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流域植被配置技术与价值权衡模型算法研究

    李国庆王国梁许明祥韩新辉...
    221-227,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面临新的社会环境,对流域生态系统植被功能的需求正在从以前的蓄水保土价值为主向经济效益提升为主转变.如何权衡生态用地和经济用地的比例,并进行合理的植被空间优化配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基于流域栅格数据表达方式,从经济-生态-环境耦合的复杂系统角度,建立了流域开发的价值权衡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价值权衡模型能够基于栅格开发利润与土壤流失价值的权衡计算出流域最大的开发效益,并确定流域面积开发最优阈值,还能实现流域植被的空间优化配置.该决策模型的应用能够为流域开发提供参照系,有助于评估过去流域开发的合理性以及指导未来流域开发中植被的空间优化配置.

    价值权衡模型流域开发植被优化配置经济效益成本

    石羊河流域水服务供需状况及驱动因素

    黄治化赵军肖涵余郭文镈...
    228-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0—2018年为时间序列,基于InVEST模型和水足迹理论,对石羊河流域水服务供需特征及其匹配状况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地理探测器对水服务供需状况空间异质性及其主要驱动力因子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2010—2018年石羊河流域水服务供给能力有所提高,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态势;水服务需求总量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流域中部灌溉农业区和工业地带的水服务需求较大;(2)研究时段内石羊河流域水服务供需匹配状况有明显的改善,2018年能完全满足水服务供给需求的区域较2010年增长了24.9%;(3)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和其他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最为明显,在不同的分区中,各因子的解释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地形平坦的中下游干旱区,土地利用类型对ESDR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强;而在地表起伏度较大的上游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年降水和潜在蒸散发的解释能力不断增强,成为主导驱动力因子.研究成果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研究和利用规划提供了参考.

    水服务供需地理探测器石羊河流域

    小五台山典型林分枯落物持水恢复能力研究

    杜晨曦史常青杨建英艾宪锋...
    236-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枯落物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独特层次,截留吸持降水的能力称为枯落物持水能力.降水结束后枯落物暂持水分继续蒸发、下渗,用以调节大气及土壤中的水分以便于下次持水,因此枯落物水分蒸发、下渗的过程亦是其持水能力恢复的过程.以小五台山7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野外调查采样及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枯落物失水试验,对不同林分枯落物持水恢复能力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枯落物层持水能力及可持水量均随着时间逐渐恢复.失水试验进行到8h时,所有林分未分解层枯落物持水能力恢复到80%以上,除桦树林外的其余林分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能力恢复到60%以上.试验经过12 h后各层枯落物持水能力恢复趋势逐渐缓慢.(2)7种典型林分枯落物未分解、半分解层水分蒸发、下渗过程与持水过程的规律一致,前期蒸发、下渗量较大,后期随着可释放水量的减少而逐渐降低.经拟合蒸发、下渗量与时间符合对数函数关系,蒸发、下渗速率与时间符合幂函数关系.(3)小五台山典型林分枯落物调蓄水分效应总体表现为持水较快,持水后水分蒸发、下渗较慢的特征.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7种典型林分划分为3类调蓄水分功能群.未来在该地区或其他生境相似区域的水源林树种配置中将功能群纳入考虑依据,可以实现发挥枯落物最佳的生态水文功能.

    持水恢复能力恢复枯落物小五台山

    凋落物和根系输入对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张磊贾淑娴李啸灵陆宇明...
    24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残体添加和去除试验(the detritus input and removal treatments,DIRT)作为一种研究碳输入来源变化对土壤质地与质量影响的试验设计,对研究土壤养分来源以及主要影响机制具有关键作用.选择福建省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的米槠常绿阔叶天然林,设置对照(CT)、去除凋落物(NL)、去除根系(NR)、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NI)、添加双倍凋落物(DL)5种处理,于2018年12月对各处理不同土层(0-10,10-20 cm)土壤进行取样,研究其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在0-10 cm土层中,DL中NH4+-N与TN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NR处理的NH4+-N与DON含量显著大于NL与NI处理.在10-20 cm土层中,DL处理在NH4+-N、NO3--N、DON以及TN含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NI处理的NH4+-N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2)DL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NL处理,但DL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CT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3)含有凋落物的处理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显著高于去除凋落物处理,活性碳组分含量顺序为DL>CT>NR>NL>NI.去除凋落物处理(NL)土壤惰性碳组分含量显著高于去除根系处理(NL、NI).(4)凋落物和根系的输入对0-10 cm土层土壤β-葡萄糖苷酶以及纤维素水解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呈现与土壤活性碳组分相同的变化趋势.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主要是受控于β-葡萄糖苷酶.pH以及土壤含水率也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关键因子.凋落物的输入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以及土壤质地,加快碳循环;植物根系则对土壤中有机碳的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

