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LUS和InVEST模型的安徽省碳储量演化分析与预测

    孙方虎方凤满洪炜林罗浩...
    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揭示碳储量时空演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通过耦合InVEST模型碳储存模块和PLUS模型,分析1990—2018年安徽省土地利用类型和碳储量时空演化特征,并从自然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预测2034年、2050年安徽省碳储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徽省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的碳储量分别为1218.37×106,1215.65×106,1211.39×106,1206.18×106 t,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主要由于耕地、林地被侵占.此外,省内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差异显著,碳储量整体表现为"皖南较高、皖北皖中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情景预测表明,自然发展情景下,安徽省2034年和2050年的碳储量分别为1197.93×106,1196.08×106 t;生态保护情景下,其碳储量分别为1202.89×106,1200.37×106 t.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生态保护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受到限制,森林、草地等高碳密度地类得到保护,碳储能力提升.研究结果为深入厘清安徽省碳储量时空格局奠定基础,以期为安徽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和"双碳"战略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土地利用变化PLUS模型InVEST模型碳储量安徽省

    快速城镇化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对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王飞陶芹程宪波陶宇...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快速城镇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响应机制,对流域景观规划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综合景观格局指数、应用SCS与InVEST、偏相关分析等模型与方法,在刻画景观格局以及雨洪调节、水土保持、水质净化3种典型水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重点探讨子流域尺度上水生态系统服务对不同景观格局特征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景观组成和配置对3类典型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中,大部分结论与现有研究结论或认识一致,但也发现太湖流域耕地、林地景观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均能改善河流水质,子流域中的湿地稀少斑块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控制耕地规模、优化耕地与水体距离、减少坡耕地可以有效提升3种水生态系统服务;增加滨水地带林地面积并提高其斑块边缘密度、增加子流域湿地、草地比重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水体污染;湿地、草地这类关键少量的景观类型的增加是提高水质净化服务最有效的途径.为更全面准确地刻画格局与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响应关系,还需在生态系统服务流、非线性关系和阈值、不同格局特征对服务的相对贡献等方面开展深化研究.

    景观格局水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响应关系太湖流域

    城市不透水表面的梯度格局、演变驱动与景观优化

    吴宇哲谷晨焯
    168-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透水表面扩张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功能、服务有显著影响,研究其演变规律对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空间梯度分析与景观格局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沿城市中心向外设置等距辐射状梯度带,分析不透水表面时空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同时建立沿江、跨江样带,研究不透水表面扩张规模与方向演变背后的驱动机制,最终为南京市景观格局优化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1)不透水表面景观优势度沿梯度带逐渐降低,城市中心不透水表面高度集聚,外围城区是扩张的重点区域,耕地、林地、水域等景观面积缩减严重,景观格局变化剧烈,城郊区域保持低速稳定扩张.(2)地形地貌与河流水系显著影响不透水表面扩张方向,政策规划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影响不透水表面扩张规模.(3)南京市应从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控制城市扩张规模3个方面对城市景观格局进行优化.

    不透水表面扩张南京市梯度分析驱动机制景观格局优化

    基于空间插值逐日降水格点数据的福建省降水时空变化分析

    庞冉王文武晶余志明...
    176-187,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可靠的高时空分辨率降水数据集,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于水资源管理与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至关重要.利用组合空间插值方法,以福建省1979—2018年400余个站点观测逐日降水数据为原始数据源,得到研究区0.05°×0.05°高空间分辨率逐日降水格点数据集.以此数据集为基础,计算8个极端降水指数和3个降水集中程度指标,分析福建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提出的组合空间插值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逐日降水插值精度,并且数据精度高于目前常用的再分析与卫星遥感降水数据产品;福建沿海地区、闽江下游1日最大降水量、5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量、降水总量、降水强度5个极端降水指标有大面积显著上升趋势;全区域降水集中期以鹫峰山脉-闽江下游-戴云山脉一线为界,西北地区早于6月11日,东南地区则晚于6月11日,与福建省前后汛期时段基本相符;西北地区前汛期雨季有后推趋势,东南地区后汛期雨量有增多趋势.

