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磷负荷削减的沙河水库流域生态修复措施配置研究

    张耀方常国梁叶芝菡张守红...
    302-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体磷浓度增加易导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等生态问题,磷负荷削减一直都是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以磷负荷削减为重点,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上游沙河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SWAT模型对4类24种源头控制—过程拦截生态修复措施进行分析模拟,评价生态修复措施对磷负荷的削减情况.结果表明:(1)对总磷的削减效率依次为退出畜禽养殖>分散污水处理>生态护岸>植草沟、植被缓冲带>城镇径流控制>节药节肥、林下结构提升,退出畜禽养殖、分散污水处理等源头控制措施效益十分显著.(2)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建议采取5 m宽生态沟渠,果园:过滤带面积比为10:1的植被过滤带,不使用除草剂,果园减少50%有机肥施用量,100%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减少30%污水量5项措施,削减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磷负荷;城镇建议采取提高20%透水铺装率和提升40%分散污染处理率2项措施;河道推荐采用高覆盖度生态护岸和布设5 m宽河道缓冲带.(3)空间上削减农业—城镇—河道磷负荷,要素上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进行系统治理,措施实施后总磷负荷削减率可达53%,总磷达到IV类标准的流域面积增加8.6%,效果尤为显著.研究成果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措施布局提供了参考.

    沙河水库流域SWAT模型生态修复磷负荷

    禁牧对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土壤粒径多重分形特征的影响

    高雅宁廖李容王杰宛倩...
    310-318,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半干旱地区草地禁牧后土壤粒径分布非均匀性和异质性的变化特征,揭示禁牧对草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为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及科学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以宁夏云雾山不同禁牧草地(0,10,15,27,35年)为研究对象,运用多重分形理论,探讨禁牧对草地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 cm)土壤颗粒分布的影响,明确粒径分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草地禁牧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地下生物量、土壤养分(包括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及土壤含水量,在禁牧27年达到峰值.多重分形谱函数Δf>0,表明土壤结构特征由占比偏大的粒级主导,禁牧后期(35年)砂粒含量达到69.29%,显著高于禁牧前期(10年);容量维数D0变化幅度为0.866~0.891,并随禁牧年限递增;信息熵维数D1和关联维数D2随禁牧年限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禁牧10年和15年时随土层深度递增,但在35年时随土层深度递减;D1/D0范围为1.012~0.904,随土层深度递减.土壤粒径分布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有机碳是影响颗粒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禁牧可以改善土壤养分及结构,但长期禁牧不利于半干旱区退化草地的恢复.

    禁牧土壤粒径多重分形黄土高原

    模拟酸雨条件下生物炭配施沸石对江西某钨矿区Pb、Cd、W的淋溶效应

    廖月清陈明郑小俊邹杰平...
    319-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江西某钨矿区钨及其他重金属污染问题,通过室内模拟酸雨淋溶试验,研究在不同pH(3.1,4.5,5.8)酸雨条件下,添加稻壳生物炭(BC)、天然沸石(ZE)、稻壳生物炭—天然沸石(CO)改良剂对土壤Pb、Cd、W的固定效果.结果表明,酸雨增加了重金属的溶出风险,pH越低,风险越大.添加BC、ZE、CO有效提高土壤的酸缓冲能力,平均分别使得淋溶液pH增加0.53,0.23,0.58个单位,使得淋溶后土壤pH增加0.27,0.09,0.17个单位.在pH=4.5和pH=5.8模拟酸雨后,生物炭联合沸石处理Cd和Pb的淋溶总量明显低于未处理土壤,相较于空白分别降低32.1%,38.0%和36.0%,32.7%.W和Cd、Pb不同,在模拟酸雨pH=3.1条件下,添加改良剂对W淋溶总量均无显著影响,在模拟酸雨pH=4.5和pH=5.8时,单独施用生物炭处理使得W淋溶总量分别增加44.3,53.8μg/L,但生物炭联合沸石处理使得W淋溶总量分别降低6.0,7.1μg/L.综合来看,生物炭—沸石能更有效同时防止酸雨条件下污染土壤Pb、Cd、W的淋溶流失,可为后期钨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土壤沸石生物炭酸雨淋溶

    利用15N揭示滴灌区盐旱胁迫对土壤氮素分布与棉花生长的影响

    冯玥衡通何新林杨广...
    327-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盐旱胁迫对土壤中氮素分布和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坑试验研究滴灌区不同盐分、干旱条件下土壤全氮、硝氮、氨氮的分布和棉花生长情况.试验设置3种盐分梯度的土壤(电导率,EC):3,6,9 dS/m,分别用T1、T2、T3表示;3个灌水量:2700,3600,4500 m3/hm2,分别用W1、W2、W3表示(4500 m3/hm2为当地推荐灌水量).结果表明:当土壤盐分梯度>3 dS/m时土壤全氮累积量显著高于低盐土壤(P<0.05),且土壤盐分对棉花花期生长影响较大.土壤的氨氮挥发量和土壤盐分梯度成正比.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与灌水量呈正比,与正常灌水量的硝态氮淋失相比,水分胁迫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更为严重(P<0.0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以每20 cm土层8%的速度减少.各处理土壤15 N残留率为11%~40%,随土壤盐度增加而增加,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正比,与棉花产量呈反比.综上所述,T1 W3处理更有利于棉花对氮肥的利用和产量的提高,推荐滴灌区棉花土壤盐度<3 dS/m,灌水量4500 m3/hm2,可在花期适当提高施肥量以稳定产量.

