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5-2015年小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及对石漠化的响应

    章维鑫吴秀芹于洋曹建华...
    13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及其生态修复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地表植被覆盖等下垫面条件,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为了探究石漠化治理工程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情况,采用InVEST、CASA模型等多种模型和方法,研究了小江流域2005—2015年水服务、粮食服务和固碳服务的供需时空变化及对石漠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3种服务的供给水平整体都呈现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14.34%,44.00%,40.11%,而需求方面,水服务和固碳服务呈现增加趋势,增幅为3.26%和61.54%,粮食服务呈现减小趋势,减幅为6.98%.(2)水服务和粮食服务的供需比均呈现增加趋势,且供给大于需求,而固碳服务的供需比呈现减小趋势,2015年供给小于需求.(3)石漠化面积越大的区域,粮食服务越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重,水服务和固碳服务都呈现递减趋势,而随着石漠化面积减小,水服务和固碳服务变化不明显,粮食服务呈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变化的面积越大,趋势越明显.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状况及对石漠化的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石漠化治理对人类福祉的影响,能够为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管理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石漠化小江流域

    川西高山峡谷区6种森林枯落物的持水与失水特性

    刘一霖温娅檬李巧玉陈娟...
    151-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西高山峡谷区森林较高的地表枯落物储量可能具有较好的水文生态效益,但缺乏研究关注.以川西高山峡谷区6种森林为对象,在雨季调查了不同森林地表枯落物的持水和失水特性.结果表明:(1)川西高山峡谷区林地枯落物蓄积量与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呈显著正相关,林地枯落物蓄积量为6.90~17.49 t/hm2,最大持水量为1.64~5.42 mm,最大持水率为138.18%~330.09%,有效拦蓄量为0.53~3.33 mm,有效拦蓄率为77.57%~203.02%.(2)相对其他森林,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青麸杨(Rhus potaninii)林枯落物的持水性能最好,橿子栎(Quercus baronii)-白刺花(Sophora davidii)-黄栌(Cotinus coggygria)林枯落物的持水性能最差.(3)林地枯落物的累积持水量和累积失水量分别随浸泡时间和失水时间的增加呈对数形式变化,但枯落物吸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分别与浸泡时间和失水时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川西高山峡谷区森林枯落物在雨季具有明显吸持拦蓄降雨的功能,且以亮叶桦-青麸杨林最好,研究结果为该区森林生态建设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高山峡谷区林地枯落物持水能力失水特性

    马尾松采伐迹地火烧黑炭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短期影响

    杜大俊张秋霞任丽红严强...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亚热带33年生马尾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炼山1年后移除黑炭(B0)、单倍黑炭(B1)、双倍黑炭(B2)处理和未炼山对照(UB)土壤可提取态常量(P、K、Ca、Na、Mg)和微量(Al、Fe、Mn、Cu、Zn)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黑炭输入量对土壤常量元素的影响因土层而异,在0—10 cm土层,B2土壤K、Ca和Mg含量显著高于B0土壤(P<0.05),黑炭输入量对10—20 cm土壤常量元素含量没有影响(P>0.05).在0—10,10—20 cm土层,B2土壤速效P含量均显著高于UB土壤(P<0.05).不同黑炭输入量处理土壤速效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不同黑炭输入量处理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10—20 cm土层,B2土壤Mn含量显著高于UB土壤(P<0.05);(3)炼山没有显著影响土壤钠钾吸附比(SPAR)、Ca/Mg和Ca/Al.黑炭输入量对土壤Ca/Mg的影响因土层而异,在10—20 cm土层,B2处理土壤Ca/Mg显著高于B0和B1处理土壤Ca/Mg(P>0.05),而在0—10 cm土层不同黑炭处理土壤Ca/Mg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炼山产生的黑炭在短期内有助于提高土壤常量养分元素含量,并对于维持土壤结构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今后应持续监测黑炭对土壤养分的长期影响,从而完善炼山黑炭在人工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炼山黑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土壤元素含量比值