    逐日降水空间插值极端降水指数降雨集中程度气候变化

    芒萁侵入红壤退化裸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组成的影响

    喻君保李启艳朱晨璐黄偲祺...
    188-196,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芒萁是最早侵入红壤退化裸地的先锋植物,其侵入过程对土壤环境的改变在退化裸地生态恢复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长汀县红壤侵蚀裸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退化裸地中芒萁侵入区和非侵入区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芒萁侵入裸地显著提高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全碳、全氮、全钾、有机质和pH,并显著降低土壤容重;芒萁侵入区增加根瘤菌目和慢生根瘤菌属等14种土壤优势细菌,变形菌门和甲型(α)变形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而土壤绿弯菌门和AD3菌纲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这些土壤细菌主要功能为化能异养、好氧化能异养和纤维素分解;芒萁侵入裸地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p<0.05);芒萁侵入区和非侵入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率、全碳、有机质、土壤容重和pH.这些影响因子与疣微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纲和甲型(α)变形杆菌纲正相关.综上所述,芒萁侵入后可显著改善红壤侵蚀退化裸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增加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优势菌群,对土壤细菌群落有积极效应.

    红壤先锋植物芒萁土壤细菌水土流失

    三峡库区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基离子及碳氮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

    郑志杰刘仁燕陈宁熊兴军...
    197-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三峡库区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及土壤碳氮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以湖北省秭归县的林地和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4种不同氮添加量(0,50,120,200 kg/(hm2·a))下,土壤中交换性Ca2+、Mg2+、Na+、K+以及NO3--N、DOC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林地土壤中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量显著增加(p<0.05),而果园土壤中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量无显著变化,且林地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总量与各盐基离子淋失量均高于果园土壤;经N1、N2、N3处理后,与对照组(N0)相比,林地土壤中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总量分别增加1.78%,4.45%,8.49%,且NO3--N淋失量分别增加89.21%,77.73%,157.25%,说明氮添加通过加剧土壤中NO3--N的淋失带走土壤中交换性阳离子;林地土壤DOC累计淋失量经N2、N3处理分别降低1.15%,9.53%,果园土壤DOC累计淋失量经N1、N2、N3处理分别降低15.55%,5.88%,17.16%;氮添加下,与人为干扰的果园土壤相比,相对自然状态下的林地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量对氮添加的响应更敏感.研究表明氮添加量的增加提高林地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与NO3--N的淋失量,减少林地与果园土壤DOC的淋失量.

    交换性盐基离子氮添加三峡库区淋溶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属-冷杉属林火烧迹地枯落物持水特征

    贺万鹏周晓雷解婷婷赵安...
    204-210,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属-冷杉属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抽样法于2020年8月和2021年7—8月在火烧迹地和未过火天然林采集枯落物样品,采用室内浸泡法测定分析枯落的蓄积量、持水量、有效拦蓄量等指标,探究林火干扰下不同坡位枯落物的水文效应,为更好地促进森林水源涵养以及水土保持功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的厚度和蓄积量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且厚度为3.75~8.31 cm,蓄积量为6.16~8.13 t/hm2.恢复5,15年火烧迹地上、中、下坡枯落物厚度和蓄积量与天然林差异显著.(2)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20.94~26.22 t/hm2,恢复5,15年火烧迹地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与天然林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枯落物持水达到饱和前,不同恢复年限下各坡位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3)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为14.58~16.95 t/hm2,有效拦蓄深为1.44~1.78 mm.恢复5年火烧迹地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中坡>上坡>下坡,恢复15年火烧迹地和天然林有效拦蓄量均为下坡>中坡>上坡.综上所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的厚度、蓄积量、持水性能都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呈现天然林>恢复15年>恢复5年;火烧迹地枯落物的持水性能及持水过程呈现中、下坡大于上坡,即枯落物的水文效应受坡位和火烧干扰的影响.

