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坡面薄层水流流速研究

    杨大明高佩玲刘小媛相龙康...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测量坡面薄层水流流速是分析和计算水动力学参数的前提,也是建立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设置5个坡度(5°,10°,15°,20°,25°)和4个放水流量(2,4,8,16 L/min),采用长12 m、宽0.1 m、高0.3 m的水槽对坡面薄层水流流速进行了测量.通过记录水流前锋(前沿)流过水槽的时间计算水流的前沿流速,并采用染色剂示踪法和电解质脉冲法测量水流的平均表层流速和平均流速,与前沿流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试验的前沿流速为0.237~1.290 m/s,且随着坡度和流量的增大呈增大趋势,流量对前沿流速的影响大于坡度的影响,前沿流速可以用坡度和流量的幂函数形式进行预测;将前沿流速与染色剂示踪法测得的平均表层流速和电解质脉冲法测得的平均流速进行对比,发现前沿流速与平均表层流速和平均流速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平均表层流速的数值远大于前沿流速,其相对误差为-15.018%~-27.825%,2种流速之间可以用系数0.758进行转换;前沿流速与平均流速的数值非常接近,且相对误差随着流量和坡度的增大逐渐减小,2种流速之间的转换系数为0.946.前沿流速与其他2种流速的经验系数主要受雷诺数的影响,所建立的等式可以较好地模拟2种经验系数.研究结果可为坡面薄层水流流速的研究提供参考.

    薄层水流前沿流速染色剂示踪法电解质脉冲法流速经验系数

    砾石含量对崩积体坡面细沟横断面形态影响

    张海东陈培松林嘉辉蒋芳市...
    81-8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砾石含量对崩积体坡面细沟侵蚀的影响,采用室内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30°坡面下不同冲刷流量(2,4,8,12 L/min)对4种土石混合崩积物(0,10%,30%,50%砾石质量比例)冲刷过程中细沟横断面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随冲刷时间的增加,深度增加速度大于宽度增加速度,横断面向窄而深发展.(2)坡顶细沟横断面深度较大,接近"V"形,侵蚀严重;坡底细沟横断面深度较小,侵蚀较弱;细沟横断面形态指标η随坡长增加出现波动变化.(3)横断面深度随砾石含量增加总体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10%砾石含量坡面细沟深度最小;10%砾石含量坡面细沟横断面形态指标η变化范围最大;临空面在10~15 cm深度开始发育,低砾石含量土壤更有利于临空面发育.

    崩岗崩积体砾石含量横断面细沟侵蚀

    坡度对浅沟侵蚀产沙的野外放水冲刷试验影响

    郭军权王文龙
    87-92,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坡度对坡面浅沟侵蚀产沙的影响,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浅沟为研究对象,选取野外实地坡面14.0°,18.5°,26.0°,29.0°坡度和5,10,15,20,25 L/min放水流量进行典型野外坡面浅沟径流小区放水冲刷试验,研究坡度对浅沟径流率、产沙率、含沙量、总径流量、总产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10,15,20,25 L/min不同放水流量下,坡度与径流率、总径流量成正相关,既随着坡度增大径流率、总径流量增大;5,10,15,20,25 L/min不同放水流量和14.0°,18.5°,26.0°,29.0°坡度下产沙率、含沙量和总产沙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致,表现为试验时间内,均出现先增大—到达最大—波动减小—稳定趋势;产沙率、含沙量、总产沙量与坡度的关系表现为产沙率、含沙量、总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先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26.0°,26.0°的产沙率、含沙量和总产沙量分别为14.0°的1.06~2.87,1.31~2.21,1.08~2.77倍,产沙率、含沙量、总产沙量均存在临界坡度,临界坡度范围为18.5°~29.0°.

    浅沟坡度侵蚀产沙放水冲刷

    香根草植物篱带宽对紫色土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

    刘枭宏李铁谌芸向明辉...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植物篱篱带宽度对紫色土坡地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寻求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优植物篱带宽度,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3种篱带宽度(20,30,40 cm)、不同雨强(30,60,90 mm/h)下的紫色土坡地产流产沙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篱能有效延缓紫色土坡面产流时间,坡面产流量与篱带宽度能拟合为二次方程(R2=0.99).随篱带宽度的增大,流速减小,且篱带内部的流速下降最明显,流速变化曲线波动幅度变小.(2)植物篱在产沙过程前期有效抑制坡面产沙量的增长,坡面产沙量随篱带宽度的增大而减少,且当雨强为30,90 mm/h时,二者拟合的二次方程R2达到0.99.(3)篱带宽度对产流、产沙量的影响均为极显著.30 mm/h雨强下、宽度为30 cm的篱带可达到显著的减流减沙效益,是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优植物篱带宽度.

