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十三五"期间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

    张国涵解倩闫琨李振宇...
    240-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十三五"期间(2016-2020 年)滇池外海晖湾中、罗家营、观音山东、观音山中、观音山西、白鱼口、海口西和滇池南等 8 个采样点位底泥中 7 种重金属监测值,利用地质累计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评价方法,对重金属进行污染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s、Hg、Cr、Pb、Cd、Cu和 Zn平均含量对比云南省土壤背景值分别超标 0.46,4.70,0.47,0.73,3.47,1.17,1.13 倍,且时空分布存在差异性.时间变化上,As、Cd、Cu、Zn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As、Hg、Cr 和 Pb 含量高值集中在滇池外海南部水域,Cd和Cu在东部水域较高,Zn含量则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地质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表明,8 个点位中滇池南、晖湾中和观音山西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高,潜在生态风险也较高,引起污染累积以及潜在生态风险的指标主要为 Hg、Cd和 Cu.重金属来源分析结果显示,As、Hg、Cr、Pb 具有相似的污染来源,初步推断为工业污染源;Cu和Cd主要来自农业污染源.

    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生态风险评价

    不同覆盖栽培对旱作冬小麦土壤水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磊樊廷录闫妍徐静...
    248-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不同栽培措施下全膜覆土穴播种植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生产的土壤水分状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旱作冬小麦覆膜适水种植与农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生产提供依据.采用普通聚乙烯地膜覆土穴播(PE)和生物降解地膜全膜覆土穴播(BM)2 种覆盖材料种植方式,以传统露地穴播(LD)为对照,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状况、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气候和作物耗水影响下,地膜覆盖处理较 LD降低 0-3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BM较 PE显著降低 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BM较 LD和PE分别增加 22.0,23.0 mm,全生育期土壤水分消耗量BM>LD>PE."陇鉴 110"2 个种植季地膜覆盖均较露地栽培显著增产;2018-2019 年种植季,"陇鉴111"PE、BM较 LD分别增产 40.3%和 29.7%,2019-2020 年种植季,受严重倒伏影响 PE、BM较 LD分别减产 2.5%,3.5%.与 LD相比,地膜覆盖降低冬小麦籽粒品质,BM较 PE 极显著提升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陇鉴 110"籽粒平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弱化度分别较"陇鉴 111"增加 10.6%,11.1%,10.3%.因此,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可起到与聚乙烯地膜类似的蓄水保墒功能,但在旱作区冬小麦生产中,生物降解地膜覆盖要依据品种耗水特性及地膜栽培适应性,选择适宜的品种.

    覆盖栽培生物降解地膜冬小麦产量品质

    酚酸化感作用对栝楼生理特性及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葛杰克叶雨蒙楼雪怡张如琪...
    258-26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酚酸类物质对植物产生明显化感作用,威胁植物生长和加工产品质量.以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在土壤中添加 3 种不同浓度(0,50,100,150,200 mg/kg,分别为CK、T1、T2、T3、T4)的对羟基苯甲酸(pHBA)、苯甲酸(BA)、肉桂酸(CA)处理液,研究酚酸对栝楼生理和土壤特性的影响,阐明酚酸化感作用的强度和规律.结果表明:(1)T1 浓度 pHBA 能够促进栝楼根系伸长,根鲜重增长率可达 19.25%;BA影响栝楼生物量的积累,T4 浓度下可抑制鲜重和根鲜重至 CK 的35.17%和 58.38%;T4 浓度下CA对株高和根长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最大降幅达到 66.19%和63.13%.(2)高浓度 pHBA能降低根系活力,最大抑制率为 33.55%;BA 对根系活力的化感效应与浓度呈正相关,最大抑制率为 47.41%.3 种酚酸对蒸腾速率的作用效果略有不同,但高浓度下均表现为抑制作用.(3)pHBA与CA提高SOD、POD活性,下调CAT 活性;BA使SOD、POD、CAT 活性都被抑制,分别降低 47.42%,59.07%,45.43%;3 种酚酸胁迫下栝楼膜脂过氧化程度都加剧,但随胁迫时间延长,其损伤得到缓解.(4)酚酸胁迫打破土壤微生物结构平衡,土壤中脲酶与蔗糖酶活性对其表现更为敏感,并促使微生物结构从"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3 种酚酸相较之下,苯甲酸对栝楼的化感效应程度最深,对羟基苯甲酸次之,肉桂酸最弱.降低土壤中酚酸含量有利于缓解栝楼种植过程的化感效应,增强栝楼的生存能力,进而提升栝楼产量与品质.

