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形态分异特征

    龙琪韩剑桥何育聪王飞...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细沟侵蚀的空间分异特性,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分析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下的坡面细沟侵蚀过程,探讨细沟侵蚀强度及形态在坡面尺度的沿程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随着坡度和雨强增加,细沟侵蚀量不断增大;在特定处理下,细沟侵蚀强度沿坡长方向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规律;沟宽、沟深和细沟割裂度等细沟形态参数也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峰值出现在坡面中部.沟宽和沟深与细沟侵蚀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细沟侵蚀强度与形态之间的演变具有一致性;径流汇集导致坡面中部径流侵蚀动力增强,沟壁崩塌和下切侵蚀严重,沟宽和沟深扩大,而坡下位置由于径流含沙量较大且土槽侵蚀基准面稳定而侵蚀较弱.坡面中部易发生严重侵蚀,需要加强防控或做好截排水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细沟侵蚀防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细沟侵蚀细沟形态空间分布黄土坡面

    京郊强降雨条件下不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配置模式效益评价

    杨润泽冯天骄肖辉杰王奋忠...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0个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模式的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地2004-2019年降雨格局变化,并以发生在2010-2018年的19次代表性强降雨作为样本降雨事件,探究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侵蚀与面源污染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1)2004-2019年降雨量变化范围在331.4~598.9mm,平均年降雨量484 mm,小雨、中雨的发生频率降低,大雨的发生频率增加.(2)水土保持措施在减流减沙、减少养分流失方面效果明显.在减轻地表径流方面,表现最好的配置模式为鱼鳞坑苜蓿地与玉米梯田,其减流率分别为88.59%,88.40%;在减少泥沙方面,最好的配置模式为玉米梯田,减沙率高达97.82%;在降低面源污染方面,表现最好的配置模式为玉米梯田,其对TN、TP、COD的减少率分别为79.57%,75.90%,91.31%.(3)在强降雨条件下,降雨量与产流产沙量、TN、TP、COD均呈正相关关系,且降雨量与径流量、径流系数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0.553.I30、I60与产流产沙量、COD的相关性较强.另外,降雨历时、I60与TN、TP、COD相关性也较强.研究成果为揭示京郊地区强降雨条件下坡面土壤侵蚀机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为当地开展强降雨下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侵蚀面源污染强降雨配置模式

    东北黑土区不同季节侵蚀沟形态发育比较分析

    宋爽范昊明牛天一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侵蚀沟形态特征是了解沟蚀发生、发育的关键性因素,探究不同季节侵蚀沟形态参数变化特征对深入理解侵蚀沟的侵蚀过程和侵蚀沟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小流域内的3条侵蚀沟为研究对象,探究季节变化下侵蚀沟长度、面积、体积等形态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表明:(1)不同季节侵蚀沟横断面形态由沟头到沟尾均呈现出由"V"形向"U"形转变;(2)侵蚀沟在降雨期由沟头前进和沟尾后退所引起的长度增加量大于融雪期由沟头前进所引起的长度增加量;(3)侵蚀沟面积在降雨期的增加量大于融雪期,但不同时期侵蚀沟面积变化位置不同,降雨期侵蚀沟面积增加主要是由长度变化和沟头周围发生大规模崩塌引起的,而融雪期则是由长度变化和沟岸扩张引起侵蚀沟面积增加;(4)侵蚀沟体积在降雨期变化量大于融雪期,这与侵蚀沟长度、面积和径流的剪切能力有关,降雨径流的下切侵蚀能力大于融雪径流.研究结果可为侵蚀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侵蚀沟形态变化降雨融雪黑土区

