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半湿润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丽华徐晨于江闫伟平...
    299-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半湿润区玉米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秸秆离田旋耕垄作(CK)、秸秆深翻还田(SP)、秸秆覆盖还田免耕(SC)、秸秆覆盖还田深松(SS)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8年和2019年的土壤贮水量分别呈单、双峰曲线变化,2018年所有处理和2019年SS处理的土壤贮水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与CK相比,2018年SC和SS处理各生育时期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7.58%~18.40%和9.24%~21.94%.(2)耕层0—20 cm土壤温度随玉米生育时期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逐渐降低.秸秆还田具有调节地温的作用,与CK相比,SP使5,6月地温分别提升0.46,0.21℃,SC使5—7月地温降低1.72~2.79℃,提高9月份地温0.22℃.(3)2018年和2019年,SS、SP、SC处理使玉米产量较CK分别增加13.88%和14.82%,7.59%和9.12%,7.42%和8.50%.(4)2018年和2019年,SS、SP和SC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3.79%和9.75%,6.11%和5.93%,5.67%和3.83%.(5)玉米各生育时期(时间上)和土层0—60 cm(空间上)土壤贮水量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各生育时期(花期除外)和0—60 cm土壤贮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6,7月及10 cm以下土层,土壤温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7月和15 cm以下地温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负相关.秸秆覆盖深松技术增加土壤贮水量,改善土壤温度,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雨养农业区提供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

    半湿润区秸秆还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玉米产量

    生草不同条件还田对桃园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养分供应的影响

    郭新送张娟巩有才李巧玉...
    307-312,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桃园生草不同条件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有效态养分的影响,以清耕为对照,设置生草自然还田、生草刈割还田、生草刈割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3个处理,连续开展3年定位试验.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研究桃园生草不同条件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不同形态氮、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不同条件还田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生草刈割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显著提高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21.2%~48.2%和11.7%~17.0%,生草刈割后,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能加速秸秆的腐熟与微生物繁殖;与清耕对照相比,桃园生草不同条件还田均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生草刈割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的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10.2%~45.4%,26.8%~56.9%,20.5%~30.7%;桃园生草还田对土壤养分的积累具有正效应,以生草刈割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效果明显,其不仅增加了土壤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含量,减少了氮素损失,同时还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和水溶性钾含量,较其他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水溶性钾含量分别提高12.6%~15.6%和11.4%~39.1%.综上,桃园生草刈割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为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氮钾养分供应的较好途径,为果园生草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桃园生草还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养分供应

    凋落物双倍添加和移除对米槠林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陆宇明许恩兰吴东梅卢胜旭...
    313-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紧密相关,并能够活化土壤中营养元素从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更加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数量的变化及其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亚热带米槠林为研究对象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种凋落物处理(移除凋落物(NRNL)、添加双倍凋落物(NRDL)、保留凋落物(CK)),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水解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探讨排除根系作用下双倍添加和移除地上凋落物对米槠林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NRDL处理显著提高了CBH和LAP活性,同时提高了土壤总碳(TC)、全氮(TN)、矿质氮、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而NRNL处理只降低了土壤MBC含量.同时发现,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比未受到凋落物输入处理的影响,CK、NRNL和NRDL处理土壤酶活性比ln(βG+CBH):ln(NAG+LAP)分别为1.25,1.36,1.30;ln(βG+CBH):ln(AP)分别为0.78,0.78,0.83;ln(NAG+LAP):ln(AP)分别为0.62,0.58,0.64.相关分析表明,TC、TN、矿质氮、DOC、DON、MBC和MBN分别与βG、CBH、AP和LAP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DOC是驱动土壤水解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关键因子.综上,NRDL通过增加土壤DOC的浓度,从而提高土壤水解酶活性,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米槠凋落物水解酶酶化学计量比土壤养分

