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汾河河岸带土壤氮、磷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蔡雅梅冯民权
    222-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汾河临汾段河岸带土壤氮、磷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现场检测、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自然河岸带及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土壤氮、磷的化学计量学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水文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各水期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土壤TN、TP储量及其变异系数均大于自然河岸带,自然河岸带土壤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存在弱稳态性;(2)汾河临汾段河岸带土壤TN、TP含量随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横向来看河岸带近岸土壤TN、TP含量大于远岸部分,土层深度方向上TN、T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3)河流水质、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是影响汾河河岸带土壤TN含量的相关因子,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N/P是影响河岸带土壤TP含量的相关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汾河河岸带土壤氮分布与河流水文特性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土壤磷分布与河流水文特性无明显的响应关系.

    河岸带氮、磷时空异质性相关性研究

    不同施肥对河套灌区瓜田土壤养分及甜瓜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郭雨浓刘宝玉郑直张赛峰...
    230-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甜瓜一次性施肥、覆膜后灌水淋洗排盐传统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对土壤养分及甜瓜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的效应,不同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N 445.5 kg/hm2,P2 O5399 kg/hm2,K2 O 54 kg/hm2)、优化减量施肥(RF,N 240 kg/hm2,P2 O5150 kg/hm2,K2 O 120 kg/hm2)、控释肥(RSF,控释尿素N 240 kg/hm2,P2 O5150 kg/hm2,K2 O 120 kg/hm2)、优化减量施肥+有机肥(RF+OM,增加有机肥15 t/hm2)、控释肥+有机肥(RSF+OM)6个处理.结果表明:RSF在甜瓜生育期维持较高的土壤氮素水平,与单施化肥相比,RF+OM、RSF+OM处理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土壤.各施肥处理与CK相比,甜瓜产量均显著增加(P<0.05),RSF+OM处理产量显著高于CF处理,RF、RSF及RF+OM处理与CF处理相比产量和品质提高,但差异不显著.RF、RSF处理氮素利用效率比CF处理分别提高15.1,21.5个百分点,磷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0.4,18.8个百分点.化肥减施及施用控释肥对减少河套地区甜瓜农田灌溉退水中氮素汇入乌梁素海引起的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

    化肥减施控释尿素土壤养分甜瓜生长养分利用率

    氮磷配施对苹果幼苗生长、土壤无机磷形态和磷素利用的影响

    张鑫邢玥刘照霞吕明露...
    237-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矮化苹果砧木M9T337幼苗为试材,设置4个氮水平(N 0,150,300,450 mg/kg,分别以N0、N1、N2、N3表示)和2个磷水平(P2 O5100,200 mg/kg,分别以P1、P2表示),研究了氮磷配施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果园磷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配施显著影响M9T337幼苗生物量及根系形态,以N2P2处理效果最佳,其次为N1P2处理.植株磷素积累量及磷肥利用率分别在N2P2、N2P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同一磷水平下适量增氮可促进幼苗对磷素的吸收,有效提高植株磷肥利用率.高氮处理(N3P1、N3P2)显著抑制幼苗对土壤磷素的吸收,不利于砧木幼苗的生长.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主要受施磷量的影响,在N2P2处理下达到最大,为27.86 mg/kg;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在N2P1处理下最大,为2.12 mg/(g·d).与单施磷肥相比,氮磷配施增加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Ca8—P、Al—P所占土壤磷库的比例,降低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Ca10—P比例,Ca2—P的比例也有所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Ca8—P、Al—P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均在N2P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Ca10—P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Fe—P、O—P含量在不同施氮量下则无明显变化趋势.合理的氮磷配施可通过改变土壤无机磷库组成,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促进砧木幼苗的生长和对土壤磷素的吸收.

    苹果氮磷配施磷素利用有效磷无机磷组分

    石灰性土壤施用不同磷肥对玉米苗期生长和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郭大勇袁玉玉曾祥陈彬...
    243-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磷肥品种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以期为磷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采用盆栽试验,设置6个处理:磷酸一铵(MAP)、过磷酸钙(SSP)、聚磷酸铵(APP)、氮磷复合肥硝酸磷肥(NiP)、硫酸铵+过磷酸钙混施(SA+P),试验60天后测定了玉米的生物学指标和玉米植株磷素含量,同时测定了土壤有效磷与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状况.结果表明:玉米生物学性状、磷素累积量和磷肥利用效率均表现出APP>MAP、NiP>SSP、SA+P>CK的趋势.相较于对照,APP、MAP、NiP处理显著提高玉米植株的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和根系干重,株高增幅在23.3~35.1 cm,叶面积增加57.1~89.0 cm2,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分别增加265%~420%和171%~218%.APP处理植株磷素累积量达到49.02 mg/盆,磷肥利用效率达到36.75%,显著高于NiP和MAP的21.43%和19.42%.相较于对照,APP和MAP处理的Ca2—P、Ca8—P和Fe—P呈显著性增加,上述3种无机磷组分含量与玉米植株磷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北方石灰性土壤聚磷酸铵(APP)是一种表现良好的磷肥类型,这对减磷增效背景下的粮食安全和磷肥高效利用有重要应用价值.

