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对水土流失调控机制

    欧阳帅项文化陈亮曾叶霖...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由于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暴雨频繁导致的水土流失已引起广泛关注.森林植被恢复改变冠层结构、地表覆盖物和土壤性质等作用界面,从而影响降雨侵蚀过程,是调控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因此,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从植被冠层(林冠和林下植被)、地表覆盖物(凋落物和生物结皮)和土壤(根系、微生物和团聚体)作用界面消减降雨侵蚀力和增强土壤抗侵蚀性等研究视角,分析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对水土流失调控机制,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对深入认识森林植被对水土流失的调控机制,提高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植被恢复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微生物调控机制山地丘陵区

    岩石裸露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现状及石漠化因子研究存在的问题

    李瑞盘礼东
    10-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岩裸露是喀斯特地区的常见现象,形成了类似荒漠景观的"石漠化",而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影响了区域土壤侵蚀机理和结果,故需加大石漠化因子(D)与水土流失定量关系研究,以便修正土壤流失方程.因此,在中外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总结了岩石裸露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相关研究现状.结果表明,岩石裸露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论较为离散,主要观点可分为2大类:一类观点认为,随着坡面岩石裸露率的增加,水土流失呈线性、二次函数及指数等趋势衰减,其中以指数衰减为主要方式;另一类观点认为,岩石裸露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与坡度、土壤类型、降雨阶段及岩石裸露率区间等有关,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岩石裸露率的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对于我国喀斯特区D因子研究现状,主要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关定量观测试验较少,致使RUSLE等常用土壤流失方程在喀斯特地区的应用受到较大限制;二是野外定位观测作为研究土壤侵蚀各因子的重要手段,但在喀斯特地区建造天然岩溶裸露小区的难度极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喀斯特区石漠化因子(D)的定量研究及相关土壤流失方程的修正提供参考.

    喀斯特岩石裸露石漠化因子水土流失土壤流失方程

    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群落坡面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佩佩苏雪萌周正朝刘俊娥...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植被群落(白羊草、铁杆蒿和杠柳)为研究对象,并以退耕1年的撂荒地作为对照(CK),采用原位染色示踪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不同植被群落斑块格局下的土壤优先流特征,探究植物根系、土壤理化性质对优先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CK,植被恢复提高了优先流发育程度;对于各植被斑块,铁杆蒿植被斑块具有最高的染色面积比(45.62%)、最大染色深度(30.30 cm)、优先流比(39.76%)和长度指数(475.90%),杠柳次之,白羊草最小;而对于同一植被群落,除白羊草群落外,其他群落优先流发育程度表现为植被斑块大于裸地斑块;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优先流染色面积比主要受到土壤总孔隙度、团聚体稳定性、根系生物量密度和有机质含量的直接影响,解释方差可达70%.因此,植被的自然恢复通过其根系发育影响土壤性质,进而改善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提高土壤入渗能力.

    优先流斑块状植被土壤理化性质根系特征黄土丘陵区

    基于RUSLE模型的孙水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

    张素熊东红吴汉袁勇...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侵蚀一直是我国开展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RUSLE模型分析了凉山州孙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强度的特征,定量评价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孙水河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54.32 t/(km2·a),土壤侵蚀严重区域主要集中于孙水河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坡耕地和中覆盖草地是流域内主要侵蚀土地利用类型;海拔2000~3000 m流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超过2000 t/(km2·a);当坡度低于25°时,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15°~25°是该流域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带.研究成果可服务于凉山州孙水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土壤侵蚀RULSE孙水河流域

    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草被对氮磷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郭振勇李朝霞周怡雯李雪垠...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三峡库区消落带草被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作用,采用野外放水冲刷试验,分析草带对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拦截率和冲刷前后氮磷含量在土壤内的空间变化,研究消落带典型草被对氮磷污染物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草带拦截污染物的效率总体较好,对NO3--N的拦截率最高,达93.5%~99.3%.拦截率与草带宽度成正比,与冲刷强度成反比.(2)冲刷前后TN、TP、NO3--N和NH4+-N污染物含量的变化率最大值分别为2.30,1.96,5.01,4.75,均出现在小区下坡.随着草带宽度增加以及冲刷强度的减弱,污染物含量的变化率增大.(3)各氮磷污染物在0—10 cm土层的变化率较大,变化范围为0.91~5.01.TN、TP和NH4+-N在10—30 cm土层的变化率普遍接近1,而NO3--N在该土层依然存在较大的变化率.(4)RDA结果显示,影响冲刷前后污染物变化最大的因子是土层深度,其次是坡位、草带宽度、冲刷强度.综上,消落带草被能够有效拦截污染物并促进其向土壤内部迁移,在消落带草本植物恢复及面源污染防治过程中应注意增加消落带草被覆盖宽度,减小高强度降雨径流的影响,促进污染物在上坡位被拦截并进一步向土壤内部迁移,降低污染物向上覆水释放的风险,为三峡库区消落带草本植被恢复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野外冲刷试验消落带草被三峡库区污染物迁移农业面源污染

    冲刷条件下裸露砒砂岩区坡面细沟微形态变化及其侵蚀特征

    李龙秦富仓钱秋颖董晓宇...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裸露砒砂岩坡面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冲刷试验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3种流量(60,100,200 L/h)与4个坡度(5°,10°,20°,30°)组合冲刷下砒砂岩区坡面细沟形态演变特征及径流侵蚀产沙机制.结果表明:坡面细沟在坡下最先发育,随着冲刷流量和坡面坡度的增大而向上延伸;细沟出现的时间随着坡度的增加而缩短;<10°坡面上细沟的形态表现为"宽浅型",最大宽深比为0.038,>20°坡面细沟的形态为"深窄型",最小宽深比为0.017;随着冲刷强度和坡度的增加,细沟宽深比变小,而细沟数量、细沟密度、细沟复杂度、细沟割裂度等指标均增大.坡度和冲刷强度共同影响着坡面产沙率变化,随着坡度和冲刷强度的提升坡面产沙率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细沟宽深比与坡面产沙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0.935,P<0.01),细沟密度与细沟割裂度与产沙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888,0.944,P<0.01).

