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有机替代减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何浩张宇彤危常州李俊华...
    28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有机替代减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玉米生产中减肥增效提供经济可行的施肥方案和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空白(CK)、常规施肥(CF)、腐植酸有机肥+氮肥减量10%+磷钾肥(HF)、肥料增效剂+氮肥减量10%+磷钾肥(BN)、商品有机肥+氮肥减量10%+磷钾肥(OF)5个处理.结果表明:较CF处理,HF、BN和OF处理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增加不同生育期的玉米株高和茎粗;有效改善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构成,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11.12%,6.47%,14.43%,净收益分别增加了217.24,564.99,-506.46元/hm2;提高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养分偏生产力和养分农学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分别显著提高了8.15%,9.34%,14.08%(P<0.05),钾肥分别显著提高15.92%,21.13%,29.36%(P<0.05).因此,HF和BN处理可以促进玉米生长,增产增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肥力,为有玉米生产中减肥增效提供了经济可行的施肥方案和理论依据.

    有机替代减肥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土壤肥力

    有机无机不同用量配施对煤矿复垦土壤氮素利用及矿质氮含量的影响

    张若扬郝鲜俊吕鉴于高文俊...
    28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煤塌陷新复垦土壤有效氮含量低而有机无机培肥过程中氮有效性变化尚不明确,依托定位培肥试验基地(山西省孝义市水峪煤矿采煤塌陷复垦土壤),设置8个不同处理包括3个有机无机不同用量配施处理(鸡粪与化肥1:1氮量在100,150,200 kg/hm2配施,表示为MF100、MF150、MF200),与单施不同用量化肥氮(0,100,150,200 kg/hm2,表示为IF0、IF100、IF150、IF200)相比较,以不施肥为对照(CK).通过测定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及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确定适合该矿区复垦土壤施肥处理和最佳氮肥用量,从而为高产高效培肥矿区复垦土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施氮量为150 kg/hm2的等养分条件下,MF150比IF150玉米籽粒产量提高了12.45%,差异显著(P<0.05);同时MF150处理与IF200、MF200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玉米地上部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等氮量条件下,鸡粪和化肥配施能显著提高玉米吸氮量(P<0.05),增幅为39.45%~41.46%.(3)等氮量条件下,鸡粪和化肥配施较单施化肥处理能显著提高氮肥回收率;不同施肥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IF100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24.08 kg/kg,并且该处理与MF150无显著差异,而等氮量下MF150较IF150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显著增加(提高了49.56%).(4)作物收获后0—40 cm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而增加,但是等氮量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40—60 cm剖面中单施化肥氮各处理矿质氮残留量较配施各处理提高了约18%.总之,MF150施肥处理不仅提高作物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而且土壤剖面矿质氮残留较少,可作为培肥该矿区复垦土壤或与本试验土壤类型相似的低产农田的推荐施肥量.

    采煤塌陷区有机无机配施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矿质氮含量

    模拟酸雨对福州平原水稻田土壤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陈晓旋安婉丽陈优阳刘旭阳...
    294-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酸雨对水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以及土壤碳库的影响,以福州平原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生长期早稻和晚稻中,设置对照(CK)、模拟pH 2.5、pH 3.5、pH 4.5酸雨处理,对酸雨影响下福州平原水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酸雨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SOC)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早稻整个生长期,酸雨对土壤SOC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晚稻返青期和成熟期中,返青期依次高于CK处理24.70%,10.47%,9.97%,成熟期依次高于CK处理6.33%,8.75%,9.46%,酸雨显著提高土壤SOC含量(P<0.05).早稻成熟期,对照组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高于pH 3.5酸雨处理组;整个晚稻生长期,酸雨对土壤DOC含量的综合影响不显著(P>0.05).早晚稻酸雨的施加使土壤易氧化态碳(EOC)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早晚稻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表现出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早稻对照组土壤MBC含量低于酸雨处理(P<0.05),晚稻则相反.早稻土壤SOC与TN、TP、电导和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晚稻土壤SOC与TP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将早晚稻的对照作参考土壤,早稻返青期以及晚稻拔节期和成熟期酸雨处理下碳库活度(A)及碳库活度指数(AI)低于对照处理,其他生长期差异性不大,且在一定范围内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维持一定的活跃度.早稻返青期、晚稻拔节期和成熟期酸雨处理下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酸雨处理降低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将不利于水稻生长.