    石灰性土壤玉米磷肥品种无机磷组分磷效率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旱地小麦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裴雪霞党建友张定一张晶...
    250-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旱地小麦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为黄土丘陵区旱地麦田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和减小年际间产量波动提供理论依据.于2017—2019年,定位研究了常量化肥(B)、猪粪替代常量化肥(A1 B1,替代20%;A1 B2,替代30%;A1 B3,替代40%)和羊粪替代常量化肥(A2 B1,替代20%;A2 B2,替代30%;A2 B3,替代40%)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籽粒营养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仅施常量化肥相比,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籽粒容重、硬度指数、蛋白质含量和面粉沉降值,有机肥替代适量化肥可提高水分利用率.猪粪和羊粪在不同年型下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效应有差异,其中猪粪在丰水年但生育期阶段性干旱且春季遭遇冻害年型下,可提高旱地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较羊粪配施化肥增产,且提高了水分利用率;羊粪在干旱年份但关键生育期均有降水且休闲期贮水量较高的年型下,可提高成穗数,较猪粪配施化肥增产,水分利用率也提高.有机肥替代常量化肥比例因有机肥种类而有差异,其中猪粪替代20%常量化肥最好,2年度分别较仅施常量化肥增产39.76%和2.46%,2018年度水分利用率提高4.91 kg/(hm2·mm);羊粪替代40%常量化肥最好,2年度分别较仅施常量化肥增产18.88%和2.28%,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2.57,12.68 kg/(hm2·mm).本试验的2个年型下,化肥减量配施猪粪或羊粪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改善小麦品质,同时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山西南部丘陵区雨养旱地麦田,猪粪替代20%常量化肥或羊粪替代40%常量化肥,是实现小麦高产稳产及提质增效的化肥减施和有机替代模式.

    旱地小麦化肥减施有机替代产量水分利用率品质

    旱区垄膜沟灌不同灌水量对土壤水盐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罗帅冯浩李成舒方瑜...
    259-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垄膜沟灌系统下不同灌水量对河套灌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春玉米生长特性的影响,于2019年4—10月在河套灌区曙光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通过布设5个典型灌水量(T1,200 mm;T2,275 mm;T3,350 mm;T4,425 mm;T5,500 mm),深入研究垄膜沟灌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其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尝试寻求轻度盐渍化农田的垄膜沟灌适宜灌水量.结果表明:T4与T5处理0—12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接近,T5处理的玉米耗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T5处理垄上平均储盐量分别为48.37,26.84,19.34,21.38,22.79 t/hm2.T1、T2和T5处理垄体储盐量较播种前分别增加27.33,1.54,5.88 t/hm2,T3和T4分别减少10.04,3.42 t/hm2,积盐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V"形变化;200,275 mm灌水量下土壤严重缺水,储盐量高,350 mm处理的土壤水盐环境适宜,WUE最高,且产量与T4和T5处理无显著差异,425,500 mm的深层渗漏大,积盐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因此,在引黄水量减少前提下,河套灌区使用垄膜沟灌350 mm的灌水量可达到节水控盐增产的目标.

