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根系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于雯霏王佩佩刘俊娥周正朝...
    246-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植被根系作用下不同粒径团聚体内碳组分含量的相对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生长的直根系植物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和须根系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以退耕 1 年撂荒地为对照样地(CK),测定各粒径团聚体质量占比及其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态有机碳(P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根系特征参数与不同粒径团聚体碳组分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与撂荒地相比,铁杆蒿和长芒草样地均显著提高POC和 MAOC含量,POC含量变化幅度均大于 MAOC.铁杆蒿和长芒草样地显著提高各粒径团聚体碳组分含量,>0.25 mm大团聚体中POC和 MAOC含量增幅较微团聚体更大,分别为 7.44~8.26 倍和3.76~4.37 倍.(2)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POC、MAOC均为极显著相关,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POC显著相关,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 MAOC显著相关.团聚体对POC的包裹和对 MAOC的结合作用共同存在,同时二者以不同的影响方式作用于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继而影响土壤总有机碳,其中,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土壤团聚体碳组分与植被根系参数显著相关,根表面积密度(RSAD)和根生物量密度(RWD)是影响团聚体碳组分的主要因素,其解释方差分别为 50.5%,17.0%.通过碳组分对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植物根系能够有效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改善土壤质量.该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固碳与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植被根系团聚体有机碳组分黄土高原

    洱海流域高肥力土壤的碳磷比特征及调控途径

    李丹丹彭懿冯固张林...
    25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高肥力土壤磷素安全可持续利用,探究高肥力土壤碳磷比特征.选取洱海流域 3 种典型作物类型(粮食作物—玉米、地方特色高值经济作物—烤烟和高值高投入作物—蔬菜)作为研究对象,采集 27个样点土壤,测定土壤碳磷含量并计算碳磷比.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 31.91 g/kg,种植不同作物类型土壤 SOC含量无显著差异;(2)土壤有效态无机磷(NaHCO3 提取态无机磷,简称 NaHCO3-Pi)含量为 156.7 mg/kg,有效态有机磷(NaHCO3 提取态有机磷,简称 NaHCO3-Po)含量为 63.43 mg/kg,种植不同作物类型的土壤有效态无机磷/有机磷含量(NaHCO3-Pi/NaHCO3-Po)无显著差异,均表现为蔬菜地>烤烟地>玉米地;(3)洱海流域农田土壤 C/NaHCO3-Pi 比为 321.42,C/NaHCO3-Po 比为 1 138.25,土壤C/NaHCO3-Pi比显著低于全国和西南地区,种植不同作物类型土壤中,蔬菜地碳磷比(C/NaH-CO3-Pi)显著低于玉米地.综上所述,洱海流域土壤碳磷含量较高,尤其磷含量高,造成土壤碳磷比显著降低,投入高的蔬菜地碳磷比显著低于玉米地,影响土壤微生物对磷的转化,同时也带来磷污染问题.因此,可通过调控碳磷比实现高肥力土壤中磷素的安全可持续利用,添加高碳磷比物料以提高土壤碳磷比,增加微生物对土壤磷的固持,将土壤磷储存在微生物磷库中,减少土壤磷素向水体的流失.

    土壤磷固持微生物量磷碳磷比高肥力土壤洱海流域

    林分类型和氮添加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邓米林叶桂萍胥超宛颂...
    262-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亚热带森林土壤 N2O 排放对林分类型和氮添加的响应特征,选取位于福建省三明市的中亚热带米槠次生林、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无氮添加(N0 mg/kg)、低氮添加(N10 mg/kg)、中氮添加(N25 mg/kg)和高氮添加(N50 mg/kg)4 个氮添加水平,进行微宇宙培养试验,测定土壤 N2O 排放.结果表明:与无氮添加处理相比,氮添加整体上降低 3 种林分土壤 pH,增加土壤NH4 +-N和 NO3--N含量.无氮添加处理中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 N2O 累积排放量分别为9.67 和 9.62 mg/kg,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土壤N2O 累积排放量 6.81 mg/kg.低氮添加处理中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 N2O 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但在中氮和高氮添加处理中,3 种林分土壤N2O 累积排放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氮添加处理均促进 3 种林分土壤 N2O 排放,低氮添加对次生林土壤 N2O 排放影响的效应值为 0.01,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的效应值 0.45.但中氮和高氮添加对次生林土壤N2O 排放影响效应值显著高于 2 种人工林,次生林土壤N2O 排放更易受中氮和高氮添加刺激.N2O 累计排放量与土壤 NH4 +-N和 NO3--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 pH 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氮添加背景下,氮素有效性是控制森林土壤 N2O 排放的主要因素.综上,人工林土壤N2O 排放高于次生林,但次生林土壤 N2O 排放对中氮和高氮添加更敏感.

