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水盐处理对苜蓿耗水、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侯晨丽田德龙徐冰李仙岳...
    293-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河套灌区不同盐分土壤苜蓿生长的适宜水分展开盆栽试验,设置3个水分水平、3个盐分水平和1个对照处理CK,监测不同水盐处理苜蓿现蕾期至初花期土壤贮水变化量、品质及产量.结果表明:(1)相同盐分条件下,植株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耗水量及干草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苜蓿的增产效应明显降低;相同水分条件下,随盐分增加,苜蓿耗水量及地下生物量整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土壤含盐量超过3 g/kg,土壤中剩余水分显著增加,且随灌水量增加逐渐增加.(2)土壤含盐量1~3 g/kg,水分胁迫有利于提高苜蓿粗蛋白含量;其中低水处理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中水及高水处理(p<0.05);含盐量3~4 g/kg,盐分改变水分胁迫阈值,中水处理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低水与高水处理(p<0.05).盐分与水分胁迫下,植株体内氨基酸含量增加,其中F3 W1处理氨基酸含量最大,为20.90%.对各游离氨基酸及粗蛋白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甘氨酸、蛋氨酸与粗蛋白相关性不显著;其他氨基酸与粗蛋白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3)土壤盐分1~2 g/kg,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土壤盐分超过2 g/kg,苜蓿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土壤含盐量1~2 g/kg,水分70%~75%θf,干草产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土壤含盐量2~3 g/kg,水分70%~85%θf,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干草产量减小,但差异不显著;土壤含盐量3~4 g/kg,水分85%θf以上,苜蓿干草产量增加.该研究结果初步可为盐渍化农田苜蓿种植及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水盐苜蓿耗水氨基酸水分利用效率

    盐碱胁迫对文冠果幼苗水力学特征和碳素分配的影响

    张芸香王林田吉樊兴路...
    299-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条件下的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盐碱胁迫条件对文冠果幼苗的水力学特征和碳素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碱胁迫显著降低文冠幼苗存活率、株高和基径、不同部位生物量、凌晨水势、根水力学导度、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2)随盐碱胁迫强度增加,植株各部位非结构碳含量均先升后降,且碱性盐胁迫对植株的伤害显著大于中性盐胁迫和混合盐碱胁迫,盐度和pH有显著的交互增强效应,碱性盐比例增加会加重胁迫危害;(3)盐碱胁迫显著限制幼苗根系吸水能力、植株水分状况恶化、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下降,造成生物量和非结构碳含量降低,超出植株对低渗透胁迫的适应能力,最终影响植株存活;(4)文冠果具有一定的耐盐碱胁迫能力,在轻度盐碱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在中度和重度盐碱胁迫条件下生长和存活能力受限.通过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文冠果幼苗在水力结构和碳代谢上对不同类型和强度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模式,可为文冠果适宜立地选择、栽培范围扩展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依据.

    盐碱胁迫水力结构碳素分配幼苗文冠果

    不同灌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效果研究

    胡琴陈为峰宋希亮孙若钧...
    305-310,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试验共设计3个不同灌水量,分别为S1(200 mm)、S2(300 mm)、S3(400 mm).结果表明:(1)灌溉淋洗对0—40 cm土壤盐分淋失影响较大,其中0—20 cm脱盐率最高,表现为S3>S2>S1,不同处理在剖面上均出现积盐,S1、S2在40—60 cm出现积盐,说明低灌水量对土壤表层盐分具有淋洗作用,但会造成底层土壤盐分累积;(2)K+、Na+、Ca2+、Mg2+、Cl-、SO 42-、HCO 3-含量在灌水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且整体溶脱率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各离子在0—20 cm随灌水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的变化规律,Ca2+先溶脱后积累,HCO 3-变化规律与Ca2+相反,表现为先积累后溶脱,其他离子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3)灌水后,S1、S2的pH在剖面上的分布与灌水前相似,0—40 cm土壤总碱度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表现为先碱化再脱碱,与土壤pH变化一致.研究成果可为盐碱地改良和节水灌溉提供参考.

    灌溉水量土柱模拟含盐量盐离子盐碱度

    有机-无机配施对盐渍土壤水稻生长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陈猛猛张士荣吴立鹏刘盛林...
    311-317,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种植过程中根系生长受盐碱胁迫,导致养分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与磷肥配施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生长、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设计,3个碳水平:(1)C0,无碳;(2)C1:低碳,450 kg/hm2;(3)C2:高碳,900 kg/hm2;3个磷水平:(1)P0:无磷;(2)P1:低磷,P2 O564 kg/hm2;(3)P2:高磷,P2 O5128 kg/hm2.结果表明,在水稻成熟期,低碳低磷(T5)处理时根系总表面积显著高于高碳低磷(T7)和高碳高磷(T8)处理,分别增加25.2%和30.2%;低碳处理(T5、T6)时根系总体积显著高于高碳处理.T5处理时水稻产量、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0245,9550 kg/hm2.结实率较高是低碳低磷(T5)处理水稻产量最高的原因.低碳低磷(T5)处理时糙米P积累量最高,显著高于T6、T7、T8处理,分别高出13.9%,27.8%,31.2%.T5处理的磷肥贡献率和农学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施磷肥处理.磷肥偏生产力表现为低磷投入显著高于高磷投入.综上所述,与单独施用无机肥相比,有机肥与磷肥配施能够显著促进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及磷肥农学效率,其中低碳低磷(T5,C 450 kg/hm2+P2 O 564 kg/hm2)处理最有利于盐渍化土壤水稻根系生长.

