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下水埋深与控肥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佘映军李平杜臻杰白芳芳...
    309-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地下水埋深与减施氮肥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基于大型地中渗透仪,研究了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效率、植株氮素积累量、产量及其形成要素的影响,其中地下水埋深设2 m(G1),3 m(G2)和4 m(G3)3个水平,施氮量设减氮20%处理(240 kg/hm2,N1)、常规施氮处理(300 kg/hm2,N2)2个水平,不控水不施氮处理(G0N0)作为对照,共计7个处理.结果表明:(1)减氮20%条件下,夏玉米产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加呈减小趋势,氮素收获指数在埋深2 m下显著高于埋深3,4 m,分别增加5.71%,7.22%;(2)常规施氮条件下,埋深2 m处理茎、叶吸氮量显著高于埋深3~4 m处理,增幅为19.52%~50.31%,但产量、籽粒吸氮量和氮素收获指数埋深2 m处理显著低于埋深3~4 m处理,降幅为17.28%~29.28%;(3)地下水埋深2 m下,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减氮20%处理均显著高于常规施氮处理,增幅为22.18%~115.35%.地下水埋深2 m条件下,施氮240 kg/hm2显著提升氮肥的增产效果,以及施氮后氮素转化为产量和干物质的效率,同时还增强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率,从而保持产量不致降低,因此埋深2 m条件下减氮20%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浅埋地区控施氮肥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地下水埋深施氮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

    盐氮效应对棉花氮素分配、转运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余天源何新林衡通
    315-32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盐氮效应对棉花氮素动态积累、运转及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以棉花"新陆中68号"为材料,设置土壤盐分含量为S1(2.5~3 g/kg)、S2(5~6 g/kg)和S3(8~9 g/kg),施氮量分别N1(105 kg/hm2)、N2(210 kg/hm2)、N3(315 kg/hm2)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通过Logistic生长函数模型对各器官生物量氮素累积进行拟合,以Vm(最高累积速率)和Δt(持续时间)为2个动态特征指标分析盐氮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快速累积时间和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器官(根、茎、叶)生物量S1 N3处理最大,棉铃生物量S1 N2处理最大,S3条件下棉铃生物量表现为N3>N2>N1.各营养器官积氮量S2处理均达到较大,在S1和S2中茎积氮量为N2>N3>N1.在S2和S3中叶积氮量为N3>N2>N1,棉铃积氮量为S1>S2>S3和N3>N2>N1,根积氮量N3>N2>N.N1S3处理各营养器官生物量积氮量Δt最小,Vm最大.盐分显著抑制棉花各器官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及Vm(P<0.5).施氮量与土壤盐分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氮肥在盐分S1和S2中N2和在盐分S3中氮肥N3最利于生殖器官生物量积累及Vm.盐分越高,氮素运转率越低.施氮量促进氮素运转率.各器官积氮量累积和营养器官氮分布使作物氮分布更均衡,导致产量的最优.S1N2产量最大达到6683 kg/hm2.氮肥在盐分S1和S2中N1氮利用效率最优,盐分S3中氮肥N2最利于氮利用效率.因此在盐分<6 g/kg土壤施用氮肥105 kg/hm2或210 kg/hm2,最利于棉花生产和效益.盐分在8~9 g/kg土壤应施用氮肥315 kg/hm2.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盐碱土和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棉花生长含盐量氮素植株分布氮素转运

    关帝山不同林分结构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水文效应

    梁文俊魏曦赵伟文冯燕辉...
    324-329,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北方山区典型人工林水源涵养效应和更新状况,选取吕梁山脉落叶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水法测定不同林分密度下枯落物的持水性能,用RDA冗余度分析法探究林分结构对枯落物厚度和拦蓄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样地的枯落物厚度为0.84~4.50 cm,蓄积量范围为9.64~24.14 t/hm2,350株/hm2样地蓄积量最大,200株/hm2样地最小.(2)样地最大持水量范围为27.12~62.07 t/hm2,500株/hm2样地持水量最大,150株/hm2样地最小,持水率范围为213%~374%;有效拦蓄量为10.75~30.40 t/hm2,500株/hm2样地拦蓄能力最佳,150株/hm2样地最差,拦蓄能力与持水能力呈正相关.(3)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显著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指数函数关系.(4)枯落物拦蓄量与林分结构关系密切,影响排序为树高>密度>郁闭度>坡度>林龄>更新>抚育年限.其中,树高与枯落物的拦蓄量关系最为密切,林龄、苗木更新、抚育年限对枯落物拦蓄能力影响较小,海拔和林分平均胸径对枯落物拦蓄基本没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从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视角为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的抚育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枯落物林分结构关帝山水源涵养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下洛阳烟田土壤N2O排放特点及其控制因素

