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西高原土地利用碳储量估算及多情景预测

    刘雅璇彭秋志黄培依陈笛...
    207-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区域碳储量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在"双碳"目标下,从碳储量视角开展重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研究,对协调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以川西高原为研究区,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为数据源,预测不同情景下2030年土地利用,结合修正的土地利用碳密度数据和InVEST模型估算区域碳储量变化.[结果](1)从各地类相对研究区的面积占比变化看,2000-2020年草地从65.20%逐步缩减到63.65%,林地从31.73%不断扩张到32.92%,未利用地先减后增且净增0.57%,水域和耕地先增后减均净减0.11%,湿地持续增加,共净增0.07%;研究区2000年、2010年、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24.26 × 108,24.29 × 108,24.27 × 108 t,呈先增后减趋势.(2)与2020年相比,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3.19×105 t,在耕地保护情景、生态保护情景、耕地生态联合保护情景下将分别固碳4.29× 106,9.72× 106,9.60×106 t.[结论]扭转未利用地的扩张趋势,在保持耕地面积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行生态保护政策,提高川西高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并助力其成为重要"碳汇"区域应成为川西高原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的关注重点.

    川西高原碳储量土地利用InVEST模型CA-Markov模型

    多情景视角下云南省"三生"空间变化模拟与效应评价

    林志李石华易邦进傅涛...
    220-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统筹协调"三生"空间格局配置,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根本途径.[方法]以云南省土地利用为基础,结合自然和社会发展因素,采用MOP-PLUS耦合模型模拟2030年经济优先、生态优先和协同发展3种情景下"三生"空间及效应变化.[结果](1)3种情景下经济效益分别增长40.29%,32.10%,34.79%,生态效益分别减少0.89%,0(未变),0.06%,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下降0.78%,0.38%,0.43%,空间冲突强度均值分别增长2.79%,下降1.21%,下降2.32%;(2)3种情景生活空间均呈上升、生态空间呈下降趋势,生产空间仅在经济优先情景有较小增长;均存在生活空间侵占生产空间、生产空间再掠夺生态空间的情况,生活空间扩张呈中心向四周蚕食趋势;(3)不同发展情景下均伴随一定程度的生境质量下降,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可平衡空间冲突;相较于其他情景,协同发展情景经济效益增幅适中,生境质量变化幅度相对均衡,空间冲突强度下降最多,符合兼顾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多重目标.[结论]形成的模拟-效应-优化的反馈调控机制,可与不同尺度、不同目标结合开展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效应分析,为国土空间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三生空间MOP-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生境质量空间冲突云南省

    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阶段划分和特征测度

    张超正杨钢桥孙小宇靳亚亚...
    23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视角,探究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过程特征和轨迹特征.[方法]通过分析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和地学信息图谱等特征.[结果](1)2000-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划分为"由初级产品生产阶段Ⅱ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城镇化缓慢发展与人口严重外流期"和"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与人口持续回流期"2大阶段.(2)就变化总体特征而言,以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草地、湿地面积明显减少,未利用地面积保持相对稳定为主.(3)就变化过程特征而言,2000-2010年以耕地和林地相互转化,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化,以及水域向湿地转化为主;2010-2018年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相互转化,林地向建设用地和耕地转化,以及湿地向水域转化为主.(4)就变化轨迹特征而言,以前期变化型为主,后期变化型和反复变化型次之,持续变化型所占比例较小.[结论]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不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规模与方向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数量与空间结构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过程特征轨迹特征长江中游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沿线省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演化分析与预测

    段炼卢明深蔡耀君凌玉荣...
    242-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土地利用的深刻变化,研究该区域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碳储量变化,对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耦合PLUS-InVEST模型评估与预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沿线5个省市1980-2030年的土地利用碳储量情况,模拟多情景下土地利用碳储量时空特征,探究土地利用对碳储量影响.[结果]50年间区域的耕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显著增加,林地能够实现基本的动态平衡;50年间该区域的碳储量流失量巨大且流失速度不断加剧,碳储量减少区域主要位于南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上海、杭州地区和沿海岸线;通过现状与多情景分析,未来碳储量减少主要受耕地流失、建设用地激增的影响;在生态保护情景碳储量有所增加、维持建设用地水平的耕地保护情境下,碳储量大量减少.自然变化情景同经济加速发展情景碳储流失量相当.[结论]通过研究碳储量与情景模拟相结合,可知研究区现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状态,碳储量流失加剧是由于耕地流失与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减缓碳储量流失的关键因素是林地总量动态平衡;基于区域现状与发展地位,应在现有经济发展现状下,严格保障耕地和林地保有量,集约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对草地等生态用地提质,以维护区域生态碳储量水平.通过研究为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经济与生态发展协调提供参考.

    海上丝绸之路生态碳储量PLUS-InVEST多情景模拟土地利用

    黄河流域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比较

    韩琭陶德鑫史鲁彦
    255-266,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山东半岛与黄河几字弯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提供现实依据.[方法]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与障碍因子模型等方法,对黄河流域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1)在水平变化上,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增速均呈"倒U"形态势,山东半岛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明显高于黄河几字弯,但黄河几字弯的增长速度更快.(2)在时间上,两大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均呈现"单核"演变特征,山东半岛区域差异有扩大态势,几字弯区域差异则有缩小态势.在空间上,两大区域均呈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态势.(3)动态演化特征上,两大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演变具有"路径依赖"与"自身锁定"效应.(4)山东半岛土地生态安全受人均耕地面积、地均化肥农药施用量等影响;黄河几字弯土地生态安全受景观破碎度、森林覆盖率等影响.[结论]未来山东半岛与黄河几字弯既要根据区域优势分类施策,也要从流域全局出发,协同提升黄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高质量发展土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障碍因子协同治理