    单次和间歇性降雨下紫色土坡地壤中硝氮迁移特征

    谢梅香洪大林付静张展羽...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观测时期硝氮在紫色土坡地中的迁移特征,通过室内土槽和人工模拟降雨装置,设置单次降雨和间歇性多次(12次)降雨条件,分别探讨短时期和长时期下的紫色土壤中硝氮迁移特征.结果 表明:在单次降雨后短期内紫色土坡地距地表15 cm处土壤水和硝氮均匀地向下距地表35 cm土壤坡脚处迁移,而在间歇性12次降雨条件下,前6次降雨中观测点硝氮浓度由初始345.7 mg/L急速下降至99.7 mg/L;第7次到第9次降雨过程中硝氮浓度由平均值69.7 mg/L缓慢减少至52.0 mg/L,在最后的降雨中趋于稳定不变.随着降雨发生,硝氮在土壤中主要向下迁移,且坡顶处硝氮的迁移幅度最小,壤中流携带流失的硝氮浓度值约为土壤中硝氮浓度值的1/3.整体上壤中硝氮流失呈现出初期3次降雨后快速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从间歇性降雨的全新视角为紫色土坡地硝氮迁移流失特征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单次降雨间歇性降雨土壤水运移壤中流硝氮迁移硝氮流失量

    极端降雨条件下小流域淤地坝系连溃风险分析

    祖强陈祖煜于沭黄谢平...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黄土高原上的淤地坝在减轻水土流失、淤地造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较土石坝,淤地坝的防洪标准不高,更容易发生溃坝.淤地坝多以梯级形式分布在若干小流域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坝系网络,为正确评价溃决风险带来很大的挑战.采用一种基于小流域水文计算和考虑复杂入流条件的淤地坝系连溃风险分析模型及相应的计算程序FT-IWHR,以山西省西廒沟流域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为实例,在校核工况(洪水重现期为200年)下对现状淤地坝系进行了连溃风险分析.同时在现状坝系和若干年后各坝淤积面达到设计淤积高程这2种工况下对除险加固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果 表明:现有8#中型坝不满足防洪标准,临界降雨量仅为133 mm;增设宽6 m、高3 m的溢洪道后临界降雨量增至945 mm,在淤积面达到设计淤积高程后临界降雨量降为886 mm,均满足防洪要求;且增设溢洪道能够有效减少淤积面升高带来的风险.研究提出的淤地坝系连溃风险分析方法及实例应用成果对淤地坝系在极端降雨下的防洪风险分析和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淤地坝梯级分布连续溃坝风险分析除险加固

    水分耗散下紫色土埂坎裂隙发育及影响因素

    李颖韦杰罗华进甘凤玲...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埂坎裂隙发育危害埂坎稳定性,进而影响埂坎水土保持作用的发挥.为揭示失水过程埂坎裂隙发育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紫色土坡耕地埂坎为样地,采用模拟埂坎试验,研究不同初始含水率(25%,30%,35%)、干密度(1.3,1.4,1.5 g/cm3)和加筋量(0.05%,0.15%,0.25%)下裂隙发育过程,通过图像分析方法获取裂隙发育强度和复杂度指标,分析了裂隙发育与(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加筋量的关系.结果 表明:水分耗散下裂隙开裂可分为起始阶段、迅速扩展和基本稳定3个阶段.不同初始含水率下各试样裂隙开裂强度和形态复杂度均随水分耗散快速增大,直至含水率为12%后趋于稳定.相同初始含水率情况下干密度越小,试样裂隙强度和复杂度越大.加筋量能抑制裂隙的快速发育,与裂隙开裂程度呈反比.相比而言,初始含水率对水分耗散过程中裂隙起始阶段影响较大,但裂隙开裂之后含水率影响更大,其次是干密度和加筋量.研究结果为紫色土区埂坎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维护提供参考.

    埂坎裂隙开裂水分耗散紫色土坡耕地

    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物理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

    马金龙许欢欢王兵张宝琦...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物理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为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坡耕地沉积结皮和翻耕以后形成的击溅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根据研究区坡耕地结皮形成的特点,试验共设计5个处理,分别为裸地、沉积结皮、沉积结皮破坏、翻耕和翻耕击溅结皮,每个处理对应2个重复,以安塞黄绵土25°坡面为例,设置雨强为120 mm/h,降雨历时为1h.结果 表明:(1)坡耕地沉积结皮促进坡面产流、抑制坡面产沙,打破结皮后,总产沙量是原来的19.28倍.(2)经过翻耕的坡耕地,总产流量较原来减少了19.91%,但总产沙量增加了14.67%;此外,翻耕地形成击溅结皮以后,总产流产沙量分别是原来的4.08,9.98倍.(3)累计泥沙量随累计径流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根据坡耕地表土结皮的覆盖情况,可将增加过程分为凸增(结皮覆盖)和凹增(无结皮覆盖).综上所述,坡耕地下田埂或草带处,泥沙沉积脱干而形成的沉积结皮,应积极保护;经过翻耕的坡耕地,由降雨所致而形成的击溅结皮,应及时打破.