    次生林人工林氮沉降森林土壤N2O排放

    陇中旱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绿肥休耕的响应

    宋淑钧崔小茹陈其鲜陈雄...
    268-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土壤微量元素对绿肥休耕的响应,为大面积区域农田土壤养分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基于陇中旱区 3 年多点位监测数据,选择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钼和有效硼等 6 项指标,对比分析休耕种植绿肥前后土壤微量元素差异.结果表明:(1)与基础土壤相比,休耕 3 年后土壤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分别显著增加 18.8%,22.5%,14.3%(p<0.05);有效铁和有效硼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有效钼无显著变化.(2)回归分析表明,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铜的变化幅度与休耕前微量元素基础含量均呈负线性关系,而有效锌和有效钼均呈负对数关系(p<0.05),且对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和有效钼的基础含量分别小于 8.0,0.9,0.3,0.06 mg/kg的农田土壤有显著提高效果;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铜变化幅度与休耕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基础养分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线性关系(p<0.05);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变化幅度与休耕前土壤 pH 之间均呈显著正线性关系(p<0.05).(3)进一步对休耕后土壤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相关分析表明,休耕后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锌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除有效钼,其他 5 种微量元素与土壤 pH 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休耕种植绿肥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陇中旱农区土壤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尤其可显著改善土壤缺锰状况,且该模式对土壤养分基础含量较低和偏碱性土壤提高微量元素含量效果更显著.

    休耕农田土壤微量元素陇中旱农区

    施氮对高寒垂穗披碱草草地根际、非根际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浩诚牧仁焦婷陈鑫...
    276-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氮素添加水平对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选取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 2 龄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开展氮素添加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参照中国氮沉降分布格局确定试验地氮素添加剂量,设置对照 N0(不施氮)、N1(12 kg/hm2)、N2(24 kg/hm2)、N3(48 kg/hm2)和 N4(96 kg/hm2)5 个氮素添加水平,每个处理 4 次重复.于 2021 年 7 月初和 8 月初 2 次施肥,9 月份采集各处理根际、非根际土壤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根际土碱解氮含量以及非根际土容重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对根际土有机质及速效磷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根际土中,随施氮水平上升,土壤含水量呈上升趋势;土壤 pH 缓慢下降,N4 处理最低;N3 处理下,根际土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 8.92%,44.38%,16.00%(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根际土中,随施氮水平上升,土壤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先上升后下降,N3 处理达峰值(p<0.05);土壤 pH 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则在 N4 水平处达峰值(p<0.05).同一施氮水平下,除 N3 水平外,根际土含水量、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低于非根际土;根际土 pH、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碱解氮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N3 与 N4 处理分别对根际与非根际土理化性质及速效养分影响最大.

    氮素添加土壤理化性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亚热带不同林龄次生林与杉木林土壤氮淋溶损失特征

    宣美林廖姝岳楷吴福忠...
    283-28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不同林龄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植对土壤氮淋溶的影响,采用土柱微宇宙原位培养,分别比较 9 年生和 45 年生次生林(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 为建群种)之间、米槠和杉木人工林(均为 9 年生)之间的土壤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及通量.结果表明:(1)4 种类型森林土壤总氮和硝态氮浓度均表现为 45 年生次生林>9 年生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米槠人工林;铵态氮浓度则为 45 年生次生林>杉木人工林>9 年生次生林>米槠人工林.(2)4 种类型森林土壤总氮和硝态氮的淋溶通量在整个试验期表现为 9 年生次生林>45 年生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米槠人工林;5-8 月4 种类型森林土壤氨态氮淋溶通量差异较大,但大体上表现为杉木人工林>45 年生次生林>9 年生次生林>米槠人工林.(3)9 年生和 45 年生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土壤总氮年淋溶量分别为 14.24,13.27,7.26,10.97[g/(m2·a)],硝态氮年淋溶量分别为 10.88,9.97,5.35,8.44[g/(m2·a)],铵态氮年淋溶量分别为 1.97,2.18,1.59,2.26[g/(m2·a)].综上所述,随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的林龄增长,土壤总氮和硝态氮的淋溶损失量降低;与地带性树种米槠相比,人工种植杉木加速土壤氮的淋溶损失.

    氮淋溶杉木人工林次生林林龄亚热带森林

    植被恢复对油茶园梯壁土壤团聚体及赋存有机碳的影响

    吴瑾刘窑军郑涵王茜...
    290-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梯壁稳定性与植被演替之间的关系,选取不同植被恢复年限(2 年、5 年、10 年、30 年)和不同植被演替阶段(裸地、苔藓、苔草、苔草灌)的梯壁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5 cm)和亚表层(5-20 cm)土壤样品,分析恢复年限和演替阶段对梯壁土壤团聚体及其赋存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随演替阶段增加不断提高,相同演替阶段恢复年限越久大团聚体占比越高,30 年苔草灌阶段大团聚体占比达 91.63%;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在 0-5,5-20 cm 土层均表现出随恢复时间增加逐渐增加趋势,30 年土壤 MWD和 GMD分别为 1.07~1.41,0.88~1.17 mm,在不同演替阶段表现为苔草灌>苔草>苔藓>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大团聚体显著相关(r=0.83,p<0.001),表明植被演替与种植年限对于梯壁土壤固碳有积极影响.植被演替和植被恢复时长可以改善梯壁土壤结构,提高梯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梯田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植被恢复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梯壁油茶园

