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SWAT模型的喀斯特流域产流特征对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响应

    袁江李瑞舒栋才黄凯...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适合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有效生物措施,以典型喀斯特流域——打邦河为研究区,以SWAT模型模拟为基本研究手段,以打邦河流域黄果树水文站、高车水文站连续多年实测水文数据作为基础率定资料,设置6种石漠化治理措施情景,分别模拟各治理措施的产流特征,从产流特征探讨不同措施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1)率定期(2008—2013年)黄果树水文站R2=0.86,NSE=0.77,高车水文站R2=0.76,NSE=0.63;验证期(2014—2018年)黄果树水文站R2=0.79,NSE=0.57,高车水文站R2=0.75,NSE=0.54,均符合模型的评价标准,表明SWAT模型在打邦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坡度15°以上有林地、经济林和牧草地较坡耕地蓄水截流效果较好.坡度15°~25°,以及25°以上,蓄水截流效果均表现为经济林>牧草地>有林地;(3)经济林+牧草地措施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打邦河流域工程性缺水的问题,另一方面基于潜在的经济效益,优化调整当地坡耕地种植结构,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结果可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生态恢复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对促进喀斯特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SWAT模型产流特征石漠化治理措施喀斯特

    土壤侵蚀和沉积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张发民杜兰兰袁瀛王山河...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侵蚀—沉积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机制之一.对土壤生物、化学和物理性质在侵蚀区和沉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基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侵蚀—沉积地貌特征,模拟修建5°,10°和20°3个坡度的侵蚀区,并于每个侵蚀区底端连接水平的沉积区.试验期间(2015—2019年)连续原位监测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量、泥沙量、土壤温度和水分,并采集土样分析土壤生物、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随坡度增大,土壤侵蚀强度增强.相比5°坡,10°和20°坡的年径流量分别提高30%~115%和48%~207%,且年产沙量分别提高146%~505%和241%~742%;(2)沉积区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矿质氮、微生物量碳、氮的浓度和黏粒含量均显著高于侵蚀区,土壤δ13 C相对丰度在侵蚀区显著高于沉积区,提高幅度为2.0%~3.3%;(3)试验土壤性状在侵蚀区和沉积区之间的差异随坡度增大而增加.研究结果揭示了土壤理化性状对土壤侵蚀和沉积具有相反的响应.

    侵蚀沉积径流泥沙土壤性状

    不同灌溉定额对滴灌骏枣生长的影响

    张波吕廷波赵秀杰王东旺...
    168-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和田地区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对骏枣生长的影响及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分别设计4个水分梯度,研究其在不同水分梯度下枣树新稍、光合作用、产量变化情况,并采用烘干法测量骏枣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枣树在萌芽展叶期和开花坐果期新稍生长较快,新稍长度和稍径均满足W3<W1<CK<W2,低水和高水处理对新梢长度及稍径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高水处理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净光合速率(LWUE)表现为W3<W1<CK<W2,W1、W3处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仅为CK处理的83.03%,63.64%,而W2比CK提高26.67%.各灌水处理枣树在滴灌带正下方和距离滴灌带45 cm处0—150 cm土壤含水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于果实膨大期达最大值,滴灌带正下方全生育期0—150 cm土壤含水率平均值满足W1<W2<CK<W3,而距离滴灌带45 cm处则满足W1<CK<W2<W3;灌水后,湿润锋横向移动范围为0—30 cm,纵向移动范围为0—100 cm.在产量方面表现为W3<W1<CK<W2,W2相较CK处理产量提高10.93%,W1、W3相较CK处理产量分别降低8.20%,9.54%;在灌溉水利用效率方面表现为W3<CK<W1<W2.在南疆荒漠绿洲区W2(420 m3/667 m2)处理比较适宜滴灌骏枣生长,其产量最高(540.56 kg/667 m2),灌溉水利用效率最大(1.29 kg/m3).