    土壤侵蚀物理结皮产流产沙累计径流量累计泥沙量

    基于色相分割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程度定量评价

    姜波陈晓冰吴晗刘俊杰...
    50-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土壤优先流研究中广泛使用染色图像分析技术,优化提升染色图像分析方法,可促进深入研究土壤优先流运动过程,定量细化分析优先流的发育组成研究.以典型农地甘蔗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利用色相分割技术,并结合分形与灰色系统理论对2种典型耕作方式(垄耕和免耕)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 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垄耕甘蔗地土壤空间内的优先流相对于免耕甘蔗地的枝状染色形态呈零散团块状和散点状,垄耕甘蔗地染色等级1、等级2和等级3的分形维数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垄耕甘蔗地土壤表层(0-10 cm)内发生的"速变"程度的优先流是相同深度下免耕甘蔗地的12.0倍,免耕甘蔗地的"活跃"程度优先流平均占比值为67.4%,是垄耕甘蔗地(54.2%)的1.2倍.容重对垄耕甘蔗地优先流发育程度影响最大,优先流程度随容重的增加而降低,而免耕甘蔗地的饱和导水率对优先流发育程度影响最大,优先流程度随饱和导水率减小而降低.垄耕耕作方式会影响甘蔗地田间含水量,加快土壤表层的水流运动,降低深层优先流的发育,减少水分入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蓄水保肥的作用,并能为广西甘蔗种植产业的增产增量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耕作方式优先流发育程度图像解析灰色关联

    汶川典型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影响因素评价

    孙庆敏葛永刚陈攀梁馨月...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差异性及各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选取汶川县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地4种不同植被覆盖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制取16种优势植物根-土复合体和无根裸土原状试样并开展室内快剪试验.分析了汶川县典型植物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和抗变形能力的增强作用,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影响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因素.结果 表明:(1)16种植物根系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且主要通过提高土体黏聚力增强其抗剪强度;根-土复合体黏聚力均大于裸土,其增幅为6.09%~153.27%,不同根系对增强土体黏聚力有明显差异,但内摩擦角变化不显著,且大多略小于裸土;(2)各因素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灰色关联度均较大,其中黏聚力与干密度的关联度最高(0.803),根重密度次之(0.793)、塑性指数最低(0.626);内摩擦角与塑性指数、干密度的关联度均较高(0.789,0.700),Dc最低(0.567),且根系特征参数对内摩擦角的影响程度不显著.

    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灰色关联法

    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与微结构特征的影响

    王文刚王彬顾汪明陈祖明...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土壤结构变化被认为是融雪期黑土坡面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团聚体微结构是影响土壤可蚀性的关键因子.基于控制条件土壤冻融模拟试验,采用湿筛法、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和Image-Pro Plus(IPP)图像分析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冻融循环过程中黑土团聚体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阐明了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与团聚体微结构特征的内在联系.结果 表明:(1)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整体呈破坏作用.该作用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冻融循环驱动土壤孔隙趋于长条状发育,且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壤孔隙连通性增强,面积孔隙率增加;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土壤大团聚体向微团聚体的迁移转化,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下降.(2)土壤初始含水率增加会导致冻融循环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破坏程度增强,且在7次冻融循环内呈显著性变化;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高团聚体面积孔隙率呈显著增加趋势.(3)土壤团聚体面积孔隙率与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呈显著负相关,面积孔隙率的增加分别解释了MWD和GMD变化率的49.1%和50.3%.

    典型黑土区冻融循环团聚体水稳定性土壤微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