    植物篱人工模拟降雨雨强流速产沙

    不同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径流损失与表观平衡的影响

    郭智刘红江张岳芳郑建初...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2015—2016年)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农户习惯性施肥(T1)、减量施肥(T2)及优化施肥(T3)不同施肥模式对太湖流域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径流流失特征和磷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菜—轮作农田地表径流排水主要分布于强降雨(梅雨季、台风季)集中的水稻生长季,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磷素径流流失也集中在水稻季,各处理条件下,其流失量占周年流失总量的比例达74.75%~81.46%.农户习惯性施肥模式(T1)处理条件下,蔬菜季径流总磷平均浓度(0.55 mg/L)显著高于水稻季(0.29 mg/L),但磷素径流流失量(0.49 kg/hm2)却显著低于水稻季(2.13 kg/hm2).减量施肥(T2)和优化施肥(T3)模式处理可显著降低蔬菜季、水稻季径流磷素浓度和菜—稻周年磷素径流流失量.较T1处理,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菜—稻周年TP径流流失量分别达22.48%和45.66%.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盈余量呈现显著的施肥模式差异和季节差异,周年盈余量高达260.90 kg/hm2,且主要集中在蔬菜生长季(70.63%).较T1处理,T2、T3处理显著降低周年磷素盈余量达38.47%~64.87%(P<0.05).同时,虽然蔬菜产量在T2、T3处理下均显著下降,但较T2处理,T3处理对蔬菜、水稻及周年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可见,菜—稻轮作种植模式下,蔬菜季施用适量生物炭,稻季不施磷具有磷素减排、维持作物稳产和磷素表观平衡的协同效应.

    菜—稻轮作农田地表径流磷素表观平衡

    东北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风蚀特征

    李胜龙李和平林艺肖波...
    110-118,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风蚀特征,揭示风蚀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典型农田土壤(黑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集沙仪定点监测与室内理化分析等方法,对不同耕作方式(垄作、免耕)和不同地表覆盖措施(无覆盖、留茬、覆盖)下的土壤风蚀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风沙土的输沙量显著高于黑土,在0—100 cm高度范围内风沙土的输沙量平均为黑土的168倍.随高度的上升输沙量急剧减少,其中0—10 cm输沙量最大,占总输沙量的50%以上,40 cm以上则无明显风蚀物;(2)不同耕作方式下,免耕农田土壤风蚀输沙量较垄作样地减少了66.0%~94.1%;而相同耕作措施下,不同地表覆盖的输沙量表现为无覆盖>留茬>覆盖,与无覆盖相比,留茬及秸秆覆盖下的输沙量可以减少90.3%~99.4%;(3)受风蚀影响,表层土壤颗粒、有机质及养分流失严重,其中风蚀物的砂粒含量是表层土壤的1.06~1.42倍,且10—20 cm风蚀物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比表层土壤高;(4)通过修正风蚀方程(RWEQ)估算得出,垄作无覆盖(RTNF)风蚀模数高达181.7~86582.9 t/(km2·a),风蚀剧烈,而免耕覆盖(NTF)的风蚀模数仅为9.89 t/(km2·a),为微度风蚀.研究显示垄作及无覆盖方式下农田土壤风蚀程度剧烈,加剧了表层土壤颗粒和养分流失的风险,而免耕和地表覆盖能有效缓解风蚀危害.

    风沙土垄作免耕土壤养分秸秆覆盖

    黄土高原重力侵蚀对地貌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余璐徐向舟张茂省刘广全...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形属性是影响降雨引发重力侵蚀的形成、演变、分布和危害的重要因素.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基于已有文献和调查数据,采用GIS和RS技术,以及改进的增长率敏感系数法对影响黄土高原重力侵蚀的地貌等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坡度对重力侵蚀总量、滑坡侵蚀量和崩塌侵蚀量的影响较大,且都呈正相关关系;重力侵蚀总量、滑坡侵蚀量、崩塌侵蚀量对坡度的敏感系数分别达到60.5,1616.6,89.3.(2)对重力侵蚀总量和滑坡侵蚀量而言,距河流距离、高程是次重要影响因素;而对崩塌量而言,植被覆盖率、坡面曲率是次重要影响因素.(3)研究区域中小型重力侵蚀发生次数较多,大型重力侵蚀发生频数较少,但大型重力侵蚀对侵蚀总量的贡献较大;其中,体积大于100×104 m3的大型崩滑侵蚀虽然发生频数仅占总数的13%,但其侵蚀量却占重力侵蚀总量的57%.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重力侵蚀影响因素敏感性RSGIS黄土高原

