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RUSLE模型的湟水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

    陈朝良赵广举穆兴民田鹏...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黄河上游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对于维持黄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黄河上游水塔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上游典型区域湟水流域为研究区,采用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了该流域2000—2015年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有无梯田措施下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从而量化了梯田建设对防治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湟水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整体呈现减小趋势,侵蚀模数由1183 t/(km2·a)降低至940 t/(km2·a),减少幅度为20.5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不同坡度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均有所降低,其中耕地上的减幅最大为20.58%.15°~20°坡度区间的侵蚀模数减幅最显著,为23.11%.通过有无梯田措施情景模拟发现,湟水流域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由940 t/(km2·a)降低至有梯田的837 t/(km2·a),减少11.00%.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模数RUSLE模型时空变化

    滇南地区普洱茶树根系对土壤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

    卢华兴段旭赵洋毅王克勤...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滇南地区普洱茶种植下土壤优先路径特征以及根系对其形成的影响,以典型普洱茶产地为研究对象,灌草地为对照,基于染色示踪法与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分析普洱茶树根系特征与土壤优先路径的关系,解释根系对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地和灌草地染色路径宽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不同幅度的下降趋势,茶地优先路径的连通性比灌草地差,优先路径的发育程度小于灌草地;(2)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随土层深度增加,根重密度、不同径级根长密度均呈减小趋势,径级≤1 mm的根长密度贡献度最大,达到84.08%;(3)染色路径宽度与根重密度、径级≤1,1~3 mm的根长密度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灌草地染色路径宽度与径级≤1 mm的根长密度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986;(4)染色路径宽度与径级≤1 mm的根长密度拟合效果较好,R2高达0.9706,径级≤1 mm的细根系对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程度更大.根系是影响土壤优先路径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展滇南地区普洱茶树根系对土壤优先路径影响的研究,可为当地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优先路径根系特征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滇南地区

    小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中蒸散发量模拟方法评价

    张寒王琳陈刚
    88-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蒸散发(ET)在农业灌溉和水资源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ET可通过FAO-Penman-Monteith方法(ETFPM)进行准确估算,ETFPM方法是ET估算的标准参考方法,此方法需要提供更为详实的气象数据.对于ET的估算,需要寻找使用较少的输入数据,而不会影响预测准确性的替代方法.研究运用5个基于辐射的模型,包括Makkink(ETMAK)、Priestley和Taylor(ETPT)、Abtew(ETABT)、Jensen-Haise(ETJH)、McGuinness和Bordne(ETMB),3个基于温度的模型,包括Hargreaves and Samani(ETHS)、Hamon(ETHAM)和Linacre(ETLIN),以及1个基于空气动力学的模型Penman(ETPEN),通过使用韩仓河流域周边6个气象水文站的长期数据,将选取的模型与ETFPM模型在月尺度和生长季节尺度上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ETJH、ETHAM分别是67%,33%研究区域每月ET的最佳预测方法.在研究区域中,基于辐射的方法优于基于温度的方法.植被生长季节ET累积值表明,Jensen-Haise和Hamon方法在暖季和秋冬季生长期表现最佳,而春季生长期最佳预测方法仅包括Jensen-Haise方法.最佳替代方法和ETFPM方法之间的差异表明,最佳替代方法在某些地区的估算可信度不高,因此在使用之前应考虑ET模型可预测性能的时空变化.

    FAO-Penman-Monteith方法温度模型辐射模型空气动力学模型生长季节预测性能

    喀斯特山地森林土壤入渗特征对人为踩踏的响应规律

    李瑶刘冬冬车陆禄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喀斯特林下经济活动中人为踩踏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喀斯特山地森林内部(未受干扰区域)、森林小径中央、森林小径边缘和裸地为试验样地,基于盘式入渗试验测定不同负压水头下(-0.5,-3,-6,-9 cm)的非饱和导水率(K9、K6、K3、K0.5)、饱和导水率KS、Gardnerα常数和水流贡献率.通过原位染色示踪试验分别估算各样地的剖面染色面积比(DC)、均匀渗透深度(UniFr)和优先流百分比(PF-fr),分析了人为踩踏对喀斯特森林土壤优先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小径中央的KS(45.800×10-3 cm/min)比森林内部(101.000×10-3 cm/min)降低55%,Gardnerα常数和土体孔隙数量的剧烈减少阐明森林路径中土壤入渗能力减弱的原因;森林小径中央的优先流百分比(71.955%)显著高于森林内部(36.734%),表示人为踩踏活动增强了土壤优先流强度;4种人为踩踏干扰程度下土壤的大孔隙平均水流贡献率均超过95%,喀斯特山地森林土壤水分入渗以大孔隙为主要入渗通道.森林植被覆盖能够有效提升土壤入渗能力和抑制土壤优先流,研究结果为喀斯特林下经济开发过程中的负面清单建立提供了试验依据.

