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稻-麦轮作体系不同施肥模式对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有效养分平衡的影响

    左婷王新霞侯琼倪亮...
    213-22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效率是保障可持续粮食生产的基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下不同施肥模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有效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减少养分总投入量的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RF-OM和RF-S处理)水稻地上部总生物量显著高于LRF处理(P<0.05),与FP处理差异不大;小麦秸秆生物量与FP和LRF处理差异均不显著,籽粒生物量及地上部总生物量与LRF处理相差不大.水稻收获期RF-OM处理地上部主要器官含氮量与LRF处理差异不显著,氮素积累总量显著高于LRF处理(P<0.05);小麦收获期RF-OM和RF-S处理秸秆、籽粒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与LRF处理均无显著差异.收获期RF-OM和RF-S处理水稻糙米和稻壳、小麦秸秆和籽粒含磷量及磷素积累量与FP和LRF处理差异都不大;水稻秸秆、稻壳及小麦秸秆含钾量和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FP和LRF处理(P<0.05).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水稻、小麦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回收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与FP和LRF处理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也高于FP和LRF处理,甚至达到显著水平(P<0.05).试验表明,水稻、小麦收获期增钾处理(RF-OM和RF-S处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显著高于FP和LRF处理(P<0.05),水稻收获期土壤碱解氮和小麦收获期土壤有效磷含量与LRF处理差异不大,同时,经1个稻—麦轮作周期后,4个施肥处理土壤有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均高于供试土壤.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显著提高稻麦氮肥利用效率,有利于土壤有效养分平衡,并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养分含量,是适宜的稻麦化肥减量和稳产增效施用技术.

    水稻小麦有机肥化肥部分替代氮肥利用效率土壤有效养分

    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蓄水变化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闫秋艳董飞贾亚琴李峰...
    22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山西晋南旱地土壤蓄水变化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晋麦92号"为试验材料,连续2年研究休闲期免耕+常规条播、休闲期免耕+探墒沟播、休闲期深松+常规条播和休闲期深翻+常规条播4种耕作模式对麦田土壤蓄水量及变化特征、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免耕条件下,沟播较常规条播更有利于提高100-200 cm土层蓄水量.沟播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增加效果不明显或略有降低,2个年份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3.6%和9.3%.休闲期深松和深翻比免耕均能提高旱地小麦播前和返青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以深翻效果最佳,这种增加作用主要集中在0-100 cm土层.小麦产量在2个年度均表现为休闲期深翻+常规条播处理最高(较休闲期免耕+常规条播处理增产44.6%和147.2%).产量增加与地上部干物重和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深松和深翻使2个年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2.7%和46.74%,53.70%和94.91%,且在较干旱年份(2018—2019年)增加效果越明显.可见,休闲期连续2年深松和深翻均能提高土壤蓄水量,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免耕条件下,沟播对小麦产量影响因年份不同而异,仍需进一步探讨.

    耕作旱地小麦土壤蓄水产量及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

    休耕和种植作物对黑麻土壤肥力的影响

    姜小凤郭凤霞陈垣郭建国...
    229-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不同茬口土壤养分的固持残留水平,建立高效合理的轮作顺序以解决连作再植障碍问题.2018年在甘肃定西渭源县莲峰镇绽坡村随机区组设计、"S"形取样休耕1季、种植1季春小麦、马铃薯、蒙古黄芪和当归后0-20 cm层次的黑麻土壤,测定土壤全量、速效养分和阴阳离子含量.结果表明:休耕1季和种植1季蒙古黄芪增加了0-20 cm层次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阴阳离子、Mg2+、SO42-和Cl-含量,种植1季当归降低了0-20 cm层次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阴阳离子、Mg2+、SO42-和Cl-含量.方差分析显示,休耕1季和种植1季蒙古黄芪后0-20 cm层次黑麻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阴阳离子、Mg2+、SO42-和Cl-含量显著高于种植1季当归.主成分回归分析发现,休耕1季和种植1季蒙古黄芪后0-20 cm层次黑麻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98和0.56,种植1季当归的综合指数得分仅为0.07.休耕1季是黑麻土壤用养结合的简便有效方法,种植1季蒙古黄芪是培肥黑麻土壤肥力的适宜作物.