    胶质芽孢杆菌与苜蓿根瘤菌双接种对排土场紫花苜蓿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孔涛任曦玥张宇航吕刚...
    32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胶质芽孢杆菌和苜蓿根瘤菌在矿区排土场复垦中的协同作用,以矿区排土场土壤作为基质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两菌单接种处理、双接种处理及对照,其中胶质芽孢杆菌和苜蓿根瘤菌用量分别为1.50%和0.25%,测定紫花苜蓿产量指标、叶片生理指标、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指标.结果表明,接种胶质芽孢杆菌和苜蓿根瘤菌的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指标,其中以双接种处理效果最优,将生物量和结瘤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110.27%和124.32%;在生理指标方面,双接种处理效果低于单接种处理,未表现出协同作用;在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性质方面,单接种胶质芽孢杆菌仅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单接种苜蓿根瘤菌对大部分指标均有显著效果,而双接种处理效果最佳,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比对照分别显著提高94.14%和84.55%,土壤微生物指标MBC含量、呼吸强度、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对照分别显著提高204.02%,65.86%,212.32%,91.87%,30.57%,51.87%.双接种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指标、养分和微生物指标表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因此,1.50%用量胶质芽孢杆菌和0.25%用量苜蓿根瘤菌双接种能够有效提高排土场土壤的复垦效果,具有协同作用,可以作为矿区排土场复垦的高效方法.

    排土场胶质芽孢杆菌苜蓿根瘤菌双接种

    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春成崔丙健胡超吴海卿...
    327-33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安全合理利用,通过盆栽上海青试验,以清水灌溉为对照,设置再生水灌溉(T1)、微咸水—再生水1:2灌溉(T2)、微咸水—再生水1:1灌溉(T3)、微咸水灌溉(T4)4种灌溉方式,研究了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对土壤水盐、作物生物量(地上部和地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上海青收获后,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处理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较清水灌溉(CK)均有所升高,其中T1、T2、T3处理土壤含水率与CK差异不显著,T4处理土壤含水率较CK差异显著(P<0.05),而各处理土壤含盐量与CK均差异显著;与T1处理相比,随着灌溉水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土壤含水率逐渐升高,且至T4处理时差异显著.(2)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对上海青地上部鲜重有一定影响,而对地上部干重以及地下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与T1相比,T2、T3、T4处理上海青地上部鲜重均显著降低(P<0.05),降幅为24.78%~26.36%,地上部干重亦均降低,但差异不显著,降幅为19.14%~24.54%,地下部鲜重和干重无显著性变化.(3)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对上海青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POD活性、CAT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对SOD活性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与T1相比,T2、T3、T4处理叶绿素a含量分别降低4.98%,3.82%和9.26%,叶绿素b含量分别降低10.88%,8.20%和13.46%,叶绿素总量分别降低9.76%,6.12%和10.15%,CAT活性分别提高8.51%,8.51%和-19.15%,POD活性分别提高1.92%,17.24%和-2.87%,SOD活性分别提高104.07%,62.20%和41.67%.随着混合液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上海青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降低后升高,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4)基于第二代综合生物响应指数(integrated biological response version 2,IBRv2),综合考虑土壤水盐、作物生理指标以及再生水资源本身的局限性,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利用微咸水灌溉时,可以考虑用再生水作为替代清水水源与微咸水配合使用,微咸水—再生水混灌比例以1:1为宜.研究结果可为淡水不足地区利用微咸水(3 g/L)灌溉提供参考.