    酸水解碳组分酶活性凋落物根系米槠天然林

    16年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粮草轮作系统土壤碳库及稳定性的影响

    苑广源MUNYAMPIRWA Tito毛丽萍张燕...
    252-258,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其变化除了受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农业耕作措施的影响.为研究长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陇东地区玉米(Zea mays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轮作系统土壤碳库及碳库变化的影响,利用已进行16年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还田(NTS)的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探究0—200 cm土层土壤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碳库活度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进行16年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够显著增加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P<0.05),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影响不显著,相比T,TS、NT、NTS处理能够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升高59.74%,58.43%,80.56%,使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升高49.80%,49.65%,53.17%.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随土层深度改变,其中TS、NT和NTS处理土壤碳库指数在0—10 cm土层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而土壤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在10—20 cm土层显著高于0—10 cm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是决定土壤碳库活度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16年的长期试验证明,免耕+秸秆还田处理是提升农田表层土壤碳库及稳定性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地区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粮草轮作系统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碳库碳库稳定性

    南方典型双季稻田氮素吸收及平衡

    樊鹏飞刘伟民田昌向红坤...
    259-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同N肥用量N0(对照,不施N肥)、N1(早晚稻均为90 kg/hm2)、N2(早稻120 kg/hm2,晚稻135 kg/hm2)、N3(早稻150 kg/hm2,晚稻180 kg/hm2)处理,于2017—2018连续2年定量研究双季稻田N吸收以及N肥各损失途径的情况,计算周年N收支差,初步揭示双季稻田N收支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在N吸收方面,水稻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显著提高,N2、N3显著高于N1,N3高于N2,但无显著差异;各处理双季稻籽粒产量为8869.6~11002.1 kg/hm2,秸秆产量为8666.2~10744.2 kg/hm2;水稻N积累量也随施N量增加显著增加,单季水稻平均吸N量为70.6~112.5 kg/hm2,双季稻吸N量为140.8~226.5 kg/hm2;各处理N肥平均吸收利用率为25.6%~28.7%,农学利用率为6.5~8.3 kg/kg,生理利用率为23.8~27.0 kg/kg,偏生产力为33.5~56.1 kg/kg,N2处理N肥吸收利用率最高;在N损失方面,N3处理各途径损失量均为最高,N2略高于N1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单周年氨挥发损失量为20.04~111.97 kg/hm2,损失率为22.33%~26.68%,N2 O损失量为1.38~3.15 kg/hm2,损失率为0.49%~0.86%,淋溶淋失量为5.10~40.97 kg/hm2,淋失率为8.63%~10.87%,径流流失量为3.78~12.98 kg/hm2,流失率为1.67%~3.38%,单周年土壤无机N残留量为-5.70~41.53 kg/hm2,全N残留量为-15.18~53.02 kg/hm2;在N收支方面,各处理N盈余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N3处理盈余量最高,N2略高于N1,2017年各施N处理N盈余量为13.05~32.20 kg/hm2,2018年盈余量为29.18~39.90 kg/hm2,周年N盈余量呈上升趋势.双季稻田N收支途径中,肥料是N素的最主要来源,N输出以作物吸收为主,且氨挥发和N淋溶损失也是N输出的重要途径;N2处理是较为合适的施N量水平,即在农民习惯施肥量(N3)的基础上减N 20%~25%,既能保证双季稻N素吸收量和利用率,也能降低N素损失量和盈余量.

    双季稻氮吸收氮损失氮平衡

    不同毛管配置对水氮分布和机采棉根系生长的影响

    刘凯党涛涛王方斌廖欢...
    268-275,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滴灌配置对机采棉根系生长、水氮运移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3种滴灌毛管配置方式:(1)内嵌式滴灌毛管+夹管(EB);(2)内嵌式毛管+侧管(ES);(3)迷宫式毛管+侧管(LS);施氮(N)量均为300 kg/hm2;同时,以ES处理不施氮肥为对照(CK).结果表明:滴灌施肥24 h后,土壤水分及硝态氮均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LS和EB处理水分和硝态氮在作物行下方的根区含量高,ES处理硝态氮分布向宽行偏移.90%以上棉花根系分布在0—30 cm土层,但EB处理根系分布更浅,其超过80%根系分布在15 cm以内土层;ES处理与LS、EB处理相比,根干物质量分别显著降低31.7%和25.5%;ES处理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体积显著高于LS和EB处理.LS处理显著增加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较ES处理分别增加9.4%和18.0%;EB处理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也较ES处理分别增加6.5%和8.5%.机采棉使用迷宫式滴灌毛管并在侧管铺设毛管,水分和硝态氮分布与根系分布相匹配,能显著促进棉花根系生长,增加氮吸收量并提高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滴灌机采棉布管方式根系水氮分布

