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滴灌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对启动磷肥施用位置的响应

    冯国瑞张新疆王祥斌潘洪阳...
    337-343,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模拟试验,研究启动磷肥施用在土壤中不同位置对滴灌玉米苗期生长、根系形态发育以及根系与土壤磷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为明确启动磷肥最佳施肥位置及其对滴灌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根箱设置启动磷肥:(1)模拟滴灌施肥(T1);(2)种子侧方5 cm、下方5 cm穴施(T2);(3)种子侧方5 cm、下方12 cm穴施(T3);(4)不施启动磷肥(CK)4个处理,根据大田启动磷肥施用量(P2 O530 kg/hm2)设置启动磷肥用量为P2 O50.2 g/kg土.分析各处理对玉米苗期生长、根系构型、根系与土壤磷养分分布状况的影响以及评价根系与土壤磷养分空间匹配度.结果表明:在玉米出苗后14,21天,施用启动磷肥显著增加了玉米总根长、总表面积、一级侧根和二级侧根数量,总体表现为T2最高,T1和T3次之,CK最低,但玉米初生根根条数和主胚根根长在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出苗后21天,土壤速效磷T 1主要分布于垂直0—9 cm、水平0—18 cm范围内,T2主要分布于垂直3—12 cm、水平0—11 cm范围内,T3分布于垂直11—20 cm、水平0—11 cm范围内,根系分布T 1主要集中于0—9 cm的土层中,T 2主要集中于垂直5—15 cm、水平0—12 cm土层中,T3主要集中于垂直12—18 cm、水平0—9 cm土层中.各施肥处理中根系与土壤磷养分分布的空间匹配程度表现为T2>T3>T1.玉米出苗后7天,各处理间玉米干重和磷养分积累无显著差异,出苗后14,21天,启动磷肥处理玉米干重和磷养分积累显著高于C K,其中T 2玉米干重和磷养分积累量最大,且显著高于T1和T3,但T1和T3之间无显著差异.启动磷肥穴施于种子侧下方5 cm处对玉米生长表现最佳,主要原因是养分分布位置与根系分布空间最匹配,有利于根系吸收磷素,同时促进了施肥区玉米侧根增生,扩大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并增加了玉米的磷吸收量以及生物量.采用滴灌施用启动肥也能起到促进根系生长的作用,但是根系分布较浅.

    启动磷肥施肥位置根系形态空间匹配玉米生长

    基于15N同位素示踪盐渍化农田向日葵氮素利用规律

    乔天刘霞杨威高宏远...
    34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盐渍化农田不同施氮水平下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规律,采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田间微区试验,以不施氮处理(N0)为对照,设计3种施氮水平(N1=150 kg/hm2、N2=225 kg/hm2、N3=300 kg/hm2),于向日葵成熟期测定植株和0—100 cm土层土壤15 N同位素丰度及总氮含量,研究各处理肥料氮素的去向及其利用机制.结果表明:向日葵氮素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作物氮素吸收量在N2水平较不施氮显著增加38.7%;土壤氮和肥料氮对作物当季氮素吸收的贡献比例为84.9% 和15.1%.N2水平下,肥料氮的贡献比例较N1增加35.7%,土壤氮的贡献比例较N1降低4.3%.肥料氮残留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中47.4% 的残留肥料氮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不同施氮水平下肥料氮去向均表现为氮肥损失率>氮肥残留率>氮肥利用率,N2施氮水平下氮肥利用率较N1、N3显著提高22.7% 和14.6%,土壤残留率较N1、N3减少8.5% 和8.6%.综合考虑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中氮素残留情况,225 kg/hm2施氮量下氮肥利用率为27.4%,氮肥残留率为32.3%,氮肥损失率为40.3%,是中度盐渍化农田较适宜的施氮量.