    盐碱地养分利用率肥料偏生产力

    湿地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和酶活性对模拟硫沉降的响应

    房焕英肖胜生潘萍欧阳勋志...
    318-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亚热带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3种水平(对照CK:pH 6.5;低硫LS:pH 4.5;高硫HS:pH 2.5)的模拟硫沉降控制试验,分析土壤生化特性及酶活性对硫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硫输入促进了土壤酸化,0—5 cm土层土壤pH在HS处理下显著降低,5—10 cm土层土壤pH在LS和HS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2)硫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库存在一定影响,土壤总有机碳(TOC)对硫输入无显著响应,但土层间的差异性显著增加(P<0.05),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受影响有限,5—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MBC)LS显著降低(P<0.05);(3)硫输入对土壤有效氮库影响存在差异,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铵态氮(NH 4+—N)尚未表现出显著变化,土壤硝态氮(NO 3-—N)、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均在HS处理下显著降低,且硫输入加剧土层间的差异性(P<0.05);(4)硫输入抑制了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在HS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土壤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但硫输入均弱化了土层间酶活性的差异性.综合分析所有处理下的土壤生化性质和酶活性等指标发现,对硫添加响应敏感的是土壤pH和酶,土层是另外一个主要影响因子,硫添加和土层的交互作用则影响有限.采用Pearson分析得出,硫输入改变了土壤生化特性、酶活性等指标间的相关性程度.可见,酸雨对土壤酸化的影响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外源性硫添加对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这可为硫沉降环境胁迫下森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硫添加土壤生化特性酶活性湿地松林

    不同热解温度茶渣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吸附解吸NH4+-N的影响

    林婉嫔夏建国肖欣娟李祥羽...
    326-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质炭对铵根的吸附解吸影响着土壤的固氮效果,为探讨茶渣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吸附—解吸NH 4+—N性能的影响,减少土壤中氮素的淋失,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通过模拟培养试验,采用平衡吸附法及HCL解吸法,研究了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的茶渣生物质炭在不同添加比例(0.35%,0.70%,1.40%,2.80%)下,茶园土对NH 4+—N吸附解吸的特性.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能有效增强茶园土对NH 4+—N的吸附,并随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同一生物质炭添加量下,4种生物质炭处理下茶园土对NH 4+—N的吸附量大小表现为BC400>BC300>BC500>BC600.生物质炭的CEC含量是影响土壤吸附NH 4+—N能力的主要因素.土壤对NH4+—N的吸附过程均以Langmuir方程拟合达到显著水平(0.9537<R 2<0.9955),以单层吸附为主.施用生物质炭后,土壤产生了解吸滞后,有效降低了茶园土对NH 4+—N的解吸率,BC400的解吸率最低.茶渣生物质炭能够增强土壤对NH 4+—N的吸附,降低对NH 4+—N的解吸,有利于提高土壤对氮素的吸持能力,其中BC400,2.80%处理下效果最佳.

    茶渣生物质炭铵态氮吸附解吸解吸滞后

    重庆梁滩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欢孔维苇王晓锋袁兴中...
    332-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流域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浅水河流表层沉积物氮赋存形态时空格局特征及潜在环境风险,选择重庆主城区的梁滩河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6月采集干、支流主要断面水样及表层沉积物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梁滩河干、支流表层沉积物总氮(TN)含量变化为2.63~8.12 g/kg,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提取态氮(WAEF—N)、强碱可提取态氮(SAEF—N)和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含量分别为190~1764,119~1139,208~2039,159~2829 mg/kg,受流域污染源分布格局影响,沉积物各形态氮含量空间变化幅度均较大;梁滩河沉积物TN、WAEF—N、SAEF—N、SOEF—N含量上游至下游均逐渐降低,而活性最高的IEF—N则在城市河段出现明显峰值,外源污染强度和建设用地面积对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变异性具有较高的解释量,表明流域内污染格局及人类活动强度对沉积物氮形态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TF—N)含量占TN比例的52.9%~72.3%,且在城市河段IEF—N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城市段,呈现较高的氮释放风险,表明城市污染进一步促使沉积物氮的活化;大部分断面总氮及各形态氮冬季略高于夏季,但变化幅度不大;统计分析表明,各形态氮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转化的联系,而且与水体pH、DO、DOC等环境参数呈显著相关关系,沉积物中氮形态分布特征受外源有机碳输入及水体污染的影响.综上,受流域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污染源格局的影响,梁滩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空间变异性大,特别是城市区河段内源污染风险较大,如何调控内源氮释放是未来治理河流的关键.