    15N盐碱地干旱氮素西北地区

    果园绿肥对土壤磷组分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张建伟石孝均徐文静张学良...
    336-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天津市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Tiessen磷分级方法研究绿肥栽培并利用条件下土壤磷组分含量变化和磷素活化周转特征.试验共设3个处理:绿肥覆盖(SC)、翻压(BU)和清耕对照(CT)处理.分别于绿肥处理1,4,7年后采集0—20,2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全磷、活性磷库(Resin—Pi和NaHCO3—P)、中稳性磷库(NaOH—P)和稳定态磷库(Dil.HCl—Pi、Conc.HCl—P和Residual—P)含量.结果表明,与CT处理相比,SC和BU处理在各采样年份均提高了土壤全磷、Resin—Pi、NaHCO3—P、NaOH—P和Residual—P含量,降低Dil.HCl—Pi和Conc.HCl—P含量,处理间差异性随绿肥利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各指标BU处理均优于SC处理,且0—20 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绿肥利用7年后,BU处理0—20 cm土壤Resin—Pi、NaHCO3—P、NaOH—P和Residual—P含量较CT处理分别显著增加48.82%~128.41%,145.93%~231.16%,206.26%~590.06%和34.67%~37.66%,Dil.HCl—Pi和Conc.HCl—P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2.37%~15.79%和43.72%~91.39%.综上,相对于清耕对照处理,果园绿肥栽培并利用可显著增加土壤活性磷库和中稳性磷库的比例,并显著降低稳定态磷库的比例;同时,随着绿肥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活性磷库和中稳性磷库的比例随之增加,稳定态磷库的比例随之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果园绿肥栽培并利用可以有效促进土壤难溶性磷的活化周转,提高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

    绿肥栽培覆盖或翻压磷库磷活化周转

    植被类型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异

    刘帅楠李广杨传杰杜佳囝...
    343-349,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植被类型及生长季阶段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黄土丘陵区陆地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及循环规律.以黄土丘陵区典型荒草地(Grassland)、苜蓿(Medicago Sativa)地、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灌木地、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林地、云杉(Picea asperata)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0—6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在植被类型间及生长季阶段内的差异.结果表明:(1)全生长季下乔木林地土壤SOC、TN、TP含量不同程度地显著高于灌草地0.7%~39.7%(P<0.05),且各植被类型土壤SOC、TN含量均随植被生长而逐渐降低,土壤TP含量在生长季末期有一定的储集;(2)全生长季下5种植被类型土壤化学计量比(C:N、C:P、N:P)均值分别为24.70,77.56,4.26,其C:N、C:P均较全国平均值(12.3,61.0)偏大,而N:P较全国平均值(5.2)小;且该区灌木地土壤化学计量比与荒草地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乔木林地间土壤化学计量比及草地间土壤C:P、N:P间均无显著性差异;(3)土壤C:N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各植被类型土壤化学计量比在生长季阶段间均表现为生长季旺期>生长季初期>生长季末期,但植被在生长季旺期下N:P(6.37)及生长季末期下C:P(40.84)与全生长季和全国均值的比较趋势相反.植被类型及生长季阶段对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特征均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黄土丘陵区植被生长受土壤N、P养分限制程度为N>P,因此应根据植被类型及生长阶段实际情况,合理施加氮磷肥,进而有助于土壤养分存留,加快生态修复进程.

    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生长季阶段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不同时间尺度下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过程

    杨铭珂贺中华张浪皮贵宁...
    350-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黔中地区1970—2016年逐月降水以及径流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SI),分别表征气象、水文干旱,采用游程理论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水文干旱动态变化特征,并以交叉关联函数以及干旱传播阈值等方法探求不同时间尺度上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时间.结果表明:(1)黔中地区气象水文干旱化态势以上升趋势为主,重度和极端干旱发生的频数增加,长时间尺度上,气象与水文干旱特征具有一定的同步性.(2)不同季节上干旱传播时间(PT)不同,春季PTs在1~5个月,夏季PTs在1~3个月,秋季PTs在1~4个月,冬季PTs为1~3个月.(3)在地形地貌影响下,不同时间尺度的PTs不同.3个月时间尺度下,阳长、高车和麦翁的PTs为1.36,2.00,1.58个月;6个月时间尺度下,PTs为2.75,2.55,3.00个月;12个月时间尺度下,PTs为3.33,2.56,7.17个月.

