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NDVI的石羊河流域植被演变特征及其对沙尘暴的影响分析

    罗晓玲杨梅李岩瑛蒋菊芳...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石羊河流域2000-2016年卫星遥感数据和7个气象站1961-2020年逐日沙尘暴资料,使用一元回归趋势法、线性倾向率、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该流域植被覆盖与沙尘暴频次、持续时间、强度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关系,探讨其对沙尘暴发生发展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流域植被轻微增大,NDVI以每年0.000 9的速度增大,2007年开始恢复,2010年以后恢复比较明显,上中游恢复速度比下游快.沙尘暴频次显著减少,年际倾向率为-2.8 d/10 a,近10年减少最显著,较70年代减少14.5天;中游减少速度较慢,下游减少速度较快;四季减少速度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沙尘暴持续时间显著缩短,年际倾向率为-12.2 m/10 a,近10年持续时间最短,较70年代缩短了 60.9 min;中游缩短时间较慢,下游缩短时间较快.沙尘暴强度无明显变化,最小能见度维持在0.496 km左右.沙尘暴频次和持续时间与当年和前1年全流域NDVI、NDVI>0.3面积、上中下游NDVI呈显著负相关.沙尘暴强度与当年全流域NDVI、NDVI>0.3面积、上中下游NDVI呈弱负相关,与前1年的NDVI因子呈弱正相关.流域植被覆盖的改善对沙尘暴有明显抑制作用.

    归一化植被指数沙尘暴变化趋势影响分析石羊河流域

    苔藓覆盖对喀斯特林地碳酸盐岩红土剥蚀过程的影响

    蒋娟曾昊刘冬冬车陆禄...
    92-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苔藓覆盖对喀斯特山地土壤剥蚀过程影响的机理,通过野外采集原状土样,结合上方来水冲刷剥蚀试验,分析了不同坡度(5°,20°)与不同土壤含水率(饱和含水率、田间含水率)条件下苔藓盖度与土壤分离能力间的定量关系,解析了坡面流水力特征参数对苔藓覆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5°和20°坡度下,苔藓覆盖下饱和土壤的土壤剥蚀率分别比田间含水率土壤高33.9%和10.8%.与裸土层相比,苔藓覆盖能够在高土壤含水率条件下有效抑制土壤剥蚀率,且在低坡度下效果更显著.田间含水率土壤的剥蚀率随着苔藓盖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小趋势(R2>0.995).此外,苔藓覆盖对5°坡度的坡面流水力特征参数有显著影响,饱和土壤条件下的苔藓覆盖显著改变坡面流流态(P<0.05).与裸土层相比,苔藓覆盖显著降低坡面流速(20.6%)、雷诺数(0.6%)、弗劳德数(28.6%)和径流功率(0.8%),显著增加径流深(27.8%)、水流切应力(26.9%)和阻力系数(117.0%).然而20°坡度下苔藓覆盖对坡面流水力特征参数并没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苔藓覆盖下碳酸盐岩红土的土壤剥蚀率与坡面流水力特性没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苔藓覆盖在喀斯特山地的水土保持效应提供试验依据.

    苔藓覆盖喀斯特林地碳酸盐岩红土剥蚀过程

    植物根系吸水对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分析

    钟彩尹崔鹏朱帅润卿毅伟...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量化植物根系吸水对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及为植被护坡的植物种类选择提供参考,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二维边坡,模拟不同根系形态、根长及降雨条件下的根系吸水引起的非饱和土边坡孔隙水压力的分布变化,并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对边坡稳定系数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指数形根系吸水产生的吸力最大,比裸坡增大4.2倍,抛物线形根系吸水产生的吸力最小,但仍比裸坡增大2.7倍;根系越长吸水影响深度越大;根系越短,产生的吸力越大,且吸力在边坡表面的变化越显著;短期降雨后,含根系边坡吸力比裸坡高12~20 kPa;指数形根系对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提高贡献最大,比裸坡提高1.54倍,抛物线形最小,但仍比裸坡稳定性提高1.36倍.根系吸水对非饱和土边坡的稳定性提高有积极作用,在采用植被护坡的方式时,应优先考虑指数形根系的植被.

