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缓控释氮肥对连作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去向的影响

    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白雪...
    207-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山西省连作春玉米区连续4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一次性基施尿素(CU1)、追施尿素(CU2)、树脂包膜尿素(PCU)、硫包衣尿素(SCU)、多酶金缓释尿素(MEU)6个施肥处理,研究施用缓控释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去向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为春玉米氮素养分的科学管理技术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1)缓控释氮肥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春玉米产量,促进氮素吸收.与CU1处理相比,SCU、MEU、PCU和CU2处理可分别提高春玉米产量17.51%,9.88%,9.62%,9.48%,同时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7.5,4.2,4.1,4.1 kg/kg.(2)不同缓控释氮肥处理的作物吸收肥料氮以及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SCU、MEU、PCU、CU2和CU1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6.1%,32.5%,26.5%,26.7%,19.5%,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占施氮量的28.5%,31.6%,35.7%,35.5%,39.1%.此外,与一次性基施尿素相比,缓控释氮肥能够显著降低肥料氮的损失,SCU、MEU、PCU和CU2分别降低了22.65%,18.81%,8.99%,8.47%.(3)综合分析不同氮肥处理的农田氮素平衡,SCU处理的春玉米吸氮量最高,为261.5 kg/hm2,其次是MEU,为253.5 kg/hm2.SCU的0-100 cm土层残留量在缓控释氮肥中最低,为124.1 kg/hm2,MEU和PCU分别为131.04,140.09 kg/hm2.SCU处理的氮表观损失量最低,为106.3kg/hm2,MEU和PCU分别为111.6,125.1 kg/hm2.在山西省春玉米主产区土壤上,缓控释氮肥能够显著促进春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损失.硫包衣尿素和多酶金缓释尿素的效果相对较好.

    玉米连作缓控释氮肥产量氮肥去向氮素平衡

    碳氮添加对雨养农田土壤全氮、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江晶武均张仁陟董博...
    215-220,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碳氮添加4年后,土壤全氮、有机碳及其组分(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轻组和重组有机碳)的变化特征,依托布设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的不同碳源配施氮素田间定位试验,涉及秸秆、生物质炭、氮素3个因素,秸秆设置为不施、施用秸秆2水平;生物质炭为不施和施用生物质炭2个水平;氮素设置为不施氮、施纯氮50 kg/hm2、施纯氮100 kg/hm2 3个水平,共9个处理.结果 表明:不同处理下土壤全氮、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全氮、有机碳及其组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效应.添加秸秆对土壤全氮、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均具有显著提升效应,仅在0-5 cm土层对重组有机碳有显著提高.添加氮素可显著提升土壤全氮、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含量.较其他处理,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全氮、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的提升效应最高,添加秸秆对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的提升效果最优.从提升土壤质量的角度出发,推荐秸秆配施氮素模式,该模式下土壤碳素有效性高、易于被微生物利用,有利于作物生长.从提高土壤固碳角度考虑,推荐生物质炭配施氮素模式,该模式有利于碳的封存.

    生物质炭秸秆氮素全氮有机碳组分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旱作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碳氮及组分的影响

    冯倩周娅张晓媛王丽梅...
    22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旱作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以旱作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田间定位试验,利用改进的开顶式气室(OTC)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的环境,设置当前自然大气CO2浓度(CK)、CO2浓度升高(700 μmol/mol,OTC+ CO2)与OTC气室对照(OTC)3种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有机碳、全氮、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氮、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OTC相比,大气CO2浓度升高(OTC+CO2)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土壤全氮均无显著影响,使水溶性氮在12叶期(V12)降低18.17%,灌浆期(R3)升高108.56% (P<0.05).与CK相比,OTC+ CO2处理显著降低了各生育期土壤有机碳(收获期R6除外)和全氮(V12除外)含量,降幅分别为4.47%~14.42%和6.78%~12.48% (P<0.05),降低了苗期(V6)水溶性有机碳、V12期水溶性氮、抽雄吐丝期(R1)与R6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升高了R3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P<0.05).因此,试验设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土壤全氮均无显著影响,对水溶性氮的影响因生育期而异.在利用OTC系统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进行相关研究时,OTC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可忽视.

