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渤海典型滨海湿地沉积物铜的风险评估及结合机制研究

    姜程程孙富生余光辉
    193-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环渤海典型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开展重金属铜(Cu)在不同水位深度沉积物中的行为机制研究,探明Cu的污染状况及其在沉积物中与多种组分间的微尺度结合信息.[方法]采用化学提取和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SR-FTIR)结合微束X射线荧光(μ-XRF)技术对湿地沉积物中Cu的结合特征进行分析,原位探究微米尺度上沉积物中Cu、矿物组分和不同官能团之间的分布规律及结合特征.[结果]北大港湿地沉积物中总碳、总氮和有机碳的含量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水位深度采样点处Cu的富集系数(EF)均小于2,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均小于40,表明Cu在该处属于轻度富集和低生态风险;表层沉积物中Cu与含铁矿质组分、黏土类、碳酸盐类和矿质类(Si/Al)官能团呈现相似的分布规律,而底层沉积物中矿质组分与Cu具有较明显的结合特征.[结论]滨海湿地不同水位深度表层和底层沉积物中Cu处于轻度富集和低生态风险状态.表层和底层沉积物中Cu的空间分布和微尺度结合特征存在差异,表层沉积物中矿质组分和有机物均与Cu表现出明显的结合特征,而底层沉积物中则表现出矿质组分对Cu的结合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可对当前受污染湿地系统的修复和健康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技术和理论指导.

    滨海湿地湿地沉积物微尺度分布同步辐射光谱

    湖南某水库锰异常事件成因及其土壤和沉积物锰释放影响因素研究

    李雁峰唐彬胡韬夏海...
    204-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湖南地区某水库冬季锰浓度异常及研究区土壤和沉积物中锰污染特性及其释放影响因素,分析锰异常的成因,并评价研究区土壤和沉积物中锰的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方法]采用小试试验、现场监测、历史数据调查与实地勘查调研等方法,测定了研究区土壤、沉积物锰含量,分析了土壤、沉积物中锰释放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其解吸动力学特征;调查水库水质季节性变化规律,分析气象数据变化规律及周边环境现状,综合研判本次湖南地区某水库冬季锰异常事件的成因;采用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评价研究区土壤、沉积物锰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研究区各处土壤、沉积物中锰含量均超过相应背景值;研究区土壤、沉积物中锰的释放与pH、溶解氧、水温、电导率、扰动等理化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研究区土壤、沉积物除个别实验组外,锰的解吸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解吸时间、空间环境、锰含量及存在形态等差异均会对解吸过程产生不同影响;各个点位锰震荡条件下解吸平衡量在0.026 mg g1~0.195 mg g1之间且均高于相应静置状态;研究区各处土壤、沉积物污染程度处于无污染至轻度污染之间,潜在生态风险均处于低风险.[结论]研究区内源锰污染较为严重,事件发生前水库各项理化性质剧烈变化及临时施工扰动,加剧了内源锰释放;除此之外,历史监测数据的局限性、水库库容的季节变化及温跃层的消失也导致了锰浓度监测值的异常变化.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沉积物锰污染风险总体可控.

    水库沉积物土壤释放风险评价

    "一种两收"下3种糯高粱生长及镉吸收的比较研究

    贺昊聂三安孙梅邓耀辉...
    214-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3种糯高粱生长及其对镉污染农田土壤中的镉吸收移除效果.[方法]选用"川糯粱1号"、"兴湘粱2号"和"晋糯梁5号"为实验材料,以休耕为对照,采用"一种两收"种植方式,研究3种糯高粱的生长和镉吸收差异及其对土壤养分和镉含量的影响.[结果]兴湘梁2号的两季秸秆生物量最高(19461.0 kg hm-2),其次为晋糯梁5号(19143.5 kg hm-2),川糯梁1号最低(18982.5 kg hm-2).兴湘梁2号的两季籽粒产量最高(11887.0 kg hm-2),其次为川糯粱1号(11527.5 kg hm-2),晋糯梁5号最少(10929.5 kg hm-2).兴湘梁2号秸秆和籽粒镉吸收量分别为15342.0 mg hm-2和186.0 mg hm-2,其秸秆两季镉吸收量显著高于川糯粱1号和晋糯梁5号.3种糯高粱品种头季和再生季植株镉含量、土壤pH值和有效镉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镉轻度污染农田中,"一种两收"的糯高粱种植方式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可为区域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另外,兴湘梁2号是本地区更适宜推广的糯高粱品种.

