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莞5种生态公益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

    董辉严朝东苏纯兰曹洪麟...
    144-14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东莞市内不同森林公园的森林地表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于2020年7月选取东莞市5个森林公园5种30年的生态公益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和浸水法对枯落物、土壤的持水能力及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公益林林地枯落物层厚度变动为1.5~10.5 cm,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32~5.73 t/hm2,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力量均呈现湿地松-九节林>马占相思-岭南山竹子林>浙江润楠-豺皮樟林>木荷-油茶林>桉树-鹅掌柴林.通过回归拟合发现,累积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显著的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累积失水量与失水时间呈显著的3次关系,失水速率与失水时间呈显著的倒数关系.不同类型林分土壤持水量与不同孔隙度的大小直接相关,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越高,土壤的容重越小,土壤保水能力越强.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东莞生态公益林枯落物持水性土壤持水性水源涵养功能

    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耦合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陈华阳王远黄逸敏伍博炜...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质量是区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可获取国土空间生态本底特征,为生态系统保护格局构建提供现状底图,明确生态系统修复重点、国土空间优化提供导向.以长汀县为例,基于地区生态典型性、区域生物量差异及公众支付意愿与能力构建特色评价指标,采用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耦合研究方法,对长汀县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县域、镇域、村域及系统斑块等多尺度评估.结果表明:长汀县生态系统服务等级空间分布符合区划规律,大致呈中间低、四周高的特征;尺度细化使结果分布异质性更强,可为开展生态修复、空间优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长汀县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低生态等级乡镇个数占比高达38.89%,影响因素多样,水土流失及森林覆盖率影响显著;地形地势、人类活动、政策实施影响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地势平坦的人口稠密区系生态承载力低值集中区;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估中扮演重要角色,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均值等级极高的4个乡镇,其森林生态系统面积皆占89%以上.通过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耦合的方法进行探究,有利于推进"两山"理论的应用实践,将为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空间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生态承载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哈尼梯田对厄尔尼诺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及其机制分析

    丁银平刘志林角媛梅胡涛...
    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自然环境要素对典型干旱事件的响应与路径,以2019年厄尔尼诺极端干旱事件为背景,在气象站观测数据基础上识别出1个干旱年份(2019年)和1个正常年份(2013年),使用landsat8影像反演了哈尼梯田区2个年份的地表温度(TEM)、土壤水分(TVDI)、植被覆盖(NDVI)、地表水体(NDWI)等自然环境要素数据,进一步探讨了哈尼梯自然环境要素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状态、相互作用、影响路径等问题.结果表明:哈尼梯田区在极端干旱事件下气温增加了约2℃,植被指数下降了约0.04,土壤水分指数增加了约0.07,水体面积下降了40.2%;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地表水体为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水分为显著正相关(p<0.05);植被覆盖与土壤水分为显著负相关(p<0.05),与地表水体为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水分与地表水体为显著负相关(p<0.05);地表温度、土壤水分、植被覆盖、地表水体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且形成了正反馈路径,加剧了区域的干旱.研究结果可高效合理地预防和减缓干旱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

    厄尔尼诺干旱Landsat8TVDINDVI地表温度

    吉林省长时间序列陆地生态系统NPP时空变化特征

    严俊霞黄浩高彦华王甜甜...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碳源/汇的重要环节.基于2001—2019年MODIS地表反射率数据(MOD09A1)、气温和日照时间资料,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了吉林省陆地生态系统NPP,采用趋势分析、空间变异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陆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2001—2019年,吉林省植被NPP年均值与总量均成波动上升趋势,辖区内植被NPP总量表现为森林>农田>草地.(2)2001—2019年NPP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大部分区域NPP呈现增加趋势,总体变异性稳定,但西北部区域NPP空间变异程度较大,与该地区施行退耕还林和治理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有一定关联,植被恢复明显.(3)吉林省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研究区大部分区域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小部分区域与降水量呈现出正相关.

    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空间变异性气候因子吉林省

    黄土高原植被演替过程中相对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王梅晏梓然赵子文吴阳...
    18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土壤相对酶活性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客观揭示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微生物活性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时空互代法,选取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农田、草地、灌木、先锋林和顶级群落5个阶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β-1,4-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木糖苷酶(BX)、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丙氨酸酶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P)7种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单位土壤有机碳(SOC)、土壤CBH、BX和NAG酶活性伴随植被次生演替先显著升高后显著降低(P<0.05),并在先锋林阶段达到最高点;单位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的3种酶活性呈现相反趋势,并在顶级群落阶段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单位SOC和PLFA土壤CBH、BX和NAG酶活性均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且与土壤DOC显著正相关(P<0.05);单位SOC和PLFA土壤相对酶活性分别与土壤生物因子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中磷含量和碳氮含量分别是单位SOC和单位PLFA土壤相对酶活性变化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循环和质量变化提供新的见解.