    盐渍化农田15N示踪技术氮肥利用率氮肥残留率氮肥损失率

    青藏高原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磷素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关鑫鑫王传宇李翠兰李金艳...
    351-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是限制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性养分元素,阐明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磷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持该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沿青藏高原从西北至东南的水平样带采集不同类型草地(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土壤样品,研究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以草甸草原最高,其次为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各类型草地土壤的无机磷组成均以酸溶态无机磷为主;草甸草原土壤的有机磷组成以氢氧化钠态有机磷为主,而典型和荒漠草原土壤则以酸溶态有机磷为主.不同类型草地相比,草甸草原土壤的水溶态、碳酸氢钠态和氢氧化钠态无机磷以及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典型和荒漠草原,而荒漠草原土壤的酸溶态无机磷含量显著高于草甸和典型草原.冗余分析指出,土壤有机碳、年均降雨量是影响全磷和有效磷的主要因子,年均降雨量和游离氧化铁是影响无机磷组分的主要因子,而pH、年均气温、地上生物量和年均降雨量是影响有机磷组分的主要因子;结构方程模型指出,草地类型对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都有直接的影响,年均温度和容重对无机磷组分也有直接的影响,而海拔、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通过草地类型对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产生间接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青藏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磷素养分的有效管理,进而实现该区域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磷素形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土壤矿物青藏高原

    中国耕地利用净碳汇与农业生产的时空耦合特征

    吴昊玥孟越黄瀚蛟陈文宽...
    360-368,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分析中国耕地利用碳源/汇,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耕地领域的数据参考.以中国30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范围(港、澳、台、西藏数据缺失过多,难以纳入分析),核算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量,根据二者差值分析净碳效应,刻画其时空演进特征,进而采用耦合协调度与改进的Tapio耦合指数探索净碳效应与农业产值的关系变化.结果表明:(1)20年间,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均值为2.33×108 t,呈先升后降态势,于2015年达到峰值2.63×108 t;碳吸收量则由5.19×108 t升至7.86×108 t;净碳汇由3.19×108 t增至5.40×108 t,表明中国耕地利用系统始终呈现为碳盈余,碳汇效应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2)就时序特征而言,净碳汇历经波动不定、高速增长、稳定增长3个阶段.从空间格局来看,净碳汇呈自东向西逐次递减的分布特征.(3)从数量角度而言,中国耕地利用净碳汇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已由全局失调改善为部分协调;从速率角度而言,二者增速关系在多数年份体现为经济主导型耦合,省域状态由若干类型并存演进为以经济主导型耦合居多.据此,应加快耕地利用方式自农资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促进种植业全产业链碳减排,分类分批推进排放大省减源增汇.

    耕地利用净碳汇碳排放时空特征耦合协调度Tapio脱钩指数

    石灰岩弃渣与农田土复配土壤水分蒸发及覆盖物保水性能

    王佳欢杨新兵刘彦林赵小勇...
    369-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矿山废弃地弃渣与农田土复配后土壤的水分蒸发特性,以及覆盖物添加对水分蒸发的影响,对矿山恢复中土壤水分管理和改善具有实际意义.以石灰岩矿山废弃地现场的弃渣和附近农田土为复配材料,设置0:10(T1),3:7(T2),5:5(T3),7:3(T4),10:0(T5)体积比例,在野外条件下采用土柱法模拟土壤水分蒸发过程,探究复配比例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以及不同覆盖物的保水性能.结果表明:(1)试验前和试验后表层复配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T1>T2>T3>T4>T5,蒸发中期的逐日蒸发量和蒸发结束的累计蒸发量均随弃渣体积比例增加呈极显著降低趋势,不同复配土壤在蒸发前期和蒸发后期的逐日蒸发量没有显著性差异.(2)气象因子中,温度、风速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大于太阳辐射,相对湿度的影响不显著.土壤物理性质中,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与土壤水分蒸发达极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均达显著水平.(3)裸土地添加覆盖物均能降低水分蒸发,根据蒸发量和蒸发速度分析得出,砾石覆盖(直径2~4 cm、厚度5 cm)效果最佳.(4)石灰岩矿山废弃地土壤重构最佳保水搭配方案为弃渣:农田土以3:7体积比例复配并覆盖砾石.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治理采石废弃地提供理论支持.

