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有机物料对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舒方瑜董勤各冯浩李成...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善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土壤结构较差的问题,采用一维定水头土柱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有机物料(生物有机肥、粉碎秸秆、50%粉碎秸秆+50%生物有机肥、尿素、对照)对治沟造地土壤湿润锋推移、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和土壤水分蒸发特征的影响,并采用Green-Ampt模型、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拟合分析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结果 表明:(1)粉碎秸秆与有机肥均降低了土壤水分移动速率,增强了土壤持水能力;粉碎秸秆同时降低了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对照相比减小了l7.65%;(2)湿润锋推进深度与累积入渗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对3种入渗模型拟合发现,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符合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土壤入渗率和时间的动态关系;(3)土壤水分蒸发过程中,添加粉碎秸秆具有阻截和蓄积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含水量的积极作用.

    治沟造地有机物料土壤水分入渗入渗模型土壤水分蒸发

    基于数值模拟的土壤水力参数对土壤水长程相关性的影响分析

    李玲武冬冬王铁军狄崇利...
    80-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水力参数对土壤水长程相关性的影响,利用HYDRUS-1D模型,以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的气象数据为驱动,结合生成的砂土和黏壤土土壤水力参数集,模拟生成土壤水时间序列集;而后,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法对生成的土壤水数据进行长程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明:(1)土壤水标度指数(h)介于0.570~1.915,土壤水中存在显著的长程相关性.砂土中土壤水变化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黏壤土中持续性和反持续性均较为显著.(2)土壤水长程相关性与土层深度、黏粒含量、干旱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3)影响土壤水长程相关性的主要土壤水力参数包括土壤孔隙分布参数(n)、进气值倒数(α)和饱和导水率(Ks).在砂土中,n是所有气候区中土壤水长程相关性的主要控制参数;在黏壤土中,α是湿润区、α和Ks是干旱和半干旱区土壤水长程相关性的主要控制参数.研究结果为揭示土壤水长期演变机理提供依据.

    土壤水长程相关性去趋势波动分析法HYDRUS-1D土壤水力参数

    基于同位素示踪的不同生境果草复合系统水分利用策略

    赵玲张露赵妮戈建珍...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生境果草复合系统的水分利用策略.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不同生境(陕西关中杨凌和陕北洛川)单作苹果(SA)和果草复合系统(苹果+白三叶(AW)、苹果+黑麦草(AR))土壤水、木质部和茎部水的氢、氧同位素值,利用直接对比法和IsoSource模型分析不同生境下果草复合系统在不同季节的水分利用策略.结果 表明:不同生境下,陕西关中杨凌土壤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的波动较陕北洛川大,杨凌地区40-8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大于洛川地区,杨凌果园旱季种植白三叶会加大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旱季时,洛川地区果树主要利用土壤水深度为40-100 cm(63.0%),牧草为0-20 cm(65.0%);杨凌地区果树水分利用层位较洛川低,SA和AW的果树为20-40 cm(54.3%),AR为40-100 cm(65.0%),白三叶和黑麦草分别为0-20 cm(59.3%)和20-40 cm(62.2%).雨季时,两地果树水分来源层位相同,SA主要利用20-40 cm,AW和AR主要利用40-100 cm,牧草介入使果树吸水层位下移.结果 说明,不同生境下,果草复合系统会随季节变化调整水分利用策略,洛川地区果草复合系统对水分变化的响应更快,在水分不足时加大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避免水分竞争,对生境异质的适应机制较杨凌地区好.杨凌地区果草复合系统对土壤起到蓄水作用,但旱季会加大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应适时补充灌溉.

    生境同位素果草复合系统水分来源

    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对康平地区生态系统格局的影响

    李虹朱洪波王钟书宁新元...
    95-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自1999年起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实施的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成效进行评估,利用多期Landsat影像解译了康平地区陆表生态系统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气候要素回归分析、生态系统转移矩阵以及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等研究方法,对康平地区自1984年以来的陆表生态系统格局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实施20年来的生态系统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并分析了其演变的驱动力机制.结果 表明:(1)1999-2020年康平地区的生态系统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沙地面积占比减少35.391%,耕地面积占比减少6.240%,林地面积大幅增加.(2)通过对气候要素回归分析得出,研究时间段内康平地区气候整体转湿,并且在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实施后尤为显著,适合陆表植被生长和恢复.研究最终得出,康平地区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该地区自上世纪末实施的一系列生态系统恢复工程,辅助驱动力为该地区年起沙风天数减少和气候转湿的结论.