    黄土丘陵区植被演替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相对酶活性

    黄土高原潜在自然植被空间格局及其生境适宜性

    韩庆功彭守璋
    188-193,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各界关注,潜在自然植被(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PNV)和生境适宜性概念应纳入植被规划,作为植被恢复的参考依据.基于高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使用动态植被模型(LPJ-GUESS),揭示黄土高原2001—2020年PNV空间格局及其生境适宜性的动态演变,并界定了植被优先恢复区.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的PNV以草地和森林为主,潜在草地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部地区(约占73.23%),潜在森林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约占26.16%),极少的裸地主要分布在西部高海拔山区;在潜在森林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温带常绿针叶林占比分别为22.28%,3.88%,0.01%;随着气候变化的推进,潜在森林面积有所下降,而潜在草地面积有些许增加.PNV的生境适宜性呈现西北低、南部及东南高的分布,其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南部平原地带的潜在温带落叶阔叶林其生境适宜性较高,而分布在北部及东北部的潜在草地其生境适宜性较低;并且,对于每种PNV类型,其最高生境适宜性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及优先恢复区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植被恢复潜在自然植被生境适宜性LPJ-GUESS模型黄土高原

    亚热带季风区樟树蒸腾与气象因子之间的时滞效应

    夏银华章新平戴军杰王锐...
    194-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树种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为研究对象,利用Grainer热扩散式探针技术,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测定了樟树小时尺度的蒸腾速率,并同步监测了气象因子和土壤含水量,分析了樟树蒸腾在日间不同时段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时滞的变化特征以及时滞校正对蒸腾预测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蒸腾在生长季(6—10月)与太阳辐射的时滞回环呈逆时针,与饱和水汽压差和气温的时滞回环呈顺时针.利用Gauss方程拟合发现,2019年与2020年生长季蒸腾平均滞后于太阳辐射0.94 h,提前于饱和水汽压差和气温2.60,2.61 h.这种时滞效应是蒸腾在日内不同阶段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不同导致的,蒸腾在上升阶段(7:00—11:00)对太阳辐射变化的响应较下降阶段(17:00—21:00)敏感,而在上升阶段蒸腾对饱和水汽压差和气温变化的响应不如下降阶段敏感.蒸腾与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和气温的时滞效应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2019年与2020年的归一化时滞回环面积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在10月最大,8月或9月最小.小时尺度上,土壤水分充足时,时滞随主要日均气象因子的增大而增大,土壤水分胁迫时,随主要日均气象因子的增大,时滞变化不明显.时滞校正后,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与蒸腾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提高了4%和9%,运用主成分分析构造的综合气象因子对蒸腾模拟的决定系数提高了7%,时滞校正可以提高蒸腾预测模型的精度.旨在加深对植物生理过程与环境变化过程关系的认识,并为提高蒸腾预测模型的精度提供依据.

    蒸腾时滞气象因子樟树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特征的影响

    王有良宋重升彭丽鸿崔朝伟...
    204-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特征的影响,以福建省三明市官庄国有林场11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弱度间伐(LIT)、中度间伐(MIT)、强度间伐(HIT)等3种间伐强度,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林分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总有机碳(SOC)、全氮(TN)及易氧化有机碳(ROC)、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熵碳(qMBC)、微生物熵氮(qMBN)的变化特征,以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降低了土壤SOC和TN的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4%~36.9%,3.1%~45.7%.间伐增加了土壤MBC、NO3--N的含量,而对ROC、NH4+-N和MBN的程度在不同土层有差异,qMBC和qMBN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OC分别与TN、qMBC、ROC、NH4+-N、MBC、MB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TN与qMBN、ROC、NH4+-N、MBC、MB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杉木人工林间伐处理降低了土壤表层SOC和TN含量,增加了土壤SMBC和qMBC、qMBN,同时也增加了土壤表层(0—10 cm)SMBN.抚育间伐导致土壤SOC和TN含量降低主要是由于活性碳、氮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分解速率,最终导致土壤SOC和TN含量降低.

    杉木人工林间伐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碳氮组分

    甘肃省不同气候类型区土壤水分特性

    杨阳马绎皓赵鸿齐月...
    213-220,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甘肃省不同气候区不同质地土壤的容重、田间持水量和凋萎湿度的差异,对观测资料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进行评价.通过对77个站点10—100 cm土壤水分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全省的土壤容重范围为0.89~1.79 g/cm3,平均值为1.36 g/cm3,表层土壤容重与深层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0.05),半湿润区、半干旱区浅层土壤容重更易受到外界环境及人为活动的干扰.甘肃省大部田间持水量由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田间持水量的最大值为36%~40%,分布在高寒湿润区10—50 cm土层,全省10 cm与2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差异较小,相关系数为0.96,与其他层次差异较大,50 cm土层很可能是甘肃地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分界层.各土层凋萎湿度最大值均出现在冷温带干旱区、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中部,不同层次间田间持水量与凋萎湿度呈极显著相关.甘肃省全省大部分地区主要以壤土为主,除此之外干旱区主要以砂壤土为主,半干旱区主要以砂壤土与黏壤土为主,半湿润区主要以粉壤土与黏壤土为主.探讨不同气候区不同层次间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凋萎湿度的差异,以期为保障地上生产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数据支撑.

    甘肃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

    2002-2020年黄土高原土壤水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薛少博李鹏于坤霞苏远逸...
    22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水作为植物耗水最主要的来源,其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都有重要影响.利用GRACE卫星数据与GLDAS-NOAH模型,分析2002—2020年黄土高原土壤水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GEE平台2002—2020年的MODIS NDVI产品数据集、与2000—2017年降水资料对土壤水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M—K检验法对趋势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2002—2020年GRACE等效水高(毫米水柱高)变化月均值为(-7.56±4.38)mm,从2008年开始呈现显著减少趋势.(2)2000—2020年0—10 cm土层土壤水呈不显著增加趋势,10—40,40—100,100—200 cm呈不显著变化趋势,2012—2020年200 cm以下土层土壤水呈显著减少趋势.(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黄土高原2000—2017年的降水与土壤水的相关性在显著降低.相关性系数从0—10 cm时的0.581降低到100—200 cm时的0.099.而将2002—2020年的200 cm以下土层土壤水与NDVI变化分析其相关性系数为-0.805*,为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阐述了黄土高原土壤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降水和NDVI变化与其的相关性联系,为下一步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提供了理论支撑.

    GRACENDVI黄土高原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