    废弃地复配土土壤水分蒸发覆盖物

    基于复合钝化剂施用植物轮作模式对农田土壤Cd和As污染的修复

    张红娟吴兰孟祥敏许多...
    37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镉(Cd)和砷(As)是土壤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不可降解性和生物累积性的特点,应及时开展Cd和As污染的修复工作.研究以湖南中、轻度Cd和As污染农田土壤为对象,选取当地优势植物.通过田间试验,添加生物炭与纳米零价铁的复合钝化剂,利用不同植物(油菜-蚕豆、玉米-苎麻)配套种植模式,探讨基于复合钝化剂施用植物轮作模式对土壤中Cd和As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1)间作种植模式(蚕豆-油菜、玉米-苎麻)更有利于土壤中Cd和As的固定,试验土壤中Cd和As的最佳固定效果依次为原供试土壤的45.19% 和19.00%.(2)复合钝化剂可显著提升农田土壤中Cd和As的固定效果,当生物炭和纳米零价铁以53:1的比例混合配施时,Cd和As的钝化效果最为明显.(3)在间作模式下施加复合钝化剂,可以有效促进Cd和As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认为此类方式更适合中、轻度Cd和A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工程应用.复合钝化剂最佳配比及植物间作模式的使用为Cd和A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治理工作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支撑.

    CdAs植物轮作复合钝化剂

    硫酸铝和有机物料对盐碱土有机碳组成及复合体的影响

    刘翔毓王丽群王鸿斌赵兴敏...
    387-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进行实验室室内培养试验,以盐碱土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梯度有机物料(10,20,30,40,50,60 t/hm2)和同一硫酸铝添加量(0.2 t/hm2),研究硫酸铝和有机物料对盐碱土有机碳组成及复合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铝和有机物料能够显著提高有机碳含量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在施用硫酸铝且有机物料施用量为30 t/hm2时,微生物碳增长趋势开始减缓,土壤微生物商值到达峰值,Kos值与其他处理相比最低;硫酸铝和有机物料的施用可以促进土壤中粒级由小向大聚集,同时使各粒级复合体内有机碳含量增加,在有机物料施用量为30 t/hm2时,可以明显看出土壤结构变化.即在施用硫酸铝且有机物料施用量为30 t/hm2时,既能够有效提高盐碱土土壤肥力,又能改善土壤结构,能够经济合理地改良培肥盐碱地.

    硫酸铝有机物料盐碱土有机碳有机无机复合体

    生物炭对复合污染土壤—作物中镉砷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周昶霍捷李鼎豪薛培英...
    393-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镉砷复合污染土壤中小麦籽粒重金属积累问题,采用生物模拟方法,以镉砷复合污染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杏核生物炭(C 1和C2分别表示3% 和6% 生物炭添加量)对复合污染土壤—小麦/玉米系统中镉砷累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C1、C2)显著降低了小麦季根际/非根际土壤Cd、As有效性,并且小麦籽粒中Cd、As含量分别比CK平均降低19.25% 和50.70%,但前者差异不显著.对玉米而言,生物炭C1、C2处理显著降低穗中Cd和As含量,降幅分别为85.67%,61.28% 和98.36%,96.48%;此外,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小麦—玉米体系中镉砷的转运和累积,但对小麦镉由秸秆向籽粒转运及籽粒中镉累积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总之,添加3% 生物炭可降低小麦籽粒和玉米穗中镉、砷含量,且对玉米穗中重金属镉、砷降低效果更明显,综合分析生物炭对镉、砷在复合污染石灰性土壤—小麦/玉米体系中迁移和累积的阻控效应,推荐施用3% 生物炭为宜.

    生物炭土壤—小麦/玉米体系土壤镉砷有效性籽粒镉砷富集

    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