    梁滩河城镇化沉积物氮形态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芜湖市区驾校微环境地表灰尘中汞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月方凤满吴明宏林跃胜...
    342-347,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驾校不同微环境地表灰尘中Hg的污染情况,使用测汞仪(Hydra II C)测定了芜湖市区26个驾校全粒径和细粒径灰尘样品中Hg的含量,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芜湖市区驾校地表全粒径和细粒径灰尘中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9.36,59.97 ng/g,均低于芜湖市土壤背景值,且全粒径与细粒径灰尘中Hg含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于全粒径灰尘,驾校不同微环境地表灰尘Hg含量呈现出:倒车入库>S弯>侧方位停车>直角转弯>坡道定点,细粒径灰尘则表现出:倒车入库>S弯>侧方位停车>坡道定点>直角转弯,两者呈现出相似的规律,其中倒车入库、S弯和侧方位停车3个项目细粒径灰尘Hg含量显著高于直角转弯和坡道定点项目(P<0.05),倒车入库项目全粒径灰尘Hg含量显著高于坡道定点项目(P<0.05).通过对驾校地表灰尘Hg的影响因素分析,室内驾校全粒径和细粒径灰尘中Hg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室外驾校,燃气驾校不同微环境地表灰尘Hg的平均含量均高于燃油驾校,且燃油和燃气驾校全粒径地表灰尘Hg含量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对于全粒径与细粒径灰尘,S弯、倒车入库和侧方位停车项目灰尘Hg含量均与教练车密度呈极显著相关,芜湖市区驾校地表灰尘Hg的含量受汽车尾气排放的影响.驾校汽车尾气排放及燃油泄露等导致的Hg污染不容小觑,且存在累积性,教练常年在驾校工作,其健康受到一定威胁,驾校Hg污染需加以重视.

    地表灰尘影响因素驾校微环境空间分布

    福州不同农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刘旭阳陈晓旋陈优阳金强...
    348-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福州农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稻田、菜地和茉莉园)下的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TC含量均值基本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春、秋季节土壤TN含量均值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夏、冬节季表现为菜地>水稻田>茉莉园(P<0.05);在各个季节菜地土壤TP含量均值均为最大(P<0.05),在冬季土壤TP含量均值达到最大(P<0.05).土壤C/N、C/P和N/P在各个土地类型下均值分别为10.17~12.89,0.46~0.86,4.76~9.61,C/N季节差异不显著,唯有夏季略高于其他季节,菜地土壤C/N在各个季节均低于水稻田和茉莉园(P<0.05);C/P和N/P在全年内季节差异不显著,均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菜地土壤C和N储量在各个季节均高于水稻田与茉莉园土壤(P<0.05),各个季节里水稻田和茉莉园土壤C和N储量无明显差异,秋季各个土壤类型C和N储量基本低于其他季节(P<0.05).在各个季节P储量均值表现为菜地>茉莉园>水稻田(P<0.05).总体来看,与其他土壤相比,茉莉园土壤C、N、P含量最低,菜地土壤N和P含量以及储量较高,且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差异显著,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土壤碳氮磷固持及限制性养分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生态化学计量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福州农田

    改良剂配合水分管理减少水稻吸收土壤中镉的研究

    徐颖菲谢国雄章明奎
    356-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减少水稻籽粒中镉的积累,选择一中度重金属污染农田,进行了4种改良剂处理(不施改良剂、生物质炭、钙镁磷肥—坡缕石—硫磺粉(比例为100:50:1)和石灰—沸石—硫磺粉(比例为100:50:1))和2种水分管理模式(深灌和浅灌)的不同组合处理,田间试验研究了改良剂配合水分管理减少水稻吸收土壤镉的效果,改良剂用量为3 t/hm2.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和采取深灌均可显著减少水稻从土壤中吸收镉,并以二者配合的效果最佳.与浅灌/不施改良剂处理比较,钙镁磷肥—坡缕石—硫磺粉和石灰—沸石—硫磺粉2种复合改良剂配合深灌可分别降低籽粒中镉含量56.53%和55.53%,但施用生物质炭降低水稻吸收土壤中镉的效果相对较差.施用复合改良剂促使土壤中交换态镉转化为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及残余态镉等较为稳定的镉形态,降低了土壤中生物有效态和水溶态镉,减少了水稻吸收土壤镉;深灌有利于硫化镉的形成,并通过"稀释"作用降低水稻吸收土壤镉.研究认为改良剂配合深灌是一种较为方便、有效的技术,适用于农田土壤镉污染的控制.

    复合改良剂深灌镉污染土壤水稻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