    根系吸水水文性质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浅层滑坡和崩塌形态特征与发育临界地形

    邢书昆张光辉王滋贯王丽丽...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实施有效遏制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但以浅层滑坡和崩塌为主的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且已成为小流域侵蚀泥沙主要来源之一.为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浅层滑坡和崩塌的形态特征和发育临界地形,在陕西省安塞区纸坊沟小流域调查了 53处浅层滑坡和40处崩塌,记录其植被特征,同时进行无人机摄影测量.结果表明:浅层滑坡的规模通常大于崩塌,且形态变化范围更大;浅层滑坡长度、宽度、周长和面积与沟壑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距离沟道远近呈显著正相关(P<0.01),崩塌的形态特征与沟壑密度和距离沟道远近的相关性较弱;浅层滑坡和崩塌均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坡度和地形湿度指数适中(30°~55°和0.50~2.00)、径流流路比降和径流流路长度较小(60.0%~120.0%和0~15.00 m)的区域,而在坡度和径流流路比降较大(>55°和>120.0%)、地形湿度指数和径流流路长度较小(<0.50和<15.00 m)的区域,崩塌较为发育;反之,在坡度和径流流路比降较小(<30°和<120.0%)、地形湿度指数和径流流路长度较大(>2.00和>15.00 m)的区域,浅层滑坡较为发育;灌木坡面浅层滑坡和崩塌主要发生的坡向范围是0~180°,草本坡面浅层滑坡主要发生的坡向范围是0~90°和270°~360°.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浅层滑坡和崩塌的发生过程和临界地形条件、估算小流域产沙量和控制侵蚀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高原重力侵蚀地形因子临界条件植被类型

    干湿效应下崩岗土体的裂隙演化及收缩变形规律

    王佳妮张晓明丁树文王云琦...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崩岗土体稳定性,抑制崩壁崩塌.试验共设计6次干湿循环,利用工业相机对脱湿过程中崩岗4层土进行定时定点拍照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干湿效应下崩岗土体的裂隙演化及收缩变形规律.结果表明:(1)脱湿过程中土体形态变化顺序为轴向收缩、径向收缩和裂隙发育;(2)表面裂隙率与液限、塑性指数、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层土中表面裂隙率最大值为过渡层18.78%,最小值为砂土层5.41%,崩岗土体剖面上两者为相邻土层,较大差异性会严重破坏崩岗的稳定性;(3)随干湿循环的进行,径向收缩不再发生,轴向收缩、表面裂隙率、裂隙平均宽度逐渐减小,裂隙总长度、裂隙总条数、裂隙交点个数、被分割的土块个数先增加后减小,各参数均在第3次干湿循环后趋于稳定,4层土中过渡层受干湿循环影响最大,砂土层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在降雨—蒸发反复交替过程中崩岗发生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崩岗干湿循环裂隙收缩

    汀江流域长汀段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赫朱秀端林敬兰朱能飞...
    122-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水沙变化直接反映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土壤侵蚀程度.为探讨南方典型水土流失治理区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汀江流域长汀段1982年1月至2014年12月径流、输沙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CEEMDAN法、Mann-Kendall检验法、Pettitt检验法及构建水沙关系模型分析水沙的变化特征,通过双累积曲线法定量研究降雨和人为活动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汀江流域长汀段降雨和径流呈不显著减小趋势,输沙率显著下降(p<0.01).径流与输沙的周期性及变化趋势不同步.(2)汀江流域长汀段输沙状况在2000年发生突变(p<0.01),突变后径流含沙量降低,水沙关系曲线的来沙系数显著减小.(3)自2000年后,长汀段径流和输沙总量均减小,其中人为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68%~81%,对输沙变化的贡献率为90%~98%,人为活动中以封禁治理、生态林草等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是输沙量减少的最重要原因.

