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贮玉米氮投入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赵桂茹安曈昕欧阳铖人邓宗澳...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氮投入对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在种植青贮玉米的坡耕地上设置4个不同氮投入处理(N1:300.00 kg/hm2;N2:225.00 kg/hm2;N3:150.00 kg/hm2和N4:75.00 kg/hm2),用湿筛法获得>2,1~2,0.5~1,0.25~0.5,<0.25 mm粒径的团聚体组分并计算出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PD)的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氮投入处理的坡面产流产沙特征与降雨强度关系密切,在低强度、中强度和高强度降雨条件下,N1和N2处理的径流量和产沙量均显著小于N3和N4处理(P<0.05),N2与N1处理径流量及产沙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在极高强度降雨下,各处理径流量和产沙量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N2处理的WSA>0.25、MWD和GMD比其他3个处理大,而PD却比较小,此外,WSA>0.25、MWD和GMD三者之间相互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而与PD、径流量和产沙量均呈现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3)N1和N2处理土壤容重显著低于N3和N4处理的容重(P<0.05),但其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显著高于N3和N4处理(P<0.05).因此,在当地常规施肥水平上减少25%氮投入量不会加剧土壤侵蚀,还可通过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以维持红壤坡耕地的生产能力.

    青贮玉米氮投入土壤侵蚀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南亚热带不同母质发育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其稳定性

    冷暖邓羽松林立文王金悦...
    80-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团聚体是土壤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南亚热带地区不同母质(石灰岩、第四纪红黏土、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和LB法测定不同母质发育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上升趋势,而孔隙度、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含量呈下降趋势.砂页岩母质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为22.44~42.97 g/kg.石灰岩和第四纪红黏土母质发育的土壤以黏粒(40.93%,42.51%)和粉粒(41.69%,42.31%)为主,砂页岩母质发育的土壤黏粒含量最低,为33.79%.(2)经湿筛法处理后,石灰岩母质发育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91.58%~92.31%,第四纪红黏土母质发育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76.45%~90.80%,砂页岩母质发育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79.18%~86.67%,3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都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3)LB法处理后土壤团聚体MWD值均表现为慢速湿润处理>预湿润振荡处理>快速湿润处理,砂页岩母质发育的40—60 cm土层对消散和机械破碎作用最为敏感,其相对消散指数RSI和相对机械破碎指数RMI分别为0.78和0.42.不同母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均与黏粒、有机质、游离态铁含量呈正相关.

    土壤团聚体南亚热带稳定性土壤母质

    大桥水库消落带不同水位高程柳树林地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分形特征

    宋娇郑晓岚鲍玉海李进林...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植被恢复对水库消落带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干筛和湿筛法,测定了大桥水库消落带不同水位高程下柳树林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并基于分形理论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结果表明:(1)消落带柳树林地土壤>0.25 mm非水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别为73.13%~93.69%和47.62%~82.06%,较对照无植被样地土壤均有所增加,但两者差异不明显;消落带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随水位高程升高而降低,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但在不同水位高程和不同土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消落带柳树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为2.51~2.82,平均值为2.67,低于对照的2.75;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在不同水位高程和不同土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整体呈现出随水位高程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且0—10 cm土层D值低于10—20 cm土层.(3)消落带柳树林地土壤MWD、GMD平均值分别为0.81,0.24 mm,高于对照的0.71,0.15 mm,柳树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高于对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消落带内部具有一定空间差异,MWD与GMD均表现为高水位(2016~2019 m)>中水位(2010~2013 m)>低水位(2007 m),且0—10 cm土层MWD与GMD大于10—20 cm土层的,但不同水位高程和不同土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大桥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对土壤团粒结构有一定程度改善,且随淹水深度的增加,消落带柳树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

