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期不同施肥对新疆荒漠农田土壤碳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向姣王著峰王玉刚冯文婷...
    33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建于1990年的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平台,分析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化肥常规NPK和化肥高量N2P2K)、化肥配施秸秆(化肥配施秸秆常规NPKS和化肥配施秸秆高量NPKS2)和化肥配施猪粪(NPKM)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与剖面分布及有机碳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响应最敏感,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处理下有机碳积累高于其他处理.(2)长期施肥处理均降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表明增加的土壤有机碳并不利于碳稳定.(3)长期施肥处理降低土壤无机碳含量,其降低程度随剖面呈下降趋势,可能由于灌溉淋洗导致深层土壤无机碳的净增加.(4)尽管长期施肥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但由于降低无机碳含量及其储量,最终导致土壤全碳降低,表明土壤无机碳变化对干旱区土壤碳库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结果表明,深入理解施肥措施对干旱区盐碱土的碳影响,需要同时考虑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变化.

    长期试验秸秆还田土壤剖面盐碱土无机碳有机碳稳定性热学分析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固碳现状及固碳潜力估算

    吴普侠汪晓珍吴建召张晓梅...
    342-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科学评估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固碳能力,收集整理了退耕还林一期工程(1999-2010年)详细的造林资料,结合中国主要树种的蓄积量(生物量)生长曲线和退耕还林前后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各树种碳储量计算的相关参数,估算退耕还林工程1999-2050年的固碳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总固碳量(土壤和植被)为355.87 Tg;工程实施期间,造林后期固碳量显著大于造林前期,平均每年固碳量为29.66 Tg;工程林固碳增汇潜力不断增加,预计到2050年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固碳增汇潜力为1 234.04 Tg.因此,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碳汇效益.

    退耕还林固碳量固碳潜力固碳速率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植物器官-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

    王亚娟陈云明孙亚荣赵敏...
    350-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植物器官-凋落物-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随季节的变化规律,通过时空替代法、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试验的手段,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纸坊沟流域中林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对象,分析了 4-10月油松不同器官-凋落物-土壤的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1)从4-10月,叶片C、P含量逐渐上升,在10月最高,叶片的N含量和N:P及枝的N、P含量均先减小后增大,且均在8月最低,而枝的C:N及C:P和细根的C:P、N:P均先增大后减小,且均在8月最高.土壤C、N含量、C:P、N:P先增大后减小,在8月最高.凋落物N含量、C:P和N:P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6月最低,P含量变化不显著;(2)除叶片4-6月、细根4-8月N:P>14外,其他各器官4-10月均N:P<14,该区域油松生长主要受N限制;(3)叶片与凋落物的C、N含量及C:N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C:N、C:P与N:P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N:P与土壤C: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他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凋落物C含量与土壤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使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更加系统性,为黄土丘陵区植被良好生长提供参考依据.

    生态化学计量油松人工林植物器官-凋落物-土壤季节变化黄土丘陵区

    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和坡向的响应

    李强漆昊何国兴张德罡...
    357-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高寒草甸微尺度海拔和坡向下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对于探讨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以东祁连山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7个海拔(2 800,3 000,3 200,3 400,3 600,3 800,4 000 m)和2个坡向(阴坡、阳坡)高寒草甸的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和坡向的交互效应对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葡萄糖苷酶(BG)、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lnBG/ln(NAG+LAP)、lnBG/lnAP和 ln(NAG+LAP)/lnAP 有显著影响;LAP、AP、BG、POD、lnBG/ln(NAG+LAP)、inBG/ln(NAG+LAP)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β-1,4-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PPO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同一海拔,阳坡土壤AP、BG、POD、PPO酶活性低于阴坡,阳坡土壤NAG酶活性高于阴坡,海拔3 800 m以下阳坡LAP酶活性低于阴坡,除海拔3 000 m和4 000 m外的其他海拔阳坡的土壤lnBG/ln(NAG+LAP)高于阴坡,海拔 3 000~3 400 m 的土壤 lnBG/lnAP 和海拔 3 000~3 600 m 的土壤 ln(NAG+LAP)/lnAP在阳坡低于阴坡.相关分析发现,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不同程度受土壤C、N、P资源及土壤水分条件等的调控,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子.综上,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在微尺度海拔和坡向上具有差异性,且受土壤C、N、P资源及土壤水分条件的综合影响,以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尤为突出.

