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呼图壁县地下水位动态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

    胡鑫吴彬高凡杜明亮...
    227-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干旱缺水地区地下水位(埋深)时空动态特征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于加强农业地区土地利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呼图壁县平原灌区为研究区,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结合技术,应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拟合研究区2000年、2010年及2018年地下水埋深时空分布,并且利用同期遥感数据解译生成了土地利用类型图,叠加分析不同时期地下水埋深变化与对应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呼图壁县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变化主要是由地形地貌、气候等结构性自然因素引起的,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空间异质性逐渐减弱;地下水埋深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从南向北逐渐变浅,时间动态上为2000—2010年地下水埋深值<10 m的面积减小比例高达86.61%,2010年后控制耕地面积的大幅扩张,但由于耕地本身基数较大,地下水开采量在2014年达到最大值后开始减少,局部地区地下水位开始恢复;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地下水中农业用水占比高达84.68%,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与耕地面积变化高度相关.

    地下水位动态地统计学克里金插值土地利用类型

    地下水埋深和土壤质地对胡杨实生幼苗根系生长及构型的影响

    丁晓雪赵成义曾勇马晓飞...
    235-24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生长在不同地下水埋深和土壤质地的胡杨实生幼苗根系的不同生长适应策略,以胡杨实生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30(A1),60(A2),90 cm(A3)3个地下水埋深处理,砂土(B1)、砂壤土(B2)和黏壤土(B 3)3种土壤质地处理,研究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埋深和土壤质地对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实生幼苗根系生长及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可促进胡杨幼苗根系形态的发育和根系生物量的积累,胡杨幼苗扎根深度、根系总长度、根系总体积和根系总表面积均在A3 B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2)根系消弱系数(β)、R50和R90(50%和90%根系生物量分布深度)均与地下水埋深呈正比关系,土壤深层根系生物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加深而增加,A2和A3地下水埋深下根系生物量呈B2>B3>B1的变化趋势;胡杨细根生物量在各处理下其土壤垂直分布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规律.(3)根系平均连接长度随地下水埋深的加深而增加,在A3 B1处理下达到最大14 cm.B2和B3条件下幼苗根系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逐渐由趋向叉状型分支结构转变为趋向鲱骨型分支结构;各B1处理下根系拓扑参数较大,幼苗根系分支结构一直趋向鲱骨型分支结构.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根系构型地下水埋深土壤质地胡杨实生幼苗

    坝上地区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细根分布特征

    武娟娟邱云霄王渝淞余新晓...
    242-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坝上地区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的细根分布特征,使用土柱法对比了未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小叶杨的细根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根系参数的分布规律以及差异,并分析了根系参数在不同土层中的占比.结果表明:(1)随着林地土壤含水率逐渐减小,小叶杨的退化程度加重,细根在表层的占比逐渐增加,在深层的占比逐渐减小.(2)在垂直方向上,3种退化程度小叶杨的细根生物量在0—20 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并随土层加深而出现细根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的较明显下降趋势.在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细根的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均表现为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3)在离开树干的水平方向上,未退化和中度退化小叶杨的细根的根长密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重度退化在0—50,50—100,100—150 cm处相差不大,在150—200 cm处显著增加并达到最大(0.4657 cm/cm3)(P<0.05).细根的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在4个水平距离上均表现为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未退化小叶杨的细根生物量均为最大(19.53,15.74,14.17,14.20 g).根体积密度整体上随水平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可为探索防护林的细根分布格局和退化原因以及为指导坝上高原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坝上地区小叶杨退化细根分布特征

    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叶片化学计量与养分重吸收效率的影响

    李素新张芸香郭晋平
    249-254,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华北落叶松林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重吸收效率与N素供应的关系,以24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水平(0,8,15 g/(m2·a))连续6年的野外氮添加控制试验,测定氮添加后华北落叶松成熟叶片、凋落叶片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成熟叶片C含量在年际间差异显著(P<0.05),氮添加显著增加成熟叶2016—2018年的C、N含量,降低2018年的P含量,导致2018年N/P在轻度氮添加下比对照增加20.20%,重度氮添加下增加34.43%,2018年N/P在重度氮添加下出现峰值20.50,表明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驱动该林分生长的P养分限制;凋落叶中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在年际间和氮添加处理下均呈显著差异(P<0.05),氮添加显著增加凋落叶2016—2018年的C含量、C/P和N/P,显著降低2016—2018年的P含量;2016—2018年,轻度氮添加下NRE(氮重吸收效率)和NRE/PRE(氮重吸收效率/磷重吸收效率)显著降低,氮添加下PRE(磷重吸收效率)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NRE与凋落叶N含量,PRE与凋落叶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和-0.772;氮添加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氮的含量,降低土壤pH(除2016年)和速效磷含量.氮添加导致华北山地针叶林树木生长受不同程度的P养分限制,推测氮添加驱动的林分受P限制可能与该区土壤养分初始状况有关,为全球气候变化下森林的养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氮添加华北落叶松林生态化学计量重吸收效率