    糯高粱一种两收富集系数

    深圳市土壤多环芳烃背景值及其源解析

    廖曼赵述华赵妍杨坤...
    22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精细化描述深圳市土壤多环芳烃(PAHs)的背景值和空间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环境单元法和网格法,在深圳市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基本生态控制区内布设了 450个土壤表层点位和50个典型剖面点位.通过多点增量采样法,最终采集500个表层土壤样品和100个剖面土壤样品.利用SPSS统计分析了表层土壤样品和剖面土壤样品的PAHs含量,探究了表层土壤PAHs的背景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了表层土壤PAHs的来源.[结果]①深圳市自然背景下表层土壤PAHs浓度变化范围为1.1~1004.19 μg kg-1(95%分位值为30.82 μg kg-1,土壤干重).表层土壤PAHs中5环的占比为29.58%,占比最高.其次为3环和6环,占比分别为22.70%和20.23%.②50个剖面点位上土壤表、中和底层的PAHs总量的95%分位值分别为21.38 μg kg-1、12.34 μg kg-1和15.15 μg kg-1,平均值分别为9.35 μg kg-1、5.84μg kg-1和6.42μgkg-1,表层含量明显高于中层和底层.③表层土壤PAHs含量与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黏粒和粉粒等土壤理化性质含量的相关性较为显著,而与容重和砂粒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④表层土壤PAHs主要源头可能为交通源、煤炭燃烧和自然源,其贡献率分别为51.21%、18.42%和7.58%.[结论]交通、煤炭燃烧等人为因素影响基本生态控制区的大气沉降的组分特征,从而改变表层土壤PAHs背景含量.建议净化交通尾气,降低土壤PAHs的背景值.

    土壤多环芳烃背景含量来源解析

    面向碳中和的设施栽培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张文凤尹岩郗凤明王娇月...
    23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中收录的2958篇设施栽培碳研究文献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收录的2036篇设施栽培碳研究文献为基础,利用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78~2022年开展的设施栽培碳相关科学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设施栽培碳研究经历了 1978~1990年、1991~2002年、2003~2017年和2018年至今4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气体肥料与农艺效应、设施栽培土壤环境及其改良、设施栽培环境调控、设施栽培温室气体排放、设施栽培可持续发展5大研究领域,共14个主要研究方向.2002年以来,栽培管理措施对温室环境的影响研究和能源利用与设施栽培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成为主要研究重点.未来设施栽培碳研究将以设施栽培碳排放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减少设施栽培温室气体排放为研究热点.

    设施栽培文献计量共被引分析研究热点CiteSpace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土壤微生物残体研究态势

    陈炀赵泓凯李通王芳...
    242-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残体是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本研究在系统描述1991~2022年期间土壤微生物残体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领域尚存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助于相关学者加深对该研究领域的理解,对进一步聚焦土壤微生物残体领域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991~2022年期间WOS(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该研究领域论文的数量、被引频次、作者、国家(地区)、研究机构、期刊以及关键词进行统计.基于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分析贡献居前的作者、国家(地区)、研究机构、期刊以及重要关键词.①在1991~2022年间,中国学者在本研究领域共发表论文179篇,排名世界第一,占该领域全部文章总数的54.41%.②根据年度发文量,该领域的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1991~2003年)、波动发展期(2004~2015年)和指数增长期(2016~2022年).③何红波、梁超、张旭东以及丁雪丽是本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④中国科学院是核心研究机构.⑤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为WOS数据库文献的主要来源期刊.⑥本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表明当前研究多集中于土壤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土壤微生物残体领域研究正处于指数增长阶段,国内学者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巨大贡献.微生物残体标识物的扩展、微生物残体与植物木质素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积累机制、微生物残体在氮、磷等养分循环中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微生物残体含量在不同土壤深度以及更加广泛的地理格局中所展现出的差异等方面可能是今后土壤微生物残体领域的研究热点.