    大气CO2浓度升高OTC气室土壤碳氮组分玉米

    砒砂岩改良风沙土对2种引进植物生长和氮磷营养的影响

    范陈斌武苗苗苏睿张泽坤...
    228-234,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室内盆栽模拟试验,设计风沙土、砒砂岩、黄绵土、覆土砒砂岩、覆沙砒砂岩和砒砂岩改良风沙土6个土壤处理,种植鲁冰花和墨西哥玉米草2种引进植物,研究2种植物在砒砂岩改良风沙土和晋陕蒙接壤区原有土壤类型中的生长和氮磷营养差异,为该区域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1)植物在砒砂岩改良风沙土中根系生长好,总体生物量大,鲁冰花地上生物量相较于黄绵土增幅达到242%,地下生物量相较于风沙土增幅达到186%,根长和根体积相较于风沙土增幅达到388%和290%;(2)2种引进植物根系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鲁冰花比根长在砒砂岩改良风沙土中最大,风沙土中最小,墨西哥玉米草比根长在黄绵土中最大,砒砂岩改良风沙土中最小;鲁冰花和墨西哥玉米草根系中直径d≤0.45 mm的细根体积占总根体积的百分比在砒砂岩改良风沙土中均较小,分别为9.99%和13.94%;(3)所有处理中植物的氮和磷含量均低于植物在正常生长条件下的氮和磷含量,植物生长受到氮和磷养分限制,并且植物氮磷比小于14,植物生长受氮素限制更严重.与几种原有土壤类型相比,砒砂岩改良风沙土土壤理化性质更好,土壤生产力高,更适宜植物生长,可以应用于晋陕蒙接壤区的植被恢复,但在种植过程中应考虑适当施用氮肥和磷肥,以加快植被恢复进程.

    砒砂岩改良风沙土生物量根系形态特征植被恢复

    微生物菌剂对张北冷凉坝上地区马铃薯产量、品质及活化土壤磷钾的效果

    张敏硕赵英男杨威刘文菊...
    235-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溶磷解钾微生物菌剂(功能菌为巨大芽孢杆菌和胶质芽孢杆菌)和“冀张薯12”“紫色马铃薯”“大西洋”3个品种马铃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张北冷凉坝上地区施用微生物菌剂对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品质、土壤速效磷钾以及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用微生物菌剂可以显著增加3个品种马铃薯的产量(P<0.05),其中“冀张薯12”产量增幅最大为24.54%,其他2个品种产量平均增幅仅为6.96%;可以改善马铃薯的品质,尤其是紫色马铃薯,其Vc、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320.21%,29.40%,7.12% (P<0.05).此外,菌剂施用调控着整个生育期土壤速效磷钾的含量和相关土壤酶活性,种植“大西洋”和“冀张薯12”的土壤施用菌剂后速效磷钾含量高于对照且在中后期达到显著水平,同时提高了土壤酸性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平均增幅为37.52%和32.30%.总之,溶磷解钾微生物菌剂适用于冷凉张北坝上地区马铃薯种植,且对“冀张薯12”的促生效果最为明显.

    溶磷解钾微生物菌剂马铃薯品种产量品质土壤速效磷钾

    狗牙根与空心莲对水库消落带土壤氮磷释放影响的模拟

    吕凤玲欧阳炜宋艳暾蔡崇法...
    240-245,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水库水位涨落室内模拟试验,探究丹江口库区消落带优势物种狗牙根和空心莲2种草本植物对土壤氮磷释放过程影响.结果 表明:(1)水淹结束后(32天),空心莲子草土壤TN、TP分别降低1 1.75%,25.28%,狗牙根分别降低3.62%,25.77%.(2)干湿交替环境主要影响土壤中NH41-N、NO3-N和AP的含量的变化,对土壤中的TN、TP含量的影响较小.(3)狗牙根的死亡增加土壤TN、NH11-N、TP量,即不耐淹植被过滤带虽然能净化径流中N、P等污染物,但截留的污染物和植物吸收的养分随着植物体的分解再次进入水体或土壤,无法达到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该研究为丹江口水库利用植被缓冲带防控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消落带水淹狗牙根空心莲氮释放磷释放

    盐渍化灌区土壤水盐时空变异特征分析及地下水埋深对盐分的影响

    窦旭史海滨苗庆丰田峰...
    246-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盐渍化灌区土壤盐渍化问题,以河套灌区下游乌拉特灌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测与室内试验分析结合,采用统计学方法地质统计学原理分析表层土壤(0-20,20-40 cm)及深层土壤(40-100 cm)含水率与盐分(EC值)时空分布和变异规律,以及探求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 表明:(1)除6月0-20 cm(9.779%)外,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均在12.384%~19.667%,属于中等变异性,深层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较小,在3.513%~9.757%,属于弱变异性;表层土壤盐分(EC值)变异系数在100.845%~129.279%,属于强变异性,深层土壤盐分变异系数均在83.685%~98.853%,属于中等变异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水率和盐分的变异性都相对减弱.(2)不同时期土壤含水率和盐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空间结构特征,均可用高斯模型模拟,各层土壤含水率空间相关度在0.038%~20.408%,各层土壤盐分空间相关度在0.043%~8.374%,均小于25%,说明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可以认为主要是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其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变异性较强.(3)试验区土壤盐分主要集中在北侧盐荒地,由于蒸发强烈,包气带毛细水上升,把深层土壤以及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带到土壤表层,致使盐分升高,属于典型的盐分表聚型土壤,需及时防治与治理,同时土壤盐分受地下水埋深的影响较大,随着地下水埋深减小而增大,荒地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满足线性关系,耕地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满足指数关系.荒地0-20 cm土壤盐分含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较大,20-40,40-100 cm土壤盐分含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较小,耕地地下水埋深在1~1.6 m时,土壤盐分含量随着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较大,当地下水埋深大于1.6m时,土壤盐分含量随着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较小.研究结果为河套灌区下游盐渍化土壤的防治与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盐渍化水盐特征时空变异地质统计学原理地下水埋深