    殷全玉孟祥瑞赵世民王玉洁...
    330-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农田化肥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和土壤退化问题日趋严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关注度持续提高,为研究旱作植烟土壤N2 O排放特征及影响机理,设置6个田间试验处理,分别为CK0(不施肥处理)、CK1(100%无机氮)、T1(50%无机氮+50%饼肥氮)、T2(50%无机氮+50%羊粪肥氮)、T3(25%无机氮+75%饼肥氮)、T4(25%无机氮+75%羊粪肥氮),各处理施氮量均为45 kg/hm2,烟田施用基肥后起142天内测量不同处理土壤N2 O排放通量、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根层温度和含水率.结果表明:(1)基肥施入后的3~7天内,土壤N2 O排放通量进入高峰,无机肥处理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高峰期分别可维持20,9天,追肥后3天再次出现排放峰并持续9天,随后伴随烟株的生长发育,烟地N2 O排放通量逐渐趋向稳定.(2)基肥施用后仅1个月内N2 O累积排放量可达到总排放量的27.4%~32.6%;处理间N2 O排放量和排放系数均表现为无机>有机+无机(1:1)>有机+无机(3:1),无机肥配施有机肥明显降低了肥料中氮素以N2 O形态的损失量;与无机肥相比,T1和T2烟叶产量分别增加9.44%和6.37%,T1、T2、T3和T4处理的N2 O排放强度有着不同程度的降低.(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不施肥烟地中0—5 cm土壤温度和含水率是N2 O排放通量主导因子,利用相关性分析此环境下温度和水分分别与N2 O排放通量间呈现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施肥后土壤铵态氮含量和土壤含水率是烟地N2 O排放通量的主导因子且相关性分析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旱地植烟土壤N2 O排放受氮肥种类影响较大,施肥后N2 O排放通量对土壤温度响应减弱,主要受土壤铵态氮含量和含水量的影响;在总氮量相同情况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为1:1时明显降低土壤N2 O排放并提高了产量,该比例饼肥和羊粪肥处理分别将烟地N2 O排放强度降低20.4%和23.7%.

    烟草旱地N2O有机肥无机肥硝态氮铵态氮

    长江三角洲地区麻栎和栓皮栎蒸腾规律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阮存鑫胡海波季婧马冰...
    338-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蒸腾在维系森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上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麻栎和栓皮栎的蒸腾耗水规律,有助于了解栎林的水文过程和水量平衡.采用热扩散探针法,对江苏省句容市麻栎和栓皮栎林蒸腾速率进行连续观测,研究蒸腾速率在晴天、阴天和雨天的日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天气下气候因子对蒸腾速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麻栎和栓皮栎蒸腾速率日变化在晴天、阴天均为单峰型,而雨天峰型波动较大.晴天峰值出现在11:30—12:30,阴天峰值出现在13:30—14:00.不同天气下,麻栎、栓皮栎日均蒸腾速率表现为麻栎>栓皮栎,晴天>阴天>雨天.总辐射、气温、饱和水汽压差与麻栎、栓皮栎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辐射对麻栎、栓皮栎蒸腾速率的贡献最大,在晴天其贡献度分别为91.7%和85.5%,而在阴天为71.0%和80.1%,在雨天为50.4%和57.9%.总辐射是影响麻栎和栓皮栎蒸腾速率最大的气候因子,其次是饱和水汽压差、气温和土壤含水量.

    麻栎栓皮栎蒸腾速率气候因子

    稻-油轮作下有机替代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多功能性的影响

    李其胜杨凯汪志鹏赵贺...
    345-352,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稻—油轮作体系下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多功能性的影响,为稻—油轮作体系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基于总养分替代原则,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置全量化肥(CF)、有机肥替代20%化肥(CFM1)及有机肥替代40%化肥(CFM2)处理,测定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学性质和土壤胞外酶活性,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土壤性质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多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CFM1、CFM2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在油菜季平均增加275.27%,41.90%和64.29%;而在水稻季平均增加115.06%,338.32%,60.87%.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养分含量,增幅为13.25%~95.48%.相比单施化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显著增加油菜季土壤β—葡糖苷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亮氨酸氨基肽酶、N—乙酰—β—D—氨基葡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等碳氮磷循环相关胞外酶活性,增幅为20.33%~140.31%;而在水稻季,只有木聚糖酶活性显著增加,增幅为133.63%~159.86%.油菜季土壤胞外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因子为土壤微生物量碳,而水稻季的则为土壤速效磷.相比不施肥和单施化肥,有机肥替代处理显著增加土壤多功能性,油菜季土壤多功能性的主要预测因子和调控因子主要是速效钾和速效氮含量,而水稻季的则为速效磷和微生物量氮.总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有利于土壤养分、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多功能性提高,是维持作物稳产和保持土壤生物健康的重要措施.