    基于熵权TOPSIS和耦合协调模型的四川省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变特征

    谢贤健
    26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评价区域土地利用效益及其耦合关系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用地结构.[方法]以四川省21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了 2010-2020年四川省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GIS技术,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四川省各地市州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整体上具有上升趋势,分别表现为"西高东低"和"中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具有"中部高两翼低"的空间格局;三大效益在空间均具有较显著的聚集特征.(2)四川省各地市州的土地利用耦合协调等级为4个,总体协调水平不高,以勉强协调为主,其次是濒临失调,具有"中间高两翼低"的空间格局,且耦合等级相同的城市聚集度较高,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等级在空间分布上需进一步改善.(3)影响四川省地利用效益大小的因子依次为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社会生态>生态环境效益系统;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关系主要受社会、经济效益单一因子影响,其次是社会经济复合因素,最后是社会生态复合因素的影响.[结论]四川省各地市州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总体的耦合协调水平处于较低等级,且耦合等级相同的城市聚集度较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调控城镇化的无序扩张,注重城市基础公共服务等设施的建设,增加城市环境建设投入,促进四川省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间的协调发展,以期为提升四川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供参考.

    四川省土地利用效益时空耦合地理信息系统

    近30年来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变化轨迹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朱加应彭双云
    27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态用地在维持生态平衡和支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对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对滇中城市群1990-2020年生态用地进行识别的基础上,采用变化轨迹分析、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对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时空变化轨迹和驱动机制进行了探索.[结果](1)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变化以非生态用地与林地互换为主,并集中发生在林地和非生态用地的过渡地带,而生态用地内部之间(林地和草地)的转换主要发生在研究区北部和南部的山地区域.(2)生态用地变化以低频次变化为主,高频次较少,频次变化在元江干热河谷、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滇东滇东南喀斯特地带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效应.(3)耕地面积变化是影响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力显著高于自然因素,在自然环境、耕地扩张、生态修复政策等多重驱动下,多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用地变化更具解释力.[结论]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破碎,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强极易导致生态用地发生变化,亟需分区域合理制定生态保护措施,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用地变化轨迹驱动机制地理探测器GEE滇中城市群

    基于SWAT和PLUS模型的窟野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及预测

    杨智勇牛健植樊登星张卓佩...
    28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揭示窟野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并预测未来径流变化.[方法]以窟野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和PLUS模型,通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和预测得到的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203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径流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变化.[结果](1)SWAT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R2和NS均>0.7;PLUS模型总体精度为0.877 4,Kappa系数为0.802 1,2个模型在窟野河流域适用性较好;(2)2000-2020年,窟野河流域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02.92,600.90 km2,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277.15,366.25,40.44,19.98 km2;(3)窟野河流域年平均径流深整体呈现"上游低,下游高,西部低,东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4)在保证其他输入数据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土地利用数据,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草地面积减少会促进径流,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同样会促进径流;(5)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和203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仍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年平均径流量较2020年分别增加3.21%,5.00%.[结论]土地利用与径流变化关系密切,情景分析角度下,林地、草地对径流起抑制作用,建设用地对径流起促进作用.未来自然发展情景下,随土地利用变化,径流呈增加态势,研究结果可为窟野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变化径流模拟SWAT模型PLUS模型窟野河流域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优化与协同治理

    杨欣肖豪立王艺霏
    300-309,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科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多时点生态网络,基于网络属性和人类活动进行网络评价.[结果](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由2000年的2.67 × 104 km2下降到2020年的2.29 ×104 km2,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西北部山区、江西、湖南交界处的山脉及鄱阳湖流域等地区.生态廊道数量由69条下降为42条,总长度由1.53× 104 km下降到1.16×104 km.研究区内生态阻力逐渐上升,网络重心由湖北省转移至湖南省,形态上由"三横两纵"的条带式分布转变为集中组团式分布.生态网络全局集程度、网络连通性均在减弱,总体上呈现结构收缩、功能减弱的变化趋势.网络周围5,15 km范围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2)在网络优化中,基于生态网络与交通网络交汇识别102个断裂点,基于源地间距离设置17个踏脚石.在生态网络5,15 km的范围设立"核心保护带"和"生态控制带",总长1 505 km.[结论]在协同治理中,省级层面上湖北、江西两省应当完善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湖南、江西两省应当强化协同机制实施中的司法保障;市级层面上针对管理重点实行差别化管控,通过规划潜在生态廊道推进市域层面协同治理.优化后的生态网络集程度由0.22提升至0.30,有效提升区域间生态连通性.

    生态网络MSPAMCR模型网络评价协同治理长江中游城市群

    三峡水库消落带生境特征与植被恢复模式

    饶洁唐强冯韫韦杰...
    310-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消落带生境破碎斑块化加剧,极端生境胁迫严重损害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厘清三峡水库消落带生境状况,提出适宜性植被恢复对策,重建河流受损廊道综合生态功能,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保障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针对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退化与生态功能受损的突出问题,系统解析了消落带生境特征及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围绕水库河岸受损廊道生态修复重大需求,探讨面向消落带微生境构建与植被格局功能优化的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模式.[结果]三峡水库消落带生境状况受水库运行形成的独特水位节律、出露期植被生长季气候条件、土壤侵蚀与泥沙沉积过程、土壤环境等多生境因子协同影响,呈现高度空间异质性特征.水位变动形成的淹没时长、出露时令、淹水强度是影响植株繁衍、生长的首要因素;土壤侵蚀、泥沙掩埋、土壤水养条件等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结论]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需综合考虑水位节律、立地条件与物种形态-功能性状,选育优质抗逆物种,注重土壤基质保育,突出植被格局的分区优化配置.重建消落带综合生态功能,为水库消落带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生境胁迫极端淹水土壤侵蚀植被恢复消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