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淤地坝保碳、减排、增汇作用与其能力评估

    李智广成辉方怒放曾奕...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沟道治理措施,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储碳场所.评估淤地坝的碳汇作用与能力,可为研究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碳汇提供重要借鉴,也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淤地坝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淤地坝的碳汇效应与机理,提出淤地坝碳汇能力估算方法.结果表明:淤地坝具有保土保碳、减蚀减排和增绿增汇作用.在过去 50 年中黄土高原淤地坝保碳能力为 2.16×107 t C,减排能力为 4.33×106~8.66×106 t C,增汇能力为 6.84×105 t C.淤地坝产生积极的碳汇效益,对提升生态系统碳中和能力、降低碳达峰的峰值发挥重要作用.淤地坝与其他主要水土保持措施都具有保土、减蚀等多种水土保持效益,可充分发挥保碳、减排、增汇等多种碳汇作用.推行碳汇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水土保持增汇行动,既可全面巩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作用,又能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增汇能力,对碳达峰与碳中和作出水土保持贡献.

    水土保持措施淤地坝碳汇碳中和碳达峰

    施用草甘膦除草剂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友戴全厚严友进胡泽银...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甘膦除草剂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资,过量使用会导致大量草甘膦及其衍生物在土壤中残留,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通过系统阐述草甘膦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以及草甘膦对土壤生物及环境质量的影响,着重分析了草甘膦对土壤蚯蚓、微生物群落的毒理效应,草甘膦与土壤其他污染物的协同效应和草甘膦驱动土壤碳氮磷生物地球循环变化.同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1)加强草甘膦的降解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并筛选更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株,提高草甘膦降解效率和修复草甘膦污染环境的能力;(2)定期开展农业环境中草甘膦的检测和风险评估,摸清草甘膦在喀斯特区的迁移路径,探索草甘膦在岩溶地质中的吸附和去除能力,以更好地评估岩溶地质的碳汇稳定性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安全性;(3)借助酶化学计量学等研究方法,探明草甘膦在土壤中的转化速率、通量以及与微生物代谢和营养需求、环境效应之间的耦合关系.

    草甘膦土壤质量土壤生物生态毒理

    红壤恢复林地微团聚体形成与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黄荣珍朱丽琴邹显花房焕英...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团聚体是土壤团粒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较大团聚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其形成与稳定对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吸存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关于微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性的研究多专注于农业土壤,红壤侵蚀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大团聚体上,而土壤微团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对于其内在机制更缺乏了解.通过总结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过程及稳定性,综述了凋落物、根系和菌根对土壤微团聚体形成与稳定的影响,阐述了土壤微团聚体内微生物群落、化学结合态有机碳及有机碳结构是土壤有机碳稳定的重要机制,并提出了未来微团聚体研究方向,以期揭示红壤侵蚀退化地森林恢复过程中微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生物化学机制,从而为深入阐明有机质—土壤团聚结构—微生物—化学耦合作用和森林土壤碳吸存机制提供参考.

    微团聚体凋落物根系菌根微生物群落化学结合态有机碳有机碳结构红壤

    不同坡度和不同生育期的谷子坡耕地入渗特征

    付世琳姚冲余倩吴发启...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坡度和作物生育期是影响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的关键因素,作物生长导致土壤特性及根系变化进而影响坡面入渗过程.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 4 个坡耕地坡度(3°,5°,10°,15°)及 2 个降雨强度(40,80 mm/h),在谷子 4 个生育期(拔节初期、拔节中期、抽穗初期、灌浆初期)开展试验,探究坡度和生育期对谷子坡耕地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入渗模型(Horton、Kostiakov、Philip 模型)对谷子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并评价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随坡度增加土壤入渗能力下降,与 3°相比,15°坡耕地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及累积入渗量分别减小 30.76%~52.38%,21.28%~37.50%和22.51%~43.55%.(2)随着谷子生育期的延长,土壤入渗能力显著增加,与拔节初期相比,灌浆初期时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及累积入渗量分别增加 23.81%~80.00%,20.83%~40.00%,17.84%~54.10%,表现为拔节初期<拔节中期<抽穗初期<灌浆初期.(3)通过对入渗速率实测值进行拟合,Horton模型对坡耕地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最好,且模型拟合参数具有物理意义.研究结果可为增加坡耕地降雨入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侵蚀坡耕地入渗速率坡度生育期