    喀斯特山地优先流盘式入渗森林土壤人为踩踏

    基于APSIM模型小麦-玉米不同灌溉制度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薛佳欣张鑫张建恒张江伟...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海河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维持小麦—玉米两熟较高产量之间的矛盾,对不同降水年型小麦—玉米不同灌溉制度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对平衡该区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科学决策依据.利用研究区域站点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以小麦不同水分处理地上部生物量、叶面积和周年土壤水分动态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对APSIM小麦玉米遗传参数和土壤水分等相关参数进行了校准和验证.利用校准和验证的APSIM模型,对不同降水年型小麦—玉米不同生长阶段水分亏缺指数(CWDI)进行了分析,并模拟了8种不同灌溉制度情景下小麦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小麦各生育阶段CWDI均较高,说明无论干旱、平水和湿润年份小麦需水量远大于降水量,尤其是拔节—成熟期水分严重亏缺,属极旱;玉米抽雄前基本不受干旱胁迫影响,但抽雄后的灌浆阶段处于中旱或重旱,对水分需求迫切.兼顾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制度,干旱、平水及湿润年份全年灌溉3次,灌水量为225 mm(小麦播种75 mm+拔节期75 mm+开花期75 mm)时可获得较高的周年产量和最大WUE.不同降水年型周年产量和WUE在干旱年份分别为17357.6 kg/hm2和29.6 kg/(hm2·mm),平水年份分别为18827.9 kg/hm2和25.9 kg/(hm2·mm),湿润年份分别为19685.2 kg/hm2和25.8 kg/(hm2·mm).此灌溉制度下,小麦、玉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该区域水—粮权衡的重要灌溉策略和措施.

    APSIM模型降水年型小麦—玉米灌溉制度海河平原

    2000-2015年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NPP服务的时空分布与权衡/协同关系

    汪晓珍吴建召吴普侠上官周平...
    114-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决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基于CASA、InVEST和RUSLE模型,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气象等数据,分析了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NPP、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3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了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区,并基于相关系数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和不同气候区(干旱气候区、半干旱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半湿润气候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其中林地(2.8%)和建设用地(43.1%)显著增加,耕地(-2.7%)明显减少;(2)2000—2015年,净初级生产力(NPP)、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均呈现增长趋势,分别增加14.1%,5.3%和101.3%;(3)黄土高原的4类热点区(非热点区、一类热点区、二类热点区、三类热点区)所占面积变化不显著,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从西北到东南依次为非热点区、一类热点区、二类热点区和三类热点区;(4)在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保持与NPP、水源涵养之间为协同关系,NPP与水源涵养为权衡关系;在4个气候区,NPP与土壤保持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与黄土高原地区一致,但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在半干旱气候区和半湿润气候区呈权衡关系,NPP与水源涵养在高原气候区和半湿润气候区为协同关系.为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应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尽可能减少权衡,增加协同.

    生态系统服务碳固持NPP水源涵养权衡与协同

    小麦秸秆粉碎还田配施氮肥与多酚对土壤侵蚀阻力的影响

    郭金金方怒放刘前进张含玉...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麦秸秆粉碎还田可改变土壤性质,进而影响土壤侵蚀阻力.以北方土石山区褐土为研究对象,利用L9(34)正交表对秸秆长度(2,5,8 cm)、秸秆还田量(2000,4000,8000 kg/hm2)、纯氮施加量(100,140,180 kg/hm2)及纯多酚施加量(0,40,80 kg/hm2)4因素3水平进行正交设计,加空白对照共计10个处理.采用J ET土壤侵蚀阻力测定仪测定土壤可蚀性和临界剪切力,分析秸秆粉碎还田对土壤侵蚀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粉碎还田后各处理土壤临界剪切力均有所增大,但差异不显著(P>0.05),氮肥量对土壤临界剪切力影响显著,随氮肥量增加土壤临界剪切力先增加后减小.秸秆长度、还田量、氮肥量和多酚量对土壤可蚀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秸秆还田量和多酚量的影响贡献率较大,分别为50.61%和23.84%,其影响分别为负效应和正效应.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土壤可蚀性可用土壤饱和含水量、>0.25 mm团聚体含量进行线性拟合(R2=0.81,P<0.01);>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可蚀性能较好地模拟土壤临界剪切力(R2=0.76,P<0.05).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秸秆粉碎还田后土壤侵蚀阻力变化与机制,并可为模型模拟提供数据支持.