    高寒草甸海拔坡向酶化学计量特征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对干旱半干旱区铜尾矿污染治理效果

    常道琴宋乃平岳健敏孟晨...
    365-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microbial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在干旱半干旱高风蚀地区重金属尾矿治理效果,以研究区生境土中筛选的碳酸盐矿化细菌-纺锤型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尾矿渣中加注纺锤型赖氨酸芽孢杆菌菌液和由1 mol/L的尿素及氯化钙配制成的胶结液进行室内模拟试验,研究MICP处理前后尾矿坡顶、坡中、坡底(坡顶-细颗粒(K1<5 mm)、坡中-中颗粒(5 mm<K2<15 mm)、坡底-粗颗粒(K3>15 mm))不同粒径尾矿渣中重金属元素含量、pH、电导率及酶活性等基础理化性质的变化,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热图比较分析揭示基于生境微生物的MICP修复技术对区域不同粒径尾矿渣污染物治理的效果及确定MICP技术对不同粒径尾矿渣修复的菌剂用量.结果表明,采用MICP技术对尾矿渣中重金属含量、pH、电导率及酶活性等基础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MICP处理下细颗粒(K1<5 mm)尾矿渣中As降低21%,中颗粒(5 mm<K2<15 mm)中Hg降低23%,粗颗粒(K3>15 mm)中Pb降低22%.K1、K3中的pH降低5%,K2降低4%.K1中全钾、脲酶均升高33%(p<0.05),K2中全碳升高39%(p<0.05),K3中蔗糖酶升高7%(p<0.05),微生物碳氮在K1、K2、K3中显著升高(p<0.05).同时MICP处理下Ni与Pb、As与Cu、电导率与Pb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H与Pb呈极显著负相关(0<0.01),在MICP技术处理后,全碳、全氮、全钾、全磷及有机质和重金属元素含量间的相关性增强.综上所述基于生境微生物的MICP修复技术能够降低尾矿渣重金属元素含量,调节尾矿渣土体养分状况从而调节污染土体质量,降低由矿产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风险.同时,进一步确定不同颗粒尾矿渣达到修复治理水平所需菌剂用量,具有污染土质治理修复应用价值.

    MICP干旱半干旱地区产脲酶菌重金属污染

    IAA与KT对菊芋镉富集和生理响应的影响

    郭书亚唐可王燕燕杨颜裴...
    375-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和激动素(kinetin,KT)对镉胁迫下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生理响应及耐镉性的影响,以耐镉型榆林菊芋和镉敏感型成都菊芋为研究对象,设置CK(空白对照,无 Cd)、T1(Cd300 mg/kg)、T2(Cd300 mg/kg+IAA4 mg/L)、T3(Cd300 mg/kg+KT8 mg/L)及 T4(Cd300 mg/kg+IAA4mg/L+KT8mg/L)5个处理组,研究了 IA A、KT对镉胁迫下菊芋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叶绿素荧光特性及镉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产地菊芋T1处理下的株高伸长率、叶面积、根系伸长率及干重较CK组均有所下降;激素喷施后可有效提高叶绿素含量,其中榆林菊芋T4处理最大增幅为162.87%.各组脯氨酸(Pro)含量随处理时间呈上升趋势,2个产地菊芋T4处理的最大增幅分别达223.94%和112.73%;而T4处理MDA降幅大于T2、T3处理.T1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总体低于T2~T4处理,各组酶活性随植株生长差距逐渐拉大,共同喷施下3种保护酶活性的增幅较为理想.喷施激素显著提升菊芋的根系活力(p<0.05),榆林菊芋、成都菊芋T4处理的根系活力分别提高39.00%和9.10%.T4处理条件下菊芋茎髓部的气泡数目远大于T1~T3处理,2个产地植株黑色区域分别扩增142.59%,700.00%.植物激素单一或共同喷施均可促进菊芋根、茎、叶器官对镉的吸收,根部镉含量最高,茎次之,各器官的镉富集系数均大于2,转运系数大于1,菊芋T4处理的镉含量大于T1~T3处理.综上所述,4 mg/L IAA、8 mg/L KT主要通过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和Pro 含量,以维持活性氧自由基(ROS)产生与清除的动态平衡,减轻膜脂的过氧化并提高根系活力等途径帮助菊芋有效应对镉胁迫环境并强化其富集能力,这为菊芋在镉污染地区的栽培及植物修复土壤镉污染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吲哚乙酸激动素菊芋镉富集生理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