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江与嘉陵江源区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机制研究

    刘艳玲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
    235-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汉江与嘉陵江源区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团聚体和理化性质的试验分析和数据解析,研究了两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及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汉江源区(LJH)团聚体的R0.25、MWD、GMD值由A层的83.73%,2.17和1.11分别降为C层的59.18%,0.40和0.26,嘉陵江源区(YJS)由A层的69.72%,1.03和0.46降为C层的56.55%,0.52和0.27,分形维数(D)则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即前者的D值由A层的2.46增为C层的2.53,后者由A层的2.50增为C层的2.57,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减弱,其中>2,1~2 mm团聚体对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具有重要贡献.(2)土壤有机质、铁铝氧化物和颗粒组成中的粉粒是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并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而SiO2、K2 O、黏粒、砂粒和碳酸钙在不同土壤环境中对团聚体稳定性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即前三者在LJ H剖面中对团聚体稳定性不利,在YJ S剖面中反而有利于维持其稳定性,后两者促进LJ H剖面团聚体形成,却破坏YJS剖面稳定性,Na2 O水溶解后则对团聚体具有分散作用.(3)汉江源区的土壤,A层团聚体稳定性强于嘉陵江源区,粉粒、有机质和铁铝氧化物为其主导因素,Bt层土体致密,通透性弱,不利形成团聚体,稳定性弱于后者,C层为母质层,两地团聚体稳定性皆较差,其不同发生层之间土体稳定性的差异要大于嘉陵江源区.

    汉江源区嘉陵江源区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

    玉米秸秆及其生物炭对东北黑土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张海晶王少杰田春杰罗莎莎...
    243-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典型东北黑土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2016—2018年)在吉林省长春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综合农业实验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BR)、秸秆(SR)以及生物炭和秸秆联合施用(BS)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DOM)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BR、SR和BS处理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生物量、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及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此外,与CK相比,BR显著降低腐殖化指数(HIX)10.0%,显著增加活性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增幅分别达35.6%和51.3%;SR显著增加激发波长为355 nm时发射波长为440~470 nm范围内最大荧光强度(Fn(355))、HIX、DOM在254 nm处的吸光度值与溶解有机碳浓度的比值(SUVA254)和全氮/全磷,增幅分别达43.6%,4.1%,45.5%和18.8%;BS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碳/全磷、速效钾含量和DOM在250 nm处与365 nm处吸光度值的比值(E2/E3).总体上,施用生物炭可降低DOM腐殖化程度和复杂性,但会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而秸秆还田可增加DOM腐殖化程度和复杂性.

    生物炭秸秆还田黑土土壤理化性质溶解有机质

    不同施肥措施对旱地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结构及玉米品质的影响

    曹寒冰谢钧宇王楚涵强久次仁...
    25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复垦土壤结构及玉米品质的影响,以期深入理解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有机碳固持机制.采集复垦1年的定位试验各处理耕层(0—20 cm)土样以及玉米籽粒,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2,0.25~2,0.053~0.25 mm)及粉黏粒组分(<0.053 mm)中有机碳(SOC)及全氮(TN)含量、玉米籽粒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的变化.试验设不施肥(CK)、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4个处理.结果表明,同CK相比,NPK处理显著提高TN含量、玉米籽粒产量、淀粉和脂肪含量,增幅分别为11.23%,98.53%,1.16%和12.71%;M处理显著提高SOC、TN、>2 mm和0.25~2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籽粒产量、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增幅分别为44.77%,13.23%,52.73%,60.22%,255.15%,23.28%,1.67%和12.71%;MNPK处理显著提高SOC、TN、各粒径团聚体及粉黏粒组分中SOC和TN含量(除0.25~2 mm团聚体中TN含量)、玉米籽粒产量、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增幅分别为46.21%,29.08%,39.23%(>2 mm-C),49.07%(0.25~2 mm-C),110.41%(0.053~0.25 mm-C),40.35%(<0.053 mm-C),22.48%(>2 mm-N),43.29%(0.053~0.25 mm-N),33.33%(<0.053 mm-N),211.37%,35.34%,0.48%和25.18%.表明当养分投入量相同时,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有利于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增加土壤有机碳累积,提升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复垦土壤土壤团聚体籽粒产量蛋白质淀粉脂肪

    湘中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和密度

    何玉姣陈婵朱小叶陈金磊...
    258-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湘中丘陵区的檵木—南烛—白栎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1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含量及其密度,分析SON、NH4+—N、NO3-—N含量与土壤黏粒、全氮(TN)、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土层SON、NH4+—N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与LVR相比,LAG、PLL、LCQ 0—40 cm土层SON含量分别增加225.78%,121.22%,54.73%,NH4+—N分别增加22.10%,14.74%,7.80%;而各土层NO3-—N含量随植被恢复先下降再增加,LAG各土层NO3-—N含量最高,LCQ最低;0—40 cm土壤层SON、NH4+—N密度分别为143.82~528.12,55.73~65.57 kg/hm2,与LVR相比,LAG、PLL、LCQ土壤SON密度分别增加267.20%,98.40%,86.30%,NH4+—N密度分别增加17.70%,7.90%和11.60%;0—40 cm土壤层NO3-—N密度为22.91~25.87 kg/hm2,与LVR相比,LAG增加13.16%;SON、NH4+—N密度各阶段间的增长速率呈快—慢—快的特征,而NO3-—N呈慢—慢—快的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对SON、NH4+—N的影响大于NO3-—N,表明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N养分积累,提高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含量和密度,增加土壤N的可利用性.