    北京山区侧柏生态系统各组分夜间δ13C变化特征和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朱栩辉余新晓李瀚之贾国栋...
    163-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同位素光谱测定仪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生长旺盛期夜间CO2浓度和δ13 C进行原位观测.分析侧柏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夜间呼吸δ13 C的差异,探究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使用Keeling plot法拟合侧柏林7—9月夜间呼吸作用释放的δ13 C时,利用大气稳定度作为筛选条件后,拟合精度从0.43增大到0.82,误差从0.54‰~0.99‰下降到0.50‰~0.82‰.δ13 C变化范围为(-28.76±0.51)‰~(-25.18‰±0.59)‰,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地上侧柏枝条δ13 C地上变化范围(-33.16±1.08)‰~(-26.82±0.18)‰,呈增加趋势,在7月底达到最大值,9月变化趋于平稳;地下土壤δ13 C地下变化范围(-28.55±0.17)‰~(-21.39±0.37)‰,呈增加趋势,7月底达到最大值,变化波动最大,9月变化趋于平稳,各月δ13 C与时间呈二次函数关系;在生长旺盛期夜间土壤呼吸通量占生态系统呼吸通量的54.77%,δ13 C地下比δ13 C地上高2.06‰~7.0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夜间呼吸δ13 C受大气湿度影响最显著,大气湿度对各组分碳同位素值变化的贡献率均在60%以上.δ13 C地下不受土壤温度的影响,δ13 C地上除大气湿度外,大气温度、土壤温湿度对其影响较为均衡.通过对夜间呼吸δ13 C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稳定同位素Keelingplot法夜间呼吸环境因子

    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容重的影响

    马阳吴敏王艳群周加森...
    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方式是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为研究不同耕作及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产量和土壤容重的影响,在2016年和2017年夏玉米生长时期分别设置免耕浅施肥(T1)、深松全层施肥(T2)、新型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T3)3种耕作施肥方式.结果表明:与T1比,2种深松处理的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全氮积累量平均分别提高9.68%,13.97%,夏玉米平均增产17.20%;深松耕作处理的氮肥生产效率和农学效率较T1平均分别增加14.74%和59.95%,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抬升14.15个百分点;0—40 cm土壤容重降低8.54%.深松耕作方式下,与T2比,T3的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全氮积累量平均分别提高9.41%,6.28%,夏玉米平均增产9.70%,氮肥生产效率和农学效率分别增加8.59%和32.32%,氮肥表观利用率抬升14.10个百分点.与T1比,2种深松施肥方式T2和T3均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夏玉米产量,促进氮肥利用.控释氮肥与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T3)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是黄淮海平原区夏玉米生产中值得推荐的一种新型耕作施肥方式.

    夏玉米耕作及施肥方式产量氮素利用土壤容重

    桂西北光皮桦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

    滕秋梅何斌徐广平杨俊松...
    177-184,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广西西北部不同林龄光皮桦人工林的水源涵养功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1,16年生光皮桦人工林、16年生杉木林,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及综合性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1,16年生光皮桦人工林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持水量范围分别为12.54~21.06,2.15~3.05,1.27~1.52 t/hm2,凋落物总储量为4.54~7.42 t/hm2,最大持水量为12.55~16.00 t/hm2,16年生均显著大于11年生(P<0.05),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86,P<0.05).(2)土壤的孔隙状况表现为16年生光皮桦林>11年生光皮桦林,均大于对照的16年生杉木林,0—20 cm显著大于20—40,40—80 cm土层.(3)11年生光皮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97%~60.55%,25.35%~47.21%,3.71%~13.34%,16年生的为29.06%~63.45%,25.63%~48.70%,3.34%~14.75%,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11,16年生光皮桦林0—80 cm土壤层自然含水量范围分别为27.46~30.16,28.12~30.22 g/cm3;总蓄水量分别为3813.4,3732.2 t/hm2,均大于16年生杉木林(3659.2 t/hm2).总体上,林龄较大的光皮桦人工林表现出较强的水源涵养功能,且优于同林龄的杉木人工林.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光皮桦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光皮桦人工林持水量土壤枯落物水源涵养

    钙水平对无限生长型番茄钙吸收利用及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吴一群林琼陈子聪林静芬...
    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设计不同钙素营养供给水平(0,1,3,6 mmol/L),研究钙对无限生长型番茄钙吸收利用及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在番茄植物各部位中的分布极不均匀,且同一部位不同时期钙含量差异也很大,植物体内钙的分布和变化受钙素营养水平和气温的影响;随着钙水平的提高,番茄果实钙含量不断增加,缺钙将降低果实的产量和品质,虽然钙与K、Mg、P、N元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但是高钙不会造成果实产量和品质的下降;高温会诱导植株缺钙症状及果实脐腐病的出现,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高钙处理对高温胁迫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番茄无限生长型吸收利用胁迫