    气象干旱水文干旱游程理论干旱传播

    石灰、生物炭配施硅/多元素叶面肥对水稻Cd积累的影响

    赵首萍陈德叶雪珠张棋...
    361-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钝化剂配合叶面肥对水稻Cd积累的影响,在浙江典型Cd污染稻田,采用小区试验方式分析了对照(CK)、石灰4500 kg/hm2(LM)、石灰+生物炭1:1混施9000 kg/hm2(LC)3种模式基础上喷施含Si和多元素(DYS)叶面肥对水稻植株Cd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LM和LC处理糙米Cd含量分别降低70.1%和88.3%;LM配施含Si和DYS叶面肥使糙米Cd含量进一步降低45.3%和28.9%;LC配施含Si和DYS叶面肥则使糙米Cd含量进一步降低14.5%和13.7%.与LM和LC相比,加喷叶面肥使茎秆—稻谷Cd转运降低42.4%~62.7%,茎秆Cd浓度增加81.9%~123.0%,稻谷Cd浓度降低14.6%~64.2%.与CK相比,LC和LM处理显著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DTPA提取态Cd,且LC处理效果更好;LC处理使壤微生物碳、有机质、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6.08%,7.92%,11.90%和0.72%,而LM则分别降低8.33%,14.30%,29.20%和12.10%;LM和LC分别使土壤黏粒含量降低5.73%和4.53%,且LM处理使砂粒含量增加29.70%,粉砂粒含量降低11.70%;LC则使土壤砂粒含量降低1.50%,而粉砂粒含量增加2.17%.综合分析,LC配施含Si或DYS叶面肥能够在有效降低稻米Cd含量的基础上保持土壤质量良性发展.

    水稻石灰生物炭叶面肥

    掺沙对盐渍土土块崩解和土壤盐分淋洗的影响机理

    亓波李靖江高崧孟书翰...
    369-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入渗性能差,且盐分含量高,掺沙可以加速盐渍土块崩解,改良土壤质地与结构,从而改善入渗性能和水盐在土壤运移过程.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土土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设置3种掺沙比例:CK(0)、S1(20%)、S2(50%),土块组成:<1 mm(20%),1~2 mm(28%),2~5 mm(34%),5~10 mm(18%)研究积水入渗条件下掺沙比例对相继2次入渗过程中盐渍土土块崩解及其对水盐运移的影响,从而明确掺沙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第1次灌水淋洗和水分再分布后,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量得到S1和S2土壤>0.25 mm的土块含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7.92%,15.50%和51.45%,32.00%;不同掺沙比例下,同一时刻的湿润锋和累计入渗量均表现为S2>S1>CK,且S1和S2的稳定入渗率在第1次和第2次入渗过程中,较对照组分别增加60.00%,66.67%和400.00%,900.00%;同一土层深度的脱盐率随掺沙比例增加,掺沙比例为50%时,脱盐深度比20%和对照组分别增加33.3%和45.45%,脱盐量分别提高1.19%~19.01%和4.21%~77.52%.综上,盐渍土掺沙可以有效促进盐渍土块崩解,提高入渗速率和洗盐效率.研究结果可为盐碱地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盐渍土改良土块掺沙湿润锋脱盐率

    不同有机物料对盐碱土的淋洗效果研究

    王舒华陈爽王悦李圆宾...
    376-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要通过土柱模拟试验探究不同有机物料对渗滤液的盐分和可溶性有机碳(DOC)以及不同深度土壤盐分、有机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设置有机硅功能肥(WO)、颗粒状有机物料(YP)、粉末状有机物料(GG)、颗粒状有机物料和粉末状有机物料各50%(YG)以及不添加有机物料(CK)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的添加提高了渗滤液的EC值及水溶性Ca2+、Mg2+和Na+含量,YP处理的渗滤液盐基离子含量最高,而WO处理的渗滤液中DOC含量最低;与CK处理相比,WO处理显著提高各深度土层的水溶性Ca2+、Mg2+和K+含量,显著降低各深度土层的pH、交换性Na+、碱化度(ESP)和0—20 cm土层的水溶性Na+和钠吸附比(SAR),但其他有机物料的处理对pH、EC值和盐分等无显著影响;淋洗作用使表层土壤(0—20 cm)盐分向土壤深层移动,淋洗结束后,各处理的土壤EC值、水溶性总盐、交换性Na+和ESP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与CK处理相比,GG和YG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23.97%和20.53%.研究结果为有机物料的添加对盐碱地淋洗过程中盐分和有机质的变化提供了理论的数据参考.

    有机物料盐碱土土柱淋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