    骏枣滴灌新稍光合作用土壤含水率

    控制厚度条件下崩岗土体的裂隙演化特征

    王娜王佳妮张晓明段晓阳...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裂隙发育降低土体承载力、抗剪强度、凝聚力等力学特性,促使崩壁崩塌.在控制土体厚度(0.8,1.6,2.2 cm)条件下,对崩岗4层土体进行室内脱湿试验,通过相机定时定点拍照,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崩岗土体的裂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脱湿过程中土体变形均先产生核心收缩,后产生裂隙,且4层土中过渡层最早产生核心收缩与裂隙发育现象;(2)4层土之间,裂隙发育程度呈现为过渡层>红土层>表土层>砂土层,过渡层与砂土层的较大差异会破坏土体的稳定性,加速崩壁崩塌;(3)随着土体厚度的增加,裂隙发育现象减弱,核心收缩现象逐渐增强.对于直径为12 cm的崩岗土体,当厚度为2.2 cm时,无裂隙发育,仅产生核心收缩现象.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崩壁崩塌机理、提高崩岗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崩岗厚度裂隙核心收缩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

    云慧雅毕华兴王珊珊赵丹阳...
    183-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双环入渗法对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林分类型(刺槐林、油松林、刺槐×油松混交林、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进行土壤入渗试验,分析4种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的土壤理化性质总体最好,刺槐×油松混交林优于刺槐林和油松林;(2)0~90 min测试时间内,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迅速递减(0~5 min)、逐渐递减(5~60 min)和趋于稳定(60~90 min)的过程;4种林分的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林、油松林;(3)4种常见土壤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Philip模型和通用经验模型)中,通用经验模型对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最好,拟合精度均在0.990以上;(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指标与土壤容重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非毛管孔隙度、>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砂粒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通径分析并计算主要影响因子的决定系数表明,对土壤初始入渗速率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是土壤容重(0.309),对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是>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251),对土壤平均入渗速率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是有机质(0.408).研究结果为研究区营造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与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黄土残塬沟壑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入渗拟合模型通径分析

    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施政乐张建军申明爽刘畅...
    190-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采用土钻法在2019年和2020年4—10月定期对晋西黄土区人工油松林地、荒草地、农地0—10 m土层的含水量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油松林地0—10 m土层的蓄水量为1281.13 mm,荒草地为1712.85 mm,农地为1804.77 mm.油松林地较荒草地和农地多消耗431.72,523.64 mm的水分,且多消耗的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深层土壤.(2)3个土地利用类型0—10 m土层含水量的垂直变化可以划分为土壤水分剧烈变化层、弱变化层和稳定变化层,各层的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也不尽相同.(3)油松林根系的直接吸水深度为5.4 m,影响深度可达10 m土层以下,农作物的吸水深度为4.2 m,影响深度可达8m土层以下.对研究区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方可种植农作物,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建设;而针对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低的现象,可采取适当水分管理措施降低林地耗水.

    水土保持林土壤水分耗水量黄土高原

    荒漠草原不同覆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陈娟宋乃平陈林王兴...
    198-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对降雨具有高度的依赖性,降雨格局的任何细微变化对其生态系统均会产生影响.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3种主要覆被类型(浮沙地、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仪连续监测2015—2017年降水量和土壤水分数据,分析了3种覆被类型0—25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不同量级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浮沙地土壤水分从表层至深层为增长趋势,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为增加—减少—增加趋势;水分季节变化分为土壤水分稳定期(12月至翌年2月)、土壤水分积累期(3—5月)、土壤水分消退期(6—8月中旬)和土壤水分恢复期(8月下旬至11月).5 mm以下的小降水事件对土壤水分几乎无影响;中等降水事件(5~25 mm)和大降水事件(25~40 mm)对0—20 cm或浮沙地0—40 cm土层土壤水分有补给作用;40—100 cm土层的水分补充需要特大降水事件.浮沙地对降水响应最敏感,柠条林地次之,天然草地最滞后.降水量、降水强度、雨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物理性质均是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的因素,而在降水一致时,土壤类型是决定土壤水分动态的重要因素,植被对土壤剖面水分具有再分配的作用,这在干旱区生态系统中尤为重要,决定了植被类型与土壤类型的对应关系.

