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数量和质量视角的大南昌都市圈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综合评估研究

    危小建赵莉程朋根谢名睿...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数量和质量双重角度分析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生态用地数量与质量变化的耦合关系,可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方法]引入景观连通性指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数量和质量视角(QBQ,Quality-based quantity)的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综合评估方法,对研究区生态用地的净变化和改进前、后基于数量和质量的生态用地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大南昌都市圈生态用地不断向非生态用地转变,生态用地净面积共减少1345.86 km2;不少县市生态用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碎片化现象,耕地和水域稳定性下降,二者QBQ值均有所减少;1km阈值距离下,各县市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的景观连通性存在较大差异,改进后除水域的QBQ值增加外,其余生态用地QBQ值均呈减少趋势.[结论]研究期内大南昌都市圈生态用地数量与质量的变化均呈下降趋势,通过引入景观连通性指数,能够深入了解生态用地数量与质量结构的变化,从而更真实地反映生态用地实际变化特征.

    生态用地时空变化QBQ景观连通性大南昌都市圈

    东北地区家庭农场效率提升的环境效应评价

    孙若愚孟博黎伟李大兵...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东北地区家庭农场效率和环境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其他地区家庭农场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环境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9年对该地区289个家庭农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包络模型测算了家庭农场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探究了家庭农场系统资源投入优化前后的环境影响变化.[结果]家庭农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数值均小于1,资源投入存在优化的可能性.优化后家庭农场土地、劳动力和化肥资源消耗减少.全球变暖、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环境影响潜值降低.[结论]提高家庭农场资源投入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等污染物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气候行动)的要求.

    家庭农场数据包络技术效率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影响

    山东省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石兆鹏杨迪文崔兆韵李瑞洁...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晰山东省耕地0~50cm 土壤相对湿度(相对于田间持水量)时空变化特点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支持.[方法]使用山东省气象部门布设的139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观测的2013~2019年逐日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插值绘图探讨不同时段不同深度土层相对湿度的空间变化,并对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山东省各时段耕地土壤相对湿度分布整体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垂直分布呈现随土层加深而增加的趋势;一年内0~30cm 土层土壤相对湿度1月~8月逐步升高,8月~翌年1月逐步降低,而30~50 cm 土层土壤相对湿度变化较小.各土层年均土壤相对湿度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夏、秋两季各土层月平均相对湿度与当月降水量之间显著正相关.[结论]山东省月平均耕地土壤相对湿度水平、垂直方向变化明显,主要发生在0~30 cm 土层;年平均土壤相对湿度2013~2019年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土壤相对湿度主要受降水量影响.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山东省气象要素

    红壤丘陵区3种林分土壤颗粒粒级分布特征及其对养分含量的影响

    陆佳胡育文贾剑波陈玉...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红壤丘陵区不同林分林下土壤颗粒粒级分布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为该地区林分升级、土壤肥力改善和纯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壤丘陵区3种典型林分林下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颗粒粒级分布特征、分形维数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①3种林分土壤质地类型主要集中在粉壤土、粉土和砂壤土,3种林分分形维数的大小为: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纯林>红锥纯林.②除土壤全磷以外,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层均对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尤其混交林中更为明显.但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仅对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pH和全磷无显著影响.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粉粒、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同时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极细砂、全氮和全钾呈极显著线性相关性(P<0.001).[结论]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颗粒粒级分布特征及其养分含量,而混交林较纯林土壤分形维数和养分含量均高于纯林,混交林较纯林具有更优越的保水保土功能和更高的土壤肥力水平.

    红壤丘陵区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养分

    水土化学作用对崩岗土体抗剪特性的影响

    黄碧妃杨茂进李灿娥张越...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水土化学作用对花岗岩崩岗区崩壁土体抗剪特性的影响,为阐明花岗岩崩岗侵蚀的成因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长汀县典型崩岗区崩壁土体(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不同离子浓度(0.005、0.01和0.1 molL-1)和离子类型(Na+和K+)的盐溶液交换处理后崩岗3个土层的土体抗剪特性(偏应力、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结果]红土层的偏应力、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显著高于砂土层和碎屑层.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K+体系下崩岗3个土层的黏聚力显著增加,其中红土层增幅最大,增加了 17.39%,Na+体系则表现出相反趋势;2种离子体系下土体的内摩擦角总体差异不显著.K+体系下崩岗3个土层的偏应力和黏聚力均显著大于Na+体系,其中,K+处理的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的黏聚力比Na+处理的分别高9.99%、3.37%和9.65%,但2种离子对内摩擦角的影响总体并不显著.水土化学作用对黏聚力的影响显著大于内摩擦角.[结论]不同浓度的Na+和K+对黏聚力的影响显著大于内摩擦角,K+可通过增加黏聚力而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K+浓度越高,抗剪强度越大.

    崩岗离子偏应力黏聚力内摩擦角

    黄土高原生态林耗水深度和深层耗水量研究

    孟廷芳陈光杰武文杰李敏...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黄土高原生态林耗水深度和深层耗水量,以明确黄土高原生态林的耗水规律.[方法]选取延安地区16年生的侧柏、沙棘和刺槐三种常见的黄土高原生态林种,以土钻法获取不同生态林和草地的土壤水分含量.首先基于年际的土壤水分含量确定生态林的土壤水分活跃层;其次,基于>25m深剖面的土壤水分数据来确定三种生态林的耗水深度和深层耗水量,并分析不同土层的耗水速率.[结果]依据年际土壤水分含量变化,2 m土层为该地区土壤水分活跃层.侧柏、沙棘和刺槐的最大耗水深度分别为12.0 m、12.2 m和23.2 m,其16年内耗水总量分别为304 mm、664 mm和1763 mm.刺槐的深层土壤耗水速率最大,为110 mm a-1;其次为沙棘,为42 mm a-1;最小为侧柏,为19 mm a-1.在2~10 m 土层刺槐的耗水量仅占总耗水量的44%.[结论]探究黄土高原生态林的耗水量需要根据生态林物种的耗水特性选择合适取样土层深度.