    聚水阻渗措施对矮砧密植苹果园土壤水分、硝态氮及果树细根的影响

    陈东凯骆汉谢永生吕佼容...
    298-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土壤水肥利用效率,探索适宜渭北地区苹果园发展的聚水阻渗措施.通过大田试验,以矮砧密植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聚水阻渗措施对土壤水分、硝态氮和果树细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防渗层、起垄+防渗层、起垄+覆膜+防渗层处理均可有效提高 0-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含量和细根根长密度,其中,起垄+防渗层和起垄+覆膜+防渗层处理土壤含水量和细根根长密度高于防渗层处理,硝态氮含量则低于防渗层处理.在 50-100 cm 土层,3 种处理措施均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效缓解硝态氮淋溶累积.在水平方向上,起垄+防渗层和起垄+覆膜+防渗层处理使定植带内(树下、株间)土壤含水量与根长密度平均分别提高 15.1%,5.0%,硝态氮含量降低 8.6%,防渗层与清耕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在施肥沟内(中间点),3 种处理措施使土壤水分含量和细根根长密度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以起垄+覆膜+防渗层处理效果最好,使土壤含水量和细根根长密度分别增加 48.6%,48.3%,硝态氮含量降低 17.4%.在所有处理措施中,起垄+覆膜+加防渗层处理对果园土壤环境和果树根系的调控效果最佳,研究结果为渭北地区矮砧密植苹果园聚水阻渗技术措施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苹果园起垄覆膜防渗层土壤水分硝态氮细根

    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土壤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的影响

    王鑫王若水陈梨王莉莎...
    305-314,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果农间作系统土壤酚酸类物质、酶活性和微生物分布特性影响,初步探明间作滴灌条件下,土壤酚酸类物质与土壤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 3 种(L1、L2、L3)滴灌带间距,分析不同水分分布下土壤酚酸类物质、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并在相关性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 3 个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除苯甲酸和间苯三酚外,滴灌带间距对酚酸类物质分布影响显著(p<0.05),除过氧化氢酶外,滴灌带间距对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分布有显著影响(p<0.05).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使酚酸更多地分布在深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部分酶活性在 L1、L2 处理中随土层加深而先减后增;在水平方向上,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土壤酚酸类物质、细菌和真菌分布影响与间作对照处理一致,随距树距离增加而增加.滴灌条件下,除对羟基苯甲酸外,酚酸类物质受脲酶、过氧化氢酶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间作处理土壤酚酸总量较单作有所减少.L1 处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总量最高,L2 处理土壤酚酸类物质累积量最低.其中 L2 处理在酚酸累积量最低的基础上,土壤酶活性也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建议在果农间作系统中采用隔行大豆布设滴灌带模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同时可缓解化感物质的抑制作用.

    晋西黄土区滴灌带布设土壤酚酸土壤酶活性果农间作

    环渤海平原区土壤盐渍化反演与水盐耦合分析

    宋颖高明秀徐帻欣赵景辉...
    315-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土壤盐渍化多维空间分布特征、水盐耦合关系,以环渤海平原的山东部分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测和室内分析获取数据,基于经典统计方法对土壤水盐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 GIS软件分析土壤含盐量、含水量的二维空间分布,GMS 软件可视化分析土壤盐渍化三维空间分异特征;构建土壤水盐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因素对水盐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含盐量中位数为2.08 g/kg,以中度盐渍土为主,土壤含盐量整体呈自上而下逐渐增大趋势,表层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5.38%,全区域较缺水;(2)二维空间上,土壤含水量<20%的面积为 17 519.48 km2,共占 86.64%;表层(0-20 cm)土壤含盐量以轻度盐渍土为主,面积为 10 051.87 km2,占总面积 49.71%.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均呈自南向北增加趋势;三维空间上,土体盐渍化分布类型以均质型、底聚型为主,局部存在表聚、两端集聚类型,土体盐渍化分布特征复杂;(3)东营区以北区域水盐耦合度多>0.66,以南区域(除平度、莱州市外)耦合度多为 0.40~0.66,形成以东营区为界,以北区域水盐相互作用强度整体大于以南区域的空间格局;(4)南部以低度协调、中度协调为主,北部则以较高协调、高度协调为主,高程、平均温度、平均降雨量、NDVI对水盐耦合协调度影响最强,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0.26,0.25,0.25,0.21.研究结果可为环渤海平原区域盐渍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盐渍化多维可视分析水盐耦合关系环渤海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