    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柳树林消落带大桥水库

    根系对浅表层土大孔隙分布特征及饱和渗透性的影响

    祁子寒王云琦王玉杰李通...
    94-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系的存在对土壤大孔隙的产生及渗透特性有着重要影响,为研究浅表层土体中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大孔隙特征之间的数值关系,在缙云山针阔混交林中选取杉木单株植物根际土体为研究对象,进行染色示踪试验及根系生物量测量,取样后在室内采用自制定水头装置进行水分穿透试验和渗透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剖面和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染色面积不同,距离树木主干位置越远的剖面染色面积越大,而距离主干位置越近的剖面染色面积越小,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每个剖面上染色面积比均下降;(2)4个剖面整体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根系数量减少的趋势,根系直径主要集中在0.2~10 mm,且0.2~1 mm径级的根系较多;(3)染色区较未染色区具有更大的稳定出流速率,4个剖面染色区的出流速率分别为未染色区的1.97,1.81,1.77,1.70倍,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孔隙数量减少,大孔隙的半径分布范围在0.3~1.7 mm;(4)大孔隙度和根系生物量与渗透系数呈正相关关系,大孔隙度决定了渗透系数94.5%的变异,根系生物量决定了渗透系数87.4%的变异.

    土壤大孔隙水分穿透曲线根系生物量渗透特性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后土壤入渗特征及土壤质量评价

    刘畅张建军张海博刘俊廷...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入渗特征及土壤质量评价,采用野外双环入渗法测定土壤的入渗特征,并测定不同地类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等指标,使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入渗性能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并将各地类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类型对于土壤渗透速率影响较大,表现为天然次生林>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纯林>油松纯林>灌木林地>苹果园地>荒草地>农田(玉米地).(2)退耕还林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随着森林逐渐恢复,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及有机质等含量增加,土壤理化性质得以改善,入渗性能也有明显提高.土壤入渗特征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3)综合土壤入渗性能和土壤理化性质作为土壤评价指标,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次生林>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纯林>油松纯林>灌木林地>苹果园地>荒草地>农田.

    晋西黄土区土壤入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质量

    水洗生物炭对2种类型土壤钾素淋失的影响

    岳小松张影刘星程亚南...
    108-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生物炭对潮土和砂土钾素淋失的调控效应,通过土柱淋溶模拟试验,以水洗生物炭为研究对象,比较生物炭水洗前后不同形态钾含量、表面形貌和含氧官能团变化,进而探究不同用量水洗生物炭对2种类型土壤钾素淋失的阻控效应.结果表明:水洗处理可使生物炭水溶性钾含量由13.9 g/kg降至0.06 g/kg,而对生物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含氧官能团影响较小.水洗生物炭对潮土和砂土水分淋失的影响受其施用量的影响,表现为低量促进、高量抑制的趋势,添加1%水洗生物炭显著增加了2种类型土壤水分淋失总量.生物炭对2种类型土壤钾素淋失的影响各异,添加2%和4%水洗生物炭对砂土钾素淋失表现出显著的阻控效应(P<0.05),钾素淋失量分别较不加生物炭处理降低了21.2%和28.3%,而添加1%水洗生物炭却增加了潮土钾素淋失量(P<0.05).另外,生物炭可提升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表层土交换性钾含量,且提升幅度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对砂土的提升效果更明显.因此,从钾素淋失角度考虑,生物炭更适用于阳离子交换量较低、保肥能力差的砂质土壤上.