    湘中丘陵区植被恢复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铵态氮

    干湿交替程度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张泽洲王冬梅李梦寻
    265-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雨和灌溉引起的干湿交替显著影响土壤速效养分的转化和迁移.为了探究干湿交替程度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干湿交替试验,设置轻度(DW1,复水至60%WHC)、中度(DW2,复水至45%WHC)、重度(DW3,复水至30%WHC)3种干湿交替程度,并以恒湿处理(CM,恒定60%WHC)为对照,探究试验前后土壤pH、水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变化.结果表明:DW1土壤pH比其他各组低0.25~0.4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培养后CM组DOC下降20.01%,DW组下降37.04%~41.36%,不同程度干湿交替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培养后下降18.19%~42.02%,各处理间表现为DW3>DW2>DW1;土壤硝态氮含量较培养前急剧增长,表现为DW1>DW2>DW3,DW2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与CM组基本一致.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培养前后变化不大,但DW2速效磷含量较其他各处理减少2.93~4.00 mg/kg,而DW3的速效钾含量较其他各处理减少3.69~14.72 mg/kg.干湿交替显著降低土壤DOC和铵态氮含量,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对土壤pH、速效磷、速效钾影响不大.干湿交替程度的增强能提高土壤pH,促进铵态氮的产生,抑制硝态氮和速效钾的生成,但对DOC和速效磷影响不大.

    干湿交替程度速效养分水溶性有机碳

    不同有机肥及用量对矿区复垦土壤有效磷含量及供磷特性的影响

    张博凯郝鲜俊高文俊秦璐...
    271-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有机肥培肥复垦土壤过程中磷的有效性如何变化、不同有机肥在什么施磷水平下能使作物取得最大生产效率以及合理培肥土壤,依托采煤塌陷定位培肥试验基地(山西省孝义市偏城村),在4个磷水平下(0,25,50,100 kg/hm2)研究不同肥料(鸡粪、猪粪、牛粪和化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动态变化.经过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的趋势,通过构建2年磷肥效应方程发现,化肥、鸡粪、猪粪和牛粪处理的最佳施磷量范围分别为67.54~83.02,24.91~38.65,26.10~29.26,50.33~58.38 kg/hm2,可见,3种有机肥推荐施磷量均小于化肥处理;(2)玉米吸磷量和磷肥利用率在各施磷水平下均表现为鸡粪≥猪粪>牛粪>化肥.玉米吸磷量随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后基本不变的趋势,磷肥当季回收率表现为随施磷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连续施肥2年后,不同施肥处理在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上影响的土壤有效磷深度不同.其中,化肥处理在50,100 kg/hm2磷水平下显著提高0—60 cm土层Olsen-P含量;鸡粪处理在50 kg/hm2磷水平下显著提高0—40 cm土层Olsen-P含量,而100 kg/hm2磷水平下显著提高Olsen-P含量到60 cm土层;猪粪处理在50,100 kg/hm2磷水平下显著提高0—40 cm土层Olsen-P含量;牛粪处理仅对表层Olsen-P含量有影响.总之,不同有机肥处理之间对作物生长和土壤Olsen-P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鸡粪≥猪粪>牛粪,且不同有机肥对于新复垦土壤的推荐施肥量不同,鸡粪和猪粪的推荐施磷量最少,其次为牛粪处理.

    有机肥矿区复垦土壤磷水平速效磷玉米

    化肥与有机肥结合对旱地覆膜春小麦产量形成和土壤碱解氮累积影响

    尹嘉德侯慧芝张绪成于显枫...
    279-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瘠薄的土壤、较低的氮肥固持率和传统的一次性基施化肥制度造成覆膜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氮供需不平衡,引起早衰和水分生产潜力限制的问题.于2016—2017年,在陇中雨养农业地区进行大田试验,化学肥料氮磷钾肥按照传统施肥量相同基施的情况下,布置全膜覆土(PMS)、全膜覆土+高量有机肥(PMO)、裸地(CK)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土壤碱解氮变化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特征方面,PMO较PMS全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平均提高11.93%,进一步提高拔节—抽穗和灌浆—成熟阶段干物质量累积速率,干物质累积量最大增长速率及生育期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11.53%和11.42%,快速生长期无显著延长;PMO较PMS和CK处理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分别平均提高42.79%和43.73%,0—5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SAN)含量分别平均提高110.67%和42.80%;PMO较PMS播前至收后0—50 cm土层SAN累积量降低幅度减少111.15%和增加SAN下移趋势;与PMS相比,PMO进一步优化产量构成,显著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但显著降低氮素偏生产力和增加收后土壤SAN累积量.因此,化肥和高量有机肥基施可提高半干旱区覆膜小麦干物质累积速率和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降低扬花后低氮素限制,促进增产,但增加土壤氮素残留量,可以通过合理减施措施加以调控.