    微生物残体细菌真菌碳循环VOSviewer

    基于文献计量的全球生物降解地膜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巩文雯王甲辰董文涛周继华...
    254-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降解地膜是解决塑料地膜残留污染重要途径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与可视化工具,对 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以 biodegradable plastic mulch 或 biodegradable mulching films 为主题的文献从发展路径、主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及前沿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以此探讨全球生物降解地膜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发文数量不断增长,尤其2019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的累计论文发表数量最多(177篇,占全球总发文量的34.44%),在国际合作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发文质量及影响力仍需通过创新及研究深度的拓展进行提高;关键词共线分析表明全球生物降解地膜研究热点主要为"生物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质与降解行为"、"生物降解地膜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及"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从突现词分析可知,生物降解地膜产生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所引起的土壤污染及潜在环境风险是未来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和热点内容.

    生物降解地膜文献计量WebofScience农业生态环境

    印度芥菜修复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林伯智余光辉
    265-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了近21年国内外印度芥菜修复土壤污染领域的研究进展、热点和前沿,理清该领域发展趋势,结合当前有关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今后可开展深入探讨的角度,以期为后续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的研究论文作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图谱软件对2000~2021年间有关印度芥菜修复土壤污染所发表文献进行发文机构、学科门类、载文期刊、作者耦合、文献共引、关键词和关键词突现等计量分析.①国际期刊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而国内期刊发文趋势则先增后减.②主要发文机构为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印度农业研究所和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③该领域研究涉及农业、环境科学和园艺等多学科领域,主要发文期刊有Plant Physiology、Plant and Soil、《土壤》和《土壤学报》等.④文献核心作者群体间联系度较强,Belimov与蒋先军的论文累计引用次数相对较高,说明两位学者的相关研究受到较高关注.⑤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关键词趋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重金属Cd污染土壤修复.未来印度芥菜修复土壤污染研究集中在Cd污染修复方面,提出从螯合剂诱导或PGR与螯合剂联用强化印度芥菜修复土壤Cd污染技术、印度芥菜与其它植物间作和生物工程强化植物处理和重金属植物生物质处置的角度开展深入研讨.并且将会更加注重于多学科之间交叉研究以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印度芥菜土壤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WebofScience中国知网

    基于文献计量法对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进展的知识图谱分析

    党秀丽阿娜尔苏燕管秀静...
    27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领域近12年来中外文文献发文量呈波动式增长态势,中国、美国、印度、意大利、波兰等是外文文献发文量较多的国家.该领域主要发文机构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贝尔格莱德大学、波兰科学院等,其中中国科学院占据重要地位,表明我国在该研究领域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较为显著的贡献.从合作关系方面分析,该领域国内外作者自身科研团队内部合作紧密,但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显得不足.从关键词及聚类图分析可知,该领域研究进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主题侧重于单一重金属元素在场地土壤中的变化,第二阶段侧重于污染物定性定量分析及风险评估,第三阶段侧重研发新型修复材料及通过构建模型进行风险评价.根据时区图、突现图以及研究路径可知,"源解析-重金属空间分布-联合修复技术、新型修复材料-健康风险评价"这一路径可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

    场地土壤重金属修复研究进展文献计量法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化学退化土壤研究进展

    向春雨罗栋源郭莉杜军艳...
    288-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化学退化问题严重威胁了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为增加粮食产量、减缓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以及遏制气候变化,逆转全球土壤化学退化趋势势在必行.生物修复是一种环境友好且经济有效的修复策略,逐渐成为改良与修复化学退化土壤的重要方法.特别是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能够弥补单一修复方法的不足,显著提高化学退化土壤的修复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该联合修复技术针对不同化学退化类型土壤的治理效果、机理及影响因素等各有侧重.本文回顾了土壤营养元素亏缺、盐渍化、污染三种主要化学退化类型的成因、分布和危害,论述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在这三种化学退化类型治理方面的效果、内在机理和影响因素.针对土壤营养元素亏缺,微生物通过释放分泌物刺激植物根系等方式与植物有机结合,增强固氮、解磷等作用,提高对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并增加土壤肥力;而盐渍化土壤中添加能够适应极端环境的耐盐碱微生物可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营养元素可利用度等,促进植物生长、改良盐渍化土壤;向污染土壤中接种微生物后通过优化植物根际环境、减少有毒污染物对植物的侵害,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综上所述,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在化学退化土壤修复方面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实现退化土壤的绿色、高效、可持续修复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土壤化学退化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修复机理