    不同处理下油松枯落物减流减沙效应试验研究

    刘京晶马岚薛孟君黎俊佑...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枯落物对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控制效应仍待明确.采用室内大型土槽及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油松枯落物的不同铺设方式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试验在4种雨强(30,60,90,120 mm/h)和油松枯落物的3种铺设方式(裸坡对照、枯落物直接铺设和枯落物隔网铺设)下进行,设置枯落物隔网铺设方式来研究枯落物降低雨滴动能减少击溅侵蚀作用,设置枯落物直接铺设方式来研究枯落物增大地表粗糙率阻滞拦截作用.结果表明:(1)枯落物存在使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延长2.3~5.5倍,且枯落物隔网铺设较直接铺设初始产流时间更长.(2)2种枯落物覆盖坡面与裸土坡面相比,枯落物减小坡面径流流速47.9%~62.3%,雨强越小,枯落物减弱径流流速作用越明显.(3)枯落物显著增加入渗并减小径流,在雨强较小时作用更加明显.(4)枯落物可减少径流泥沙75%以上,直接铺设减沙更加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枯落物增大地表糙度减小流速.研究结果为植被坡面土壤侵蚀模型建立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为面向水土流失防控的植被构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油松枯落物径流泥沙击溅侵蚀阻滞拦截人工模拟降雨

    基于Hydrus-3D模型的再生水涌泉根灌模拟及布置参数预测

    樊向阳费良军代智光景若瑶...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寻再生水果树涌泉根灌条件下灌水器的最优布设埋深和间距,以饱和―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依据,选取了典型研究区一年和多年生桃树,利用Hydrus-3D模型对再生水涌泉根灌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田间试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同时预测了双源涌泉根灌灌水器的最优布置参数.结果表明,Hydrus-3D模型对再生水涌泉根灌湿润锋运移距离以及灌水结束后不同时刻含水量分布的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决定系数R2均大于临界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小于1.5和0.05,且F检验P值均在0.05以上.说明Hydrus-3D模型可以用于再生水双源涌泉根灌土壤水分运移的模拟;利用Hydrus-3D模型预测结果表明,1,5,10年生桃树再生水双源涌泉根灌灌水器最优布设埋深分别为35,35,45 cm,最优布设间距分别为40,50,40 cm.

    涌泉根灌Hydrus-3D模拟布置参数再生水灌溉

    硫酸钾肥对静止黄河水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

    李学凯牛文全张文倩王亚琼...
    140-146,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硫酸钾肥对黄河水泥沙在静止状态下沉降的影响,以硫酸钾浓度和泥沙粒径为参数,用移液管法研究了5种硫酸钾浓度和4种粒径范围段(<100,50~100,34~50,<34μm)黄河泥沙的沉降过程,探讨不同硫酸钾浓度对细颗粒泥沙沉降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钾浓度越大,含沙量下降越快,泥沙沉降速度越大,初始粒径<100μm,当硫酸钾浓度分别为0,2.86,7,14 mmol/L时,沉降30 min后相对含沙量分别为35.35%,30.75%,27.02%,14.00%,中值沉速ω50分别为1.55,3.00,3.91,4.93 cm/min;泥沙初始粒径越小,硫酸钾促进絮凝沉降的作用越明显,<34μm的泥沙受硫酸钾影响最大,当硫酸钾浓度从0增大到60 mmol/L时,初始粒径为<34μm的泥沙絮凝后的中值沉降速度从1.38 cm/min增加到8.53 cm/min,增加518.12%,初始粒径为34~50μm的泥沙絮凝后的中值沉降速度从6.29 cm/min增加到8.43 cm/min,增加34.02%,初始粒径为50~100μm的泥沙中值沉降速度从7.12 cm/min增加到7.59 cm/min,增加6.60%;泥沙粒径越小,硫酸钾浓度越大,对絮凝后中值粒径的影响越大,当硫酸钾浓度从0增大到60 mmol/L时,初始粒径为50~100μm的泥沙絮凝后中值粒径与硫酸钾浓度之间无明显规律,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硫酸钾基本对该粒径段泥沙絮凝沉降没有影响,初始粒径为34~50μm的泥沙絮凝后的中值粒径从38.8μm增加到41.0μm,增大5.76%,初始粒径<34μm的泥沙絮凝后中值粒径从15.7μm增加到21.6μm,增大37.82%;絮凝后沉降泥沙中小粒径颗粒相对含量减少,大粒径颗粒相对含量增加,最大粒径变大,泥沙初始粒径为<34μm、硫酸钾浓度为60 mmol/L处理絮凝后最大粒径为200μm.研究成果为解决水肥一体化过程中的滴灌堵塞问题提供了参考.

    硫酸钾静水沉降黄河泥沙粒径级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