    化感作用栝楼酚酸根际微生态

    不同灌水技术下水氮耦合对山地苹果产量和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杨震费良军李哲彭有亮...
    267-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灌水技术下水氮耦合对山地苹果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共设 3 种灌水技术(涌泉根灌(S)、陶瓷渗灌(P)和地表滴灌(D))、3 个灌水量(高水(H1)、中水(H2)和低水(H 3))、3 个施氮量(高氮(N1)、中氮(N2)和低氮(N3)),共 9 处理,每个处理重复 3 次.分析山地苹果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对不同灌水技术下水氮调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灌水技术对单果重、维生素C和果实色泽有显著影响(p<0.05),灌水量和施氮量对苹果的产量、单果重、硬度、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维生素C、糖酸比、氮肥偏生产力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显著(p<0.05).T2 处理(SH2 N2)山地苹果产量(30 490.02 kg/hm2)最大,T5 处理(PH2 N3)氮肥偏生产力(104.66 kg/kg)最大,T9 处理(DH3 N2)灌溉水分利用效率(70.81 kg/m3)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灌水技术下水氮耦合的最优模式为涌泉根灌、中等灌水量(65%~80%θf)、中等施氮量(400 kg/hm2)组合(T2).研究结果可为陕北山地苹果的水氮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山地苹果水氮耦合施肥产量正交试验综合评价

    砒砂岩区不同灌木根系构型及根系抗拉对比

    郭月峰张志强祁伟
    273-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砒砂岩区各主要灌木树种根系形态进行定量研究,探究哪种水土保持植物可以有效地抵抗砒砂岩区的复合型侵蚀,以该区分布较广的灌木树种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酸枣(Ziziphusjujuba M.)、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V.)、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黄刺玫(Rosaxanthina L.)和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 R.)单株个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根系分布范围、几何形态,拓扑指数、单根力学特性,降维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在砒砂岩地区固土效果较好的灌木植物.结果表明:(1)文冠果和连翘以倾斜根为主,沙棘、酸枣、黄刺玫和蒙古扁桃以水平根为主;细根长文冠果(2 368.54 cm)>沙棘(1 746.12 cm)>黄刺玫(1 463.15 cm)>蒙古扁桃(1 162.81 cm)>酸枣(928.69 cm)>连翘(817.45 cm);文冠果拓扑指数 0.54 且根系呈叉状分支结构;连翘拓扑指数 0.71 且呈鱼尾型分支结构.(2)根系平均抗拉强度文冠果(30.45 MPa)>黄刺玫(18.21 MPa)>连翘(17.03 MPa)>蒙古扁桃(16.62 MPa)>酸枣(16.34 MPa)>沙棘(15.35 MPa).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灌木树种根系固土效应进行对比,其中,文冠果的综合主成分指标最高达到 2.28,则综合固土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砂岩地区选出适宜的土保持灌木,同时为灌木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砒砂岩区根系构型单根抗拉拓扑系数固土能力