    1季休耕1季种植作物黄土高原土壤肥力

    不同氮素添加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黑土氮素转化特征的影响

    郭媛李宜联郭策贺秀娟...
    236-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吉林省典型黑土区的玉米、果树、森林、水稻和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氮素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黑土中的形态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施加氮肥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黑土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铵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对于施加尿素的处理而言,S2(129.82 mg/kg)和C2(138.01 mg/kg)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G2(111.89 mg/kg)和D2(105.35 mg/kg),且Y2(126.92 mg/kg)显著高于D2.对于施加磷酸二铵的处理而言,各土壤硝态氮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3(160.23 mg/kg)>Y3(150.00 mg/kg)>S3(140.12 mg/kg)>G3(133.45 mg/kg)>D3(126.70 mg/kg),且C3和Y3显著高于G3和D3.土壤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分别与土壤C/N,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呈显著负相关.整个培养期间,Y、G、C和D土壤平均N MR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处理2>处理3>CK处理,S土壤平均NMR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处理3>处理2>CK处理.Y、G和D土壤平均NR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处理2>处理3>CK处理,S和C土壤平均NR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处理3>处理2>CK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对黑土氮素转化特征有重要影响.

    黑土土地利用方式尿素磷酸二铵铵态氮硝态氮矿化速率硝化速率

    黄淮南部平原喷灌冬小麦灌浆特性及水氮优化耦合研究

    刘见宁东峰秦安振张寄阳...
    24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优化冬小麦水氮配置,实现养分水分资源高效利用,试验设计3个灌水水平(低灌水W1:25 mm;中灌水W2:40 mm;高灌水W3:55 mm)和5个氮肥水平(N0:0;N1:8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300 kg/hm2),共计15个处理,探究了喷灌条件下灌水、施氮及其互作对籽粒灌浆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建模求解最优水氮配置.结果表明:施氮对te(灌浆持续时间)和tm(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影响显著,两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N3施氮水平下te和tm最大,均值分别为43.9,24.6天,比N0(不施氮)分别增加1.7,3.0天.W2N3处理的tm值最大,比最小处理W1N0延后5.0天.GFmax(最大灌浆速率)与AG(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相关(r=0.841**),千粒重与产量(r=0.791**)、te(r=0.755**)和tm(r=0.717**)呈极显著正相关.W2N3组合产量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均为最大,分别为8960 kg/hm2和2.83 kg/m3.水氮耦合通过优化灌浆过程可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喷灌灌水定额26~35 mm、施氮量193~204 kg/hm2(基施40%+拔节期追施60%)的水氮资源配置模式可实现节水增产双效目标.

    水氮耦合喷灌灌浆特性水氮利用效率黄淮平原

    黄土丘陵区退耕坡面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特征

    雷斯越郭晋伟何亮贺洁...
    25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地形对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影响机制,因地制宜为当地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吴起县枣庄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对退耕坡面不同坡位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分异特征进行研究.从峁顶到沟底设置8个采样位置,在4面坡共布设128个采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和土样采集,将0—40 cm土壤分0—10,10—20,20—40 cm 3层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并分析其与植被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植被分布与土壤物理性质均表现出沟缘线以上的下坡位较优,沟缘线以下的陡沟坡较差的趋势;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对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主要集中在0—20 cm表层土壤,对20—40 cm土壤影响较弱;坡度对植被盖度与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饱和持水量影响显著且具有极显著相关性,但对团聚体与颗粒组成无显著影响;植被恢复对土壤颗粒组成改善效果缓慢,若土壤颗粒组成被破坏,短期内很难恢复.

    草地恢复土壤物理性质坡位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油菜间作对土壤大孔隙结构的影响

    何娜娜贾如浩叶苗泰赵西宁...
    259-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研究了果树行间不同油菜间作密度(CK:清耕;L:低密度间作;M:中密度间作;H:高密度间作)对土壤大孔隙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间作改善了果树行间(0—60 cm)土壤大孔隙特征,各土层的土壤大孔隙数量、大孔隙面积、大孔隙度等参数分别较清耕显著提高(P<0.05);不同间作密度对土壤大孔隙的作用不同,除10—20 cm外,中密度间作对土壤大孔隙度的改善效果均显著好于其他处理;中密度处理下大孔隙(d>1 mm)在各土层间的数目多、差异小,并且在0—30 cm土壤剖面上的成圆率最高.中、高密度油菜间作的土壤大孔隙特征参数均优于清耕及低密度间作,而中密度间作的土壤大孔隙分布更均匀、形状更规则,是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改善土壤结构的适宜间作密度.