    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被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闫丽娟王海燕李广吴江琪...
    190-196,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酶积极参与土壤系统的生物化学过程,是联系"植物-土壤酶-土壤养分"的关键纽带.为探讨植被类型对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以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被(荒草地、文冠果林地、柠条灌丛、沙棘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10,10—20,20—40 cm层土壤样品,测定和分析土壤养分(碳、氮、磷)及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文冠果林地0—40 cm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比荒草地、柠条灌丛、沙棘林地高出了19.42%和35.15%、82.98%和40.49%、67.27%和24.12%,土壤全磷含量最大值(沙棘林地)比最小值(柠条灌丛)高出了12.4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在柠条灌丛中呈现"升-降"的变化规律,在其他3种植被类型中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淀粉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其中土壤淀粉酶最大值出现在荒草地,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大值为文冠果林地,3种酶的最小值均出现在柠条灌丛.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全氮、蔗糖酶、脲酶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氮与脲酶在0.01水平上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磷、蔗糖酶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磷与硝态氮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蔗糖酶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淀粉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植被类型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变化的重要因素.

    黄土丘陵植被类型土壤养分酶活性

    厌氧土壤灭菌不同添加物对日光温室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张宁董先勤周婷郭雨浓...
    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厌氧土壤灭菌(ASD)作为替代化学农药熏蒸灭菌技术在各地逐渐推广,但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添加物厌氧土壤灭菌效果具有较大差异,田间条件下明确当地不同添加物厌氧灭菌对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群落效应,为日光温室绿色环保的土壤灭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除添加碳酸氢铵(AB)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可以显著降低0—20 cm土层电导率(EC),但仅灌水不添加物料(CK)处理20—40 cm土层NO3--N和EC显著增加,且AB处理显著增加0—20 cm土层NH4+-N及20—40 cm土层NO3--N;添加鸡粪(CM)处理0—20 cm土层NH4+-N极显著增加,NO3--N极显著降低,EC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养分亦显著增加.(2)添加鸡粪(C M)显著降低细菌丰富度和均匀度,但土壤中植物促生菌(PGPR)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极显著增加.对真菌群落,不同处理真菌丰富度和均匀度与处理前差异均不显著,但添加碳酸氢铵(AB)、木醋液(PS)和鸡粪(CM)处理病原菌-镰刀菌属(Fusarium)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同时,鸡粪(CM)处理有益属曲霉属(Aspergillus)丰度显著增加.(3)综合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鸡粪作为有机碳源添加厌氧土壤灭菌效果较好,既可以厌氧灭菌同时也腐熟鸡粪,且各地原料来源方便,可同时实现化肥农药双减.

    日光温室厌氧土壤灭菌添加物土壤性质微生物群落

    不同耕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土区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乔云发苗淑杰陆欣春
    205-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优化集成耕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土区玉米产量、肥料氮素利用率及去向的影响,探讨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为东北风沙土区玉米生产合理耕作模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在东北风沙土区传统耕作模式(CT)、优化集成耕作模式1(ITP1)和优化集成耕作模式2(ITP2)小区内设置15 N标记微区框栽,以CT处理为对照,研究ITP1和ITP2耕作模式下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肥料氮去向.结果表明:2种优化耕作模式玉米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传统耕作模式,分别增产30.10%和15.53%.3种耕作模式氮肥利用率介于27.10%~35.46%,ITP1处理和ITP2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5.46%和31.40%,比CT处理分别提高了30.85%和15.87%.与CT处理相比,IPT1处理氮肥残留量增加18.67%,损失量降低45.65%;IPT2处理肥料氮残留量介于IPT1和CT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IPT2氮肥损失率比CT处理降低24.36%,比IPT1增加39.17%.2种优化集成耕作模式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污染,IPT1和IPT2两种优化耕作模式适合东北风沙土地区玉米种植.

    耕作模式玉米15N氮肥利用率风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