    不同施肥与耕作方式下土壤-径流氮磷变化特征

    张海香李天阳何丙辉吴小雨...
    28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与耕作条件下土壤与径流中氮磷化学计量关系变化.在紫色土坡耕地设 5 个处理:顺坡耕作无施肥(对照,CK)、顺坡耕作+化肥有机肥混施(T1)、顺坡耕作+单施化肥(T2)、顺坡耕作+1.5 倍单施化肥增量(T3)和横坡耕作+单施化肥措施(T4),每个处理均设 3 个重复,分析 2008-2017年土壤总氮(TNS)、总磷(TPS)含量与化学计量 TNS∶TPS,以及 83 场产流事件径流总氮(TNW)、总磷(TPW)浓度及化学计量TNW∶TPW 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K处理 TNS、TPS 含量与 T1 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T2、T3、T4 处理,主要是因为化肥施用显著提高土壤氮磷含量.各处理间 TNS∶TPS 无显著差异,其平均值为 3.55~4.79,CV值为 0.39~0.94,表明施肥对于多年间土壤氮磷比并无显著影响.CK处理的TNW 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T1 处理 TNW 浓度与 T2 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 T3、T4处理.CK处理TPW 浓度与T2、T3、T4 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 T1 处理.CK 处理的 TNW∶TPW显著高于各施肥处理,而各施肥处理间TNW∶TPW 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平均值为 25.48~56.83,CV 值为1.11~1.80,均属于强变异,施肥显著降低径流氮磷比,并稳定次降雨事件间的差异.年平均TNW 与TNS、TNW 与TNS∶TPS、TPW 与TNS、TPW 与TNS∶TPS 之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径流 N 流失浓度受土壤N含量的显著影响,但年平均TNS∶TPS 与TNW∶TPW 关系不显著.施肥与耕作可解耦土壤与径流氮磷化学计量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施肥与耕作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径流流失紫色土

    覆膜方式和滴灌带布设对春玉米根区土壤水氮均匀度及根冠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周立峰蒋有源冯浩杨荣...
    288-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求不同覆膜方式及滴灌带布设对作物产量及收获系数的影响,设置不同滴灌带间距(A1:1 m;A2:0.5 m)与覆膜方式(M1:全覆盖;M2:半膜覆盖),通过 2 年田间试验研究其对根区土壤水氮分布均匀度(CUw,CUN)及春玉米根冠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根区土壤含水率与其分布均匀度具有一致性;高频滴灌施肥虽提高根区土壤 NO3-含量却降低其分布均匀度,表现出不一致性.提高土壤水、氮分布均匀度未显著影响作物根长密度,但增加地上部叶面积,从而降低作物根冠面积比.相比滴灌带布设,覆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收获系数的影响更为显著.低频灌溉条件下,全膜覆盖处理提高春玉米根区土壤水分和 NO3-含量及均匀度,其作物产量较部分覆膜处理提高 37.4%;而高频灌溉下,部分覆膜处理的作物产量较全膜覆盖处理提高 7.7%.当根表面积与叶面积之比(RSA/LA)趋于 4 时,作物产量和收获系数最高,RSA/LA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作物产量和收获系数.综合考虑作物产量、收获系数和滴灌带成本,低频灌溉下建议选择 A1M1 处理,高频充分灌溉条件下建议选择 A1M2 处理.

    土壤水氮均匀度膜下滴灌根冠比河套灌区

    喀斯特峰丛洼地坡地橘园与梯田橘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刘宇杰敖利满李春茂徐勤学...
    296-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喀斯特坡地改为梯田后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以典型喀斯特坡地橘园和梯田橘园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深度土层(0-70 cm)土壤含水量进行 1 年(376 天)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梯田橘园平均土壤含水量(32.64%)与坡地橘园(33.05%)差异很小,梯田橘园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43.35%)显著高于坡地橘园(34.24%),两者土壤水分均呈现旱季变化相对平缓、雨季波动较为剧烈的变化规律,梯田橘园表层土壤含水量与下层有明显差异,而坡地橘园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小.(2)不同雨量的降雨事件中,梯田橘园各土层含水量总体增长幅度较坡地橘园大;停雨后 24h内,梯田橘园表层土壤含水量的衰退速度较坡地橘园慢,但停雨后 1 周内,梯田橘园各土层含水量衰退速度总体较坡地橘园快.(3)梯田橘园与坡地橘园的平均相对可利用水分分别为 0.37 与 0.38,与非喀斯特地区相比,梯田在喀斯特峰丛洼地的保水效果相对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评价喀斯特地区坡改梯措施的保水效益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喀斯特梯田橘园土壤水分保水效益相对可利用水分

