的气相水含量热力学模型,气相水含量体积比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为2。33%。该实验方法实现了甲烷-水合物相平衡体系气相水含量的原位测量,建立的热力学模型相比于通过查图获得的甲烷-液态水相平衡时的饱和水含量再外推至水合物区的方法更快速和准确。

    水合物甲烷相平衡气相水含量热力学模型

    大型海藻微波热解制氢特性研究

    吴爽丁巍巍刘瑞薛原...
    119-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海藻无需耕地、不含难热解的木质素,是降碳减排、生产小分子生物燃料的理想原料。对大型海藻(包括海带、蜈蚣藻、孔石莼和海黍子)进行微波热解,并与落叶松进行对比。研究了微波热解过程的升温行为、气体释放行为及氢气生成曲线,比较了微波热解的产物分布、气体组成和气化指标,进一步利用Ca-Al(CaO-Al2O3)吸附剂原位吸收海带微波热解产生的二氧化碳(CO2),强化海带的定向转化制氢。结果表明,大型海藻比落叶松具有更快的升温行为、更好的制氢效果,尤其海带的氢气产率(16。40 g/kg)为落叶松的3倍。添加Ca-Al吸附剂能够进一步增强海带的微波热解制氢效率,当海带与Ca-Al吸附剂的质量比为1。0∶3。0时,氢气产率达到44。24 g/kg,气化效率可达68。57%,气体产物中氢气含量高达77。24%。

    Ca-Al吸附剂微波热解海带大型海藻氢气

    地下煤气化合成气的脱碳提氢耦合工艺探讨

    王涛史世杰曾丽瑶罗珊...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制备的合成气具有温度高(>200℃)、压力大(3。35 MPa)、饱和含水量大及组分复杂(含CH4、H2、CO2和CO等)的特点,设计并采用膜分离+溶剂吸收耦合的处理方法以实现地下煤合成气中CO2的脱除和H2的提纯。地下煤合成气经过二级膜分离单元的处理,实现了CO2/H2与CH4的分离并得到了脱碳净化气,其中CO2含量(物质的量分数)≤3%,该膜分离工艺所需能耗为0。297 kW·h/m3。使用醇胺吸收法处理CO2/H2混合气,并通过配方溶液筛选、工艺流程优化和校验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研究,最终得到了H2纯度(物质的量分数)≥99%的产品,该醇胺吸收法的能耗为0。341 kW·h/m3。使用膜分离+溶剂吸收耦合处理复杂工况的地下煤合成气,可得到脱碳净化气、纯CO2和工业级H2,提高了项目的经济价值,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地下煤气化膜分离溶液吸收法脱碳提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