    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酸雨水稻田福州平原

    间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及其氮调控效应

    向蕊伊文博赵薇王顶...
    303-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5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干筛法对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玉米马铃薯间作土壤进行团聚体分级并测定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研究间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及其氮调控效应.结果表明:92%以上的土壤有机碳储藏在土壤大颗粒团聚体(>2 mm)和小颗粒团聚体(2~0.25 mm)中.间作提高了土壤大颗粒团聚体(>2 mm)和小颗粒团聚体(2~0.25 mm)的比例,但对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与施氮量相关.对比2种单作,间作在低氮(N1)和常规施氮(N2)下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在不施氮(N0)和高氮(N3)下无显著影响或降低有机碳储量.其中,间作通过增加土壤大颗粒团聚体(>2 mm)的比例及其有机碳含量,在低氮(N1)时产生最强的间作固碳优势,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分别较玉米单作和马铃薯单作提高24.8%和5.7%.因此,适量施用氮肥可以充分发挥间作效应,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

    间作施氮量团聚体有机碳

    不同措施对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土改良效果

    张宇晨红梅赵巴音那木拉常菲...
    309-315,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灌溉模式施加不同改良剂对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土的改良效果,设置秸秆深埋(SL)、石膏+有机肥(SF)、对照(CK)3个处理,对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土土壤盐分在0-70 cm剖面上的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模式,SL和SF处理在0-15 cm土层均有效降低土壤pH,随改良时间延长改良深度增加pH持续降低,有一定的长效性,滴灌SL与SF处理pH较CK分别下降0.35,0.49,黄灌下降0.42,1.33,对30-70 cm土层影响较小.SF处理碱化度第2年下降达43%,SL处理为40%,滴灌更利于碱化度降低.从抑制盐分积累来看,SL与SF处理能有效抑制盐分0-15 cm土层聚集,黄灌SL与SF处理较CK分别下降13.60%,7.70%,滴灌分别下降31.60%,6.90%,SL处理抑盐效果较显著.土壤盐基离子表明,不同灌溉模式,SL与SF处理均显著降低0-15 cm土层Na+与HCO3-的含量,滴灌降低比例高于黄灌,随着改良时间延长效果越显著,15-70 cm土层无明显变化.石膏加有机肥的施入提高0-70 cm土层SO42-、Ca2+及Cl-的含量.通过对比分析,对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土治理而言,秸秆深埋和石膏+有机肥均能有效抑制重度盐渍土土壤积盐,有效降低pH及碱化度.整体来看,滴灌模式下石膏+有机肥改良效果优于秸秆深埋.

    改良措施灌溉模式河套灌区盐碱地

    不同改良剂对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性状和葵花生长特性的影响

    胡敏屈忠义王丽萍丁艳宏...
    316-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不同改良剂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以葵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裂区试验方法,设置生物炭(DC,22.5 t/hm2)、脱硫石膏(DS,37.5 t/hm2)、脱硫石膏加有机肥(DSF,各37.5 t/hm2)、对照(DCK)4种处理.结果表明:施加改良剂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生物炭效果最明显,在耕层(0—20 cm)收获后较播种前土壤容重降低6.11%,是DCK的4倍,孔隙度增加12.89%,是DCK的5倍;脱硫石膏降低土壤pH和电导率效果最优,最大降幅分别为10.09%和28.51%;3种改良剂对盐渍化土壤的肥力效应不同,与对照相比,在收获后生物炭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脱硫石膏显著提高速效钾含量;各改良剂处理能显著增加葵花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和百粒重,且生物炭处理的葵花产量最高,为4539.60 kg/hm2,较对照增产32.28%.综上所述,在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中施入不同改良剂后,土壤性状得到明显改善,促进葵花的正常生长,提高了产量.其中施入生物炭22.5 t/hm2对盐渍土壤改良效果最佳,其次是施入脱硫石膏37.5 t/hm2,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和葵花产量.