    肥液浓度对不同形态氮素在土壤中运移转化特性的影响

    马敬东聂卫波张文平李一博...
    25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肥液(尿素)浓度影响下土壤湿润体中不同形态氮素的运移转化规律,选取黏壤土和砂壤土作为肥液入渗试验供试土壤,量化分析肥液浓度对土壤累积入渗量和不同形态氮素在分布和再分布过程中运移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入渗时间内土壤累积入渗量随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Kostiakov公式的入渗系数与肥液浓度呈现线性关系,建立并验证了考虑肥液浓度影响的土壤累积入渗量估算公式,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间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值均<8.0%;入渗结束时,土壤湿润体相同位置处的尿素态氮、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均随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NH4+-N主要分布在土壤湿润体深度20 cm以上,尿素态氮和NO3--N含量随着湿润体深度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再分布过程中,土壤湿润体中尿素态氮含量随再分布时间的增加整体呈现减小趋势,且黏壤土和砂壤土湿润体中的尿素态氮分别在再分布5,3天时基本水解完成;NH4+-N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黏壤土湿润体中的峰值约出现在再分布3~5天,而砂壤土约在再分布3天;黏壤土湿润体中NO3--N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峰值约在5~10天,而砂壤土中NO3--N含量在再分布10天时,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研究结果为农田灌溉施肥系统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肥液浓度累积入渗量尿素态氮铵态氮硝态氮运移特性

    耕作方式和氮肥用量对旱地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种植效益的影响

    吴金芝黄明李友军付国占...
    264-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旱地小麦增产增效增收协同的耕作方式及其配套施氮技术.2016—2017(欠水年)和2017—2018(丰水年)年度,在豫西典型旱区洛宁县设置夏闲期深松(ST,麦收后2周左右隔年进行)和翻耕(PT,传统的7月或底8月初连年进行)2种耕作方式为主区,设置4个氮肥用量为副区(播前基施纯氮0(N0),120(N120),180(N180),240(N240)kg/hm2)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土壤水分以及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种植效益.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深松提高了休闲效率,播前、开花期和成熟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分别提高6.5%~11.7%,5.0%~8.5%,4.7%~8.2%,使欠水年的千粒重、丰水年的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P<0.05),从而使欠水年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1%~17.8%和5.5%~30.2%,丰水年施氮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0.2%~22.0%,3.0%~13.0%,16.1%~35.1%.增加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休闲效率,使播前土壤蓄水量翻耕下得到恢复、深松下显著提高(P<0.05),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翻耕下N180最优,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6.5%~43.9%,8.1%~36.1%,12.4%~61.3%;深松下欠水年以N180较优,丰水年以N240最优,且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3.9%~67.9%,1.0%~54.1%,3.6%~95.8%.因此,麦收后2周左右隔年深松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进而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种植效益,且在欠水年配施纯氮180 kg/hm2、丰水年配施纯氮240 kg/hm2效果最优.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效率和效益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旱地小麦深松氮肥用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种植效益

    长期覆膜旱地苹果园表层土壤"隐性"退化下活性有机碳与酶活性差异

    孙文泰马明董铁牛军强...
    272-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旱作节水措施下黄绵土物理稳定性机制和化学活性机制,揭示表层土壤有机碳贮存对土壤物理"隐性"退化的响应机制.以陇东旱塬区不同覆膜年限(2,4,6年)的苹果园表层土壤(0—20 cm)为对象,对土壤物理性状、质地分级进行判断,监测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可溶性有机碳(DOC)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表征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借助β-1,4-木糖苷酶(βX)、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表征土壤碳代谢循环特性,以解析不同覆膜年限下根系生长、土壤物理结构与土壤碳代谢酶活性、有机碳固持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覆膜(2Y)可有效改善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分别为CK的112.39%,105.65%,104.29%,90.08%,显著促进细根的生长,有利于良好的土壤结构形成和植物源有机质输入;有机碳总量、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为CK的137.21%,220.11%,129.42%,151.35%,111.72%,提高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长期覆膜(6Y)表现为表层土壤"隐性"退化,土壤孔隙结构恶化导致细根生长障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中的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显著降低,仅分别为CK的46.88%,43.54%;βX、βG、CBH酶活性作为主导因子决定了有机碳储量的变异性,仅分别为CK的65.60%,53.08%,47.04%;长期覆膜条件下表层土壤结构的破坏,导致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土壤碳代谢酶活性和碳库管理指数的降低,有机碳储量减少,不利于土壤质量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短期覆膜(2 Y)为适于陇东旱塬苹果栽培的节水保墒覆膜年限.研究结果为完善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苹果栽培节水保墒技术对土壤物理结构演化、地力提升、根系生长的调节机制、优化抗旱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覆膜细根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碳库管理指数