    减氮配施氮肥增效剂对土壤速效氮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蒲玮吴雅薇张頔陈谋浩...
    276-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量施氮一直是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配施氮肥增效剂可作为减氮条件下玉米实现高产和稳产的一种重要技术措施.2016—2017年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合兴乡新建村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与氮肥增效剂配施对土壤速效氮含量和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玉米减氮增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减氮配施增效剂能够增强土壤速效氮供应能力,促进玉米干物质积累,改善产量构成,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减氮不减产.常规氮和减氮20%配施增效剂增产幅度分别为5.53%~13.97%和10.24%~17.05%,减氮配施增效剂的增产效果更好.减氮20%条件下A2 B4脲酶活性和土壤硝态氮含量较A2 B2、A2 B32年平均分别降低了19.00%,15.65%和-2.97%,57.24%,土壤铵态氮含量和产量2年平均提高11.48%,248.50%和3.71%,6.18%.综上,减氮20%条件下硝化抑制剂(DCD)和脲酶抑制剂(H Q)复配土壤速效氮的供应能力最强,可实现玉米减氮不减产.

    减氮氮肥增效剂土壤速效氮干物质产量

    硫酸铵与DMPP配施对石灰性褐土氮素转化及N2O、CO2排放的影响

    王亚男闫双堆刘越曹梦瑶...
    284-28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合理利用工业副产硫酸铵,探究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配施硫酸铵对石灰性褐土中氮素转化及N2 O和CO2排放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剂量DMPP与硫酸铵配施后,石灰性褐土中铵态氮(NH4+-N)含量、硝态氮(NO3--N)含量、土壤pH、N2 O和CO2排放通量和累计排放量的动态变化,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施硫酸铵的ASN处理在培养的前15天硝化作用强烈,第15天时,土壤NH4+-N含量降低了477.28 mg/kg,NO3--N含量增高了177.03 mg/kg.添加DMPP可以明显抑制硫酸铵NH4+-N向NO3--N转化.培养30天后,0.75%~1.75%剂量的DMPP处理的土壤NO3--N含量低于ASN处理174.02~177.00 mg/kg,硝化抑制率为94.92%~95.30%,且在0.75%~1.75%浓度范围内未表现出明显的剂量差异效应.各剂量DMPP在试验期间的硝化抑制效果表现较好,其作用时长为30天以上.培养30天时,与空白CKII处理相比,单施硫酸铵T1处理的N2 O和CO2的累计排放量分别显著增加了975.3%,126.66%(P<0.05),而添加了DMPP的T2处理相较于单施硫酸铵T1处理,N2 O和CO2累计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了76.8%,6.22%(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CO2排放通量与N2 O排放通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pH与N2 O、CO2排放通量呈负相关关系.硫酸铵与0.75%DMPP配合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壤酸化,同时短期内可以显著降低N2 O和CO2累计排放量(P<0.05).

    硫酸铵石灰性褐土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氮素转化N2OCO2

    磁化—去电子水对盐渍化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影响

    李宗昱王全九张继红解江博...
    290-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磁化与去电子等活化水处理技术在农业灌溉领域的应用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为了阐明磁化—去电子水入渗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机制,利用自来水、去电子水、磁化水(0.4 T)、以及磁化—去电子水开展一维垂直入渗试验,研究了磁化—去电子活化水对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盐分淋洗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磁化—去电子活化处理能够有效促进土壤水分入渗,增加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含盐量,提高灌溉水盐分淋洗效率,并且磁化—去电子水在入渗能力、土壤含水率、土壤含盐量、盐分淋洗效率较磁化或去电子方法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去电子水相比,磁化—去电子水累积入渗量增加了28.0%,到达入渗终点用时减少了25.7%,15 cm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增加了7.9%,整体土壤脱盐率增加了13.9%;与磁化水相比,磁化—去电子水累积入渗量增加了6.7%,到达入渗终点用时减少了12.2%,15 cm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增加了3.2%,整体土壤脱盐率增加了4.7%.磁化—去电子水对土壤盐分淋洗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比磁化水或去电子水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有利于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盐环境,为合理利用磁化-去电子水提供了参考.

    土壤入渗磁化水去电子水磁化—去电子活化水水盐运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