    微咸水再生水混灌矿化度生物量酶活性

    田间条件下施用石灰石及调理剂降低土壤镉可提取性的效应

    王剑杨婷婷朱有为倪吾钟...
    334-340,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位钝化是镉污染稻田土壤修复的主要方法之一,钝化剂的选择对修复效果十分关键.通过3个田间试验和示范区对比调查研究了施用石灰石及主要调理剂对稻田土壤镉的钝化效应,并提出有效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施用足量石灰石(≥3.75 t/hm2,试验Ⅰ)、钙镁磷肥(3.75 t/hm2,试验Ⅲ)和生物质炭(9.00 t/hm2,试验Ⅱ;7.50 t/hm2,试验Ⅲ)、石灰(3.00 t/hm2,试验Ⅲ)碱性调理剂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Cd提取率(P<0.05);施用硅藻土(8.25 t/hm2)和羟基磷灰石(3.75 t/hm2)也能降低土壤Cd提取率.其中施用石灰石11.25 t/hm2能使Cd提取率降低21个百分点;施用硅藻土8.25 t/hm2(试验Ⅱ)、生物质炭9.00 t/hm2(试验Ⅱ)可以显著降低土壤Cd提取率(P<0.05),分别降低10,19个百分点.试验Ⅲ中与对照相比,施用石灰3.00 t/hm2、钙镁磷肥3.75 t/hm2、生物质炭7.50 t/hm2处理的土壤pH显著提高(P<0.05),石灰、钙镁磷肥、生物质炭、羟基磷灰石3.75 t/hm2处理的土壤Cd提取率显著降低(P<0.05);同时发现,石灰处理土壤p H显著高于钙镁磷肥、生物质炭、羟基磷灰石3个处理,而土壤Cd提取率则显著小于后三者.对比调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d提取率与土壤p H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聚类分析得出,可将不同调理剂对土壤镉的钝化效应分为5类,钝化效应较大的为石灰6.00,9.00 t/hm2和GSA-46.00,9.00 t/hm2,可优先用于实际的钝化修复,而钝化效应不显著的有海泡石4.50 t/hm2、沸石4.50 t/hm2、腐殖质4.50 t/hm2和羟基磷灰3.00 t/hm2,则不予以推荐.

    稻田土壤钝化技术效应评价

    庐山不同海拔植物季节水分利用策略

    温林生邓文平邓力维莫兴悦...
    341-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在气候变化下不同海拔植物对水分的响应及植物适应性变化,选择庐山不同海拔自然演替中典型树种山鸡椒(Litsea cubeba)、蜡瓣花(Corylopsis sinensis)、山茶(Camellia japonica)和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为研究对象,采用氢氧同位素技术,基于Iso-source模型量化水源贡献比例.结果表明:(1)土壤水、植物水的δD值呈现不同的季节特征,表现为旱季δD值比雨季更加贫化;土壤水、植物水δD值的海拔效应不明显,土壤水δD值总体呈现出表层富集而深层贫化.(2)随着海拔升高,植物主要水分来源存在差异.在雨季,山鸡椒对表层(0—10 cm)土壤水分的比例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山茶对下层(30—50 cm)土壤水的比例逐渐增大,在旱季,蜡瓣花对表层土壤水的吸收比例逐渐降低.(3)植物的主要水分来源存在季节性差异,且不同海拔的同种植物表现不一.海拔1287 m区,雨季表层(0—10 cm)土壤水分对蜡瓣花的贡献率为68.50%,旱季仅占9.00%,而对山茶的贡献率从3.10%变为76.50%;海拔1078 m区,随雨旱交替,山鸡椒从均匀(0—50 cm)吸收土壤水变为优先利用表层(82.20%)给土壤水,蜡瓣花从主要吸收利用上层(0—20 cm,74.40%)土层变为均匀用水,山茶主要从深层转为上层(66.18%),老鼠矢从下层转向表层(86.40%);海拔884 m区,在雨季,山鸡椒、山茶、老鼠矢主要水分来源分别是10—40 cm(88.20%),40—50 cm(91.80%)和0—50 cm,但旱季均优先利用表层.(4)土壤表层水对山茶具有一定贡献,但其贡献比例比山鸡椒、蜡瓣花、老鼠矢低,40—50 cm土壤水是其主要来源,与其他树种保持协调生长;但其他3种树种存在一定的水分竞争,且不同海拔的竞争程度不一.综上所述,植物水分来源存在海拔差异、季节效应以适应不同环境因子的限制,山茶具有与山鸡椒、蜡瓣花、老鼠矢协同的水分利用模式,山鸡椒、蜡瓣花、老鼠矢三者间存在水分竞争,且在各个海拔的竞争程度不一.本研究对亚热带地区生态系统树种配置及保护、庐山植被生态水文耦合模型的建立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气候变化季节性用水氢氧同位素植物用水策略植物适应性