    液态有机肥对酚酸胁迫下马铃薯生长发育和土壤酶活性影响

    熊湖郑顺林龚静黄强...
    254-259,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液态有机肥对土壤酚酸导致马铃薯的连作障碍的缓解效应,采用盆栽试验,将阿魏酸与香草酸等量混合后按不同浓度(0,50,100,150mg/kg)施加于马铃薯基质土壤中,模拟马铃薯连作分泌的有机酸自毒物质,并施加不同浓度梯度液态有机肥(0,225,450,675 kg/hm2),探讨酚酸胁迫下液态有机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单一施加外源酚酸对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干物质量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酚酸浓度增加,土壤中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相对对照分别降低2.74%~10.95%,11.11%~20.55%,5.29%~12.96%,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FDA水解酶活性表现为低促进高抑制.施加液态有机肥后提高了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干物质量,土壤酶活性均有提高,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FDA水解酶活性相对对照处理最高分别提高了10.80%,21.40%,18.20%,29.60%,37.69%,12.31%,但是液态有机肥浓度过高降低了其对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提升效果,抑制了FDA水解酶活性.因此合理施加液态有机肥可以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强马铃薯的抗逆性,从而缓解酚酸对马铃薯的胁迫作用.

    马铃薯酚酸液态有机肥土壤酶

    不同生育期淋洗对微咸水滴灌玉米农田水盐及产量的影响

    田彤李仙岳史海滨郭宇...
    260-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不同淋洗时间对微咸水滴灌农田脱盐和增产的影响,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进步村节水综合试验站开展了微咸水滴灌试验,分别在拔节期(T1)、抽雄期(T2)、灌浆期(T3)设置1次畦灌淋洗,以及生育期无淋洗(CK)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淋洗对微咸水滴灌农田水盐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生育期淋洗后0-60 cm平均土壤含水率提高了18.9%,且T1、T2和T3处理0-40 cm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CK处理,持续时间分别为12,25,28天;生育期淋洗后土壤储水量和作物耗水量分别平均增加了20.92%和21.52%.生育期淋洗后膜内平均盐分降低了78.0%,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淋洗后盐分分别下降了0.20,0.36,0.44 mS/cm.淋洗后膜内0-60 cm脱盐率平均提高55.01%,60-100 cm脱盐率平均提高125.79%,且淋洗后膜外脱盐率高于膜内,平均高38.90%.拔节期淋洗显著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产量提高了18.8%,穗长、穗宽和行粒数分别提高6.8%,5.5%,7.0%,收获指数提高了7.8%(P<0.05);抽雄期淋洗产量提高了8.1%(P<0.05),而灌浆期淋洗对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故在拔节期淋洗土壤作物受盐分胁迫时间较短,增产效应最明显.

    淋洗时间微咸水滴灌土壤盐分脱盐率产量

    垄膜沟灌对旱区农田土壤盐分及硝态氮运移特征的影响

    李成冯浩罗帅王乃江...
    268-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黄水量的执行性削减加剧了河套灌区农业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及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采取合理的节水灌溉模式对缓解河套灌区农业用水紧张、改良盐渍化土壤、营造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明晰垄膜沟灌对河套灌区土壤盐分及硝态氮运移特征的影响及调控效果,通过4次田间沟灌试验,对比研究了高水、中水、低水及高肥、低肥6个组合处理条件下土壤盐分以及土壤硝态氮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垄膜沟灌条件下灌水量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高于施肥量,中水处理土壤全盐量始终维持在一个适宜且稳定的水平.灌水量和施肥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低水处理后期硝态氮的淋溶显著低于高水处理.垄膜沟灌种植模式下中水低肥处理增加了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抑制了土壤反盐,减少了垄上硝态氮的淋溶,在节水节肥的基础上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利于生物量的累积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河套灌区引黄灌溉配额减少与漫灌洗盐方式严重浪费水资源之间的矛盾,为当地垄膜沟灌技术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垄膜沟灌土壤盐分运移硝态氮运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