    枯落物持水特性火烧迹地坡位植被恢复

    基于稳定水同位素和原状土柱的贡嘎山原始森林暴雨入渗过程

    叶鑫黄美玉秦子怡朱婉婷...
    21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贡嘎山原始森林不同土壤质地的样地采集制备原状土柱,监测并分析2020年夏季2场暴雨期间入渗出流过程及出流水稳定同位素(δ18 O)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海拔2649 m的富含砾石的粉壤土样地A在8月6日和8月11日次降雨后平均总出流量(分别为4.14,14.61 L)比海拔3000 m的粉壤土样地B(1.45,11.99 L)大.样地A的出流过程对降雨的响应也更敏感.(2)出流水的同位素变化幅度小于降雨同位素变化幅度,入渗过程中新旧水混合强烈.(3)2个样地出流水来源和运移路径的变化模式存在明显差异.样地A在初始降雨峰值时体现出极高的降雨贡献和快速触发的优先流路径,出流消退中逐步体现活塞流特征;样地B在相对缓慢的入渗过程中以活塞流为主导,新旧水交换程度更高.因此,较高的有机质和砾石含量以及较大雨强有利于优先流产生,优先流和活塞流的产生转变过程对于降雨强度变化有着快速响应,这对于流域的含水层补给和溶质运移等过程可能产生进一步影响.

    暴雨入渗稳定同位素原始森林原状土柱

    三峡库区坡耕地典型香榧套种模式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陈胜伦李天阳何丙辉刘玉民...
    220-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三峡库区坡耕地典型香榧套种模式对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在重庆市云阳县宝坪镇香榧种植基地内,选取香榧纯林(TG)、香榧-黄精(TGP)、香榧-大豆(TGG)3种套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式及土层深度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模式的土壤C含量无显著差异,N、P含量均表现为TGG(0.80,0.53 g/kg)>TGP(0.71,0.40 g/kg)>TG(0.56,0.39 g/kg),且与TG相比,TGG的N、P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2.9%,35.9%.土壤C、N主要富集在0—10 cm土层,而P主要集中在10—20 cm土层.3种模式的土壤C:N、C:P、N:P分别为8.39~10.73,31.63~45.22,3.25~5.61,均低于全国平均值(14.4,136.0,9.3).N:P<10,表明N为研究区限制性养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容重和总孔隙度也是影响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重要指标.香榧套种模式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TGG的C、N、P含量高于TGP和TG,有较好的培肥效果.

    土壤养分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深度三元相图

    氮沉降下滇中高原森林凋落物分解特征对其持水性的影响

    肖文贤王克勤宋娅丽安文雄...
    227-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模拟氮沉降下凋落物分解特征对其持水性的影响,旨在为氮沉降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水分循环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滇中高原常绿阔叶林和高山栎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开展模拟氮沉降下凋落叶、枝原位分解研究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LN),20(中氮MN),25(高氮HN)g/(m2·a)N共4种处理,利用尼龙网袋法和室内浸泡法,探究不同处理下凋落叶、枝质量残留率、持水量和持水率及吸水速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种林分凋落叶、枝质量残留率随分解时间延长而减少;与CK质量残留率相比,LN处理2种林分凋落叶、枝无显著影响(p>0.05),MN和HN处理使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第16,19,23,24个月和HN处理高山栎林凋落叶分解第16个月分别增加5.05%~7.45%,7.88%~8.62%,4.72%.(2)与CK分解95%所需时间相比,LN处理使常绿阔叶林凋落叶、枝和高山栎林凋落枝分别增加0.549,0.366,0.402年,高山栎林凋落叶则减少1.011年,MN和HN处理使2种林分落叶、枝增加0.236~3.638年.(3)分解时间和氮沉降及其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凋落叶、枝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和最大吸水速率(p<0.001);与CK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和最大吸水速率相比,LN和MN处理使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别减少21.99%,6.47%,54.47%,16.14%,4.15%,1.25%,HN处理分别增加0.24%,0.80%,0.96%,LN、MN和HN处理使常绿阔叶林凋落枝和高山栎林凋落叶、枝分别增加8.03%~38.22%,5.47%~60.00%,0.46%~5.72%.(4)2种林分凋落叶、枝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m=a+bln t),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v=at-b).(5)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和高山栎林凋落枝质量残留率分别与其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和最大吸水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凋落物持水性受其分解阶段和氮沉降干扰的影响.

    氮沉降凋落物分解持水量持水率吸水速率常绿阔叶林高山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