    海藻酸与控释尿素配施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王伟涛孟庆敏高丽超陈琪...
    280-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小麦玉米轮作盆栽试验,探讨海藻酸与控释尿素配施的增产增效机制及其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以氮空白(CK0)为对照,设置常量尿素(N2A0)、常量尿素加海藻酸(N2A1)、常量控释尿素(CN2A0)、常量控释尿素加海藻酸(CN2A1)、减氮30%的尿素(N1A0)、减氮30%的尿素加海藻酸(N1A1)、减氮30%的控释尿素(CN1A0)、减氮30%的控释尿素加海藻酸(CN1A1)9个处理.结果表明:海藻酸与常量控释尿素配施处理(CN2A1)的小麦玉米产量最高分别为98.22,134.84 g/pot,增产增收效果最好,与常量控释尿素处理相比,玉米显著增产16.38%(P<0.05),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17.79%(P<0.05).海藻酸与减氮30%控释尿素配施处理(CN1A1)较减氮30%控释尿素处理小麦玉米分别显著增产15.92%,26.05%(P<0.05),氮肥利用率也显著提高(P<0.05).此外配施海藻酸处理较未加海藻酸处理叶片蒸腾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均有所提高.海藻酸与常量控释尿素配施与未加海藻酸的处理相比,显著增加小麦拔节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的土壤NO3--N和NH4+-N含量(P<0.05),显著提高玉米大喇叭口期土壤速效钾含量(P<0.05).海藻酸与控释尿素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氮和钾的供应强度和容量,促进了小麦、玉米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海藻酸控释尿素小麦玉米轮作氮肥利用率土壤养分状况

    磁化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盛统民张胜江肖兵
    28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磁化水灌溉试验,研究磁化水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水量(4200,4800,5400 m3/hm2)对土壤水盐分布、玉米干物质量积累、产量及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探寻3500 Gs磁化强度磁化水灌溉条件下适宜的灌水量,为促进塔里木盆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相关数据支持.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下磁化水灌溉均能提高土壤含水量,40—60 cm土层土壤盐分淋洗效果优于0—20 cm土层;磁化水灌溉可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及产量增加,各处理磁化水灌溉玉米产量较非磁化处理增加了2.11%~19.31%;磁化水3500 Gs磁化强度灌溉4800 m3/hm2处理产量均最佳,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64,2.86 kg/m3.因此,与非磁化灌溉相比,适宜的磁化水灌溉量可改善玉米穗部干物质积累,有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春玉米磁化水灌水量干物质量积累生长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陕西省农田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曹婧陈怡平江瑶毋俊华...
    296-302,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陕西省农田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实现陕西省农田土壤养分分区管理、作物优化施肥和指导陕西省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2017年采集陕西省农田土壤样品705份,测定速效钾含量,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分区施肥建议.结果表明:陕西省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为55~301 mg/kg,不同地貌区速效钾含量排序为关中平原>陕北高原>陕南山区,各行政区速效钾含量排序为咸阳市>渭南市>西安市>宝鸡市>延安市>铜川市>安康市>汉中市>榆林市>商洛市;时间上,陕西省各市2017年速效钾含量均值较1980s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涨幅,且关中平原涨幅最大;陕西全省速效钾含量均值为181 mg/kg,整体处于极高水平,关中平原速效钾含量以1级、2级水平为主,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区速效钾含量以2级水平为主;空间上,陕西省速效钾含量整体自北向南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陕北高原速效钾含量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延安市西南区域速效钾富集;关中平原咸阳与西安交界处、渭南东北部速效钾明显高于其他区域;陕南山区速效钾含量北部高于南部,商洛市中部速效钾含量较低.陕西省不同地貌区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差异显著(P<0.05),与土壤pH、土壤类型、地形、气候和人为因素有关,建议陕西省各区域结合以上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实施钾肥分区管理,保持土壤钾素盈亏平衡.

    陕西省农田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异影响因素地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