    河套灌区盐渍土土壤性状葵花生长及产量

    不同土壤和植被生境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张健徐明邹晓许明祥...
    323-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结皮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生物组分,对该区域生态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以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的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区域2种土壤(黄绵土和风沙土)和3种植被(长芒草、油蒿和小叶杨群落,以农田为对照)生境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结皮层与结皮下层0-10 cm各土壤性质指标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2)3种植物群落生境下结皮层各土壤性质指标的变化差异不显著,表明结皮层内生物结皮生态功能作用是结皮层土壤性质的主导影响因素;(3)3种植物群落生境0-10 cm土层的土壤性质如C、N、C/N、Mg、Mn、δ13 C和δ15 N等指标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风沙土油蒿和小叶杨群落生境下所有调查的土壤性质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样地间0-10 cm土层土壤性质差异的主要是受到土壤类型自身特性的影响;(4)不同植被和土壤生境下的结皮层和0-10 cm样品间的空间排序分异明显,表明土壤性质间的差异依赖于生境下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生物结皮、土壤类型和植被是预测该区域表层土壤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

    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土壤性质

    溶磷真菌的筛选及配施难溶态磷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乔志伟
    329-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溶磷真菌菌群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首先在室内对3株不同种类溶磷真菌(1株属于被孢霉属Z1,1株为青霉属Z2,1株为黑曲霉Z3)的组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的菌株组合Z1+Z2+Z3,试验选用Z1、Z2、Z3组成菌群作为试验菌株;然后通过盆栽油菜试验研究溶磷真菌配施难溶态磷(磷酸三钙和磷矿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磷真菌处理土壤有效磷、有机质、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含量和油菜产量分别比基质处理显著增加了60.00%,20.21%,56.45%,53.81%,14.38%,溶磷真菌配施难溶态磷上述各指标都高于单施溶磷真菌处理;单施溶磷真菌对土壤最大吸磷量的影响与基质无差异,溶磷真菌配施难溶态磷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最大吸磷量,溶磷真菌+磷酸三钙和溶磷真菌+磷矿粉处理土壤最大吸磷量比溶磷真菌处理显著减少158.7,47.6 mg/kg,溶磷真菌各处理土壤吸附常数都低于对应的基质处理,溶磷真菌可以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在土壤上溶磷真菌应与难溶态磷配合施用,对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有积极的作用.

    溶磷真菌菌群磷酸三钙磷矿粉磷有效性

    磁化水膜下滴灌对棉田水盐分布特征及棉花生长特性的影响

    彭遥周蓓蓓张继红唐湘伟...
    334-342,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小区磁化水滴灌试验,研究了磁化水膜下滴灌对土壤水盐分布特征、棉花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化水灌溉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棉花根系对水分的吸收,0—100 cm土层内磁化强度为3000 Gs时的土壤含水量最大,保水效果最好.磁化水灌溉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加快土壤盐分的淋洗,0—100 cm土层内各磁化水处理土壤平均含盐量表现为3000 Gs<4000 Gs<1000 Gs<5000 Gs<0 Gs,磁化淡水处理的土壤脱盐率为2.7%~28.2%,3000 Gs磁化处理的土壤脱盐率最高;磁化微咸水处理的土壤积盐率为21.7%~33.9%.磁化水滴灌可以促进棉花生物量及产量的增长,淡水、微咸水磁化处理的产量较未磁化处理增加了8.98%~31.4%,3000 Gs磁化处理下的棉花产量最高.从棉花生长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考虑,3000 Gs为最佳磁化强度处理.

    磁化水土壤水盐分布棉花生长特性棉花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京郊荒滩地短期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晓娜王超张微微赵春桥...
    343-348,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京郊荒滩地植被恢复初期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以补播苜蓿(Medicago sativa L.)、补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为研究对象,自然撂荒地为对照,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细菌与真菌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2种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补播无芒雀麦土壤全磷含量最高;(2)2种植被恢复方式短期内显著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对照,补播无芒雀麦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与最大持水量最高,补播苜蓿土壤饱和导水率最高;(3)2种植被恢复方式短期内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真菌中的子囊菌门、细菌中的蓝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真菌与细菌的生物多样性降低;(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真菌中的子囊菌门、细菌中的变形菌门、蓝细菌门数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种植被恢复方式短期内均不同程度的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了固氮及降解有机质的微生物的数量及活性.

    荒滩地植被恢复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