    土壤侵蚀阻力秸秆粉碎还田土壤可蚀性土壤临界剪切力土壤性质

    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和米槠次生林树干茎流和穿透雨磷的动态特征

    赵泽敏吴福忠杨玉盛倪祥银...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P)伴随树干茎流和穿透雨输入到森林,成为补充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P流失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其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动态特征缺乏必要的关注.以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和米槠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间树干茎流和穿透雨中P浓度,探讨了2个林分树干茎流和穿透雨P浓度的差异、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树干茎流和穿透雨P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02~0.026,0.003~0.024 mg/L,米槠次生林树干茎流和穿透雨P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03~0.024,0.003~0.031 mg/L,2个林分树干茎流和穿透雨P浓度均在夏季表现出显著差异.2个林分的树干茎流P浓度均为夏季高于冬季,杉木人工林穿透雨P浓度在季节上无显著差异,而米槠次生林夏秋季较高,冬春季偏低,树干茎流P浓度略微高于穿透雨.2个林分的树干茎流量在4个季节均具有显著差异,米槠次生林均高于杉木人工林,而穿透雨量在季节上无差异.杉木人工林P浓度与树干茎流量和穿透雨量均呈负相关关系,而米槠次生林P浓度与树干茎流量和穿透雨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不同林分林冠结构和形态学特征的差异能显著影响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降水中P的再分配.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森林生态系统P随水文过程的动态特征提供基础数据.

    磷浓度树干茎流穿透雨杉木人工林米槠次生林

    工程堆积体上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

    丁鹏玮戴全厚姚一文高儒学...
    135-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工程堆积体不同植被类型的枯落物特征、枯落物持水及拦蓄能力、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涵水性能,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别对工程堆积体植被与原生植被的枯落物及0—20 cm土层的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厚度及蓄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原生乔木林、乔木林、灌木林、草地枯落物厚度依次为3.76,2.89,2.67,1.23 cm,蓄积量分别为5.95,3.86,3.19,0.65 t/hm2.枯落物未分解层厚度、蓄积量均大于半分解层.(2)各植被类型土壤容重与毛管孔隙度范围分别在1.19~1.25 g/cm3和41.58%~46.13%,原生乔木林土壤容重小于乔木林,而土壤毛管孔隙度大于乔木林.堆积体各植被类型土壤毛管孔隙度大小依次为草地>灌木林>乔木林.(3)各植被类型土壤最大持水量及毛管持水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最大持水量与毛管持水量范围分别为44.31~46.23,34.07~37.98 g/cm3,均呈现原生乔木林最高,乔木林最低.(4)枯落物持水量随时间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随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其吸水速率在0.5 h最高,在4.0 h下降,12 h最大持水量达饱和,吸水速率接近于0.(5)原生乔木林枯落物最大持水率、有效拦蓄率均大于乔木林,工程堆积体各植被类型最大持水率及有效拦蓄率表现为草地>灌木林>乔木林.从堆积体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角度来看,草灌混交这一搭配模式可以作为工程堆积体的先锋植被,用于在堆积体初期构建稳定群落生态结构.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堆积体开展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工程堆积体枯落物持水特性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刘海刘凤郑粮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定量化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植被变化影响,对政府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1982—2019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空动态变化,定量计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贡献度,并对NDVI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区制图;在此基础上,讨论生态建设工程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评估其成效.结果表明:(1)1982—2019年间黄河流域NDVI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变化趋势为0.0024/a;空间上,显著退化的区域分布在流域西部和南部,显著增加的区域分布在流域中部和北部.(2)黄河流域植被变化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时段内气候因素对NDVI变化的贡献度为82.74%,人类活动贡献度为17.62%,气候因素是黄河流域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但人类活动在植被变化中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3)3个生态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情况为三北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生态建设工程对植被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黄河流域NDVI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态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