    地膜覆盖化肥基施有机肥干物质积累土壤氮素

    咸水灌溉对麦-玉两熟制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吴雨晴郑春莲李科江党红凯...
    288-294,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咸水灌溉对麦—玉两熟轮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效应,在长期定位咸水灌溉试验(始于2006年)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咸水连续灌溉第13~14年农田土壤盐分(ECe)及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指标的变化规律.试验设置5个灌溉水矿化度处理,分别为1,2,4,6,8 g/L.结果表明,0—40 cm土层土壤ECe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加而增大,4,6,8 g/L灌水处理与1 g/L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咸水灌溉改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粒级分布,灌溉水矿化度≤4 g/L时,0—4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优势粒级,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加,大团聚体质量分数降低,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黏团聚体(<0.053 mm)质量分数增大,当灌溉水矿化度达到6 g/L时,粉+黏团聚体占比最大.咸水灌溉降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减小,分形维数增大,但2g/L与1g/L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该研究灌溉制度下,≥4g/L咸水灌溉显著增加土壤盐分,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应谨慎使用.

    咸水灌溉麦—玉轮作土壤盐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

    冻融影响下黑土耕层剖面速效氮动态变化

    谷际岐佟竺殷魏逸衡刘晓艺...
    295-302,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冻融过程对东北典型黑土耕层氮(N)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试验利用室内模拟方法,探究了不同冻结温度、土壤容重、含水量、冻融循环次数影响下耕层土壤剖面速效氮(AN)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经冻融循环后,土壤A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波动性下降;冻结温度越低,AN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的波动性越大,AN峰值、AN土柱平均值越低;冻结温度-15℃时整个土柱AN平均值比-10℃降低9.3%~44.6%;容重增高,AN含量降低,AN/TN值升高,土壤容重1.1 g/cm3时整个土柱AN平均值比容重1.0 g/cm3降低13.0%~18.6%,容重1.1 g/cm3整个土柱AN/TN平均值比容重1.0 g/cm3显著提升0.6~4.7倍;随着含水量的提高,低容重(1.0 g/cm3)表层(0—8 cm)AN越高,底层(20—30 cm)AN越低,而高容重(1.1 g/cm3)土柱表层(4—8 cm)AN越高,表层(0—4 cm)AN、底层(20—30 cm)AN越低;在各个变量中,p H大小与AN累积趋势呈负相关关系,含水量、TDS、电导率、冻结温度均与AN含量成正相关,是否冻融循环对AN垂直分布影响最大,其次是恒温及冻融循环次数(p<0.05).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冻融过程土壤N素管理、提升土壤肥力、减少N损失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冻融循环ANAN/TN土壤水分冻结温度容重

    酸化沸石对尿素氮淋失和玉米籽粒氮素利用的影响

    孔柏舒焦树英李永强林海涛...
    303-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尿素减量施用条件下,探究添加酸化沸石(SF)对氮素淋失及籽粒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结合土柱淋溶和玉米盆栽试验,研究酸化沸石对NH4+—N和NO3-—N的吸附性能,以及不同施氮梯度下,酸化沸石对氮素淋失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农民习惯施肥(CN)、氮肥减量15%(CN1)、氮肥减量30%(CN2)3个施氮梯度并分别添加土重0.2%的酸化沸石(CN+SF、CN1+SF、CN2+SF).结果表明,酸化沸石对NH4+—N和NO3-—N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5.44,31.59 mg/g,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模型较好拟合.在减氮15%和30%时,添加酸化沸石,使NH4+—N累计淋失量较CN1、CN2分别降低7.10%,8.76%.在减氮30%时,酸化沸石可有效降低NO3-—N累计淋失量,较CN2处理减少15.90%.酸化沸石可有效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和玉米籽粒氮肥利用率,添加酸化沸石(CN+SF、CN1+SF、CN2+SF)较单施尿素(CN、CN1、CN2)籽粒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0.37%,20.79%,47.14%.综上,酸化沸石在减施尿素条件下可有效降低土壤氮素淋失,提高玉米籽粒氮肥利用率,具有一定的农艺价值.

    酸化沸石等温吸附NH4+—N淋失NO3-—N淋失氮肥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