    生态系统格局康平遥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反演含碎石碳酸盐岩红土水力特性

    冯娜刘冬冬丁继辉夏薪怡...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碎石夹层对碳酸盐岩红土水力特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室内模拟土柱入渗试验,采用垂直入渗水头法研究3种碎石体积含量(0,40%,80%)和3种碎石埋藏深度(0,5,15 cm)分别与累积入渗量、湿润锋、入渗特性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之间的关系,并采用3种模型分析了含碎石土壤对传统土壤入渗模型的适用性,将实测入渗数据结合改进的Green-Ampt模型反演Brooks-Corey模型参数.结果 表明:在相同碎石埋藏深度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均随碎石含量增加而减小;当碎石含量为40%时,埋藏深度是15 cm的土壤稳定入渗率最大(12.71 mm/h),是埋藏深度为0 cm的1.33倍.Horton模型对含碎石夹层土壤入渗规律的适用性要优于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反演参数a、n和hd在同一碎石埋藏深度(0,5 cm)下,随碎石含量增加而增大,而Ks随碎石含量增加而减小.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知,对照组土壤持水性最低;含碎石夹层土壤持水性随碎石含量增加而减弱,但碎石埋藏深度为15 cm时,含碎石夹层土壤持水性随碎石含量增加而增强;当碎石含量为40%时,不同碎石埋藏深度下土壤持水能力大小为埋藏深度0 cm>埋藏深度5 cm>埋藏深度15 cm.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Brooks-Corey模型碳酸盐岩红土碎石体积含量碎石埋藏深度土壤水力特性

    阿尔泰山布尔津林区不同草地类型物种多样性特征与生产力的关系

    殷锡凯叶茂郭建兴张凯丽...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变化特征.以阿尔泰山布尔津林区5种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布尔津林区各草地类型的调查,分析了阿尔泰山布尔津林区各草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1)5个草地群落类型地上生物量差异明显,荒漠草原和山地草甸草原较低,山地草原最高,而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处于两者之间.(2)各草地类型群落间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有明显差异,高寒草甸的物种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的情况最好,山地草原的丰富度显著优于各草地类型的丰富度.(3)地上生物量只与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甸中优势度和多样性有极显著相关关系,与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4)在海拔900~2400m的范围内,草地群落的物种优势度、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峰值出现在1200~1400,2200~2400 m的地带.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阿尔泰山布尔津林区草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草地类型物种多样性海拔地上生物量布尔津林区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分析

    盖兆雪陈旭菲杜国明王洪彦...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运用网格单元法,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全局自相关模型、核密度函数等方法分析1986-2016年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1)1986-2016年研究区三生空间以生产空间为主,其中农业生产空间和林业生态空间所占比重最大,呈现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减少、生活空间增加的变化趋势;(2)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整体上略呈下降趋势,预示着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恶化.空间分布上,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存在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总体呈现"南密北疏""边密中疏"的空间格局,且在空间上出现集聚现象;(3)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控因子为到水域距离和到乡级以上道路距离,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且社会经济因子内部的交互作用明显强于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多因子共同作用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差异.

    三生空间生态环境效应驱动因素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

    山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相关性及空间效应分析

    刘海龙丁娅楠王跃飞王炜桥...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驱动因素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溢出效应,以山西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性的空间特征.结果 表明:研究期间山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城镇化综合水平虽有显著提高,但整体偏低.研究区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呈"U"形发展趋势.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建成区面积与生态系统服务呈显著负相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化水平的平方项与生态系统服务呈显著正相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邻近县域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在控制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前提下,相邻县域生态价值每提高1%将对本县域产生0.243%的促进作用.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整体性和不稳定性,使各县域政府丧失自身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城镇化生态系统服务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山西省

    近60年山西省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董伯纲于洋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的增加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分析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于区域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西省1960-2019年2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选取12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对山西省近60年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1)山西省整体呈干旱化趋势,降雨日数(R1MM)下降趋势显著;(2)部分极端降水指数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呈显著下降趋势;(3)极端降水变化存在约17年的主要周期,部分极端降水指数还存在7~8,4~5年的周期变化;(4)山西省西南部整体呈干旱化趋势,西北部极端降水事件趋于增加.研究结果将为山西省极端降水事件的响应对策实施提供依据.

    极端降水事件极端降水指数山西省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干旱-水文干旱传播过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贵州黔中水利工程区为例

    张浪贺中华杨铭珂游漫...
    142-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喀斯特区域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过程特征,使用SPI与SRI标准化指数识别区域干旱,采用交叉小波、小波相干、状态转移概率等方法探讨传播强度、响应率等干旱传播特征.结果 表明:(1)上世纪60 s和70 s气象干旱、水文干旱的干旱持续时间较短,而80 s与21世纪初期区域干旱持续时间较长;SPI与SRI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的过程需要1.5个月.(2)喀斯特区域的干旱传播强度DPI>1,且响应率偏高,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发生极为敏感,尤其是在地表切割深度较浅、岩溶发育较为强烈的区域.(3)传播过程主要受地表切割深度的影响较大,各下垫面条件对干旱传播过程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地表切割深度>岩溶发育强度>高程>地形地貌,其中,干旱传播特征与地表切割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岩溶发育强度、高程、地形地貌呈正相关;在浅切割、中等切割或海拔较低、岩溶发育强烈的区域,各等级间的DPI、Rr的转移较为活跃,整体上传播特征在57年间呈增强的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区域干旱防治与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尤其是为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传播强度响应率下垫面条件气象干旱水文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