    土壤水分降水格局覆被类型荒漠草原

    缓释氮比例对一次性施肥单季晚稻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张金萍陈照明王强马军伟...
    207-212,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明单季晚稻缓释氮肥一次性施用模式中缓释氮占总施氮量的适宜比例,为单季晚稻高效施肥提供理论指导.2019—2020年在浙江省长兴县和平镇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共设6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常规施肥(U1,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3:3);(3)常规施肥减氮12.5%(U2,比例同U1);(4)57%缓释氮一次性施用(SRU1);(5)45%缓释氮一次性施用(SRU2);(6)34%缓释氮一次性施用(SRU3).U1的施氮量为240 kg/hm2,U2和SRU的施氮量均为210 kg/hm2.测定水稻产量、养分吸收量、养分利用率、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氨挥发量等指标.结果表明:N0处理的单季晚稻产量为U处理的73.55%.与U相比,缓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可以维持水稻产量.单季晚稻产量随着缓释氮施用比例升高而增加.SRU处理与U处理之间地上部氮含量及氮素吸收量均无显著差异.2019年SRU2处理和2020年SRU1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比U处理提高10.49%和8.84%,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其他处理与U1、U2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与U相比,SRU处理显著降低了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稻田累积氨挥发量,但各缓释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相关产量及氮素损失的结果,34%缓释氮施用比例可满足单季晚稻一次性施肥要求,能保证水稻稳产,同时降低氮素径流和挥发损失.

    水稻缓释肥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利用率

    江汉平原典型农业灌排单元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周黎冯伟易军刘目兴...
    213-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土壤碳库之一,明晰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机制,可为农田土壤肥力及固碳能力评价提供采样依据和理论基础.以江汉平原典型农业灌排单元(面积45 hm2)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04个样点0—200 cm深度范围内1560个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并计算碳密度,揭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耕作方式和耕作历史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0 cm农田土壤剖面内,20,200 cm厚度土层有机碳密度的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75~3.77,11.67~34.24 kg/m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先急剧降低后缓慢增加,且100—200 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约占整个土壤剖面的45.26%,深层有机碳储量需引起重视;(2)在灌排单元尺度上,0—20 cm土层和0—200 cm剖面有机碳密度均具有较强空间自相关性,表明成土母质和地形等结构性因素是影响灌排单元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空间分布特征的主导因子;(3)耕作方式和耕作历史影响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稻田所有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均高于旱地,0—200 cm剖面的有机碳密度是旱地的1.31倍;老稻田所有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均高于新稻田;林地改稻田和旱地改稻田样地在0—200 cm剖面有机碳总密度差异较小,但林地浅层土体的碳密度更大;合理的增加稻田面积是快速提高农田碳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4)灌排单元尺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代表性稳定深度为180—200 cm,在进行土壤有机碳密度调查时应尽量延伸采样深度.研究结果为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估算的准确性与采样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农田土壤的固碳能力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农田碳密度稻田旱地林地耕作历史江汉平原

    浑水颗粒级配对一维入渗规律及致密层形成特性的影响

    康守旋费良军钟韵刘利华...
    22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浑水不同泥沙颗粒级配对入渗规律及致密层形成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垂直入渗试验,选取4种不同物理性黏粒含量的泥沙(5.59%,9.87%,18.43%,39.43%),研究落淤层厚度、湿润锋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随入渗时间变化特征,并测定落淤层和入渗结束后不同深度(0—1,1—2 cm土层)土壤的颗粒级配.结果表明:浑水泥沙中物理性黏粒含量越大,落淤层厚度越大;同一入渗时刻湿润锋运移距离和单位面积累积入渗量随物理性黏粒含量的增大而减小.落淤层厚度随时间变化符合幂函数关系(R2>0.9),拟合系数随着物理性黏粒含量的增大而减小,而拟合参数在0.50上下变化.不同物理性黏粒含量下落淤层与入渗泥沙颗粒组成相似,2 cm入渗深度处土壤颗粒组成与原土壤类似;1 cm入渗深度处土壤<2 mm细颗粒含量较原土壤变大,随着物理性黏粒含量的变大,各处理分别增加4.29%,4.92%,7.96%及16.30%.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浑水入渗形成致密层特性提供理论依据.

    浑水颗粒级配入渗致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