    有机肥替代土壤胞外酶活性土壤多功能性水稻—油菜轮作

    施加脱硫石膏对盐碱土固碳的影响

    王著峰王玉刚陈园园冯文婷...
    353-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能力能有效缓解大气CO2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干旱区典型盐土和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施用量脱硫石膏(0,10,20,21.78,30,40 t/hm2)对盐土和碱土生态系统碳储量(包括土壤碳储量和生物量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加脱硫石膏盐土总碳储量(C)降低8.78%~15.72%,其中以土壤有机碳储量降低为主;碱土总碳储量(C)增加5.00%~23.94%,其中以土壤无机碳增加为主.脱硫石膏施加后盐土总生物量碳储量(C)较对照平均降低23.14%,碱土总生物量碳储量(C)较对照平均增加30.44%.施用脱硫石膏碱土生态系统碳储量(C)较对照增加0.09~0.42 kg/m2,而盐土生态系统碳储量(C)较对照降低0.33~0.56 kg/m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脱硫石膏施加量、土壤电导率以及由脱硫石膏施加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是影响盐碱土生态系统固碳的主要因素.总体上,施加脱硫石膏后,盐土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降低,碱土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增加,其中施加量30,40 t/hm2处理对盐碱土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效果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增加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固定提供科学参考.

    盐碱土生态系统碳储量土壤碳生物量碳脱硫石膏土柱模拟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性能

    杜雪王海燕耿琦毛建国...
    361-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吉林省汪清县林业局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4块具有代表性的1 hm2方形固定样地分别设置0,6.29%,11.22%和21.21%4种采伐强度,测定了各采伐强度下枯落物的现存量,并采用室内浸水法对不同分解阶段枯落物持水能力(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有效拦蓄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种采伐强度的枯落物总现存量为29.04~35.26 t/hm2.(2)随采伐强度增加,新鲜层和完全分解层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呈现先降低再增加随后又降低的规律,而半分解层枯落物则表现为先增加再降低随后又增加的趋势.(3)采伐强度对枯落物的持水能力无显著影响,而分解阶段对其影响极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采伐强度和分解阶段的交互作用对枯落物持水性能影响显著.(4)回归拟合分析表明,在枯落物持水达到饱和状态前,不同采伐强度下各分解阶段枯落物的持水量、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因此,适度的采伐不会对枯落物的持水性能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分解阶段则是影响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性能的重要因素,而二者的交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枯落物的持水性能.

    枯落物持水特性云冷杉针阔混交林采伐强度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枫香耐铅性及土壤修复潜力研究

    蒋严波凌忠韦献东尹建明...
    369-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 Hance)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为缓解土壤铅危害和枫香在重金属污染地推广种植提供科学参考,以1年生枫香幼苗为试材,设置6个Pb2+浓度(分别为0,100,300,500,800,1000 mg/kg)对各Pb2+浓度环境下枫香幼苗的生理特性和积累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枫香的12个生理指标进行筛选以及耐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Pb2+的增加,枫香幼苗叶片的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均呈上升—下降趋势,表现出"低促高抑";丙二醛(MAD)含量则呈上升趋势;叶绿素a和叶绿素b均呈下降趋势,但是叶绿素a的下降趋势不显著;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上升—下降趋势.枫香地下部分的铅含量>地上部分的铅含量,转移系数在T2、T3时较大,富集系数与胁迫浓度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2个主成分积累贡献率高达92.462%,说明这2个主成分可以反映大部分信息,游离脯氨酸、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SOD活性为简化后的6个指标.由主成分得分得出,枫香幼苗耐铅性高低排序为T3>T4>T2>T1>T5>T6.综合表明,枫香幼苗对重金属铅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富集和转移能力,可为重金属污染较重的地区引种枫香和缓解土壤重金属污染作一定的理论依据.

    土壤修复铅污染枫香生理特性积累特性主成分分析

    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魏亚娟党晓宏汪季张凯辉...
    37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灌丛沙堆发育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吉兰泰荒漠区不同演化阶段白刺(Nitraria tangutorun)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研究0—100 cm土层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变化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随演化阶段(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衰亡阶段)的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演化阶段对白刺灌丛沙堆SOC影响显著(P<0.05),对TN、TP无显著影响(P>0.05),其SOC、TN、TP均值含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为0.42~0.58,0.04~0.07,0.22~0.25 g/kg,远小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11.12,1.06,0.65 g/kg).(2)白刺灌丛沙堆SOC、TN、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随土层深度增加无明显规律性.(3)土壤SOC、TN、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均属于中等变异,且变异系数随白刺灌丛沙堆演化不断减小.(4)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对白刺灌丛沙堆土壤TN、C:N、N:P影响显著,而土壤含水量、pH对白刺灌丛沙堆SOC、TN、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各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SOC、TN是调控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因此,该研究结果明晰了白刺灌丛沙堆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演化阶段的响应,为该区域白刺群落的保护、利用和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白刺灌丛沙堆演化阶段荒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