    砒砂岩冲刷坡面侵蚀细沟形态

    施用保水剂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陈诗婷查瑞波毛兰花姜兴雪...
    44-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方花岗岩普遍存在红壤颗粒粗、物理特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为了探讨施用保水剂对花岗岩红壤坡面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和室内分析试验,研究层施(K1)、沟施(K2)、混施(K3)保水剂和不施保水剂(CT)条件下坡面的侵蚀过程.结果表明:3种保水剂施用方式下,花岗岩红壤坡面初始产流时间较对照坡面延长1.09~1.61倍.坡面入渗率、含水量分别表现为K2>K3>K1>CT和K3>K1>K2>CT;在不同处理方式下,坡面减流率表现为K3>K2>K1,减沙率表现为K2>K3>K1.与对照坡面相比,混施保水剂处理下坡面累积产流量减少59%,累积产沙量减少66%,保水剂发挥了较好的减流减沙作用;不同保水剂处理方式下,花岗岩红壤坡面累积产流量和产沙量构成幂函数模型,相关系数>0.990.研究结果为花岗岩红壤坡面土壤侵蚀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保水剂花岗岩红壤模拟降雨土壤侵蚀

    持续降雨条件下黄土边坡稳定性试验研究

    马蓓青杜玉鹏王怀星杨傲秋...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黄土边坡的稳定性,采用人工降雨装置进行室外现场试验,测量土体含水率、密度、滑坡剪切带位置以及摘要:滑坡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常见的重力侵蚀,降雨是黄土边坡失稳的主要诱因.为了研究持续降雨条件裂缝的发育等情况,并使用FLAC3D软件计算模拟持续降雨条件下裂缝发育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黄土边坡土体的含水率逐渐增大,土体强度降低,而且自重增大,坡面冲蚀沟逐渐发育,坡脚出现滑塌,坡顶出现拉裂缝,裂缝加剧了降雨的集中入渗,使得裂缝周边土体强度快速降低,最终导致在降雨历时至308.8 h时发生滑坡,持续降雨和裂缝引起的集中入渗加速了土体强度的降低,导致了滑坡,裂缝发育得越深、数量越多,对边坡稳定性危害越大.研究结果为降雨条件下的黄土边坡稳定分析研究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

    滑坡持续降雨边坡稳定性数值计算分析裂缝

    基于土-水特征曲线的植物边坡抗剪强度研究

    王轩李珍玉肖宏彬刘思思...
    57-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水特征曲线通常用于估计非饱和土壤的抗剪强度,但是由于植物根系的吸水作用和加筋效应,使得植物边坡的抗剪强度不能直接利用基于基质吸力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裸露边坡和植被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张力计现场测试和室内剪切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拟合水土特征曲线关系.结果表明:(1)植物根系的植入有效地提高了边坡土体的进气值,较素土进气吸力值增幅41.10%.在同等含水率条件下,植物边坡基质吸力明显大于素土边坡,提高了边坡土体的持水能力.(2)边坡红黏土基质吸力与含水率的关系符合V-G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模型参数.(3)随着体积含水率的增大,带根土与素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值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带根土的变化参数大,当含水率21.29%时,带根土黏聚力相较于素土增加了4.86 kPa,增幅18.55%,而内摩擦角对根系存在的敏感程度不如黏聚力.(4)随着土壤基质吸力不断增大,植被边坡与素土边坡的抗剪强度力学参数变化趋势大体相同,当土基质吸力为60~90 kPa土体的黏聚力提高最为明显,但植被边坡由于植物根系的存在,土体内基质吸力对边坡土体的抗剪强度提高幅度更大,黏聚力与内摩擦角最大增长幅度分别为37.34%和40.30%.通过建立土-水特征曲线参数与植物边坡抗剪强度的关系,可计算不同含水率或基质吸力条件下植物边坡的抗剪强度,为进一步分析工程实际中植物边坡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植物护坡土-水特征曲线基质吸力抗剪强度香根草

    秋耕对北疆季节性冻融期土壤热状况的影响

    孙开王春霞蓝明菊梁飞...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秋耕对季节性冻融土壤热状况的调控作用,对比分析了翻耕(FG)、免耕(MG)、垄沟(LG)、翻耕活性炭覆盖(FH)和翻耕秸秆覆盖(FJ)5种处理对土壤温度、冻融循环以及土壤温度梯度等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传统FG处理相比,MG、LG、FH、FJ处理均减弱了土壤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降低了整个冻融期土壤温度的升、降温幅度和不同冻融阶段土壤温度昼夜变化的变异性程度,维持土壤温度序列稳定的能力FJ>FH>LG>MG.FG处理最先冻结和融化,其余处理延缓土壤冻结和融化速度的效果为FJ>FH>LG>MG,且冻结速度和融化速度越小,冻融交替越频繁,冻融循环次数越大.各处理土壤温度梯度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相关性程度为FG>LG>MG>FH>FJ,与土壤贮水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性程度为FJ>FH>LG>MG>FG,MG、LG、FH、FJ处理均加强了土壤水热资源的保持,其中翻耕秸秆覆盖和翻耕活性炭覆盖促进了深层土壤热量上移,更有利于改善季节性冻融期间土壤的水热状况,维持北疆春播土壤墒情.

    秋耕季节性冻融期热状况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