    不同来源农业废弃物堆肥进程与产品肥效研究

    孙桂阳张国言董元杰
    349-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价不同来源农业废弃物的堆肥效率与产品肥效,为高品质有机肥生产提供依据.采用室外堆肥的试验方法,选取6种动物源粪便与7种植物源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设置13个堆肥处理,比较不同堆肥原料堆肥过程中温度、pH、C/N、腐殖酸、养分等指标差异及其堆肥产品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动物源和植物源材料质量比7:3,C/N为25:1,含水率55%~60%的条件下进行好氧发酵堆肥,45天后各处理均可达到腐熟要求.其中TOP4(花生麸)和TOM1(牛粪)处理在腐熟过程中温度上升最快,TOP1(豆粕)、TOP3(菜籽饼)、TOM1(牛粪)、TOM3(兔粪)处理C/N最低,腐熟最彻底;TOP1、TOP4、TOM3、TOM5(鸡粪)处理全氮、碱解氮及硝铵态氮含量最高,氮磷钾总养分含量达8.9%以上.不同堆肥产品的盆栽试验发现,P4、P5和M2、M3、M4处理与CF(等氮量化肥)处理相比均显著提升小白菜品质,并降低硝酸盐含量,M5(鸡粪)在显著提升小白菜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的同时大大增加植株中硝酸盐含量.综上,花生麸和兔粪作为堆肥原料,其腐熟效率快且养分含量高,堆肥产品显著促进了小白菜的生长.

    农业废弃物堆肥腐熟肥效高品质有机肥

    兰州市北山典型侧柏人工林分叶片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朱潮武利玉张崇庆魏翻江...
    361-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兰州市北山仁寿山省人大官山林场选取人工灌溉下造林年限相同、立地条件相似的侧柏×榆树(S1)、侧柏×山毛桃(S2)、侧柏×山杏(S3)、侧柏×刺槐(S4)、侧柏纯林(S5)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和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侧柏叶片C、N、P含量均表现为S4>S3>S2>S1>S5,各混交林的均大于纯林;侧柏叶片C:N表现出与C、N、P的含量呈现相反的趋势;N:P<14,说明该区域植物生长总体上受N元素限制.(2)不同林分土壤C、N、P含量均表现为S4>S3>S2>S1>S5,各混交林的均大于纯林;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降低,土壤养分"表聚"特征明显;C:N略高于全国森林土壤的平均水平,C:P和N: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该区土壤对植物生长所需的N元素供应不足.(3)相关分析表明,该区域侧柏叶片的C、N、P含量变化和土壤C、N、P含量变化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土壤C、N、P供应量对侧柏叶片C、N、P含量影响不大.综上所述,兰州市北山侧柏混交林较侧柏纯林具有更好的固碳能力和养分稳定性,该区植被恢复中应合理营造混交林,以促进养分平衡.

    兰州北山侧柏人工林土壤叶片生态化学计量

    黄土丘陵区沙棘混交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吴旭牛耀彬陈云明董从国...
    369-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土丘陵区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沙棘(H.rhamnoide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混交林(HrPt、HrRp)及油松(Pt)和刺槐(Rp)纯林为对象,测定叶片、凋落物和0—100 cm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探究混交造林对不同组分间养分协同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Pt,HrPt中油松叶片C、N、P含量(p<0.05)及N:P(p>0.05)增加,C:N和C:P降低(p>0.05),表明HrPt有助于缓解N限制,加快其生长速率;相比Rp,HrRp中刺槐叶片C、N含量及C:P和N:P降低,P含量及C:N增加(p>0.05),表明HrRp增强刺槐对P的吸收,但降低其对C和N的固存;(2)相比Pt,HrPt凋落物C、N、P含量及N:P增加,C:N和C:P降低(p<0.05),表明HrPt有助于加快凋落物分解,促进养分归还;相比Rp,HrRp凋落物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均有所增加(p>0.05),表明HrRp对凋落物分解无显著作用;(3)相比Pt和Rp,HrPt和HrRp土壤C、N、P含量增加,但C:N和C:P降低(p>0.05),表明HrPt和HrRp均有助于提高N和P利用效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4)叶片、凋落物化学计量指标间具有较强协同效应,且N、P相比C在不同组分间的相关性更明显.综上,相比HrRp,HrPt更有助于改善养分限制因子供给,加快组分间养分转化.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养分供应潜力及合理制定营林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混交林沙棘油松刺槐黄土丘陵区生态化学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