    水洗生物炭钾素淋失土壤钾残留潮土砂土

    喀斯特区土地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邓志豪杨静戴全厚李青林...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试验,探究桂西北喀斯特区土地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土壤结构与肥力的影响.基于长期定位观测小区,分析比较刈割草地(CD)、乡土树种(XT)、落叶果园(GY)、种植牧草(MC)、种植玉米(YM)5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在石灰土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赋存特征.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均随粒级减小而减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粒级减小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并且干湿筛团聚体粒级配比均以>1 mm粒径为主,其范围分别为67.04%~90.11%,66.83%~84.65%.干筛下的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几何平均直径(GMD)在表层和亚表层均为XT>MC≈GY≈YM>CD,湿筛下的MWD与GMD在表层差异明显(P<0.05),表现为XT和MC较高,CD与YM相对较低.就全土有机碳含量而言,表层均高于亚表层,在表层土壤MC、CD、XT显著高于GY和YM(P<0.05),在亚表层土壤仅CD较高.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其全土有机碳含量相近.此外,各土地利用方式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总体上随团聚体粒级减小而减小,XT和MC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含量均较高,研究结果以期为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喀斯特石灰土土地利用方式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与主控因素

    徐澜王云强孙慧贺美娜...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恢复的关键因子,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以水蚀风蚀交错带的代表性流域—老爷满渠小流域为对象,采用网格法(50 m×50 m)共布设了73个样点,原位观测0—5 m土壤含水率,共测定23次(2013年6月至2019年10月),通过获取每个样点的环境因子,结合经典统计、地统计、随机森林等方法,分析了小流域尺度不同土层深度(每层1 m,共5层)土壤含水率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不同;对于0—1 m土层,土壤含水率在夏季和冬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于1 m以下土层,春季平均土壤含水率高于其他季节,但不显著;无论在何种季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壤土与砂土间的土壤含水率在3 m以上土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阴、阳坡的土壤含水率在所有土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季节,土壤含水率与容重和砂粒呈负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有机碳含量、黏粒、粉粒、有机碳密度、土地利用、坡向、土壤质地和pH)呈正相关;除有机碳密度和黏粒较为稳定外,土壤含水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环境因子对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的整体相对贡献表现为土壤性质>地形>土地利用.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深层土壤水资源管理、土壤水文观测与模拟、植被优化布局等提供参考.

    深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土地利用随机森林黄土高原

    桂西北不同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张日施黄光友南雅薇何斌...
    130-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秃杉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变化趋势,以广西南丹县不同年龄阶段(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泡法和环刀法分别研究4种林分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特性.结果表明:(1)秃杉人工林林冠层和林下植物层持水量分别为18.79~28.37,1.27~4.72 t/hm2,其中林下植物层持水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凋落物现存量为2.23~10.67 t/hm2,最大持水量为5.95~34.15 t/hm2,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2)不同林龄秃杉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为5.60%~15.68%和48.27%~66.85%,其中0—20,20—40 cm土层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显著大于40—80 cm土层(P<0.05),同时随林龄增加而增大;土壤层(0—80 cm)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4196.74~4416.47,540.13~648.07 t/hm2,其中0—20,20—40 cm土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3)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林分的总持水量依次为4222.43,4272.55,4355.29,4484.32 t/hm2,随林龄增加而增大.综上,秃杉人工林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状况,增强林分水源涵养功能.

    秃杉人工林林龄水源涵养功能桂西北

    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特征

    康文蓉张勇勇赵文智贾昂元...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饱和导水率(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Ks)是影响土壤水文过程的重要参数,反映了土壤的入渗性能与持水能力.为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Ks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网格法(2 km×2 km)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景观类型布设27个样点,获取0—30 cm土层基本物理性质,并利用Hood-IL 2700入渗仪测定土壤Ks.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壤Ks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Ks的土壤传递函数.结果表明:(1)土壤Ks变异系数为1.21,属强变异,Ks和土壤水分(SW)、有机质、黏粒(clay)、粉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容重(ρb)、砂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土壤水分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容重、黏粒含量均为球状模型,容重、土壤水分和黏粒的最佳采样距离分别为0.38~0.77,1.86~3.72,1.41~2.83 km.(3)建立的传递函数为log Ks=-2.914+2.772ρb-0.09SW+0.068clay,容重、土壤水分和黏粒含量可作为模拟区域饱和导水率空间分布状况的预测变量.研究结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运移及模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荒漠绿洲过渡带Hood入渗仪饱和导水率空间变异传递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