    深层土壤水深根植物土壤干层黄土高原

    新疆焉耆盆地主要作物需水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旭辉玉素甫江·如素力仇忠丽亚夏尔·艾斯克尔...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新疆焉耆盆地主要作物需水量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和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焉耆盆地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作物系数法,计算焉耆盆地主要作物生育期内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灌溉需水量,并用Mann-Kendall检验、线性分析法和通径分析法对以上数据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结果]①近21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变化率为6.90 mm a-1,分布范围为960.20~1264.50 mm,年均值为1154.70 mm.②全生育期主要作物需水量为374.94~713.37 mm,不同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峰值均出现在生育中期,分别为247.32~497.92 mm、7.14~21.94 mm和240.18~475.99mm,高于生育初期、快速发育期和成熟期.③主要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变化率分别为3.86 mm a-1和4.09 mm a-1;有效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平均变化率为-0.23 mma-1.④影响主要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有平均风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日照时间,影响主要作物灌溉需水量的主要因素有平均风速、日照时间、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结论]主要作物各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量分配不均衡,在生育中期有效降水量达到峰值情况下,仍需通过农业灌溉来满足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制定完善的灌溉制度,才能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干旱区粮食产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灌溉需水量影响因素焉耆盆地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不同有机物料还田黑土土壤质量评价

    王艺霖梁尧蔡红光徐康宁...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种类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质量的影响,并对土壤质量进行量化评价,为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黑土区中部多年定位试验,选取无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玉米秸秆(NPK+JG)、化肥配施堆肥(NPK+DF)、化肥配施牛粪(NPK+NF)、化肥配施鸡粪(NPK+JF)和化肥配施猪粪(NPK+ZF)7个处理,研究不同种类有机物料还田后耕层(0~20cm)土壤基本理化指标的变化,建立了土壤质量评价全量数据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皮尔森分析法筛选出最小数据集,计算各处理土壤质量指数(SQI).[结果]不同种类有机物料对土壤基本理化指标的影响各异,NPK+DF处理土壤有机质与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NPK+DF和NPK+JF处理.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是由全磷、容重和阳离子交换量三项指标组成.基于最小数据集计算出的土壤质量指数高低表现为:NPK+JF(0.780)>NPK+ZF(0.765)>NPK+DF(0.741)>NPK+NF(0.735)>NPK+JG(0.699)>NPK(0.503)>CK(0.292),表明增施有机物料处理中,NPK+JF和NPK+ZF处理土壤质量水平较高,NPK+DF和NPK+NF处理居中,NPK+JG处理相对较低.[结论]化肥配施有机物料是提升东北地区黑土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增施鸡粪、猪粪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优于堆肥、牛粪和秸秆.

    黑土秸秆畜禽粪肥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指数最小数据集

    兰州市城郊林草地土壤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董彦丽王彦武张峰马涛...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兰州市城郊林草地土壤碳通量变化规律,定量估算土壤碳排放量,为城市与城郊区碳排放和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兰州市城郊"小青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刺槐、苜蓿和沙打旺为试验样地,利用LI-815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三种林草地土壤碳通量进行长期连续监测,分析土壤碳释放特征,阐明土壤碳通量与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①兰州市城郊三种林草地土壤碳通量最高值出现在每天下午14:00左右,最低值在凌晨6:00左右;早上10:00和晚上20:00左右的土壤碳通量值与日均值基本一致.苜蓿草地年度土壤碳排放量为2321.30 gm-2,高于刺槐林地1.24倍、沙打旺草地1.48倍.②三种林草地之间的地表温度变化和5 cm深处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一致,均无显著差异(P>0.05),地表温度和5 cm 土壤温度都与土壤碳通量具有显著的正指数相关关系(P<0.05),其中刺槐林地土壤碳通量对温度的敏感性最高.③三种林草地土壤碳通量与太阳辐射强度显著相关(P<0.05),刺槐林地土壤碳通量与降雨量呈抛物线状显著相关(P<0.05).[结论]兰州市城郊林草地在每天下午14:00左右土壤碳通量最高,苜蓿草地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与土壤碳通量显著正相关(P<0.05).

    土壤碳通量影响因素城郊林草地黄土区

    湖南省水稻土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沈璇玚段良霞欧阳宁相盛浩...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按土壤剖面发生层分析水稻土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测定湖南省58个水稻土剖面各发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析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湖南省水稻土剖面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9.30 g kg-1,其在发生层上的分布表现为耕作层(22.94 g kg-1)>犁底层(15.09 g kg-1)>底土层(6.93 g kg-1).②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水稻土发生层有机碳含量最大;不同质地的土壤中,水稻土各类发生层有机碳含量整体上表现为随粉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③各发生层有机碳空间分布均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④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容重对各发生层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解释程度最高,且与其他因子交互之后解释力显著增强.[结论]湖南省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剖面发生层存在显著性差异,其空间分布是由多因子交互作用形成的,容重对各发生层有机碳解释力最高.

    土壤有机碳发生层成土母质质地地理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