    汀江流域长汀段水沙变化人为活动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温度和水分的相关性

    王俊郭金龙张永旺魏瑶瑶...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水热因子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尤其是在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通过对黄土高原不同自然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水分和温度的长期监测,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8-10月草地群落的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其他群落,11月辽东栎林群落的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其他群落,随着植被恢复,土壤温度变化的范围和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土壤水分有所减少,但并不影响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的总体趋势,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温度和水分呈显著负相关,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有一定的时间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植被恢复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质地黄土高原

    江苏省平原区河岸边坡利用方式和特征分析

    代梦梦梁音田芷源郭红丽...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岸边坡是平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边坡水土流失的重要外在因素,对河岸边坡利用类型的调查研究可为区域范围内边坡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基于42条河段的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野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了江苏省4类河道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河岸边坡面积,并分析了沙土区、非沙土区,以及不同水土保持区划的边坡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河岸边坡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草地、林地、耕地、裸地、护坡工程用地和其他用地6类,面积占比分别为38.15%,34.45%,19.66%,6.10%,0.93%和0.70%,耕地和裸地面积占比合计达25.76%,表明河岸边坡受人为干扰强烈,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风险;(2)沙土区河岸边坡的林地、耕地和裸地面积占比分别比非沙土区高出11.77%,5.62%和4.43%,草地和护坡工程用地面积占比则分别低于非沙土区21.00%和0.63%,表明沙土区河岸边坡发生水土流失的潜在风险更大;(3)在相同河流长度范围内,北方土石山区的河岸边坡面积大于南方红壤区,其中草地和裸地面积占比分别比南方红壤区高出16.64%和8.00%,林地和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低于南方红壤区15.17%和10.08%.河岸边坡水土流失治理应根据各区环境特点,采取适宜的治理方式.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河岸边坡治理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平原区边坡利用类型沙土区水土保持区划水土流失

    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微地形地表汇流网络特征

    周苍宁王清震唐恺叶志鑫...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不同微地形汇流网络的特征,通过野外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结合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相同降雨历时下,提取并分析了 60,90,120 mm/h雨强下,连续凹陷、间隔凹陷、连续凸起、间隔凸起、凹凸相连、凹凸相间以及对照组7种微地形措施的汇流网络.结果表明:(1)7种微地形的汇流密度随集水面积阈值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间隔凹陷和凹凸相连的最佳阈值为450 m2,对照组、连续凹陷和间隔凸起的最佳阈值为550 m2,连续凸起和凹凸相间的最佳阈值为650 m2;(2)对照组、连续凹陷和间隔凹陷的汇流形态为树枝状,间隔凸起和凹凸相间的汇流形态为既有树枝状也有平行状的混合状,连续凸起和凹凸相连的汇流形态为平行状;在微地形中凹陷起着汇集径流、减少低级径流数量的作用,而凸起则是起着改变径流流向、降低径流汇合几率的作用;(3)7种微地形的汇流密度和径流频度表现为树枝状>混合状>平行状,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各措施的汇流密度无显著变化,但径流频度则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总体呈现增大的趋势.

    凹陷凸起微地形紫色土汇流网络

    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

    陈林宋乃平杨新国李学斌...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水是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重要的水分来源,也是不同时空尺度上各种生物过程的重要驱动因子.为了解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以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天然草地、灌木地和沙地)为研究对象,研究荒漠草原降水事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降水量以<5 mm的小降水事件为主,发生次数占总事件的72%;从降水强度来看,<10 mm/h的降水事件居多,达到86%.0~250 cm的平均土壤含水量以沙地最高,灌木林和天然草地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几乎相等,但天然草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的波动较大.3种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10 cm)土壤含水量波动较大,深层(>80 cm)土壤含水量则相对稳定.与草地和灌木地相比,沙地湿润锋响应最快,入渗深度最大.在102.6 mm的降水量条件下,天然草地累计入渗量最大(7.36 mm),其次为沙地(3.47 mm),灌木林地入渗量最低(2.64 mm).因此,从最大蓄存和有效利用降水资源的角度来看,荒漠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构建草地是该区域可以选择的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降水事件荒漠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