    垄膜沟灌土壤盐渍化节水控盐春玉米灌溉定额优化

    苗期干旱胁迫下施氮对玉米氮素吸收和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朱琳李玉玺王寅王缘怡...
    26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苗期干旱胁迫下施氮对东北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为区域玉米养分管理与逆境调控提供依据.研究设置水、氮二因素盆栽试验,土壤水分包括3个水平:田间持水量的30%(W0),50%(W1)和70%(W2);施氮量包括2个水平:不施氮(N0)和施氮0.24 g/kg(N1),测定不同水氮条件下玉米苗期的植株干重和氮素吸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化学性质、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玉米苗期植株干重和氮素吸收量,其中W0条件降幅最大(分别为51.1%,43.8%).施氮促进各水分条件下植株生长,且与水分存在显著交互作用,W2条件下施氮后植株干重和氮素吸收量的增幅最高(分别为53.7%,83.2%).干旱胁迫提高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但降低氮肥利用效率.施氮显著提高W2条件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但干旱条件下则无显著影响.水、氮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较为复杂.总体上,苗期干旱胁迫暂时提高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显著增加根际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MBC、MBN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之间存在相反趋势,根际土壤随干旱程度增加而提高,非根际土壤则随之下降.土壤酶活性方面,干旱胁迫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的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施氮增加所有水分条件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pH和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其中根际土壤的增幅高于非根际土壤.施氮显著增加各水分条件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MBC、MBN、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但显著降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水氮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的亚硝酸还原酶、非根际土壤的脲酶、亚硝酸还原酶和FDA水解酶活性.根际、非根际土壤各生物化学性质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根际土壤除土壤亚硝酸还原酶外的各指标均与植株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效率呈正相关.苗期干旱显著抑制玉米植株生长和氮素吸收,并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造成显著影响.施氮对植株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存在差异,而且植株表现与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玉米干旱胁迫施氮养分吸收土壤酶活性

    甘肃小陇山林区不同林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崔芯蕊张嘉良王云琦王玉杰...
    275-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甘肃小陇山不同林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选取小陇山林区3种典型林分(油松林、日本落叶松林、锐齿栎林)为研究对象,用Le Bissonnais中的快速湿润(FW)处理方法测定其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40 cm)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并进一步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机械组成、SOC、CEC、pH)和根系特征(细根与极细根比例、RLD、RMD、SRL)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为锐齿栎林>油松林>日本落叶松林.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团聚体MWD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由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知,对土壤团聚体MWD贡献较大的土壤特征因子是CEC(R2=0.55)和SOC(R2=0.54),贡献较大的根系特征因子是RMD(R2=0.60)和RLD(R2=0.45),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这4个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体而言,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不同,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根质量密度.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快速湿润典型林分根系特征土层深度

    元谋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的影响

    文孝丽董一帆杨己段兴武...
    282-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冲沟侵蚀是一种剧烈的土壤侵蚀过程,导致冲沟发育区地表形态处于显著变化的非稳定状态.通过封禁使植被自然恢复是元谋干热河谷冲沟治理的主要模式之一,但在沟道植被持续恢复与冲沟显著发育的综合作用下,沟道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仍有待明晰.选择元谋干热河谷1条典型冲沟,在沟内随机布设81个1 m×1 m的样方,分别在2012年和2017年的旱季初期,监测81个样方的植被指数、侵蚀/沉积过程引起的地表高程变化,以及冲沟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2017年沟道内植被状况明显好于2012年,且沟床表面径流冲刷范围内的植被变化最为明显,其盖度、株数、株高分别增加313.61%,94.29%,33.33%.(2)5年间冲沟发育区以沉积为主,侵蚀样方和沉积样方的比例分别为22.22%和77.78%.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砂粒含量呈下降趋势,粉粒含量呈增加趋势.(3)封禁期间虽然植被恢复显著,但土壤碳氮并没有明显改善.土壤碳氮不仅与植被盖度和粉粒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还与样方点高程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冲沟内地形起伏的剧烈程度显著高于坡面侵蚀,并对冲沟表层土壤碳氮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有助于查明植被恢复及冲沟发育对土壤碳氮的综合影响,并为干热河谷冲沟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植被恢复冲沟侵蚀土壤碳氮高程变化干热河谷

    不同水分模式对山东茶园土壤氮素动态的影响

    于淑华张丽霞谢雪迎韩晓阳...
    28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山东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好气培养法,分析了恒定湿润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结果表明:(1)至培养结束时,恒湿模式下60%WHC处理土壤净矿化量和净硝化量较高;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较强.20%WHC处理下土壤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严重受到抑制.(2)干湿交替模式下复水后土壤净矿化量、净硝化量以及酶活性得到增强,并出现"脉冲"式变化.(3)2种模式下氮素损失均为N2 O排放量大于NH3挥发量.N2 O排放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比,NH3挥发量与土壤含水量呈反比.干湿交替均增强土壤N2 O和NH3排放量.(4)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土壤含水量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土壤氮素转化(p<0.001),脲酶显著影响恒湿模式下土壤氮素转化(p<0.001),而亚硝酸还原酶在2种模式下均显著负影响氮素转化(p<0.001).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调节茶园生态系统中土壤管理及氮肥的使用.

    水分模式茶园土壤氮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