    土壤基质入渗驱动下桉树人工林地表氮淋失模拟研究

    黄幼容清标廖煜亮赵明全...
    304-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土壤基质驱动下桉树人工林施肥措施对地下水体的影响,以短轮伐期内不同林龄桉树(1 年、2 年、3 年、5 年)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填土土柱模拟基质入渗驱动下铵态氮、硝态氮、总溶解态氮和溶解态有机氮的淋失过程,分析基质入渗特征参数与不同形态的溶解态氮淋失过程的变化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桉树表层土壤基质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随林龄的增大呈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其中,2 年生桉树表层土壤的稳定入渗率(143 mm/h)和累积入渗量(279 mm)最高.(2)不同形态溶解态氮淋失浓度在淋失开始时达到峰值,并随基质入渗率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且基质入渗率与不同形态溶解态氮淋失浓度的变化关系可用线性方程表示.(3)硝态氮和溶解态有机氮是桉树人工林表层土壤氮淋失的主要形态,砂粒含量增加促进氮淋失,而黏粒和有机质含量增加抑制氮淋失.同时,淋失初期铵态氮淋失浓度高于地下水质控制范围,是污染桉树人工林地下水水质的潜在威胁.综上,土壤基质入渗是桉树人工林表层土壤氮淋失的重要驱动因素,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并存在线性关系,同时,土壤砂粒、黏粒与有机质含量也是影响桉树人工林地表层土壤氮淋失的重要影响因素.

    基质入渗氮淋失人工林表层土壤

    配施增效助剂对四川旱地小麦的减氮效应研究

    李俊积马海艳马宏亮雷芳...
    312-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增效助剂对四川旱地小麦的减氮效应,设置空白对照(CK0)、常规施氮不追肥(CK1,施氮量187.5 kg/hm2)、常规施氮量下底追比 6∶4(CK2,施氮量 187.5 kg/hm2)、增效助剂拌常规复合肥,减氮20%(jf—20%),减氮 30%(jf—30%)、增效助剂螯合脲甲醛减氮 20%(jn—20%),减氮 30%(jn—30%),减氮 40%(jn—40%)、增效助剂螯合脲甲醛肥+卵磷脂有机肥 3 000 kg/hm2 减氮 27%(jny—27%)等 9 个处理,分析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氮素动态、小麦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动态,生长速率、氮素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利用率等.结果表明:增效助剂处理后显著降低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中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较CK1 开花期降幅分别为 6.8%~9.8%和 8.7%~14.5%,成熟期降幅分别为 14.9%~20.8%和 15.9%~20.0%.花后 30 天叶面积指数以jn—20%与jny—27%最高,分别较 CK1、CK2 提高 5.3%和 5.8%,jn—20%与jny—27%处理下,叶面积指数较CK1 提高 5.83%和 5.24%;jf、jn、jny模式花后氮素积累量较CK1、CK2 显著增加,幅度分别为 33.7%~73.1%和 29.8%~68.0%,花后氮素转运量提升幅度分别为 116.1%~217.8%和 107.1%~204.0%.jf、jn、jny模式小麦开花—成熟期生长速率较 CK1 提高 13.2%~33.8%.配施增效助剂后减氮不减产,jf—20%、jn—20%、jny—27%增产幅度为 0.2%~2.9%,以jn—20%和jny—27%处理产量最高,较CK1 分别增产 2.6%和 2.9%,但与CK1 和CK2 差异不显著.jn、jf、jny模式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偏生产力,较CK1 分别增加 6.7%~24.0%和 10.3%~25.8%.增效助剂通过促进养分吸收减少土壤中氮素残留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减氮不减产,施用增效助剂拌肥、增效助剂螯合脲甲醛可以实现减氮 20%,增效助剂螯合脲甲醛配合卵磷脂有机肥 3 000 kg/hm2 可实现减氮 27%.

    冬小麦增效助剂产量氮肥利用率氮素运转铵态氮硝态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