    大孔隙油菜间作土壤结构X-rayCT黄土高原

    多因素影响下浑水膜孔肥液入渗土壤水分运移特性

    张全菊费良军刘利华陈南束...
    265-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因素对浑水膜孔肥液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开展室内土箱入渗试验,试验设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含沙率和肥液浓度4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共12组试验(9组正交试验,3组验证试验).分析影响因素对浑水膜孔灌肥液入渗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及湿润体平均体积含水率增量的影响.利用多元回归推求并验证单位膜孔累积入渗量和湿润体平均体积含水率增量与影响因素的经验模型和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含沙率和肥液浓度对单位膜孔累积入渗量影响极显著(P<0.01),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含沙率、土壤容重、土壤初始含水率、肥液浓度;土壤初始含水率、含沙率和肥液浓度对湿润体平均体积含水率增量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容重对其影响显著(P<0.05),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初始含水率、肥液浓度、含沙率、土壤容重.建立的经验模型及模型参数检验合格,预测值与实际测算值误差均在±10%以内,精度良好,可用于试验因素不同时土壤水分入渗情况预测.

    浑水膜孔灌肥液入渗多因素分析水分运移

    河套灌区节水减肥对玉米不同生育期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戴嘉璐李瑞平李聪聪鲁耀泽...
    271-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灌水和施肥条件对河套灌区不同生育期玉米生长的影响,以玉米"金苹628"为材料,分别研究了低水(1800 m3/hm2)、中水(2250 m3/hm2)、高水(2700 m3/hm2)3个灌水水平,低肥(300 kg/hm2)、中肥(375 kg/hm2)、高肥(450 kg/hm2)3个施肥水平,并以当地一般灌水量和施肥量为对照(CK),共10个处理在苗期、拔节、抽雄、灌浆、成熟期对土壤水分、养分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以后,土壤平均含水率呈下降趋势;抽雄和灌浆期玉米耗水量最大,占整个生育期耗水量65%以上;拔节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最小,植物吸收大量养分供玉米快速生长;高水水平下,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和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和养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筛选出不同生育期对玉米生长影响更为关键的要素,得出在抽雄、灌浆、成熟期土壤水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比土壤养分大,拔节期土壤养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比土壤水分大.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节水减肥,合理分配水资源,减少氮素面源污染,保障玉米稳定生长提供理论基础.

    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生育期逐步回归

    黄河三角洲盐渍化荒地种植植物对土壤改良、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

    刘盛林丁效东郑东峰石宁...
    278-284,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种植不同植物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化荒地改良效果、土壤磷形态转化及增效调控机制,研究了在生长芦苇的盐渍化荒地改变种植植物(柽柳、白蜡、苜蓿)的改良措施对土壤磷形态转化及有效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荒地芦苇相比,3种植物种植均能显著提高0—20 cm土壤磷酸酶活性,柽柳种植显著降低0—20 cm土壤pH,促进0—20 cm土壤大颗粒团聚体形成,提高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0—100 cm土壤盐渍化程度,促使土壤速效磷(Ca2—P)和缓效磷(Ca8—P和Al—P)向难溶性磷(Ca10—P)的转化,导致土壤磷有效性降低;白蜡种植显著降低0—100 cm土壤盐渍化程度及60—100 cm土壤pH,0—20 cm土壤小颗粒团聚体比例增加,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促进土壤难溶性磷(O—P)向缓效磷(Fe—P)转化,有利于土壤磷有效性提高;苜蓿种植显著增加0—2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0—20 cm土壤磷酸酶活性,促进难溶性磷(O—P)、缓效磷(Ca8—P和Al—P)向速效磷的转化,0—20 cm土壤大颗粒团聚体比例增加有利于提升土壤磷有效性,其60—100 cm土壤pH增加不利于土壤磷的有效性提高;3种植物种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磷显著降低,微生物量氮显著增加,土壤呼吸强度及脲酶活性均无显著变化.综上所述,白蜡种植最有利于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和pH,苜蓿种植最有利于0—20 cm土壤磷有效性的提高,3种植物种植对20—100 cm土壤磷有效性无显著促进作用.由于3种植物对盐渍荒地改良时间较短,土壤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及对土壤磷形态转化过程及调控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盐渍化荒地磷有效性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土壤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