    自然降雨雨型变化对坡面细沟间侵蚀的影响

    伍林张风宝申楠李玄添...
    31-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野外微小区原位观测试验,基于降雨过程中降雨的集中时段对 2017-2021 年 34 次侵蚀性降雨雨型进行划分,系统分析雨型变化对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的影响及坡度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以前期型降雨为主,占总场次的 52%,中期型和后期型降雨各占 24%.中期型降雨对总产流量的贡献(25.56%±3.83%)显著低于前期型(36.70%±2.07%)和后期型(37.74%±4.01%)(p<0.05).不同雨型场均径流量依次为后期型>中期型>前期型,后期型和中期型降雨显著高于前期型.而降雨的场均产沙量则表现为后期型>前期型>中期型,且后期型降雨显著高于中期型(p<0.05).雨型对细沟间侵蚀影响的坡度效应变化不明显,但随着坡度增大,后期型降雨的场均径流量和产沙量均大于前期型和中期型,说明后期型降雨的产流产沙对坡度变化相对较为敏感.次降雨径流量、坡度和降雨参数组合与次降雨产沙非线性拟合中,方程决定系数后期型(0.939~0.942)>中期型(0.776~0.845)>前期型(0.220~0.537),说明区分雨型模拟可提高模拟精度.

    微小区雨型细沟间侵蚀黄土坡面坡度

    缓释肥等氮替代尿素对坡耕地径流氮素流失和青贮玉米生长的影响

    陈佳钰李永梅廖学圆范茂攀...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比较单施尿素与尿素和缓释肥配施对云南坡耕地径流氮流失、土壤养分及青贮饲用玉米生长的影响作用.通过自然降雨下的径流槽试验,在等氮条件下按云南常规施肥量设置单施尿素(CK)、添加硝化抑制剂速溶诺泰克®21 等氮替代 40%的尿素+60%普通尿素(处理 I)和聚谷氨酸增效 3 代等氮替代 40%的尿素+60%普通尿素(处理Ⅱ)3 个处理.结果表明:生育期内尿素配施缓释肥的处理 I和处理Ⅱ与单施尿素CK处理相比,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流失浓度削减量最高分别为 2.59,1.60,1.42 mg/L和 1.61,1.38,1.25 mg/L;累计流失量与CK相比,处理 I、处理Ⅱ的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累计流失量分别削减18.56%,16.19%,24.31%和 10.75%,8.73%,17.08%.在青贮玉米生育期内,配施缓释肥处理土壤较 CK 处理铵态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 13.94%~45.04%和 9.63%~22.39%,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 3.70%~29.91%,8.61%~12.5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 22.13%~31.76%,11.80%~22.81%.尿素配施缓释肥也可以显著提高青贮玉米产量和植株氮吸收量,并通过显著提高植株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灰分和洗涤纤维含量来提高其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可知,径流氮流失与土壤氮含量、青贮玉米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氮素与产量和植株氮吸收均呈正相关关系,产量与植株氮吸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配施缓释氮肥能够减缓土壤氮素的硝化过程,显著增强土壤的固氮能力,维持土壤高氮素水平,进而提高青贮饲用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红壤坡耕地青贮玉米种植的施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缓释肥径流氮流失土壤氮素青贮玉米

    典型黑土区农业流域土壤侵蚀-沉积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耿华杰郑粉莉莫帅豪王雪松...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农业流域土壤侵蚀—沉积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可为土壤侵蚀退化评价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选择典型薄层黑土区的宾州河流域为研究区,在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各选取 2 个代表性坡面,基于137 Cs示踪技术估算土壤侵蚀—沉积速率,分析流域和坡面尺度土壤侵蚀—沉积对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和土壤酶活性(转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速率在流域上游最大,分别是流域中游和下游的 1.9,11.2 倍;坡面尺度上土壤侵蚀速率在坡中部最大,分别是坡上部和坡下部的 1.3~2.6,2.8~12.2 倍.(2)在流域尺度上,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与土壤侵蚀速率空间分布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流域下游皆大于流域中游;坡面尺度上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转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坡下部>坡中部,说明农地土壤侵蚀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3)流域沉积区土壤沉积速率对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4)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对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表明土壤侵蚀—沉积引起的土壤养分再分布是造成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

    土壤侵蚀—沉积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东北黑土区

    甘肃省小陇山林区降雨型浅层滑坡汇水面积-坡度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张晓曼马超张岩邓家勇...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沟头发生侵蚀的地形临界模型可有效预测侵蚀沟的形成条件,浅层滑坡失稳形成的洼地也是沟头形成的方式之一.为探究浅层滑坡临界起动模型的特点,以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林区的降雨型浅层滑坡为研究对象,运用汇水面积-坡度关系,构建临界起动模型,与黄土高原典型侵蚀沟(浅沟、切沟)的临界起动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壤质地对该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1)浅层滑坡临界起动模型为S=3.50As-0.34,其侵蚀阈值为 3.50,大于黄土高原典型浅沟(0.96)和切沟(1.54)的侵蚀阈值.研究区浅层滑坡一般发生于土层较薄的陡坡地带,其平均坡度((S)=1.26)大于浅沟((S)=0.35)与切沟((S)=0.46),单位汇水面积((A)=89.08 m2/m)小于浅沟((A)=920.93 m2/m)和切沟((A)=1129.82 m2/m).(2)汇水面积与坡度平方的乘积(AS2)代表了沟头产生侵蚀的能量指标值.研究区浅层滑坡AS2 值在269.1~5703.2 m2,平均值为 1772.97 m2,黄土高原浅沟AS2 值在 4.74~892.66 m2,切沟在 41~814 m2,启动能量值方面,浅沟<切沟<浅层滑坡.(3)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壤质地通过影响土壤的抗冲力、渗透性和黏粒含量,从而对浅层滑坡的起动难易程度产生影响.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农地最易发生侵蚀,其次是林地.油松林附近浅层滑坡的抗侵蚀能力高于日本落叶松林.研究结果为探究浅层滑坡的起动条件提供理论依据.

    浅层滑坡汇水面积-坡度地貌阈值植被种类

    红壤区裸露坡地不同类型次降雨的产流产沙规律

    王赫杨舜成岳晓峰蒋芳市...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红壤区裸露坡地在不同类型次降雨下的产流产沙规律,研究收集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红壤裸露坡地径流小区 2013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共 388 场降雨—径流—土壤侵蚀观测资料,采用 K-means将降雨划分为 4 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主要降雨类型有 A(短历时、大雨强、小雨量、低频次)、B(长历时、小雨强、大雨量、中频次)、C(中等历时、小雨强、小雨量、高频次)3 类,B、C为研究区主要产流产沙来源,贡献 85%以上的径流和土壤侵蚀量.(2)次降雨径流深及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P)、最大 30 min 雨强(I30)和降雨动能(E)呈线性正相关,与降雨侵蚀力(EI30)呈幂函数关系.但降雨特征对产流产沙的总解释度小于 65%,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减小.(3)降雨特征与产流产沙存在 3 种约束关系,其约束线表明降雨特征对次降雨潜在最大产流产沙的影响.其中,潜在最大径流深主要由P 和E 决定,潜在最大土壤侵蚀量的上限为 800~900 t/hm2.从降雨特征单因子影响、综合影响和约束效应 3 个方面分析了红壤裸露坡地的产流产沙特征,为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数据基础.

    红壤区裸露坡地产流产沙次降雨特征约束效应

    极端暴雨下典型小流域重力侵蚀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喻涵周子渊王一韩剑桥...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极端暴雨下重力侵蚀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条件,以 2019 年"利奇马"台风引发的特大暴雨事件为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拍、室内解译等方法,研究了位于暴雨中心的山东省临朐县曾家沟小流域内不同类型重力侵蚀的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小流域内发生的重力侵蚀共 70 处,主要类型为滑坡(49 处),其次为泥石流(14 处)和崩塌(7 处).(2)重力侵蚀面积、侵蚀量分别与坡度变率、坡度、坡位、高程、坡向和坡向变率呈正相关,与距梯田距离、距道路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呈负相关.(3)坡度是影响重力侵蚀的最重要因素,侵蚀易发生在坡度为 30°~50°的斜坡.(4)人类活动对重力侵蚀的影响较大,特大暴雨下的严重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梯田田坎、道路边坡等位置,需将重力侵蚀防治的重心放在加强道路两侧边坡、梯田田坎和坡度>30°的陡坡边坡防护上.研究结果可为应对和预防重力侵蚀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台风"利奇马"极端暴雨重力侵蚀坡度防灾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